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话剧的“高潮”]
四 话剧的“高潮”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5年01月26日21:37:42 星期三), 站内信件
1963年到“文革”前夕,出现了包括话剧在内的戏剧创作和演出的“高潮”。在这 三年多的时间里,举办多次全国性的和各大区的话剧和戏曲的观摩会演。据统计,仅在1 965年,各大区戏剧观摩演出和其他的创作剧目共327个,其中话剧112个(注:《1965年 革命现代戏大丰收》,《戏剧报》1966年第1期。)。影响较大的话剧有:《第二个春天 》(刘川)、《杜鹃山》(王树元)、《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雷 锋》(贾六)、《千万不要忘记》(丛深)、《箭杆河边》(刘厚明)、《豹子湾的战斗》(马 吉星)、《龙江颂》(江文、陈署)、《丰收之后》(蓝澄)、《南海长城》(赵寰)、《年青 的一代》(陈耘等)、《夺印》(马彦祥等)、《激流勇进》(胡万春、佐临、仝洛)、《一 家人》(胡万春等)、《赤道战鼓》(李恍等)、《刚果风雷》(英若诚等)、《女飞行员》( 冯德英等)、《战洪图》(张仲明执笔)、《青松岭》(张仲明执笔)、《赫哲人的婚礼》( 乌?白辛)……这个期间的话剧创作,在“大写十三年”的创作口号(注:1963年1月4日, 当时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柯庆施在上海文艺界元旦联欢会的讲话中,提出这一口号 。见《文汇报》1963年1月6日有关报道。)之下,大都取材于50年代以来的现实的生活。 另有一部分作品,展开对“亚、非、拉”的“反帝反修”运动的想像。“阶级和阶级斗 争”是几乎所有作品的主题。
在上述的话剧中,《年青的一代》、《霓虹灯下的哨兵》、《千万不要忘记》等当 时受到评论界的极高推崇。《霓虹灯下的哨兵》(注:剧本最初刊于《剧本》1963年第2 期和《解放军文艺》第3期。)以当时被表彰和广泛宣传的“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为 素材,写解放军一个连队1949年5月进驻上海南京路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的经历。作 者是军队作家;最初演出的是军队剧团(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作者后来说,这个剧的 创作,是“我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特别需要在全国人民中间提倡艰苦奋斗精神 的时候,我们迫于时代的要求,奉命投入创作的”(注:《〈霓虹灯下的哨兵〉创作回顾 》,《戏剧艺术》1979年第2期。)。剧中的排长陈喜,在战场上英勇立功,进入城市后 ,却经不起“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受到“资产阶级作风思想”的侵蚀,险些为 阶级敌人利用。不过,他受到了教育和挽救。围绕着这条线索,剧中还组织了与此有关 的人物和矛盾。这一训诲意味浓厚的创作,由于组织进富于情趣的细节,而有着喜剧色 彩。
《千万不要忘记》的戏剧结构应该说最为严谨。电机厂青年工人丁少纯,新婚后受 到曾是鲜果店老板的岳母及妻子的影响,开始讲究吃穿,借钱买毛料衣服,并热衷于下 班后打野鸭子卖钱,以至劳动时注意力不集中,几乎酿下严重事故。后来,经过丁的父 亲、爷爷、母亲及朋友的教育挽救,认识到所走道路的危险,而迷途知返,决心做革命 事业的接班人。剧名最初为《祝你健康》。经1962年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之后,便直接采 用毛泽东1962年秋天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提出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作为剧名, 并通过人物之口,将这一主题作了点题式的强调(注:《千万不要忘记》刊发于《剧本》 1963年第10、11期合刊。1964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在单行本中,加入了丁海 宽这样的台词:“是啊,这是一种容易被人忘记的阶级斗争,我们千万不要忘记!”)。 另一出话剧《年青的一代》,写地质学院毕业生林育生,不愿离开上海到青海工作;相 反,萧继业则忍受伤痛,在西北为地质勘探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在如何对待生活、 爱情、理想等问题上,他们体现了对立的人生观。剧作在人物身份的设计上,表现出严 重的忧虑:林育生亲生父母都是革命烈士,养父养母也都是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但 这并不能保证他不受“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和上面的作品一样,矛盾最终获得了解 决,林育生在长辈、朋友的帮助下,在亲生父母留下的血书的感召下,而痛改前非。
这些剧所讨论和试图解决的,是“革命传统”的延续、坚持的问题。在1962年底以 后,提出“革命”仍要持续不断地开展(“继续革命”),“革命”的根据和思想资源成 为问题。在这些作品中,城市被表现为可疑的,与庸俗、腐败相联系的生存处所,可以 作为与此对抗的,则来自三四十年代主要在乡村开展的革命斗争,和乡村的生活经验。 这些剧作还尖锐地意识到个人的“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千万不要忘记》的编剧者指 出了这一点:“这出戏不仅提出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应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问题 ,而且还提出了如何组织安排社会生活的问题。……戏里让我们看到把八小时工作安排 好,还不能保证不出问题。除了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最后八小时怎么安排?……” (注:丛深《〈千万不要忘记〉主题的形成》,《戏剧报》1964第4期。)。这些在当时被 评论家赞扬为“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传达了时代的脉搏”的剧作,表达了政治激进派这 样的意图:规范社会生活的观念方式和行为方式,赋予“没有枪声,没有炮声”的生存 环境以严重的阶级斗争性质,提升“日常生活”的宏大政治含义,因而实现把个体的一 切(生活行为的和情感心理的空间)都加以组织的设想。
