专题研究 - 个人主义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
个人主义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
李万武
倾心于所谓“个人化写作”的文学个人主义,同时倾心于所谓文学的“批判立场”。批判什么呢?按照“文学就是游戏”、“文学就是文学”的观点,是用文学去批判游戏,还是用游戏去批判文学?抑或是用文学去批判个人主义?当然都不是的。从他们提供的“文本”里,一眼便可看出主要是用文学批判他们声言要努力摆脱的社会人生。一面要把文学囚进“内心”和私人话语的范围之内,一面又并不放弃文学的“社会批判权”。对于后者,我们倒真是不好笼统说“不”。因为拒绝批判精神的文学是不健康的文学;不具有深刻的批判意识的文学家,极容易是文学家中的平庸者、精神贫血症患者。
但是,这里还是有问题需要讨论。
文学的批判立场问题是从有关知识分子话语立场的议论中引渡到文学问题上来的。参与知识分子话语立场讨论的,主要是人文知识分子。讨论中有人不承认自然科学家是知识分子,竟说人文知识分子主要是文学家。这使一些文学家很是兴奋,他们中便有人以这样的口吻讲话了:“我们知识分子是干什么的?就是戴着墨镜,斜睨着眼睛,双手叉着腰,四处挑毛病的!”
知识分子是人群中的用脑族。他们应该是民族的头脑。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是知识分子的头脑质量的一种“窗口”。但批判意识不是抽象的,当其具体起来的时候,就要表现出无限的复杂性来,人类社会多复杂,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就同样多复杂。所以,对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不可笼统地“欢呼”,有许多问题是需要加以追问的。
比如,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是从哪里来的?他们需要不需要论证和检验?这类应该属于知识分子自醒性质的问题,在有关知识分子批判立场的讨论中,像是不屑回答的问题。给人的感觉是,凡是有了知识分子身份的,往所谓“边缘立场上一站立,他就顶天立地了,他就有了不容置疑的批判者的资格了。这是不是刚刚批判完政治上的“个人迷信”之后的知识分子,又在着手为自身编织着“知识分子迷信”?知识分子同样是人不是神。他们的批判意识也形成于社会人群之中。他们所选择的作为行使批判的依凭的真理或信仰,自然难免不被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的人群单位所分割或“浸染”。因此,他们很难真的成为“全人类的良心”那样的“精神超人”。就像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全世界的“***卫士”,可是这回纠集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野蛮的血腥轰炸,终于以自己的行为作了一次注解:我也并不护卫所有人的***。所以,无论是兴奋于知识分子“批判权”的人自己,还是聆听或领受知识分子批判话语的人,是都需要对知识分子许多具体展开了的批判意识,加一点小心才对的。
高尔基在《我的大学》里有一段叙述:青年高尔基读完一本《社会科学入门》的书,便把对书中一些内容的质疑,说给了一位他认为比自己有学问的人。那人听后便对高尔基提了一个“批评权”的问题,说:“为了取得批评权,你必须先信仰某种真理,可是您信仰什么呢?”
青年高尔基当年被问及的这个问题,对于今天兴奋于“批判权”的知识分子,应该是依然有意义的。任何负责任的批评、批判,都应该是有依凭的,这种依凭就是批评、批判者所怀有的真理和信仰。论证或检验知识分子的评判意识,起码应该对批判者所信仰的真理进行判断。比如,现在好多人认定后现代主义为真理,说它能营造“怎么都行”的人间宽容。可是稍加检验就能发现,后现代主义就是不宽容崇高、伟大、神圣一类为绝大多数人依然认为是有价值的事物,就是不对崇高、伟大、神圣说“怎么都行”。这就暴露了“怎么都行”的虚假性。再有,真的实行“怎么都行”,大约也就没有批判的必要了,反正是“怎么都行”了,你还要说三道四干什么?可是中国的一些怀有后现代情结的知识分子,行使起批判来的时候,却极有狠劲,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宽容和通达来,有的甚至还十分粗野。《断裂答卷》作为知识分子行使批判权的一份“独特”文本,在这方面就极为典型。原来“怎么都行”是不行的,连小说言论是什么样子的,韩东就这样说:“如果我们的小说是小说,他们的就不是;如果他们的小说是,则我们的就不是。”一派你死我活的气势。当然,像《断裂答卷》这样的非文学的直接述说,并不是文学个人主义者们显露其批判锋芒的主要方式。他们的批判是所谓“美学方式”的,这就是他们拿给社会的各类文学“文本”。在这种“文本”里,他们以只表现所谓“私秘性”的各种个人的“肉身”体验,来表现对现实的不合作、不理睬、不承认。以拒绝社会来批判社会;以张扬人的生物性欲望来批判人的社会性;以“拒绝崇高”批判崇高;以接纳邪恶,和为猥琐加冕授勋来让正义和神圣遭劫……
这种批判有益于人类生存吗?值得人去认同吗?
