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 戴厚英(女)(1938-1996)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 戴厚英(女)(1938-1996)
安徽颍上人。1956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60年毕业,到上海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理论研究。“文革”初期,是当时大批判的活跃分子。1968年因“右倾”遭批判。“文革”后期思想发生大转变。1979年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1980年调复旦大学分校(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作长篇小说《诗人之死》因故延迟出版,第二部小说《人啊,人!》反而先期于1980年出版。作品表现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以蓬勃的激情和理性的笔调对人性进行大胆的探讨,引发了关于人道主义的争论,《人啊,人!》受到政治性的批判。其他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项链,是柔软的》,长篇小说《空中的足音》、《流泪的淮河》、《悬空的十字架》、《脑裂》等,散文集《戴厚英随笔》等,晚年信佛教,1996年被歹徒杀害,***有《心中的坟》。邓拓(男)(1912-1966)
原名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1929年高中毕业,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同年被分配到中共晋察冀边区党校任教,先后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1947年任中共华北局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长。1949年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长、《人民日报》社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联合会主席、《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等职。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文革”初期“三家村”受到残酷迫害,邓拓以死抗争。1979年得到平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邓友梅(男)(1931-)
曾用笔名方文、右枚、于冬等。原籍山东平原,生于天津。1942年加入八路军,任通信员。1943年为躲避日寇汉奸的追捕,曾在天津街头流浪,被一家工厂招工后,强行押送到日本做苦工。1944年回国,重新参加八路军,1948年开始创作。1949年任新华社军队分社的记者。1951年发表小说***作《成长》(《说说唱唱》19期)。1953年入北京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1956年发表作品《在悬崖上》,1957年发表《沂州道上》,引起读者注意。不久即遭批判,被划为右派,在社会基层劳动。1962年在鞍山文联下属从事专业创作,发表的《草鞋坪》又受批判。1976年回北京,1978年重新发表作品。1980年任作协北京分会的专业作家。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书记处书记等职。出版小说集《京城内外》、《烟壶》等。《我们的军长》、《话说陶然亭》分获1978、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追赶队伍的女兵们》、《那五》、《烟壶》,分别获1977-1980、1981-1982、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其他的优秀作品还有《寻访“画儿韩”》、《双猫图》等。他以描写市井生活和市民文化见长,对文物书画又非常熟悉,以生动简练的笔锋刻画民俗风情,赋予历史的感悟,透露出浓浓的“京味”.杜鹏程(男)(1921-1991)
原名杜红喜。笔名司马君、宏溪、朴诚等。童年困苦,入孤儿院。1938年到延安,先后在抗大、鲁迅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延川农村工作。1941年底调延安大学学习。1944年到工厂做基层干部,开始文学创作。1947年调《边区群众报》社,任随军记者。先后任新华社记者、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在此期间,完成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初版)。在当时时代话语的需求下,用歌颂革命战争的宏大叙述手法塑造英雄形象和战争的史诗画面,气势磅礴,是描写大规模战争的第一部代表作品。后因小说里描绘了彭德怀形象,1959年后被查禁。“文革”初作者被强加“利用小说反党”的罪名遭迫害。1977年重新发表作品。后历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等职。晚年因病影响创作,写了一些散文和创作谈。诸多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方方(女)(1955-)
原名汪芳。原籍江西彭泽县,生于南京。1957年随父母迁至武汉。1974年高中毕业,做了四年装卸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湖北电视台任编辑,1989年调作协湖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75年开始写诗。1982年发表小说***作《大篷车上》。出版作品集有《大篷车上》、《十八岁进行曲》、《江那一岸》、《一唱三叹》、《行云流水》等。早先的作品以反映青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为主。1987年发表《风景》(《当代作家》1989年第5期),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批评界认为“拉开‘新写实主义’序幕”.自此发表的《祖父在父亲心中》、《行云流水》、《桃花灿烂》等一系列作品,均受好评。她着重描写底层人物的生存景状,善于刻画卑琐丑陋的病态人生,以冷峻的眼光剖析人性的弱点,探索生命的本真意义。语气中常透露着一种冷嘲和尖刻,在简洁明快、舒畅淋漓的叙述中蕴含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人生思考。方之(男)(1930-1979)