--
1963年到“文革”前夕,出现了包括话剧在内的戏剧创作和演出的“高潮”。在这 三年多的时间里,举办多次全国性的和各大区的话剧和戏曲的观摩会演。据统计,仅在1 965年,各大区戏剧观摩演出和其他的创作剧目共327个,其中话剧112个(注:《1965年 革命现代戏大丰收》,《戏剧报》1966年第1期。)。影响较大的话剧有:《第二个春天 》(刘川)、《杜鹃山》(王树元)、《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漠雁、吕兴臣)、《雷 锋》(贾六)、《千万不要忘记》(丛深)、《箭杆河边》(刘厚明)、《豹子湾的战斗》(马 吉星)、《龙江颂》(江文、陈署)、《丰收之后》(蓝澄)、《南海长城》(赵寰)、《年青 的一代》(陈耘等)、《夺印》(马彦祥等)、《激流勇进》(胡万春、佐临、仝洛)、《一 家人》(胡万春等)、《赤道战鼓》(李恍等)、《刚果风雷》(英若诚等)、《女飞行员》( 冯德英等)、《战洪图》(张仲明执笔)、《青松岭》(张仲明执笔)、《赫哲人的婚礼》( 乌?白辛)……这个期间的话剧创作,在“大写十三年”的创作口号(注:1963年1月4日, 当时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柯庆施在上海文艺界元旦联欢会的讲话中,提出这一口号 。见《文汇报》1963年1月6日有关报道。)之下,大都取材于50年代以来的现实的生活。 另有一部分作品,展开对“亚、非、拉”的“反帝反修”运动的想像。“阶级和阶级斗 争”是几乎所有作品的主题。
在上述的话剧中,《年青的一代》、《霓虹灯下的哨兵》、《千万不要忘记》等当 时受到评论界的极高推崇。《霓虹灯下的哨兵》(注:剧本最初刊于《剧本》1963年第2 期和《解放军文艺》第3期。)以当时被表彰和广泛宣传的“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为 素材,写解放军一个连队1949年5月进驻上海南京路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的经历。作 者是军队作家;最初演出的是军队剧团(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作者后来说,这个剧的 创作,是“我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特别需要在全国人民中间提倡艰苦奋斗精神 的时候,我们迫于时代的要求,奉命投入创作的”(注:《〈霓虹灯下的哨兵〉创作回顾 》,《戏剧艺术》1979年第2期。)。剧中的排长陈喜,在战场上英勇立功,进入城市后 ,却经不起“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受到“资产阶级作风思想”的侵蚀,险些为 阶级敌人利用。不过,他受到了教育和挽救。围绕着这条线索,剧中还组织了与此有关 的人物和矛盾。这一训诲意味浓厚的创作,由于组织进富于情趣的细节,而有着喜剧色 彩。
《千万不要忘记》的戏剧结构应该说最为严谨。电机厂青年工人丁少纯,新婚后受 到曾是鲜果店老板的岳母及妻子的影响,开始讲究吃穿,借钱买毛料衣服,并热衷于下 班后打野鸭子卖钱,以至劳动时注意力不集中,几乎酿下严重事故。后来,经过丁的父 亲、爷爷、母亲及朋友的教育挽救,认识到所走道路的危险,而迷途知返,决心做革命 事业的接班人。剧名最初为《祝你健康》。经1962年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之后,便直接采 用毛泽东1962年秋天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提出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作为剧名, 并通过人物之口,将这一主题作了点题式的强调(注:《千万不要忘记》刊发于《剧本》 1963年第10、11期合刊。1964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在单行本中,加入了丁海 宽这样的台词:“是啊,这是一种容易被人忘记的阶级斗争,我们千万不要忘记!”)。 另一出话剧《年青的一代》,写地质学院毕业生林育生,不愿离开上海到青海工作;相 反,萧继业则忍受伤痛,在西北为地质勘探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在如何对待生活、 爱情、理想等问题上,他们体现了对立的人生观。剧作在人物身份的设计上,表现出严 重的忧虑:林育生亲生父母都是革命烈士,养父养母也都是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但 这并不能保证他不受“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和上面的作品一样,矛盾最终获得了解 决,林育生在长辈、朋友的帮助下,在亲生父母留下的血书的感召下,而痛改前非。
这些剧所讨论和试图解决的,是“革命传统”的延续、坚持的问题。在1962年底以 后,提出“革命”仍要持续不断地开展(“继续革命”),“革命”的根据和思想资源成 为问题。在这些作品中,城市被表现为可疑的,与庸俗、腐败相联系的生存处所,可以 作为与此对抗的,则来自三四十年代主要在乡村开展的革命斗争,和乡村的生活经验。 这些剧作还尖锐地意识到个人的“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千万不要忘记》的编剧者指 出了这一点:“这出戏不仅提出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应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问题 ,而且还提出了如何组织安排社会生活的问题。……戏里让我们看到把八小时工作安排 好,还不能保证不出问题。除了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最后八小时怎么安排?……” (注:丛深《〈千万不要忘记〉主题的形成》,《戏剧报》1964第4期。)。这些在当时被 评论家赞扬为“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传达了时代的脉搏”的剧作,表达了政治激进派这 样的意图:规范社会生活的观念方式和行为方式,赋予“没有枪声,没有炮声”的生存 环境以严重的阶级斗争性质,提升“日常生活”的宏大政治含义,因而实现把个体的一 切(生活行为的和情感心理的空间)都加以组织的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