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黄河东流去》和《许茂和他的女儿]
第三节 《黄河东流去》和《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黄河东流去》分上、下两册,先后于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四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是李準在粉碎“四人帮”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是建国三十年长篇创作中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相当水准的佳作,是作家创作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标志。
李準原来擅长于短篇和电影剧本的创作。他多年停笔之后,能够写出这样优秀的长篇小说,不是偶然的。十年动乱,广大文艺工作者遭受了林彪、“四人帮”的严重摧残,并且被赶到社会的最底层,李準也不例外。一九六九年起,他在黄泛区当了四年农民。手中的笔被夺走了,但是,在与黄河两岸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日子里,他认真地“思考我们这个国家的过去和未来”,黄河人民的血与泪、爱与恨,进一步锤炼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黄泛区的伟大历史变化,启发他对人民力量的深刻认识。《黄河东流去》就正是在这样的生活、思想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扒开黄河大堤造成空前灾难的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河两岸人民在这场大灾难、大迁徙中的悲欢离合和顽强斗争。作者说,他写这部作品“不是为逝去的岁月唱挽歌,而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①。而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国家民族经历一场新的动乱后人们所深沉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作家这种广阔的历史视野和高远的立意,使这部作品充满着生活哲理,处处闪耀着发人深思的思想光芒。
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军进入我中原腹地,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贪生怕死,采取了灭绝人性的“以水代军”的办法,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了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给中原大地带来了一场灭顶之灾:丰腴的土地变为泽国,上百万具流尸浮沉于中原大地,一千多万人民流离失所,生活陷于绝境。作品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现了中国现代史上这样一个惊心动魄又令人悲怆的历史场面。就在这场历史性的灾难中,作家开始了对我们民族生存力量的探索和估量。
作品是从赤杨岗村七户农民家庭的悲欢离合着笔的。正如作者在“黄水劫”一章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家庭结构是那样牢固,这可能正是中国强大生命力所在。作者正是从构成社会的这些家庭“细胞”中,去表现中华民族的活力的。这一见解,对作品的结构方式和主题思想的提炼,有着明显的影响。作者笔下的七户农民家庭有着很大的典型性。它们的成员深深热爱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了得到一片薄土,一家八口的贫苦农户海长松,不惜卖掉自己的全部家什。他们日夜耕作,恨不得把浑身汗水都浇灌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无情的黄水淹没了他们的家园,但扑灭不了他们生存下去的热望。不管流落到哪里,他们都紧紧贴附在大地上,用劳动的双手,顽强地开辟着生活的渠道。在地主压榨下经过“九蒸九晒”的李麦,就是一个绝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劳动妇女。苦难的生活磨炼了她作为一个人的志气,她说:“我这一辈子,要说死,十条命也死过去了,可是我不死”,“关天关地一个人来在世上,就得刚强地活下去”。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支撑着她,也支撑着她的同胞,熬过了历史苦难,同时也必然激起他们为着生存下去而无所畏惧地进行斗争。面对着国民党反动派的胡作非为,连海老清这个从不多言的老实庄稼汉也遏制不住满腔怒火,表示他“永远不服”;而当逃难到“寻母口”的群众被断绝了一切生路时,他们便义无返顾地奋起策动了葫芦湾的抢粮行动。这种在生存发展中形成的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性格,就象耀眼的火花,在这些普通人身上闪耀着异彩。这种美好的品质在徐秋斋身上得到了更为生动的体现。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徐秋斋,教过蒙学,学过算卦,他身上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又浸透着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熏陶。他急公好义、助弱除强,始终把一个人的德行、情义、良心和骨气看作是做人的准则。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道德火把,同时还看到了他怎样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把这个火把传给下一代。作家正是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在这些普通人身上深刻挖掘出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道德品质、意志力量和美好的精神世界,——这一切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哺育出来的,是我们古老祖国生命力之所在,是任何力量也摧毁不了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对人民力量的正确估量、对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无比坚信,对于今天刚刚经历了一场历史浩劫的中国人民来说,无疑是个有力的鼓舞。
《黄河东流去》这部长篇,是作家在从事了多年短篇创作后产生的,它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作品在艺术上保留了李准一贯的创作特点,但同时又有不少新的发展和创造,反映了作家在艺术上的新探索。