原名韩建国。原籍湖南省湘潭,生于南京。抗战期间,在湖南农村避难。抗战结束后,入南京市第一中学学习,参加共产党地下组织,在此期间开始文学创作。50年代从事共青团的工作。发表短篇小说《章老师》、《兄弟团圆》、《在泉边》、《曹松山》,中篇小说《浪头与石头》等。1957年后曾在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57与江苏的高晓声、陆文夫、叶至诚等准备组织“探求者”文学社,提出“干预生活”的主张,后受批判并下放农村劳动。但中断创作时间较短,1958年至1959年与叶至诚合作电影剧本《绿洲》。1962-1965年间又发表短篇小说《岁交春》、《看瓜人》、《出山》等,都是立足于当时实际的颇具深度的现实主义作品,另有一些作品未及发表,在文革中佚失。“文革”期间,被下放江苏洪泽县劳动,健沟受损。1978年调回南京市文联,重新开始创作,1979年恢复名誉,发表《内奸》(《北京文学》1979年第3期),引起广泛重视,获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被译成多国文字。这是一篇通过描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命历程来对时代悲剧进行反思的作品,小说纵横捭阖,极尽辛辣讽刺。丰子恺(男)(1898-1975)
原名丰慈玉、丰润、丰仁。浙江崇德人。出生于书香门第,1914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遇到了影响一生的老师李叔同。毕业后,担任一年半的美术教员。后自费赴日本留学,研习绘画与音乐。由于经济拮据,1921年底提前回国。回国后先后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4年,参与友人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工作。1925年开始散文创作。1926年,曾一度担任开明书店编辑,成为《中学生》杂志的特约撰稿人。1927年出版画集《子恺漫画》,行成了充满人情味的独特漫画风格。1931年他的第一本随笔集《缘缘堂随笔》(开明书店1931年初版)出版。1933年,回家乡石门镇缘缘堂定居。抗战期间,先后在桂林师院、浙江大学和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抗战结束后重回故乡。陆续出版了《随笔二十篇》、《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率真集》等。50年代以后主要担任过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国画院院长等,仍坚持画画并继续随笔创作。“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以至去世,但在身处逆境仍秘密写作,即1971-1973年写成的《缘缘堂续笔》。他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作品崇尚自然、温和含蓄、暗藏机锋。描绘儿童的世界,表现真情真性;执着于宗教关怀,流露超脱淡泊的情怀。不求功利、讲究人生平淡趣味,使他在那个疯狂喧嚣的时代仍能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记录下内心真实的声音。冯骥才(男)(1942-)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1961年天津塘沽第一中学毕业后,入选天津市篮球队。同年因伤转入天津书画社从事美术工作。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工人大学任国画教师。期间创作长篇历史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初版)。1978年调天津作协从事专业创作。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等职。出版的作品有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雕花烟斗》、《爱之上》、《雾中人》、《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其中《雕花烟斗》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啊!》、《神鞭》分获第一、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集《珍珠鸟》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早期写作感应时代伤痕、反思的潮流,以人性的变异来揭示历史、社会问题,带有批判性的政治色彩。80年代中期后,他更关注于民风民俗,《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等“怪世奇谈”系列小说描写天津市民的众生像,体现出浓厚的“津味儿”,以严肃的思考和荒诞的形式揭示隐藏在普通人事背后的民族文化传统。高晓声(男)(1928-1999)
