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史话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第二节 历史话剧《蔡文姬》和《武则天》
郭沫若作为著名的戏剧作家,主要从事历史剧创作。他在二十年代创作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四十年代创作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等历史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建国以后,他创作的《蔡文姬》和《武则天》,从思想风格上看,是他在历史剧创作方面的新探索和新收获。
五幕历史话剧《蔡文姬》创作于一九五九年。作者在历史剧创作搁笔多年之后,只用了七天时间,就一气呵成地写出了初稿,他说:“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曹操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确实是有过贡献的人。在封建时代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但以前我们受到宋以来的正统观念的束缚,对他的评价是太不公平了。”①作者所以要选取“文姬归汉”这一事件为曹操翻案,是因为“从蔡文姬的一生可以看出曹操的伟大,她是曹操把她拯救了的。事实上被曹操拯救了的不止她一个人,而她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曹操所以赎回蔡文姬,“是从文化观点出发,并不是纯粹地出于私人感情;而他的所以能够赎回蔡文姬,也不是单纯靠着金壁的收买,而是有他的文治武功作为后盾的。”②所以,通过“文姬归汉”,既可以表现曹操赏识蔡文姬的才干,广罗人才,在发展文化上的贡献;又可以表现曹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风度。
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蔡文姬,是作者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激情加以塑造的,作者同蔡文姬有过类似的经历。他在抗战开始由日本回国时,曾写过一首诗:“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愿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多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这首诗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感情。所以,事隔二十年之后,我们是不难理解作者的这番话的:“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作者在塑造蔡文姬形象时,不仅把蔡文姬抛儿别女的感情和自己的体验联系起来,而且把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境界,也给予了蔡文姬,使这一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蔡文姬是一位胸怀宽广,诗才横溢的爱国女诗人。她是名儒蔡邕的女儿,在中原的战乱中,幸遇南匈奴左贤王搭救,并结为夫妇,共同生活十二年,生了一男一女。但她一直怀念着故土,怀念着死去的父亲。当曹操平定中原之后,要在文治声教上做一番事业,派使者董祀、周近前往南匈奴迎她归汉,让她继承父业续修《汉书》时,她在“归”与“留”的问题上,却一度陷入了矛盾与痛苦之中。一方面是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感情促使她归汉继承父业,另一方面又不堪忍受抛儿别女的悲苦,因而“去住两情兮难具陈”。加之副使周近的妄自尊大,声言“大兵随后”,激怒了左贤王,使蔡文姬对归汉更踌躇起来。后来,经过正使董祀的耐心解释和开导规劝,才促使她决定归汉,矛盾是性格发展的基础。蔡文姬并没因此摆脱思念儿女的痛苦,在她南返途中,到了长安郊外父亲蔡邕的墓畔,更是触景生情,悲恸欲绝。只是当董祀再次晓以大义,诚恳地希望她“忧以天下,乐以天下”,才使她如梦初醒,决心“以天下为己任”,最后从个人的悲痛中解脱出来。
作者在塑造蔡文姬形象时,让她在归留未定和南返途中,吟着情思凄婉的《胡笳十八拍》的诗章,细腻而深刻地展示了蔡文姬归汉的复杂心情,说明《胡笳十八拍》这首千古绝唱,正是蔡文姬用血和泪写成的。剧本还通过曹操误听周近谗言,令董祀自裁,而蔡文姬披发跣足趋而救之的情节,表现了蔡文姬胸怀磊落,仗义执言的思想品格。
蔡文姬归汉后,用了八年功夫,追忆、整理出蔡邕的遗著四百多篇,为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作出了贡献。最后,作者还让她写出了胸怀开阔的诗篇《重睹芳华》:“妙龄出塞呵泪湿鞍马,十有二载呵毡幕风砂。巍巍宰辅呵吐哺握发,金壁赎我呵重睹芳华。抛儿别女呵声咽胡笳,所幸今日呵遐迩一家。春兰秋菊呵竞放奇葩。熏风永驻呵吹绿天涯。”这样,就使蔡文姬的思想感情,终于飞跃到“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崇高境界。