看来,在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里,至少还要包括有自我批判意识或者叫做自我反省意识才更保靠,时常对自己的批判意识来一点 “批判意识”。有这种自省意识会有这样的好处:可以把批判者从“神”的位置上请回到人间来,把疯狂膨胀起来的虚妄的批判盛气抑制下去一些,以保护着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能够在道上行进。
李万武
倾心于所谓“个人化写作”的文学个人主义,同时倾心于所谓文学的“批判立场”。批判什么呢?按照“文学就是游戏”、“文学就是文学”的观点,是用文学去批判游戏,还是用游戏去批判文学?抑或是用文学去批判个人主义?当然都不是的。从他们提供的“文本”里,一眼便可看出主要是用文学批判他们声言要努力摆脱的社会人生。一面要把文学囚进“内心”和私人话语的范围之内,一面又并不放弃文学的“社会批判权”。对于后者,我们倒真是不好笼统说“不”。因为拒绝批判精神的文学是不健康的文学;不具有深刻的批判意识的文学家,极容易是文学家中的平庸者、精神贫血症患者。
但是,这里还是有问题需要讨论。
文学的批判立场问题是从有关知识分子话语立场的议论中引渡到文学问题上来的。参与知识分子话语立场讨论的,主要是人文知识分子。讨论中有人不承认自然科学家是知识分子,竟说人文知识分子主要是文学家。这使一些文学家很是兴奋,他们中便有人以这样的口吻讲话了:“我们知识分子是干什么的?就是戴着墨镜,斜睨着眼睛,双手叉着腰,四处挑毛病的!”
知识分子是人群中的用脑族。他们应该是民族的头脑。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是知识分子的头脑质量的一种“窗口”。但批判意识不是抽象的,当其具体起来的时候,就要表现出无限的复杂性来,人类社会多复杂,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就同样多复杂。所以,对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不可笼统地“欢呼”,有许多问题是需要加以追问的。
比如,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是从哪里来的?他们需要不需要论证和检验?这类应该属于知识分子自醒性质的问题,在有关知识分子批判立场的讨论中,像是不屑回答的问题。给人的感觉是,凡是有了知识分子身份的,往所谓“边缘立场上一站立,他就顶天立地了,他就有了不容置疑的批判者的资格了。这是不是刚刚批判完政治上的“个人迷信”之后的知识分子,又在着手为自身编织着“知识分子迷信”?知识分子同样是人不是神。他们的批判意识也形成于社会人群之中。他们所选择的作为行使批判的依凭的真理或信仰,自然难免不被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的人群单位所分割或“浸染”。因此,他们很难真的成为“全人类的良心”那样的“精神超人”。就像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全世界的“***卫士”,可是这回纠集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野蛮的血腥轰炸,终于以自己的行为作了一次注解:我也并不护卫所有人的***。所以,无论是兴奋于知识分子“批判权”的人自己,还是聆听或领受知识分子批判话语的人,是都需要对知识分子许多具体展开了的批判意识,加一点小心才对的。
高尔基在《我的大学》里有一段叙述:青年高尔基读完一本《社会科学入门》的书,便把对书中一些内容的质疑,说给了一位他认为比自己有学问的人。那人听后便对高尔基提了一个“批评权”的问题,说:“为了取得批评权,你必须先信仰某种真理,可是您信仰什么呢?”
青年高尔基当年被问及的这个问题,对于今天兴奋于“批判权”的知识分子,应该是依然有意义的。任何负责任的批评、批判,都应该是有依凭的,这种依凭就是批评、批判者所怀有的真理和信仰。论证或检验知识分子的评判意识,起码应该对批判者所信仰的真理进行判断。比如,现在好多人认定后现代主义为真理,说它能营造“怎么都行”的人间宽容。可是稍加检验就能发现,后现代主义就是不宽容崇高、伟大、神圣一类为绝大多数人依然认为是有价值的事物,就是不对崇高、伟大、神圣说“怎么都行”。这就暴露了“怎么都行”的虚假性。再有,真的实行“怎么都行”,大约也就没有批判的必要了,反正是“怎么都行”了,你还要说三道四干什么?可是中国的一些怀有后现代情结的知识分子,行使起批判来的时候,却极有狠劲,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宽容和通达来,有的甚至还十分粗野。《断裂答卷》作为知识分子行使批判权的一份“独特”文本,在这方面就极为典型。原来“怎么都行”是不行的,连小说言论是什么样子的,韩东就这样说:“如果我们的小说是小说,他们的就不是;如果他们的小说是,则我们的就不是。”一派你死我活的气势。当然,像《断裂答卷》这样的非文学的直接述说,并不是文学个人主义者们显露其批判锋芒的主要方式。他们的批判是所谓“美学方式”的,这就是他们拿给社会的各类文学“文本”。在这种“文本”里,他们以只表现所谓“私秘性”的各种个人的“肉身”体验,来表现对现实的不合作、不理睬、不承认。以拒绝社会来批判社会;以张扬人的生物性欲望来批判人的社会性;以“拒绝崇高”批判崇高;以接纳邪恶,和为猥琐加冕授勋来让正义和神圣遭劫……
这种批判有益于人类生存吗?值得人去认同吗?
看来,在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里,至少还要包括有自我批判意识或者叫做自我反省意识才更保靠,时常对自己的批判意识来一点 “批判意识”。有这种自省意识会有这样的好处:可以把批判者从“神”的位置上请回到人间来,把疯狂膨胀起来的虚妄的批判盛气抑制下去一些,以保护着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能够在道上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