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农民家庭。从小贯爱文学,受古典名著熏陶。中学时代因经济原因曾三次中断学业。1947年高中毕业,1948年考入上海法学院经济系。1949年入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次年毕业。先后在苏南文联、江苏省文化局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在《新华日报》文艺副刊任编辑。1951年发表小说《收田财》,接受文学家直接指导的创作训练。1953年参加农村合作化运动,撰写锡剧剧本《走上新路》(与叶至诚合作)并获奖。1954年,以新的婚姻法为背景的小说《解约》(《文艺月报》1954.2)引起文坛注意。1957年与方之、陆文夫、叶至诚等江苏青年文艺工作者发起“探索者”文学社团,起草《“探索者”文学月刊启事》。同年6月发表了把宣言具体化的探索小说《不幸》,受到批判,被划成右派,遣送武进农村“劳动改造”.1962年又重新创作,“文革”期间在农村劳动。1979年平反,重归文坛。任中国作协理事、江苏作协分会副主席。1980年发表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因塑造了陈奂生这一继阿Q之后的典型农民形象而获得高度评价。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79小说集》、《高晓生1980年短篇小说集》、《高晓生1981年短篇小说集》、《高晓生1982年短篇小说集》、《高晓生1983年小说集》、《高晓生1984年小说集》等,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等,散文集《生活的交流》等,文艺论集《创作谈》、《生活、思考、创作》等。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获1979、1980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多篇作品被翻译成外语。其创作多取材于苏南农村生活,“陈奂生系列”小说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笔触,揭示风云变幻的政治、经济变革对普通农民命运的深刻影响,剖析了农民身上的劣根性,但仍有政策主导情节的倾向。另一类小说《鱼钓》、《钱包》等则以讽喻、象征的手法体味深刻的人生哲理。晚近以散文创作为主。高行健(男)(1940-)
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西赣州。1962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任中国国际书店翻译。1971-1974到干校劳动,后在皖南山区农村中学任教。1975年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1977年调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散文《巴金在巴黎》,中篇小说《寒夜的星辰》。1981年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创作《绝对信号》(与刘会远合作)、《车站》、《野人》等剧作,引起很大反响,并因其新的演出形式和思想内涵而发生争议。他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突破了话剧传统的时间结构,拓宽了戏剧表现空间,探索新的戏剧观念包括舞台观念。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初版)提出新的文学观,强调小说要揭示现代社会矛盾,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复杂的人性,尝试新的表现手法等,引起广泛注意和争论。论文《谈小说观与小说技巧》也在1983年遭到批判。另外还出版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理论著作《现代戏剧手段初探》、《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和戏剧作品集《高行健戏剧集》等,90年代定居法国,继续丛事创作和绘画,出版长篇小说《灵山》等。公刘(男)(1927-)
原名刘仁勇、刘耿直。江西南昌人。1939年开始写诗。1946年半工半读于中正大学法学院。1948年赴香港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赴大西南,当过见习编辑和文艺助理员。发表反映西南边疆的诗歌《西盟的早晨》等。1955年调北京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创作室任创作员。此时代表诗作有《五月一日的夜晚》、《运杨柳的骆驼》、《上海夜歌(一)》等。出版了与人共同整理的民间长诗《阿诗玛》,影响较大。其他诗集有《神圣的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等,短篇小说集《国境一条街》。1958年被划为右派,遣送山西工地服劳役。六十年代初曾发表过一些诗作。“文革”中再次遭受磨难。1979年平反后,又发表有《沉思》、《星》、《十二月二十六日》、《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等反思作品。出版长诗《尹灵芝》,诗集《白花。红花》、《离离原上草》、《仙人掌》、《母亲――长江》、《骆驼》、《大上海》、《夜梦钞》、《刻骨铭心》等,散文集《酒的怀念》等。他的诗歌观点是既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也吸收外国优秀诗歌的长处。其中诗集《仙人掌》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一等奖。大量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他的早期作品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热烈直白。新时期以来的作品则风格沉郁,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悟富有哲理,对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悲欢沉浮进行严峻的反思,感觉敏锐,意象深邃。顾城(男)(1956-1993)
