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伟大、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不仅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 治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还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典籍。如果 从最古的甲骨刻辞、青铜器铭文、石刻文字算起,到竹简、帛书和写、印在纸上 的书籍,其历史之悠久,数量之繁多,内容之丰富,为世所罕见。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造纸术。纸的发明与改进,促进了书籍的社会生产。大约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国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九百多年前,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系列重大发明,不但使书籍的社会生产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也使人类文明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中国民族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 的伟大贡献。 中国书史,如同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这一展览,通过有代表性的珍贵展品,反映出中国书籍在其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情形,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勾勒出其演变的轨迹。 了解中国书籍的演变,有裨于从一个侧面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更加珍视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期的书籍 人类社会生活需要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在文字未产生以前,人们主要靠语言相互沟通。但语言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而古人便采用结绳、刻木以及简单 的图形符号等方法来帮助记忆。 但是,只有文字才能超越时空,准确记录语言和表达思想。在殷代和西周早 期(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前十世纪),人们将占卜卜辞、重要历史事件等用文字记 录下来,形成了甲骨刻辞,青铜铭文,石鼓文字等,这些属于档案性质的文献资 料,我们称之为初期书籍。
正规书籍的产生与发展 书籍系指那些以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传主张为目的,经过编 制或创作,用文字写、刻、印在一定材料上的著作物。以此为标准,正规书籍大 致出现于春秋末期。相传孔子删述《六经》,“韦编三绝”,可见这时已出现了 竹木简的书,此外还有写在丝织物上的书,称为“帛书”或“素书”、“缣书”。 《墨子》说:“书于竹帛,镂于金石”,这是对纸书出现以前书籍制作材料的高 度概况。 东汉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加以改进、推广。东晋时,政府正是下 令用纸写书。纸的产生,导致了书籍制作材料的伟大变革,在中国书史上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
雕版印刷的书 从纸张发明到隋唐时代(公元一世纪至七世纪),纸书的制作主要靠手写。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方式员不能适应客观的需求。一千三百年前的隋末唐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唐咸通九年(868)印制所《金刚经》为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印刷品。 宋代为我国雕版印刷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其雕印的书籍,校、写、刻、印、 纸、墨皆精,反映出宋代的刻版、印刷、造纸、制墨等技术工艺都达到了相当高 的水准。元代刻书承宋人之风,字体流行赵孟兆页刚劲秀逸之体,对明初刻书影响较大。 明代刻书更为发达。