首先,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作家曾经说:“在这本小说里,几乎看不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了。但他们都是真实的人,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还有缺点和传统习惯的烙印,但这不是我故意写的,因为生活中就是那样的。”①在作品中,我们确实看不到故意拔高或压低的人物,作家要探索的是如何严格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写出人物性格的全部复杂性,即使象李麦这样一个被由衷赞美的刚强妇女,在作家笔下,她的优秀品质和她身上的某些弱点,也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的。她精明果断,但过份的善良却险些使她被善于伪装的坏人陆胡理所骗。作家也没有给他笔下的人物空唱赞歌,他只是在人物朴实的行动中自然地体现他们的美好品质,使人物形象充满生活实感。象“水上婚礼”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在大水围困的沙岗上,新娘子凤英盘髻没有头簪,李麦立即把自己的拔下,还顺手掐了根荆条插在自己头上。这种从丰富的生活矿藏中提炼出来的高度生活化的细节,赋予李麦一心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一种极其朴素的形式,显得自然而有光彩。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俯拾即是,往往给读者留下意想不到的深刻印象。
作家在表现人物时,总是将人物的行动与其独特的生活地位、社会经历、思想素养等密切地联系起来,作家独到的观察和认识,使他塑造的人物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出身贫寒的徐秋斋,受过古老民族文化的熏陶,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谙熟人情世态。因此,他看待事物就显得通达世故,采取行动的方式也与一般庄稼人不同。他用杀鸡溅血、创造杨树显圣的神话来镇住地主海南亭的胡作非为;他以占卜算卦为名,又骂保长又骂官,使反动派的走卒们无可奈何!他还用蟋蟀降马的巧妙计策为王跑挣回被骗走的驴子钱等等,这些行动表明他的心是与受苦人相通的,但又显得那样独特,那样符合徐秋斋“这一个”的人物个性。这些精采的描写使徐秋斋成为全书中最有艺术光彩的形象之一。王跑这个人物也写得很有特点,他的私有观念、爱占便宜的旧习惯特别严重,以至后来吃了大亏,为那块“两体石经”而含冤下狱。他的“石头梦”充分揭示了这个小生产者的独特心理,而这个“梦”的破灭,又表现了在那特定历史环境下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必然遭遇。作者紧紧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即使写的是一个村子的贫苦农民,也显出性格描写的无限丰富性。象长松与海老清,一个是“赤杨岗最能干活的汉子”,一个是“村里最有名的庄稼汉”,但在灾难面前的表现却很不一样。长松在自己那块用血汗挣来的土地被淹掉后,只能用在土里埋下镰刀、烟袋的默默行动来表示他对土地的怀恋,显得质朴、深沉又有苦难言;而海老清在自己心爱的牛被折磨死了以后,却敢于发出铮铮抗议,显得是那样的刚正、倔强、凛然不屈。此外,象天亮和春义、雪梅和凤英等都写得鲜明生动,各有特色,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多采。
李準在这部作品中更注意对人物感情世界的揭示,而且采用的艺术手段也是多式多样的,这是作家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一个很大进展。比如写蓝五,作家就紧紧抓住他那支唢呐,在各种不同场合反复描写,让人们从它发出的时而激越、时而抑郁、时而明快、时而低回的声音中倾听到这个生活穷困潦倒、爱情遭遇不幸的民间艺人复杂的感情世界。而写徐秋斋,则是另一种方式,他与梁晴在破茅屋里那段推心置腹的谈话,使我们窥见了支持着这个刚直不阿的老人的无比高尚的道德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支持他应付着苦难的人生。象这描写,都是小说中最震撼人心的精彩篇章。
这部作品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这首先是因为它在内容上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生活、感情、道德、伦理和理想情操。另外它所采用的经过艺术锤炼却又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语言也给作品的民族化增添了色彩。而这些又都被组织在作品所展示的一幅幅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农村、城镇的生活画面中。作家运用他那支精细传神的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中原一带的乡风习俗、自然景色,象春义和风英在被水围困的沙岗上举行的那悲凉凄楚却又带有传统色彩的婚礼,天亮在黄河河心点篙试艺和艄公们的义气,浴阳古都的残垣断壁和街头的纷乱嘈杂等等,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充分领略到昔日黄河流域的社会风光、人情世态,受到巨大的感染。
作品以七户农民在大劫之年的流亡为主线展开故事,在情节发展中,作家既以相对独立的篇幅分别写了各个家庭的不同特点和遭遇,又以他编织故事的技巧,使这些不同篇幅中的人物和情节相互交错,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根据生活内容的变化,作家常常采取“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交替变换地去表现各个家庭和人物命运的曲折变化。这种手法,为故事的发展留下了不少悬念,增加了作品情节的复杂性和生动性。这是作家在吸取古典小说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表现现代生活的需要所进行的新创造。
总起来看,《黄河东流去》是一部很有生活深度、典型化程度很高的长篇小说,对于黄泛区人民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八年这段不寻常的历史时期内所经历的苦难和斗争,小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主要缺点之一,是对李麦的性格刻画不够充分,有过分理想化的毛病,这个毛病到了下卷有所克服(如帮助爱爱脱离困境的有关描写就很真实动人),但已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上卷为她定下的性格基调,而这,也许正是作家不自觉地受了十七年文学中某些高、大、全影响的结果。此外,作者很注意场面和人物行动的细致描绘,但有些地方仍失之冗长累赘。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一部在描写当代农村生活上取得了突出成就的长篇小说。作者周克芹,五十年代从学校毕业后怀着对乡土的爱恋回到四川农村,一直从事基层工作。六十年代初开始业余写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就是他于十年动乱后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长篇。