原籍上海,出生于北京。1969年随其父顾工下放到山东一个农场。1974年会北京后,当过木工、搬运工、借调编辑等。1980年待业。“文革”时开始创作,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主要作家之一,在青年中影响很大,许多诗句被反复咏唱。1980年《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因不同于以往的现实主义的审美追求而引起争论,从而引发了长达几年的关于“朦胧诗”的新旧对峙。1981年因《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著有《黑眼睛》、《雷米》、《城》、《水银》等诗集。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1988年赴新西兰教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新西兰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获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写作。1993年9月在新西兰寓所杀死了妻子谢烨(诗人雷米),同时自缢身亡。死后记录他一男二女隐居生活的小说《英儿》(与雷米合作)(作家出版社1993年初版)出版,其人其作品又一次引起争议。他的作品较少关心社会历史,更多关注人的内心。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代表作品有《一代人》、《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等。后期的诗作因其理想与现实的不能和谐以及隐居生活造成的生命和性格的进一步封闭扭曲,产生脱离现实一味沉溺于个人感觉世界的转变,艰涩难懂。身后出版《顾城诗全编》。郭沫若(男)(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鼎堂,曾用笔名麦克昂、易坎人、石沱等。四川乐山人。1913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同年底赴日本留学。1918年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后弃医从文。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同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发表过《残春》等少量小说。1923年大学毕业回国。1926年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出版诗集《恢复》。同年被迫流亡日本,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1937年抗战爆发后回国,任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抗战期间写了《屈原》、《虎符》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并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古代历史研究,出版了后来引起争议的《十批判书》。1948年到解放区。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等职。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先后出版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等,论著《李白与杜甫》等,学术专著《石鼓文研究》、《奴隶制时代》等。郭沫若是个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极具天赋,他的早期诗作直抒胸意,热烈如脱缰之马,在文学的各种体裁、翻译、史学、文字学等各方面都有建树,是少有的全能型文人,又是多产作家。另一方面,他在50年代后常常以文艺界领导人的身份作了很多响应号召和阐述政策的报告讲话;写了很多结合形势、图解政策的作品,甚至是标语口号式的应景之作;利用历史剧以古喻今,为“古人”翻案。他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限制了他的才华的发挥,留给历史一个遗憾。
安徽颍上人。1956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60年毕业,到上海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理论研究。“文革”初期,是当时大批判的活跃分子。1968年因“右倾”遭批判。“文革”后期思想发生大转变。1979年到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1980年调复旦大学分校(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作长篇小说《诗人之死》因故延迟出版,第二部小说《人啊,人!》反而先期于1980年出版。作品表现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以蓬勃的激情和理性的笔调对人性进行大胆的探讨,引发了关于人道主义的争论,《人啊,人!》受到政治性的批判。其他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项链,是柔软的》,长篇小说《空中的足音》、《流泪的淮河》、《悬空的十字架》、《脑裂》等,散文集《戴厚英随笔》等,晚年信佛教,1996年被歹徒杀害,***有《心中的坟》。邓拓(男)(1912-1966)
原名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1929年高中毕业,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同年被分配到中共晋察冀边区党校任教,先后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1947年任中共华北局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长。1949年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长、《人民日报》社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联合会主席、《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等职。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文革”初期“三家村”受到残酷迫害,邓拓以死抗争。1979年得到平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邓友梅(男)(1931-)