其末期出现的拱花及豆版套印技术,将雕版印刷术推向新的高峰,成为中国印刷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随着书籍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书籍的装祯形式业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纸书出现后,大致流行过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多种形式。 活字印刷的书 北宋庆藩年间(1041-1048),布衣毕升首先使用泥活字印刷书籍。这一发 明,为快速印制书籍创造了条件,是印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毕升比德国谷腾堡 使用相同原理印制的书籍早近四百年。 元代大德(1297-1307)年间,王桢又发明了木活字,明代还有铜活字出现。 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为西夏文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明弘治(1488-1505) 年间的华燧会通馆,用铜活字印了《宋诸臣奏议》、《锦绣万花谷》、《容斋随笔》等很多书籍。 清代由于政府的提倡,活字印刷有了更大的发展。雍正朝排印了《古今图书 集成》,共铸铜字二十多万个。乾隆时制定了《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并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活字印刷发展、普及的一个标志。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与运用,标志着中国书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回目录
云南傈僳族记事结绳 借据:每一结代表向某人借苞谷一斗。还债主一斗,则自己解开一结。 回目录 信 云南傈僳族某一头人动员下属参加械斗所发出的传信木刻。 上方较大口代表信使人数,下方较小口代表要求派出械斗人员的数目。鸡毛, 火炭表示十万火急。
回目录 云南佤族记日木刻 争斗双方经调解后,用此来记讲和的日期。每过一天,削去一刻,削完,双 方即到会面地点讲和。
回目录 殷商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商代后期(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 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发现 于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北五里的小屯村。据说金石学家王懿荣 在所吃中药里发现了这种刻有文字的骨头,因而高价收购。 此后,这些刻有文字的甲骨便受到世人的注意。
回目录 西周甲骨刻辞 1977年在陕西省周原地区(歧山县、扶风县一带)发现了 约15,000片西周时代的甲骨,故称周原甲骨。其中近300片刻 有文字。其字体小如粟米,笔画细如发丝,须放大五倍才能看 清楚,显示出娴熟的书刻技艺。
回目录 秦公GUI 春秋青铜器。民国初出土于甘肃秦州。 回目录 石鼓文 这是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唐代初年,在陕西雍县(今凤 翔县发现了十个刻有文字的石鼓,每个石鼓上有字约七十个, 其内容大多是记载征战和渔猎的,文体类似《诗经》。据研究, 这些石鼓为公元前344至前256年间秦国之物。
回目录 汉代木简《永元器物簿》 1930-1931年出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漠居延遗址。 编连成册的简是商周至魏晋之间书籍的主要装祯形式。 回目录 帛书《道德经》 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回目录 《金刚经》 唐仪凤元年(676)写本,1900年发现与甘肃省敦煌县 莫高窟藏经洞(今第十七号窟)。本件写本字体精美,纸质 薄而均匀,为长安传到敦煌地区的官写本。
回目录 《金刚经》 唐咸通九年(868)刻本。1900年敦煌藏经洞所出。本件 为现存最早有确切纪年的印刷品。其扉画图版复杂、人物生 动、线条流畅,是我国雕版印刷技术成熟的标志。原件现存 英国图书馆。
回目录 《妙法莲华经》 唐写本,册叶装。1900年敦煌藏经洞打开以后,发现一 批册叶式装祯书籍,开本大小不一、装订形式各异、纸质粗 厚、篇幅短小的佛教经书。这种册叶本携带方便,不易损坏, 适应做佛教法事的需要。这些资料将我国册叶式书籍出现的 时间提早到唐代晚期。
