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易研究会
[第三节 《钢铁战士》和《董存瑞》]
第三节 《钢铁战士》和《董存瑞》

  电影剧本《钢铁战士》(武兆堤、苏里、吴茵原著,成荫改编)是新中国电影文学开端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个电影文学剧本是根据解放区的歌剧《钢骨铁筋》改编的。它的改编者成荫,一九一七年生,山东曹县人,早在抗日时期就参加革命,从事戏剧工作,后又从事电影的编剧和导演。《钢铁战士》这部电影文学作品,虽然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还带着建国初期电影文学普遍存在的那种不够成熟的标志,但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提炼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功,显示出新中国电影文学具有一个很好的起点。

  这部电影描绘了解放战争开始阶段,解放军指战员对敌斗争的曲折故事。作品中塑造了排长张志坚、炊事员老王、通讯员刘海泉的英雄形象,不仅刻画了他们在凶恶的敌人面前立场坚定、宁死不屈、以不同方式坚持斗争的鲜明的个性,而且勾勒了当时人民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斗争的精神风貌。张志坚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毫不动摇;当敌人企图以“美人计”软化他的时候,他以极度鄙视的感情,揭穿了敌人的阴谋;脱险后,为了保护群众又义无返顾、挺身而出,充分表现了我军战士正气凛然、钢骨铁筋的英雄本色。炊事员老王对同志诚挚温暖,对敌人冷酷无情,被捕后痛打叛徒齐得贵,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特别是通讯员刘海泉,纯真热情,机智可爱,人小心红,不怕敌人威胁利诱,在敌人招降书上写下:‘刘海泉革命到底”的誓言后壮烈牺牲,尤为感人。这个剧本人物形象真实感人,故事情节朴素可信,作者以真挚的感情和革命现实主义的方法歌颂了解放军战士崇高的革命气节和无私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部影片上映后,曾在一九五一年捷克斯洛代克卡罗维发利第六届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和平奖”,受到与会国电影界代表的赞扬。

  从《钢铁战士》到《董存瑞》(丁洪、董晓华、赵寰),我国电影文学的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董存瑞》于一九五六年问世,是一部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创作的优秀电影文学作品。它生动地描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董存瑞一生的光辉事迹,真实地表现了这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参加革命后,受到党的关怀、教育,在解放战争的烈火中成长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英雄的过程,作品取材于抗日战争末期到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生活和斗争。当时,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之后,又开始了以“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为目标的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董存瑞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舞台上演出的。

  电影剧本《董存瑞》的创作,冲破了当时电影创作中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束缚,真正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原则,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突出表现在对于董存瑞这个英雄人物的生活真实性的揭示和他独特个性的描绘上。作者说:“必须根据董存瑞同志的实际材料和具体情况,力求真实朴素,绝不过分渲染、臆造英雄形象;选取那些能够深刻表现董存瑞的思想、性格而又是我们自己在过去的生活中所经历或体验过的材料,否则,哪怕是很惊奇动人,也坚决舍弃。”“一切都要从人物本身出发,对于全剧的情节和每一个细节的安排,都有助于英雄的思想、性格的发展与提高。”①《董存瑞》的作者正是这样做的。他们根据真人真事而又不以此为限,对人物进行充分的典型化描写而又不使其脱离生活的真实,这样便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出现在作品中的董存瑞,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个性十分鲜明,是一个具有时代感的活生生的典型人物。他待人直爽、爱憎分明、脾气倔犟,心地纯净得象一块透明的水晶石。但当他缺乏锻炼、没有经验,以天真纯朴之心对待革命的时候,也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他的性格的招人喜爱,不仅表现在当他怀着对人民高度热爱的真挚感情,奋不顾身冲进烈火中抢救小女孩的时候,而且也表现在他带着“刺儿头”式的犟劲和稚气,隐瞒年龄要求参军以及行军中看见别人的子弹比自己的多便感到不平,甚至要自动离开队伍去我连长“说理”的那些场合中。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有着他特有的表达方式。在第一次参加战斗的时候,眼看同班战友缴获了敌人的重机枪和刺刀,而自己仅有的十发子弹打出去九发,却什么战果也没有得到,就痛苦地自责说:“丢人!”;他还不是党员,却在前线掩蔽部里向指导员交党费……。在攻打隆化的战斗中,在关系着战斗全局的关键时刻,他托起炸药包、拉开导火线,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作者始终把人物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深厚土壤中,真实地描绘了这个普通战士在党的教育下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逐步成长的过程,而没有把他写成一个脱离生活实际的完美无缺的天生的英雄。作品中没有浮言虚饰的做作,没有人为拔高、图解概念的痕迹。董存瑞和他的战友郅振标以及区委书记王平的形象,都塑造得生动鲜明,使人感到可亲、可爱、可敬,比较完美地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

  从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出发构思戏剧情节,组织具有戏剧性冲突的事件,也是作品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围绕着真实展现董存瑞的成长过程,作者精心构思了“救火”、“参军”、“王平牺牲”、“子弹问题”、“请战”直至“舍身炸碉堡”等生动的情节。通过这些情节,层次分明地揭示了董存瑞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党和同志们帮助下不断成长的生动情景,揭示了他为革命英勇牺牲的高贵品德,使这一形象血肉丰满、真实感人,此外,电影作者还善于选择和运用一些生动的细节,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增加作品的感人力量。董存瑞与大力士牛玉和摔跤、牛玉和宣读家书、赵连长批评了董存瑞又给他毛巾叫他擦泪等细节的穿插,都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总之,《董存瑞》是新中国电影文学在塑造人物上第一个较大的突破,有着它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

  


To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