曾用笔名方文、右枚、于冬等。原籍山东平原,生于天津。1942年加入八路军,任通信员。1943年为躲避日寇汉奸的追捕,曾在天津街头流浪,被一家工厂招工后,强行押送到日本做苦工。1944年回国,重新参加八路军,1948年开始创作。1949年任新华社军队分社的记者。1951年发表小说***作《成长》(《说说唱唱》19期)。1953年入北京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1956年发表作品《在悬崖上》,1957年发表《沂州道上》,引起读者注意。不久即遭批判,被划为右派,在社会基层劳动。1962年在鞍山文联下属从事专业创作,发表的《草鞋坪》又受批判。1976年回北京,1978年重新发表作品。1980年任作协北京分会的专业作家。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书记处书记等职。出版小说集《京城内外》、《烟壶》等。《我们的军长》、《话说陶然亭》分获1978、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追赶队伍的女兵们》、《那五》、《烟壶》,分别获1977-1980、1981-1982、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其他的优秀作品还有《寻访“画儿韩”》、《双猫图》等。他以描写市井生活和市民文化见长,对文物书画又非常熟悉,以生动简练的笔锋刻画民俗风情,赋予历史的感悟,透露出浓浓的“京味”.杜鹏程(男)(1921-1991)
原名杜红喜。笔名司马君、宏溪、朴诚等。童年困苦,入孤儿院。1938年到延安,先后在抗大、鲁迅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延川农村工作。1941年底调延安大学学习。1944年到工厂做基层干部,开始文学创作。1947年调《边区群众报》社,任随军记者。先后任新华社记者、新华社新疆分社社长。在此期间,完成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初版)。在当时时代话语的需求下,用歌颂革命战争的宏大叙述手法塑造英雄形象和战争的史诗画面,气势磅礴,是描写大规模战争的第一部代表作品。后因小说里描绘了彭德怀形象,1959年后被查禁。“文革”初作者被强加“利用小说反党”的罪名遭迫害。1977年重新发表作品。后历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等职。晚年因病影响创作,写了一些散文和创作谈。诸多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方方(女)(1955-)
原名汪芳。原籍江西彭泽县,生于南京。1957年随父母迁至武汉。1974年高中毕业,做了四年装卸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湖北电视台任编辑,1989年调作协湖北分会从事专业创作。1975年开始写诗。1982年发表小说***作《大篷车上》。出版作品集有《大篷车上》、《十八岁进行曲》、《江那一岸》、《一唱三叹》、《行云流水》等。早先的作品以反映青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为主。1987年发表《风景》(《当代作家》1989年第5期),获1987-1988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批评界认为“拉开‘新写实主义’序幕”.自此发表的《祖父在父亲心中》、《行云流水》、《桃花灿烂》等一系列作品,均受好评。她着重描写底层人物的生存景状,善于刻画卑琐丑陋的病态人生,以冷峻的眼光剖析人性的弱点,探索生命的本真意义。语气中常透露着一种冷嘲和尖刻,在简洁明快、舒畅淋漓的叙述中蕴含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人生思考。方之(男)(1930-1979)
原名韩建国。原籍湖南省湘潭,生于南京。抗战期间,在湖南农村避难。抗战结束后,入南京市第一中学学习,参加共产党地下组织,在此期间开始文学创作。50年代从事共青团的工作。发表短篇小说《章老师》、《兄弟团圆》、《在泉边》、《曹松山》,中篇小说《浪头与石头》等。1957年后曾在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57与江苏的高晓声、陆文夫、叶至诚等准备组织“探求者”文学社,提出“干预生活”的主张,后受批判并下放农村劳动。但中断创作时间较短,1958年至1959年与叶至诚合作电影剧本《绿洲》。1962-1965年间又发表短篇小说《岁交春》、《看瓜人》、《出山》等,都是立足于当时实际的颇具深度的现实主义作品,另有一些作品未及发表,在文革中佚失。“文革”期间,被下放江苏洪泽县劳动,健沟受损。1978年调回南京市文联,重新开始创作,1979年恢复名誉,发表《内奸》(《北京文学》1979年第3期),引起广泛重视,获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被译成多国文字。这是一篇通过描写一个小人物的生命历程来对时代悲剧进行反思的作品,小说纵横捭阖,极尽辛辣讽刺。丰子恺(男)(1898-1975)
原名丰慈玉、丰润、丰仁。浙江崇德人。出生于书香门第,1914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遇到了影响一生的老师李叔同。毕业后,担任一年半的美术教员。后自费赴日本留学,研习绘画与音乐。由于经济拮据,1921年底提前回国。回国后先后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4年,参与友人在上海创办“立达中学”工作。1925年开始散文创作。1926年,曾一度担任开明书店编辑,成为《中学生》杂志的特约撰稿人。1927年出版画集《子恺漫画》,行成了充满人情味的独特漫画风格。1931年他的第一本随笔集《缘缘堂随笔》(开明书店1931年初版)出版。1933年,回家乡石门镇缘缘堂定居。抗战期间,先后在桂林师院、浙江大学和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抗战结束后重回故乡。陆续出版了《随笔二十篇》、《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率真集》等。50年代以后主要担任过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国画院院长等,仍坚持画画并继续随笔创作。“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以至去世,但在身处逆境仍秘密写作,即1971-1973年写成的《缘缘堂续笔》。他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作品崇尚自然、温和含蓄、暗藏机锋。描绘儿童的世界,表现真情真性;执着于宗教关怀,流露超脱淡泊的情怀。不求功利、讲究人生平淡趣味,使他在那个疯狂喧嚣的时代仍能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记录下内心真实的声音。冯骥才(男)(1942-)