曹操是剧本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作者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第一次在舞台上塑造了曹操的正面形象。这一形象,与《三国演义》和过去舞台上的曹操形象截然不同,他不再是“乱世的奸雄”,而是治国、平天下的贤明宰相和民族英雄。作者采取间接烘托与直接描写,侧面渲染与正面表现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刻划曹操的形象。在前三幕中,曹操虽然没有出场,但通过使者董祀、周近的间接烘托和侧面渲染,他的思想性格和丰功伟绩,已经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到了第四、第五幕曹操出场后,作者对他的思想性格和文治声教,作了进一步的直接描写和正面表现,这就使曹操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明起来,终于刻画成了一位潇洒豪放、谈笑风生,具有平民风度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动人形象。
曹操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出色的军事家,在第一幕中,通过董祀与蔡文姬会面的场面就作了生动的描述。曹操主张“天地间,人为贵”。他“爱兵如命,视民如伤”。是他,“使流离失所的农民又重新安定下来,使纷纷扰攘的天下,又重新呈现出太平的景象”。在第二幕中,又通过周近和单于、去卑的谈话,歌颂曹操“会做诗、会写字、会下棋、会骑马射箭,会用兵、会用人。他的手下真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他当机立断,执法如山”,“什么人在他的手下,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才智”。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曹操作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思想和性格。
曹操又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作者在第四幕中,通过他与曹丕评骘《胡笳十八拍》的具体情节,对人物作了细致的刻画。他吟哦着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不断拍案叫绝:“好诗,好诗!”“好大的气魄,有胆力,说得出!”“简直是血写成的!”而曹丕赞赏文姬的诗,则着重在“多么精巧,多么和谐”的技巧方面。这种评论的不同,表明曹操的着眼点更高,看出他作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对诗歌具有高深的造诣。
曹操作为一个贤明丞相,具有政治家的坦荡胸怀,他严峻果断,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但又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他曾经听信周近的谗言,误判董祀“暗通关节,行为不端”,令其自裁,但当他发现自己由于轻信,主观武断,冤枉了董祀的时候,立刻撤销前令,把董祀晋升为长安典农中郎将,并从中吸取“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教训,这是十分可贵的。
剧本还通过曹操关怀蔡文姬的家庭生活,派人到南匈奴接回胡儿胡女,并主动作媒,让董祀与文姬结合,表现他曲尽人情的思想品德;通过曹操一条被面缝缝补补用了十年的生活细节,表现他的俭朴生活和平民风度,虽则失之夸张,却也是有案可查的。
董祀和周近,是作者特意设计的两个思想性格不同的使者,通过他们对曹操“文治武功”的不同理解,从不同的方面去烘托和渲染曹操的思想作风和丰功伟绩。董祀为人忠厚,作风正派,能够正确理解曹操的“文治武功”和民族融和政策,对南匈奴的君臣尊重、诚挚,以礼相待。当蔡文姬处于犹豫和悲苦之中的时候,他又能加以诱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以说,董祀这个人物是曹操政治思想观点的形象化。作者落笔在他身上,而着眼却在曹操身上。周近目光短浅,猜忌多疑,他敬畏曹操,但并不真正理解曹操。他在南匈奴大谈曹操的武功声威,雄才大略,主要为了夸耀汉朝的军事、政治力量,以势压人。人们不难从历史上、甚至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这一类人的影子,因此,这一人物也是有典型性的。
总之,剧本通过“文姬归汉”的典型事件,对蔡文姬、曹操等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热情歌颂了曹操的文治武功和民族政策的胜利,表现了“以国事为重”、“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深刻主题,也达到了作者为曹操翻案的目的。
