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易研究会
[第四节 《李时珍》和《林则徐》]
第四节 《李时珍》和《林则徐》

  《李时珍》(张慧剑)和《林则徐》(叶元)是取材于古代和近代历史的优秀电影文学作品。这样的电影文学创作,不仅扩大了电影的题材范围,有利于电影事业的繁荣,而且也很有思想意义——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表现历史人物,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鼓舞他们为祖国更美好的未来而斗争。

  《李时珍》是一部以古代科学家的奋斗历史为题材的传记影片。剧本反映了四百多年前,我国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动人事迹。他在封建统治者轻视医学、残酷压迫人民的黑暗环境中,艰苦卓绝奋斗一生,终于写成了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华药典《本草纲目》。

  作者曾指出:“在李时珍这个历史人物身上,我以为有三个方面,是最重要和突出的:一,就是他对方士们的斗争……皇帝自己迷信方士,并且用政治力量来支持方土的活动,甚至杀人。李时珍坚持了这一点,就很有科学家的殉道精神。二、他在编写《本草纲目》的工作上表现了很大的毅力……他自然是士大夫,但却有浓厚的泥士气息。三、李时珍是真正做到了学者走出书房的,也就是说,他的科学知识是和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的,他曾亲身到各地去采访,并辨析物理。这种深入实际的做法,在古人来说,也是不容易的。”①这部电影作品正是按着这样的理解来塑造李时珍的形象的。

  作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明朝中期的社会矛盾,把李时珍放在那个时代的历史气氛中加以描写。当时,大明帝国正处在走向崩溃的下坡路上,皇室除了在经济上残酷地压榨农民、在政治上实行疯狂的特务统治、在文化上用八股取士麻醉知识分子之外,最关心的是问道求仙,妄想“长生不老”,于是方士应运而兴。李时珍生活在一个政治黑暗、国家凋敝、民怨沸腾的时代。他做为一个正直、刚毅、热情、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十分厌恶空洞的八股文,痛恨科举制度,一心求实,终于选择了学医著书、与方士斗争、为百姓服务的生活道路。

  电影剧本根据历史的真实,精细入微地刻画了李时珍为科学献身的百折不挠的思想品格,歌颂了他嫉恶如仇、决不妥协的战斗精神。作品开始时的一个场面很有象征性:李时珍和他的父亲李月池站在船头上,看见二、三十个蓬首跣足的纤夫在岸上吃力地拖着一艘大木船逆流前进,老人说:“……你的一生就要象这条船一样,一生都在逆流里,可还得往前进!”作者以精炼、概括的笔法,层次分明地表现了李时珍一生与“逆流”搏斗的经历。从他厌弃功名随父学医起,他就踏上了与种种反科学的黑暗势力斗争的艰苦途程。当他经过千辛万苦攀上武当山顶峰,发现许多奇花异草,欣喜若狂之际,闯出许多道士把他的药材标本踏碎,将他几年辛苦记下的札记全部烧毁。但是他在好友田恒的鼓舞下,又“从头做起”,三十年如一日发愤写作,终于在七十岁那年全功告成,写完了厚厚五十二卷、高高堆满一长案的巨著《本草纲目》。书虽写成,预先约定刊书的田恒却又被官府抓走,书店也被封闭。包乡绅以删改攻击方士的内容为交换条件,答应刊印。而年迈的李时珍,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他宁愿典卖产业,将书刊印。可惜当巨著出版流传时,他已与世长辞了。作者怀着浓烈的诗情创造了李时珍这位活生生的十分感人的科学家形象。这一位古代的科学家终生刚直不阿、光明磊落,和骗人钱物的方士、媚上压下的大医院使、趋炎附势的庸医、顽固守旧的包乡绅,展开不倦的斗争。他不愿以自己的知识去侍奉王公贵族,而决心把自己精湛的医道献给祖国和百姓。他热情可亲、仁爱救人,贫苦的农民、药工、市民、草医都肯亲近他、支持他,他对朋友豪爽热诚,跟老学者曾祥一见如故,成为志同道合的忘年之交,与有正义感的书生田恒推心置腹、肝胆相照,成为莫逆之交。总之,《李时珍》虽然存在着故事情节比较单薄、个别人物性格刻画不够(似乎只是交代故事的工具)等不足之处,但这部电影仍不失为建国后的优秀之作。它于诗情画意之中对李时珍这位古代人民科学家的真实描写,不仅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貌,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教育意义——不仅知识分子从他爱祖国、爱百姓、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中受到教育和鼓舞,而且他那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也值得一切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们学习。