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1961年天津塘沽第一中学毕业后,入选天津市篮球队。同年因伤转入天津书画社从事美术工作。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工人大学任国画教师。期间创作长篇历史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初版)。1978年调天津作协从事专业创作。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等职。出版的作品有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雕花烟斗》、《爱之上》、《雾中人》、《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等。其中《雕花烟斗》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啊!》、《神鞭》分获第一、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集《珍珠鸟》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早期写作感应时代伤痕、反思的潮流,以人性的变异来揭示历史、社会问题,带有批判性的政治色彩。80年代中期后,他更关注于民风民俗,《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等“怪世奇谈”系列小说描写天津市民的众生像,体现出浓厚的“津味儿”,以严肃的思考和荒诞的形式揭示隐藏在普通人事背后的民族文化传统。高晓声(男)(1928-1999)
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农民家庭。从小贯爱文学,受古典名著熏陶。中学时代因经济原因曾三次中断学业。1947年高中毕业,1948年考入上海法学院经济系。1949年入苏南新闻专科学校,次年毕业。先后在苏南文联、江苏省文化局从事群众文化工作,在《新华日报》文艺副刊任编辑。1951年发表小说《收田财》,接受文学家直接指导的创作训练。1953年参加农村合作化运动,撰写锡剧剧本《走上新路》(与叶至诚合作)并获奖。1954年,以新的婚姻法为背景的小说《解约》(《文艺月报》1954.2)引起文坛注意。1957年与方之、陆文夫、叶至诚等江苏青年文艺工作者发起“探索者”文学社团,起草《“探索者”文学月刊启事》。同年6月发表了把宣言具体化的探索小说《不幸》,受到批判,被划成右派,遣送武进农村“劳动改造”.1962年又重新创作,“文革”期间在农村劳动。1979年平反,重归文坛。任中国作协理事、江苏作协分会副主席。1980年发表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因塑造了陈奂生这一继阿Q之后的典型农民形象而获得高度评价。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79小说集》、《高晓生1980年短篇小说集》、《高晓生1981年短篇小说集》、《高晓生1982年短篇小说集》、《高晓生1983年小说集》、《高晓生1984年小说集》等,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陈奂生上城出国记》等,散文集《生活的交流》等,文艺论集《创作谈》、《生活、思考、创作》等。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获1979、1980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多篇作品被翻译成外语。其创作多取材于苏南农村生活,“陈奂生系列”小说以严峻的现实主义笔触,揭示风云变幻的政治、经济变革对普通农民命运的深刻影响,剖析了农民身上的劣根性,但仍有政策主导情节的倾向。另一类小说《鱼钓》、《钱包》等则以讽喻、象征的手法体味深刻的人生哲理。晚近以散文创作为主。高行健(男)(1940-)
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西赣州。1962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任中国国际书店翻译。1971-1974到干校劳动,后在皖南山区农村中学任教。1975年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1977年调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散文《巴金在巴黎》,中篇小说《寒夜的星辰》。1981年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创作《绝对信号》(与刘会远合作)、《车站》、《野人》等剧作,引起很大反响,并因其新的演出形式和思想内涵而发生争议。他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突破了话剧传统的时间结构,拓宽了戏剧表现空间,探索新的戏剧观念包括舞台观念。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1981年初版)提出新的文学观,强调小说要揭示现代社会矛盾,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复杂的人性,尝试新的表现手法等,引起广泛注意和争论。论文《谈小说观与小说技巧》也在1983年遭到批判。另外还出版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理论著作《现代戏剧手段初探》、《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和戏剧作品集《高行健戏剧集》等,90年代定居法国,继续丛事创作和绘画,出版长篇小说《灵山》等。公刘(男)(1927-)