《蔡文姬》于一九五九年最初演出时,周恩来总理曾经亲自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观看彩排,给予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四人帮”横行时期,《蔡文姬》遭到禁锢。粉碎“四人帮”后,一九七八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重新公演此剧,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
在《蔡文姬》的评论中,不少人提出剧中的曹操形象过于“理想化”,剧本的主题也还不够集中,语言不够凝炼,对有关民族政策的一些描写还有待商榷等等,这些意见是有道理的。
《武则天》是郭沫若建国后创作的第二个历史话剧,是继《蔡文姬》之后,又一个为历史人物翻案的作品。初稿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年五月号。经过二年多的演出实践,作者对初稿作了较大的修改,将原来的五幕改为四幕,删去几个次要人物,一九六二年九月修改定稿,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出版。
郭沫若为了写这个戏,除翻阅了有关历史资料外,还参看了宋之的的话剧剧本《武则天》和上海越剧团的越剧剧本《则天皇帝》。他认为这“两种剧本都是从武后在感业寺为尼时写起,一直写到晚年。这种传记式的写法是难于写好的,两种剧本的剧情和人物多出于虚构,并把武后写成一个失败者。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①因此,他在充分研究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从隋朝到初唐这期间,不断出现豪门争权、大臣篡位,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历史特点,选取徐敬业叛变谋反为中心事件,来设置人物和安排情节,尽量使剧本的人物、地点、时间三者集中统一。作者把地点局限在洛阳,把时间局限在由调露元年(公元679年)至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的六年间,把裴炎和骆宾王作为主要反面人物,上官婉儿作为转变人物,在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正面表现武则天的政治才能。
武则天是剧本的主要人物。作者把她处理成一个顺应历史潮流,在历史上有过贡献的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的开明君主。她出身寒微,能体察民间疾苦,提出了“建言十二事”的开明政治主张;精通文史,坚信人定胜天;管理朝政,专心致志,广开言路,明敏果断;用人唯才,“外举不避怨”,不拘资历,不问门第,破格选拔;敢于同豪门贵族作不懈的斗争,又注意“以道德感化天下”。
剧本主要通过平息裴炎、骆宾王串连徐敬业叛变谋反这一主要事件,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之间尖锐的政治斗争,展示武则天作为政治家、开明君主的思想性格,从而达到为武则天翻案的目的。当太子贤等人在东宫暗藏兵器,图谋不轨的行为被发现后,她主动请唐高宗亲临会审,对太子贤和赵道生、上官婉儿等人,区别罪行的轻重,果断而正确地作出处置,初步表现了她识大体、顾大局、宽宏大量、爱惜人才的政治才干。特别是当她得悉裴炎、骆宾王已串连徐敬业,准备在扬州起兵叛变后,在斗争激烈,形势紫迫的重要时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叛乱迅速平息下来,使整个局势转危为安,更是集中表现了她沉着明敏,多谋善断,精明干练的政治家的性格。此外,作者还通过一些细节去刻画武则天,如通过她对《谏净章》的解释,表现“兼听则明”的思想;对“檄文”的评点,表现她沉着坚定的性格:对《剪彩花》的议论,表现她“人定胜天”的信念。这些,都使武则天的形象更加生动、突出。
上官婉儿是剧中的转变人物,她聪明能干,个性倔强。她的祖父和父亲过去参加叛乱活动,被武则天杀掉,她和母亲也被发配到宫廷充役。最初,她由于想报仇,同情裴炎、骆宾王的阴谋活动。后来,当地于武则天左右侍候之际,逐步认识了武后的为人和各项政治措施,看清了裴炎、骆宾王等阴谋叛乱的反动本质,终于转变过来,检举揭发了裴炎等的罪行。上官婉儿的转变,更加映衬出武则天的宽宏大量和英明睿智。
裴炎是一个不顾人民死活的豪门贵族的代表。他妄图推翻武后,阴谋自立;他两面三刀,阴险狡诈。为了达到篡位的目的,他表面顺从武后,背后大施诡计。他具有一切阴谋家性格中极其残忍的一面,例如,他先是利用太子贤招降纳叛,后又把太子贤暗中杀害;先是利用骆宾王与徐敬业串连,后又把骆宾王秘密禁闭。最后谋反事败,无法抵赖,还拚死宣称:“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千古如此。”这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环境中产生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的阴谋家,这一反派人物的刻画成功,更加烘托出店代历史上女政治家的非凡品质与杰出才能。