回目录 《赵城藏》 金代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一带)刻本,又名《金藏》。 1933年发现于山西照城县霍山广胜寺,故又名《赵城金藏》。 此藏历来公私目录未见著录。相传由潞州百姓崔法珍断臂募 缘刊雕,响应者舍家产以助刊经。刊经时间约在金皇统九年 (1149)至大定十八年(1178)间,经三十年始成。《金藏》 以宋《开宝藏》为蓝本刊刻, 金藏近七千卷,1936年蒋唯心 调查时尚存四千九百多卷。经过抗日战争,部分经卷损毁散 失,国家图书馆藏四千五百余卷。
回目录 《韦苏州集》十卷 宋乾道七年(1171)平江府学刻递修本,23.7cmX17cm,半叶 10行18字,白口左右双边。线装。 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集,印其曾任苏州刺史,人称“韦苏 州”。此书反映了南宋十七苏州地区刻书的风貌,是韦应物诗集现 存最早的版本。
回目录 《欧阳文忠公集》153卷 宋庆元二年(1196)江西吉州(今吉安)周必大刻本。 20.7cmX16.6cm。半叶10行16字,白口左右双边。蝴蝶装。 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刻工名。 本书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诗文集。欧阳修声名显赫,其 文集屡经刊刻,此前已有汴京、浙、闽、蜀等多种刊本,可惜皆有 错讹。此本取诸本之长,重加编校,成为欧集的最佳版本。后世刊 刻、整理欧集,都依据周必大刊本。
回目录 《孙可之文集》 宋蜀刻本。22.2cmX14.5cm。半叶12行21字。白口左右双边。线装。 这是晚唐孙樵的文集。南宋中叶四川眉山地区曾刻有大量的唐人 诗文集,现存20余种,此即其中之一。此本是现存《孙可之文集》的 最早版本。 书中钤有元代“翰林国史院官书”长方朱印。十分珍贵。 回目录 《史记集解索隐》130卷 蒙古中统二年(1261)平阳段资成刻明修本。19.5cmX12.9cm, 半叶14行25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线装。 元入主中原之前称蒙古,其刻书不多,存者尤少。此本为现存 元朝定鼎之前,私家坊肆刻书的最早实物,可以窥探当时山西平阳 地区刻书的水准。
回目录 大方广佛华严经 西夏文,第三十七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元大德(1297- 1307)杭州路大万寿寺活字印本,框高24.2cm,每页6行,行17字。 经折装。首页题款译文为“唐于阗三藏宝叉难院译,奉天显道耀武 宣文神谋睿智制义去邪敦睦懿恭皇御校”。 西夏立国近二百年,信奉佛教,在约半个世纪的时间内,用西 夏文翻译了多达3600多卷的大藏经。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灭西夏。 有元一代,又刻印190部西夏文佛经,施放于宁夏、甘肃等地。 此次展出之《大当广佛华严经》系活字印本,自宋代毕升发明 活字印刷术后,此为现存最早的活字印本。此经于1917年出土于宁 夏灵武县,1929年国家图书馆以重金购入。
回目录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 元大德三年至四年(l299-1300)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刻本。 23.2公分x18.8公分。 l0行20字,细黑口,四周双边。蝴蝶装。 这是一部医方书。北宋时重医学,徽宗赵佶尤甚。曾昭示 天下广进医方,收医方近两万,内容异常丰富。 宋版《政和圣济总录》早已泯没无存。此大德重校本为存 世最早版本,惜现存各本皆残。日本文化十三年(1814)东都 医学活字印本,即依此本排印。
回目录 《四普通》26卷 元天历二年(公元1329)崇化余志安勤有堂刻本。ll行 19字,黑口,四周双边。线装。 这是一部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作注释的书,元代胡炳文撰。自宋以来,建安余 氏即以刻书闻名。余志安勤有堂为元代著名书坊,刻书很多。 本书反映了元代建安地区的刻书风格。
回目录 《元史》 210卷 明洪武三年(1370)内府刻本。框高26.3公分,广17.2 公分。半叶10行20字,黑口,四周双边。蝴蝶装。 朱元障建立明政权后,于洪武二年(1369)命宋濂等据 元十三朝宝录开局纂修元史,次年书成。遂即刻版。本书 蝶装广幅,无一处补版,可知为内府刻,初印本。本书为 《元史》的最早版本,《百衲本二十四史》中之《元史》 即依此本影印。
回目录 《永乐大典》 明永乐间,解缙等人奉敕编纂《永乐大典》,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 类书,共2877卷,目录60卷,分装11095册,因卷帙过多,始终未能刻板,正 本在永乐六年(1408)缮写完成,嘉靖、隆庆间又缮写一部副本。永乐正本不 知毁于何时,副本在1900年八国联军人侵北京时,大部分遭焚毁,余亦多被劫 掠。今国内外所存约计380册左右,国家图书馆现藏嘉靖抄本222册。 此次展出为民国年间抄本。半叶8行28字。边栏行格系朱墨手绘。包背装。