原名刘仁勇、刘耿直。江西南昌人。1939年开始写诗。1946年半工半读于中正大学法学院。1948年赴香港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赴大西南,当过见习编辑和文艺助理员。发表反映西南边疆的诗歌《西盟的早晨》等。1955年调北京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创作室任创作员。此时代表诗作有《五月一日的夜晚》、《运杨柳的骆驼》、《上海夜歌(一)》等。出版了与人共同整理的民间长诗《阿诗玛》,影响较大。其他诗集有《神圣的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等,短篇小说集《国境一条街》。1958年被划为右派,遣送山西工地服劳役。六十年代初曾发表过一些诗作。“文革”中再次遭受磨难。1979年平反后,又发表有《沉思》、《星》、《十二月二十六日》、《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等反思作品。出版长诗《尹灵芝》,诗集《白花。红花》、《离离原上草》、《仙人掌》、《母亲――长江》、《骆驼》、《大上海》、《夜梦钞》、《刻骨铭心》等,散文集《酒的怀念》等。他的诗歌观点是既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也吸收外国优秀诗歌的长处。其中诗集《仙人掌》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一等奖。大量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他的早期作品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热烈直白。新时期以来的作品则风格沉郁,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悟富有哲理,对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悲欢沉浮进行严峻的反思,感觉敏锐,意象深邃。顾城(男)(1956-1993)
原籍上海,出生于北京。1969年随其父顾工下放到山东一个农场。1974年会北京后,当过木工、搬运工、借调编辑等。1980年待业。“文革”时开始创作,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主要作家之一,在青年中影响很大,许多诗句被反复咏唱。1980年《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因不同于以往的现实主义的审美追求而引起争论,从而引发了长达几年的关于“朦胧诗”的新旧对峙。1981年因《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著有《黑眼睛》、《雷米》、《城》、《水银》等诗集。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进行文化交流。1988年赴新西兰教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新西兰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获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写作。1993年9月在新西兰寓所杀死了妻子谢烨(诗人雷米),同时自缢身亡。死后记录他一男二女隐居生活的小说《英儿》(与雷米合作)(作家出版社1993年初版)出版,其人其作品又一次引起争议。他的作品较少关心社会历史,更多关注人的内心。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代表作品有《一代人》、《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等。后期的诗作因其理想与现实的不能和谐以及隐居生活造成的生命和性格的进一步封闭扭曲,产生脱离现实一味沉溺于个人感觉世界的转变,艰涩难懂。身后出版《顾城诗全编》。郭沫若(男)(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鼎堂,曾用笔名麦克昂、易坎人、石沱等。四川乐山人。1913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同年底赴日本留学。1918年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后弃医从文。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同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发表过《残春》等少量小说。1923年大学毕业回国。1926年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出版诗集《恢复》。同年被迫流亡日本,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1937年抗战爆发后回国,任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抗战期间写了《屈原》、《虎符》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并继续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古代历史研究,出版了后来引起争议的《十批判书》。1948年到解放区。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等职。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先后出版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长春集》、《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等,论著《李白与杜甫》等,学术专著《石鼓文研究》、《奴隶制时代》等。郭沫若是个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他极具天赋,他的早期诗作直抒胸意,热烈如脱缰之马,在文学的各种体裁、翻译、史学、文字学等各方面都有建树,是少有的全能型文人,又是多产作家。另一方面,他在50年代后常常以文艺界领导人的身份作了很多响应号召和阐述政策的报告讲话;写了很多结合形势、图解政策的作品,甚至是标语口号式的应景之作;利用历史剧以古喻今,为“古人”翻案。他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限制了他的才华的发挥,留给历史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