骆宾王是一个畏难苟安的无行文人,他有才艺,但缺乏“器识”,利欲薰心,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年近七十,仍积极参与裴炎、徐敬业的叛乱活动,充当秘密使者。他施出无行文人的伎俩,为裴炎篡位炮制蛊惑人心的民谣,为徐敬业谋叛草拟“讨伐”武后的檄文。作者没有把这个初唐的著名诗人写得更坏,谋叛事败后,他终于有了悔改之意,被发配到杭州灵隐寺剃度为僧。
如果说《蔡文姬》的戏剧冲突是着重以“感情”的色彩展开的话,那么,《武则天》的戏剧冲突则是着重以“理智”的色彩展开的。这种不同,是由剧本的主题思想所决定的。《武则天》中的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为尖锐、剧烈的政治斗争决定着,他们相互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政治思想的矛盾冲突,人物的言行,都是受着政治斗争的严格制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随着政治斗争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此外,台词的议论性,也是《武则天》的一个特点。作者通过人物滔滔不绝的议论,充分展示各人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这是为剧本特定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也是和它具有的“理智”的色彩分不开的。
作品对武则天形象的塑造,把她作为一个在历史上有过贡献的开明君主这个基本方面,还她本来的历史面目,应该说是成功的,也达到了为武则天翻案的目的。但是,作为对一个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评价,武则天形象是有些过于“理想化”的。作者说:“翻案何妨傅粉多”①。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影响了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准确性。自然,对历史上那些蒙垢的杰出人物,适当他说些好话是应该的;但如傅粉过厚,那也会使读者和观众觉得失真,有违历史剧创作的审美目的。
郭沫若作为著名的戏剧作家,主要从事历史剧创作。他在二十年代创作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四十年代创作的《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等历史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建国以后,他创作的《蔡文姬》和《武则天》,从思想风格上看,是他在历史剧创作方面的新探索和新收获。
五幕历史话剧《蔡文姬》创作于一九五九年。作者在历史剧创作搁笔多年之后,只用了七天时间,就一气呵成地写出了初稿,他说:“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替曹操翻案。曹操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确实是有过贡献的人。在封建时代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但以前我们受到宋以来的正统观念的束缚,对他的评价是太不公平了。”①作者所以要选取“文姬归汉”这一事件为曹操翻案,是因为“从蔡文姬的一生可以看出曹操的伟大,她是曹操把她拯救了的。事实上被曹操拯救了的不止她一个人,而她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曹操所以赎回蔡文姬,“是从文化观点出发,并不是纯粹地出于私人感情;而他的所以能够赎回蔡文姬,也不是单纯靠着金壁的收买,而是有他的文治武功作为后盾的。”②所以,通过“文姬归汉”,既可以表现曹操赏识蔡文姬的才干,广罗人才,在发展文化上的贡献;又可以表现曹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风度。