回目录 《春秋繁露》17卷 明正德十一年(1516)兰雪堂华坚铜活字印本。 16公分xl2.2公分。 14行13字,白口,左右双边,线装。 版心上印“兰雪堂”三字,卷后有“正德丙子季夏锡山 兰雪堂华坚允刚活字铜板校正印行”三行。 《春秋繁露》为汉代董仲舒撰,此书发挥《春秋》 之旨,多主公羊之学,杂阴阳五行之说,宣扬天人感应。 此书刊印者华坚,字允刚,江苏无锡人,事迹不详,其 同族华燧、华埕都曾以铜活字印行书籍,华坚兰雪堂所 印还有汉蔡邑、唐白居易、元稹等的诗文集及《艺文类 聚》等。
回目录 《唐诗艳逸品》 明大启元年(1621)吴兴闵一拭刻套印本。 20.7公分xl4.5公分。无直栏,半叶8行18字,白口四周双边。线装。 本书为明杨肇祉编纂。全书由《名媛集》、 《香奁集》、《观妓集》、《名花集》四部分组成。据《叙》云:“艳”指诗歌的“巧缀英蕤,姿 态醒目”;“逸”指诗歌的“天然意致,机趣动 人。”书中评点采用红色套印,且配有精美插图, 颇为藏书家所重。 回目录 《十竹斋笺谱初集》 明崇祯十七年(1644)胡正言十竹斋刻套印 本, 21公分x13.7公分。包背装。 水书采用拱花、豆版彩印技法,是我国古 代印刷史上的杰作。 拱花即现今的印刷术之凸板,以此法表现 图中的行云流水、虫鸟文玩,可称精巧绝伦。 这种凸板与豆版姑合的技法,在天启六年 (1626)吴发祥刻的《萝轩变古笺谱》中已经采 用。 木刻套印和凸板印刷,在中国印刷史上开 一新纪元,影响极大。
回目录 《十竹斋书画谱》 明崇祯胡正言十竹斋刻套印本,包背装。分画册、竹谱、墨华册、 石谱、翎毛谱、梅谱、果谱等八类。 胡正言,字日从,原籍安徽休宁,移家南京,从事刻书事业。因 其斋前种竹十余竿,故名其居为“十竹斋”,自号“十竹主人”。 本谱采用豆版印刷,绘画精美,色彩鲜艳,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 的杰作。 (豆版:即将画稿按深浅浓淡不同之色,各刻一版,依次套印成图。)
回目录 《梅花衲》一卷 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 16.7公分xl2.9公分。每半叶l0行18字。线装。 本书为宋代李龙集前人咏梅花诗句编辑而成,共有集句诗211首,其中七言绝句146 首,五言绝句65首·编者在序中说:“此集 实如野僧败袄。将新捺旧,拆东补西,无一片完物,非衲而何?”可见此书编辑十分不 易。因其内容颇具雅趣,历为藏书家所重。 宋版《梅花衲》久佚,此影宋抄本,尚可窥其旧貌,故尔珍贵。 回目录 《耕织图》 焦秉贞画,朱圭镌,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内府铜板印本。 24.1公分x24公分,白口, 四周单边。经折装。 宋绝同间楼寿曾绘耕织图。清康熙乾隆先后又令焦秉贞、冷枚、陈枚等各绘耕织图 一册。唯焦作得以雕板印行,即此本。焦秉 贞,济宁人,时任钦天监五官正,著名画家。朱圭,吴人,康熙间名匠。本书有耕织各23 图,俱精工。 回目录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武英殿聚珍版印本,板框高18.4公分,广l1.8公分,半叶9行, 行21字;白口四周双边。线装。乾隆年间纂修 《四库全书》,并择其中之罕见书籍,编成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由户部侍郎金简负 责刊印。金简创制木活字25万多个,并总结 经验,将木活字印书工作程序及作法,分别 条款,一一绘图说明,撰成《武英殿聚珍版 程式》,本书即用这套聚珍版木活字佰印,成为我国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 回目录 《农书》 36卷 清乾隆武英殿木活字印本。 19公分xl2公分。半叶9行21字。线装。 元代王桢撰。元代元贞至大德初,王桢在旌德(安徽)、永丰(江西)任县尹时,积极 倡导改良农具,种植桑麻、棉花等各种经济 作物,并开始撰写《农书》。同时,他还改 进了活版印刷术、写出《造活字印书法》一 文,附于《农书》之后,成为我国最早最系统介绍活字印刷术重要的文献。 回目录 《泥版试印初编》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翟金生泥活字印本。17.4公分xll.1公分。 半叶8行18字,上下黑口,左右双边。线装。 翟金生字西园,安徽经县人。雕版印刷费用巨大,很多人的著作, 因无力刊行,以致被埋没。翟金生看到这种情况,便按《梦溪笔谈》 所记录的泥活字进行制作研究。终于在道光二十四年,用泥活字印出 了自己的诗集。为表示纪念,取名《泥版试印初编》。翟氏自称为“ 泥斗版”。道光二十八年(1848),他又印成了黄爵滋的诗集《仙屏书 屋初集》。这是现存古代泥活字印本的实物,弥足珍贵。
