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样板”创造的难题]
四 “样板”创造的难题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5年01月26日21:39:20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文革”期间的文学激进派在十多年里所进行的创造“样板”的实验,尽管宣称“ 取得了伟大胜利”,实际上不断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对中外文化遗产及遗产的主要传 承者(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员)的批判,使他们创造经典的样板作品的计划受到严重打击: 任何值得重视的艺术创造,都不可能在空地上发生。其结果是,或者在“决裂”的口号 下来吸收“遗产”以作为创作的基础,或者使其“产品”粗陋化。从工农大众中发现和 培养作家,作为“无产阶级文艺”的主要创造力量的设想,也未见显著的效果。文艺创 造所具有的复杂的精神劳动的性质,使缺乏必要文化准备的“无产阶级”在承担这一历 史性责任上难以胜任。另外,“工农兵”的大众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无法斩断与 “文化传统”的联系。因此,在“文革”的后期,要工农作者“冲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的包围圈”,“永远不要让资产阶级把我们从自己的阶级队伍中分化出去”的警告又再 次提出(注:任犊《走出彼德堡——读列宁1917年7月致高尔基的信有感》,《朝霞》(上 海)1975年第3期。),这一警告,反映了他们对于“工农作者”的纯洁性的失望。
对于以精神探索和艺术独创作为主要特征的“精英文化”的敌视,却未促使他们愿 意转而创作更具娱乐、消遣性的“大众文化”或“通俗文艺”(虽然一些“样板”作品, 如舞剧《红色娘子军》,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都重视观赏、娱乐性的 成分的组织),因为这会产生对艺术作品政治性和政治目的的削弱。这里面包含着“中世 纪式”的悖论:政治观念、宗教教谕需要借助艺术来“形象地”、“情感地”加以表现 ,但“审美”和“娱乐”也会转而对政治产生削弱和消解的危险。同时,任何稍稍具有 丰富性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都难以维持观念和方法上的纯粹与单一,作品本身存在的 裂痕和矛盾,就潜在着一种“颠覆”的力量。在“样板”作品中,可以看到人类的追求 “精神净化”的冲动,一种将人从物质的禁锢、拘束中解脱的欲望。这种拒绝物质主义 的道德理想,是开展革命运动的意识形态。但与此同时,在这种禁欲式的道德信仰和行 为规范中,在自觉地忍受(通过外来力量)施加的折磨,和自虐式的自我完善(通过内心冲 突)中,也能看到“无产阶级文艺”的“样板”创造者本来所要“彻底否定”的思想观念 和情感模式。著名的“三突出”,对于激进的文学思潮来说,既是一种结构原则和叙事 方法,一种人物安排规则,但也是社会政治等级在文艺形式上的体现。这种等级,是与 生俱来的,自身无法加以选择的,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封建主义”的。因而,研究者也 许可以从“文革”的理论和艺术中,寻找到本世纪人文思想中抵抗物质主义,寻找精神 出路的相似成份,但也一定能发现人类精神遗产中那些残酷、陈腐的沉积物。
--
“文革”期间的文学激进派在十多年里所进行的创造“样板”的实验,尽管宣称“ 取得了伟大胜利”,实际上不断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对中外文化遗产及遗产的主要传 承者(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员)的批判,使他们创造经典的样板作品的计划受到严重打击: 任何值得重视的艺术创造,都不可能在空地上发生。其结果是,或者在“决裂”的口号 下来吸收“遗产”以作为创作的基础,或者使其“产品”粗陋化。从工农大众中发现和 培养作家,作为“无产阶级文艺”的主要创造力量的设想,也未见显著的效果。文艺创 造所具有的复杂的精神劳动的性质,使缺乏必要文化准备的“无产阶级”在承担这一历 史性责任上难以胜任。另外,“工农兵”的大众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也无法斩断与 “文化传统”的联系。因此,在“文革”的后期,要工农作者“冲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的包围圈”,“永远不要让资产阶级把我们从自己的阶级队伍中分化出去”的警告又再 次提出(注:任犊《走出彼德堡——读列宁1917年7月致高尔基的信有感》,《朝霞》(上 海)1975年第3期。),这一警告,反映了他们对于“工农作者”的纯洁性的失望。
对于以精神探索和艺术独创作为主要特征的“精英文化”的敌视,却未促使他们愿 意转而创作更具娱乐、消遣性的“大众文化”或“通俗文艺”(虽然一些“样板”作品, 如舞剧《红色娘子军》,京剧《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都重视观赏、娱乐性的 成分的组织),因为这会产生对艺术作品政治性和政治目的的削弱。这里面包含着“中世 纪式”的悖论:政治观念、宗教教谕需要借助艺术来“形象地”、“情感地”加以表现 ,但“审美”和“娱乐”也会转而对政治产生削弱和消解的危险。同时,任何稍稍具有 丰富性和艺术表现力的作品,都难以维持观念和方法上的纯粹与单一,作品本身存在的 裂痕和矛盾,就潜在着一种“颠覆”的力量。在“样板”作品中,可以看到人类的追求 “精神净化”的冲动,一种将人从物质的禁锢、拘束中解脱的欲望。这种拒绝物质主义 的道德理想,是开展革命运动的意识形态。但与此同时,在这种禁欲式的道德信仰和行 为规范中,在自觉地忍受(通过外来力量)施加的折磨,和自虐式的自我完善(通过内心冲 突)中,也能看到“无产阶级文艺”的“样板”创造者本来所要“彻底否定”的思想观念 和情感模式。著名的“三突出”,对于激进的文学思潮来说,既是一种结构原则和叙事 方法,一种人物安排规则,但也是社会政治等级在文艺形式上的体现。这种等级,是与 生俱来的,自身无法加以选择的,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封建主义”的。因而,研究者也 许可以从“文革”的理论和艺术中,寻找到本世纪人文思想中抵抗物质主义,寻找精神 出路的相似成份,但也一定能发现人类精神遗产中那些残酷、陈腐的沉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