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蔡文姬,是作者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激情加以塑造的,作者同蔡文姬有过类似的经历。他在抗战开始由日本回国时,曾写过一首诗:“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愿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多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这首诗真实地表达了他当时的思想感情。所以,事隔二十年之后,我们是不难理解作者的这番话的:“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作者在塑造蔡文姬形象时,不仅把蔡文姬抛儿别女的感情和自己的体验联系起来,而且把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境界,也给予了蔡文姬,使这一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蔡文姬是一位胸怀宽广,诗才横溢的爱国女诗人。她是名儒蔡邕的女儿,在中原的战乱中,幸遇南匈奴左贤王搭救,并结为夫妇,共同生活十二年,生了一男一女。但她一直怀念着故土,怀念着死去的父亲。当曹操平定中原之后,要在文治声教上做一番事业,派使者董祀、周近前往南匈奴迎她归汉,让她继承父业续修《汉书》时,她在“归”与“留”的问题上,却一度陷入了矛盾与痛苦之中。一方面是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感情促使她归汉继承父业,另一方面又不堪忍受抛儿别女的悲苦,因而“去住两情兮难具陈”。加之副使周近的妄自尊大,声言“大兵随后”,激怒了左贤王,使蔡文姬对归汉更踌躇起来。后来,经过正使董祀的耐心解释和开导规劝,才促使她决定归汉,矛盾是性格发展的基础。蔡文姬并没因此摆脱思念儿女的痛苦,在她南返途中,到了长安郊外父亲蔡邕的墓畔,更是触景生情,悲恸欲绝。只是当董祀再次晓以大义,诚恳地希望她“忧以天下,乐以天下”,才使她如梦初醒,决心“以天下为己任”,最后从个人的悲痛中解脱出来。
作者在塑造蔡文姬形象时,让她在归留未定和南返途中,吟着情思凄婉的《胡笳十八拍》的诗章,细腻而深刻地展示了蔡文姬归汉的复杂心情,说明《胡笳十八拍》这首千古绝唱,正是蔡文姬用血和泪写成的。剧本还通过曹操误听周近谗言,令董祀自裁,而蔡文姬披发跣足趋而救之的情节,表现了蔡文姬胸怀磊落,仗义执言的思想品格。
蔡文姬归汉后,用了八年功夫,追忆、整理出蔡邕的遗著四百多篇,为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作出了贡献。最后,作者还让她写出了胸怀开阔的诗篇《重睹芳华》:“妙龄出塞呵泪湿鞍马,十有二载呵毡幕风砂。巍巍宰辅呵吐哺握发,金壁赎我呵重睹芳华。抛儿别女呵声咽胡笳,所幸今日呵遐迩一家。春兰秋菊呵竞放奇葩。熏风永驻呵吹绿天涯。”这样,就使蔡文姬的思想感情,终于飞跃到“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崇高境界。
曹操是剧本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作者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上,第一次在舞台上塑造了曹操的正面形象。这一形象,与《三国演义》和过去舞台上的曹操形象截然不同,他不再是“乱世的奸雄”,而是治国、平天下的贤明宰相和民族英雄。作者采取间接烘托与直接描写,侧面渲染与正面表现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刻划曹操的形象。在前三幕中,曹操虽然没有出场,但通过使者董祀、周近的间接烘托和侧面渲染,他的思想性格和丰功伟绩,已经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到了第四、第五幕曹操出场后,作者对他的思想性格和文治声教,作了进一步的直接描写和正面表现,这就使曹操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明起来,终于刻画成了一位潇洒豪放、谈笑风生,具有平民风度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的动人形象。
曹操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出色的军事家,在第一幕中,通过董祀与蔡文姬会面的场面就作了生动的描述。曹操主张“天地间,人为贵”。他“爱兵如命,视民如伤”。是他,“使流离失所的农民又重新安定下来,使纷纷扰攘的天下,又重新呈现出太平的景象”。在第二幕中,又通过周近和单于、去卑的谈话,歌颂曹操“会做诗、会写字、会下棋、会骑马射箭,会用兵、会用人。他的手下真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他当机立断,执法如山”,“什么人在他的手下,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才智”。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曹操作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思想和性格。