  电影剧本《林则徐》(原名《鸦片战争》)以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中心,围绕着鸦片战争时期禁烟和抗英两大事件,表现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这部电影作品在对林则徐这一民族英雄形象的生动塑造和对历史斗争的深刻表现方面显示了作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眼光和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剧本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清皇朝政治上的腐败,揭露了朝廷内部的投降派出卖民族利益的奴颜婢膝的丑恶面目,突出地歌颂了以林则徐为首的禁烟派,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为了捍卫祖国政治、经济的主权,不怕权势,不畏洋人,为申张正义而英勇斗争的英雄业绩。“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①禁烟和抗英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无论是鸦片还是大炮,都不能把中国人民征服,反而激起了更强烈的反抗。以“平英团”为开端,中国人民举起了反帝斗争的火把,揭开了中华民族一百年来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作者笔下的林则徐,是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成功结合的典型形象。这个人物性格中爱国与忠君两个方面的悲剧性的矛盾得到了鲜明而生动的刻画。林则徐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是清朝维新运动的重要先驱者之一,是清朝时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他认为只有学习研究西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生产技术才能富国强兵;他支持发展正当的中外贸易,反对闭关自守政策;他主张依靠人民的力量,发动民族自卫战争以抵御外来的入侵;他在禁烟和抗英斗争中深谋远虑、魄力过人、机智果断。但是他的爱国行为终因“妨碍奸夷大利”而处处受阻,而他的忠君思想又使他不可能违背皇帝的旨意,这就决定了他必然失败的悲剧命运,电影剧本以奔腾浩荡的气势、雄健多姿的笔触,对林则徐的性格进行了真实主动的描绘。他抱着内除隐患、外抗强敌、改善民生、振兴家国的决心,领旨赴粤禁烟。他在虎门海滩边,饬令一下,烧毁了英商的几万箱鸦片,点燃了人民的希望之火,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他依靠民力整军备武,用大炮轰鸣,回答了英国侵略者妄图征服中国的狂妄叫嚣,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他真诚团结禁烟派邓廷桢、关天培,坚定他们的斗争信心,勉励他们“在逆风多于顺风”的险恶环境中激流勇进。即使被罢黜边陲,个人命运处在危难之际,他还是心系百姓和国家的命运,在自己的政敌琦善面前悲愤陈词:“两广千百万百姓身家性命,全在中堂掌握之中,望中堂以国家社稷为重。”英军攻陷虎门,关天培壮烈殉国,他还委屈求全地恳请琦善:“准我戴罪立功,给我三千人马,我愿死守珠江水口,打不退洋人,死而无怨!”充分表现了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忠贞的民族气节。但林则徐毕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文化濡染的“封疆大吏”,作者正确地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之间的矛盾。他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却又忠于一家一姓,至死还是大清皇室的“林文忠公”。他甘心屈从于君权的专制统治之下,忍受封建朝廷对他抗敌意志的摧残和压抑,不允许人民为解救自己而去触动清皇朝的根本利益,与人民始终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剧本通过对林则徐这一复杂而矛盾的心理性格的细腻刻画,不仅真实地揭示了林则徐所处的社会环境和阶级地位必然给他带来个人悲剧的结局,而且恰当地处理了人民与林则徐在禁烟和抗英斗争中既一致又对立的关系。当虎门焚烟后,人民开始信任和支持林则徐,而他却逆来顺受地接受朝廷贬谪,这时人民就从与林则徐的联合中撤出,走上了独立战斗的道路。作者安排了邝东山、阿宽嫂、麦宽捉拿鸦片巨商洋人颠地的场面,安排了送颠地、上揭贴警告林则徐的情节;安排了邝东山、麦宽故意错引航道,促使英舰触礁,使战斗取得胜利的场面;也展开了平英团高举义旗、痛歼英国侵略军的情节;形象地阐明了只有人民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担,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这一伟大真理,作者虚构了邝东山、麦宽、阿宽嫂三个生动的艺术形象,概括了鸦片战争时期反抗侵略者最坚决的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

  《林则徐》在艺术上是一部颇有特色的电影文学作品。作者在结构故事和塑造人物方面,既注意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特点,又很注意吸收我国古典文学的成功经验,使这部电影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作者善于对浩瀚的史料进行分析、鉴别,去芜存精,从而达到选材的精确和简炼,使作品内容丰富而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对情节和细节的提炼是很见功夫的。如“制怒”这一段戏,是剧本中精彩的情节之一:林则徐面对豫坤、伍绍荣之流私通洋人的无耻行径,不由得怒火升腾,拍案而起,摔了茶盅。但猛一抬头,他看见自书的座右铭“制怒”二字,顿然冷静下来,机智地变换了斗争策略,对豫坤笑脸相迎,巧妙地逼使他掏出银两重修炮台。这一怒一制,写出了林则徐疾恶如仇的思想性格,写出了他为国为民的耿耿忠心。林则徐接见义律,是表现林则徐与英国侵略者直接冲突的重场戏。林则徐作为一个有气魄、有胆识、爱国爱民的民族英雄的高尚品德,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他那刚强、坚定的语言,代表着中华民族为捍卫独立与民主而斗争的决心,含有千钧之力,使林则徐的形象显得沉毅而挺拔。作者在塑造典型形象时,也借助了环境气氛的渲染和艺术细节的运用。如林则徐送别邓廷桢这场戏,就写得浓墨重彩,感情激越,细腻逼真,十分抒情,具有诗的意境。林则徐罢官之后,作者安排了一些意味深长的镜头:那从帽子上摘下的花翎、烟雾袅袅的香炉、翻在桌下的《离骚注》、没有动过的茶饭……这些都画龙点睛地为表达人物的心理性格服务,十分传神有力。

  


To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