回目录 黄河全图 清中期彩色绘本。图向左东右西;图纵29公分,横635公分。采用中国古代传统形象画法, 绘出了自青海星宿海至苏北入海口之黄河全程 及沿岸山脉、府州县城庙宇,溪流湖泊等,走向自然清晰。图中特别详细地标绘了河南怀庆府 以下黄河两岸大堤、险工及扫霸,是一幅黄河河工图。 回目录 长江图 清末丁应门彩绘。图向左东右西;图纵51公分、横1499公分。 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法,形象生动地绘出自武昌黄鹤楼至长江口 的长江沿岸山川大势走向和省城、府城、县城、村镇、险要、驻 汛地、炮台及江中行船等,并一一标注名称。城镇间详细注记里 程。图上还附有借地名为词的七言“路程歌”24首。全图绘画气 势宏伟,色彩艳丽,是馆藏较早较好的一幅长江巨幅画卷。
回目录 舍利偈颂 为《论藏》界论之一,清刻本,收集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 地区,经文以傣仂文拼写巴利语。 傣族信奉小乘佛教,所诵经典多用贝多罗树叶,经加工后, 用铁笔刻写而成,所谓贝叶经即是。古人咏贝叶经者甚多,柳宗 元诗:“闻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李商隐诗:“若信贝多真 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所说的“贝叶书”、“贝多”即指此 类经典。 贝叶经以贝叶作书,贝叶重叠,上下以板相夹,用绳串结, 故称梵夹装。此种装帧形式随佛教而流传,对我国藏、回纥、蒙 古、满等民族的佛教典籍影响很大。
回目录 《新青年》 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 编,上海益群书社发行。 1916年2月出至第l卷第6号休刊,同 年9月1日复刊,改名《新青年》,期次从第2卷第l号起。 《新青年》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道德,猛烈批判封建 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敦的束缚。 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绉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 《狂人日记》以及胡适最早的一批白话诗作。同时,该刊还注 意吸收外国优秀文化遗产,先后译载了屠格涅夫、王尔德、莫 泊桑、契柯夫的作品。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刊物,在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回目录 《每周评论》 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陈独秀主编,周刊。自第26 期起由胡适接编,每周评论社出版发行。 1919年8月31日被北 洋政府查禁,共出版37期。 该刊旨在"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内容侧重时事评述,文 学创作和文艺批评,先后出版了对于新旧思潮的舆论、山东问 题,对于北京学生运动的舆论等专号以及罗素的讲演《我们所 能做的》、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再 论问题与主义》等重要文章。 《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在国 内文坛有广泛的影响。
回目录 《古小说钩沉目录》 鲁迅手书。 1909年8月,鲁迅结束日本留学生活后回国,开始辑录巳散佚的唐以前的古小说。工作约在1911年基本完成。历时两年 多。定名为《古小说钩沉》。全书共辑录36种先秦到隋代的古小说,分为五集,此为其目录。 回目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手稿: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收入1937年7月出版的《且介亭杂文》集中。文章指出:中华民族仍有许多“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 的人在,这些人正是民族的脊梁。
回目录 《春》 巴金著,手稿本。 本书为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中的第二部,写于1938年。上海开明书店1938年3月铅印出版。 本书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揭露了封建势力的害 人,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及与这种家庭的决裂。
回目录 《山谷诗抄》 朱自清手稿本。本书内容为宋代黄庭坚的诗。黄庭坚,号山谷道人。
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