曹操又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作者在第四幕中,通过他与曹丕评骘《胡笳十八拍》的具体情节,对人物作了细致的刻画。他吟哦着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不断拍案叫绝:“好诗,好诗!”“好大的气魄,有胆力,说得出!”“简直是血写成的!”而曹丕赞赏文姬的诗,则着重在“多么精巧,多么和谐”的技巧方面。这种评论的不同,表明曹操的着眼点更高,看出他作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对诗歌具有高深的造诣。
曹操作为一个贤明丞相,具有政治家的坦荡胸怀,他严峻果断,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但又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他曾经听信周近的谗言,误判董祀“暗通关节,行为不端”,令其自裁,但当他发现自己由于轻信,主观武断,冤枉了董祀的时候,立刻撤销前令,把董祀晋升为长安典农中郎将,并从中吸取“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教训,这是十分可贵的。
剧本还通过曹操关怀蔡文姬的家庭生活,派人到南匈奴接回胡儿胡女,并主动作媒,让董祀与文姬结合,表现他曲尽人情的思想品德;通过曹操一条被面缝缝补补用了十年的生活细节,表现他的俭朴生活和平民风度,虽则失之夸张,却也是有案可查的。
董祀和周近,是作者特意设计的两个思想性格不同的使者,通过他们对曹操“文治武功”的不同理解,从不同的方面去烘托和渲染曹操的思想作风和丰功伟绩。董祀为人忠厚,作风正派,能够正确理解曹操的“文治武功”和民族融和政策,对南匈奴的君臣尊重、诚挚,以礼相待。当蔡文姬处于犹豫和悲苦之中的时候,他又能加以诱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以说,董祀这个人物是曹操政治思想观点的形象化。作者落笔在他身上,而着眼却在曹操身上。周近目光短浅,猜忌多疑,他敬畏曹操,但并不真正理解曹操。他在南匈奴大谈曹操的武功声威,雄才大略,主要为了夸耀汉朝的军事、政治力量,以势压人。人们不难从历史上、甚至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这一类人的影子,因此,这一人物也是有典型性的。
总之,剧本通过“文姬归汉”的典型事件,对蔡文姬、曹操等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热情歌颂了曹操的文治武功和民族政策的胜利,表现了“以国事为重”、“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深刻主题,也达到了作者为曹操翻案的目的。
《蔡文姬》于一九五九年最初演出时,周恩来总理曾经亲自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观看彩排,给予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四人帮”横行时期,《蔡文姬》遭到禁锢。粉碎“四人帮”后,一九七八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重新公演此剧,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
在《蔡文姬》的评论中,不少人提出剧中的曹操形象过于“理想化”,剧本的主题也还不够集中,语言不够凝炼,对有关民族政策的一些描写还有待商榷等等,这些意见是有道理的。
《武则天》是郭沫若建国后创作的第二个历史话剧,是继《蔡文姬》之后,又一个为历史人物翻案的作品。初稿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年五月号。经过二年多的演出实践,作者对初稿作了较大的修改,将原来的五幕改为四幕,删去几个次要人物,一九六二年九月修改定稿,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出版。
郭沫若为了写这个戏,除翻阅了有关历史资料外,还参看了宋之的的话剧剧本《武则天》和上海越剧团的越剧剧本《则天皇帝》。他认为这“两种剧本都是从武后在感业寺为尼时写起,一直写到晚年。这种传记式的写法是难于写好的,两种剧本的剧情和人物多出于虚构,并把武后写成一个失败者。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①因此,他在充分研究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从隋朝到初唐这期间,不断出现豪门争权、大臣篡位,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历史特点,选取徐敬业叛变谋反为中心事件,来设置人物和安排情节,尽量使剧本的人物、地点、时间三者集中统一。作者把地点局限在洛阳,把时间局限在由调露元年(公元679年)至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的六年间,把裴炎和骆宾王作为主要反面人物,上官婉儿作为转变人物,在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正面表现武则天的政治才能。
