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易研究会
[第五节 老舍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
第五节 老舍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

  老舍对戏剧情节的提炼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建立在他自己对生活的独到的观察、分析和体验上的。他的戏剧创作具有那种散文式的含蓄和朴素的风格,往往于“平淡”中见“强烈”,在话家常般的描述中,透出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笔下的人物大都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而是普普通通的下层市民和街道居民。从这些“小人物”的历史命运中,叫读者或观众去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作者对他所反映的生活和人物烂熟于心,表现起来便如行云流水,精当自然,有浑然天成之妙。所以,演过他的戏剧的演员说:“你没有生活,就没法演老舍的戏。”《龙须沟》所展现的生活画面,简直就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和朴素,但剧作家的满腔爱国热情却表现得那样强烈。《龙须沟》第二幕,程疯子捧着小鱼缸上场,要去为那被臭水沟淹死的小妞子上坟的场面,以及接着他和程娘子、赵老头的对话,作者好似毫不费劲地信笔写来,读者和观众却被激起强烈的感受。《茶馆》第三幕,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三个老人重逢,他们带着自嘲和戏谑总结各自坎坷凄凉的一生,剖析残酷无情的世界,以无泪的悲和无乐的笑撒起纸钱,为自己也为那个时代送葬。在这段深刻而精彩的戏里,剧作家那种强烈的爱祖国、爱人民之情,正是在散文式的含蓄和朴素中,以特有的寓言般的象征意味抒发出来的。

  与以上这一特点相联系,老舍戏剧的又一个艺术特色是: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解放前,老舍主要是一个小说家,在人物描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是以小说家来写剧本的,善于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来。他的剧本,除了极个别的如《全家福》之外,大都没有很完整的、悬念性很强的故事,但一个个性格各异的活生生的人物,引起读者或观众的极大关注,通过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来贬映现实、表达主题,因此,他在戏剧的结构上,不是因“事”铺排,而是随“人”赋形,具有纵横捭阖、形散而神聚的特点。象《茶馆》这样的戏,事涉五十多年,登场人物七十多个,它没有一般剧作中那种集中、紧凑的故事情节,但是这众多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却共同演出了一个世道演变的“大故事”。没有驾驭人物的高度艺术技巧,这样的戏是很难写好的。在《茶馆》中,不仅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写得真实生动、性格鲜明,就是许多只出一次场、只讲三五句话的人物,也被牢牢地“钉”在那个巧手绘成的社会风俗画的画面上,叫人过目难忘。正是这些人物,各以自己的命运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

  在观察生活、反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诙谐、幽默的风格,使老舍的剧作独树一帜。诙谐、幽默是老舍创作的一贯风格,但在过去,不免搀有一些轻浮和油滑。解放后,作者一度甚为拘谨,藏起他的幽默感,怕人家说不严肃。但他终于通过艺术实践比较好地克服了以前的油滑,保持并发展了他的诙谐和幽默,形成了自己戏剧创作的独特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与我国传统戏曲、曲艺和民间文学对他的影响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尤其对他所熟悉的北京话,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的戏剧语言是来自生活的“活的语言”,经过他下功夫提炼和润色,成为精当、简洁而又生动、性格化的语言。同时,他的戏剧语言也是朴素的,没有什么浓烈的色彩,以“白描”见长。老舍的语言风格对于他的戏剧创作艺术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龙须沟》到《茶馆》,老舍的戏剧风格不断发展,日趋成熟。当他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出发,表达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主题思想时,他的风格就得到保持和发展,他的剧作就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巨大力量;反之,他的风格就会受到破坏,作品的现实主义力量就会被削弱。如《青年突击队》和《红大院》等话剧的写作,剧作家的政治热情没有建立在对生活和人物的充分了解上,尤其是《红大院》,宣扬了一些“大跃进”中的虚夸不实的东西,作者的现实主义传统和独到的艺术风格,在这里就多少有些中断了。老舍曾经这样解剖过自己:“首先是对劳动人民的生活知道的不多,认识的不深,而又急于写作……我的毛病即在以写作热情代替了生活经验的积累,写的多,可都不结实。”①这就使他的一些作品在思想上缺乏高度和深度,在艺术上比较一般化。但总的看来,老舍是牢牢地保持着他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他的创作总是十分注意从生活出发,从自己所熟悉的题材出发。“写北京,写北京的变化”这条路子,既发挥了他对北京市民生活比较熟悉的长处,又能表现他反映新生活、歌颂新人物的高度政治热情,使这两者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老舍的成功作品,都是按照这个路子创作出来的。如果他不是在十年动乱刚刚开始时就被迫害致死,这位忠于人民、热爱生活的艺术家,不仅思想上将有新的提高,而且艺术上也将会有新的发展。

  


To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