武则天是剧本的主要人物。作者把她处理成一个顺应历史潮流,在历史上有过贡献的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的开明君主。她出身寒微,能体察民间疾苦,提出了“建言十二事”的开明政治主张;精通文史,坚信人定胜天;管理朝政,专心致志,广开言路,明敏果断;用人唯才,“外举不避怨”,不拘资历,不问门第,破格选拔;敢于同豪门贵族作不懈的斗争,又注意“以道德感化天下”。
剧本主要通过平息裴炎、骆宾王串连徐敬业叛变谋反这一主要事件,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之间尖锐的政治斗争,展示武则天作为政治家、开明君主的思想性格,从而达到为武则天翻案的目的。当太子贤等人在东宫暗藏兵器,图谋不轨的行为被发现后,她主动请唐高宗亲临会审,对太子贤和赵道生、上官婉儿等人,区别罪行的轻重,果断而正确地作出处置,初步表现了她识大体、顾大局、宽宏大量、爱惜人才的政治才干。特别是当她得悉裴炎、骆宾王已串连徐敬业,准备在扬州起兵叛变后,在斗争激烈,形势紫迫的重要时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叛乱迅速平息下来,使整个局势转危为安,更是集中表现了她沉着明敏,多谋善断,精明干练的政治家的性格。此外,作者还通过一些细节去刻画武则天,如通过她对《谏净章》的解释,表现“兼听则明”的思想;对“檄文”的评点,表现她沉着坚定的性格:对《剪彩花》的议论,表现她“人定胜天”的信念。这些,都使武则天的形象更加生动、突出。
上官婉儿是剧中的转变人物,她聪明能干,个性倔强。她的祖父和父亲过去参加叛乱活动,被武则天杀掉,她和母亲也被发配到宫廷充役。最初,她由于想报仇,同情裴炎、骆宾王的阴谋活动。后来,当地于武则天左右侍候之际,逐步认识了武后的为人和各项政治措施,看清了裴炎、骆宾王等阴谋叛乱的反动本质,终于转变过来,检举揭发了裴炎等的罪行。上官婉儿的转变,更加映衬出武则天的宽宏大量和英明睿智。
裴炎是一个不顾人民死活的豪门贵族的代表。他妄图推翻武后,阴谋自立;他两面三刀,阴险狡诈。为了达到篡位的目的,他表面顺从武后,背后大施诡计。他具有一切阴谋家性格中极其残忍的一面,例如,他先是利用太子贤招降纳叛,后又把太子贤暗中杀害;先是利用骆宾王与徐敬业串连,后又把骆宾王秘密禁闭。最后谋反事败,无法抵赖,还拚死宣称:“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千古如此。”这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环境中产生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的阴谋家,这一反派人物的刻画成功,更加烘托出店代历史上女政治家的非凡品质与杰出才能。
骆宾王是一个畏难苟安的无行文人,他有才艺,但缺乏“器识”,利欲薰心,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年近七十,仍积极参与裴炎、徐敬业的叛乱活动,充当秘密使者。他施出无行文人的伎俩,为裴炎篡位炮制蛊惑人心的民谣,为徐敬业谋叛草拟“讨伐”武后的檄文。作者没有把这个初唐的著名诗人写得更坏,谋叛事败后,他终于有了悔改之意,被发配到杭州灵隐寺剃度为僧。
如果说《蔡文姬》的戏剧冲突是着重以“感情”的色彩展开的话,那么,《武则天》的戏剧冲突则是着重以“理智”的色彩展开的。这种不同,是由剧本的主题思想所决定的。《武则天》中的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为尖锐、剧烈的政治斗争决定着,他们相互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政治思想的矛盾冲突,人物的言行,都是受着政治斗争的严格制约,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随着政治斗争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发展的。
此外,台词的议论性,也是《武则天》的一个特点。作者通过人物滔滔不绝的议论,充分展示各人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这是为剧本特定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也是和它具有的“理智”的色彩分不开的。
作品对武则天形象的塑造,把她作为一个在历史上有过贡献的开明君主这个基本方面,还她本来的历史面目,应该说是成功的,也达到了为武则天翻案的目的。但是,作为对一个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评价,武则天形象是有些过于“理想化”的。作者说:“翻案何妨傅粉多”①。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影响了他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准确性。自然,对历史上那些蒙垢的杰出人物,适当他说些好话是应该的;但如傅粉过厚,那也会使读者和观众觉得失真,有违历史剧创作的审美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