在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小说创作中,建国后曾陆续出现过象《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等许多优秀作品,它们生动地记下了五十年代我国农村在集体化道路上前进的足迹。而《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向人们展现的则是七十年代我国农村所出现的新的矛盾、新的斗争,通过真实的艺术描绘,使我们了解到早已走上合作化道路的广大农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曲折道路上新的遭遇和生活命运。这部作品,有它独具的思想艺术价值和重要的认识意义。
小说写了四川沱江流域偏僻山村中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故事。这个家庭的主人许茂有九个女儿,除大姑娘已去世、八姑娘参了军外,其余部分布在农村各个角落,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他们有着鲜明的性格差异,更有着各自的政治态度和生活追求。这样的家庭可以说是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故事的主要线索是围绕着许茂和四姑娘以及大女婿、四女婿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展开的。大女婿金东水是肩挑着“建设葫芦坝这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的党支部书记,但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被赶下了台,并陷于家破妻亡的窘境;而四女婿郑百如却凭借“四人帮”掀起的邪风恶浪,爬上了掌管葫芦坝实权的宝座,成了农村中鱼肉百姓的新恶霸。四姑娘许秀云在郑百如的***威下受尽凌辱蹂躏,终遭遗弃,她看透了这个仇恨共产党、罪行累累的反动家伙,在共同的不幸遭遇中她对大姐夫从同情、仰慕直至产生强烈的爱情。作品正是通过这个家庭成员之间激烈的矛盾斗争、复杂的感情纠葛以及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构成了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生动地概括了农村的真实社会风貌。
作品截取了一九七五年冬天这段时间作为展开故事的背景是有它的特殊意义的。这正是“文化大革命”的第十个年头,政治动乱所造成的严重社会恶果已充分暴露。这时,党中央决定由邓小平主持工作并开展各条战线的整顿。党的一系列正确决策,犹如一束灿烂的阳光穿过密布的乌云投向大地,使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也引起了“四人帮”一伙的拚命反扑。在中国大地上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一时又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样一种环境,对于充分揭露林彪、“四人帮”给我们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的搏斗,体现人民群众对光明的渴望,是很有典型意义的。作品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它在展现这样一个广阔背景的同时,更着力于探索十年动乱给农村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命运、思想面貌和心灵世界所留下的深刻痕迹,力图塑造出特定时代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通过对人物性格命运的精细刻画,来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动荡。这正是这部长篇小说最成功的地方。
许茂是被作者刻画得最有深度的一个人物。这个中国的老式农民,解放后被党的阳光引上了合作化大道,成为走在运动前列的积极分子。他的勤劳、俭省的美德深为庄稼人所敬重。在五十年代那“金色的日月”里,他“拚着命在往前赶,同人们一道建设幸福的家园”。可是到了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的动乱时刻,这样一个“爱社如家”的老农,却处处变得“自私”了。在许多人高喊口号进行着政治战争而忘了土地的时候,许茂利用自己“通晓的价值法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拚命地为自己积聚着财富,有时甚至昧着良心干出一些不尽光彩的事情。这个富有生活阅历的老农的惊人变化,是值得深思的,它告诉人们:中国的农民群众最讲求实际,当社会变革能切实地解决他们实际利益时,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为这个变革贡献一切;而一旦相反,他们那颗对土地充满着责任和眷恋的心就会感到失望,他们的目光就会从荒芜了的集体的土地上转向自己私有的一角。许茂的变化不仅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中国一代农民思想前进的轨迹,同时更促进人们认真思考“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战争对中国历史的正常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影响,这正是许茂的形象所体现的深刻社会意义。
当然,这样一个经历过旧社会深重苦难、又尝到过社会主义集体化欢乐的农民,他不会再去重复梁三老汉那种“创业”道路。作品最后写到他在实践的教育下,开始对人生的痛苦思索,终于对郑百如与金东水之间的谁是谁非,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他毅然地把金东水一家迎进自己的大院,把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坚持带领葫芦坝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身上,表明这位老农民在经历一场社会风暴后对生活道路又作出了新的抉择。这种描写,使许茂的形象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姑娘许秀云在动荡的十年中的生活命运也是很有典型性的。她在葫芦坝土生土长,灿烂的阳光沐浴过她的少女时代。萌芦坝的青山绿野培养了她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纯洁胸襟,也赋予她善良、敦厚却又含蕴深沉的性格。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美好生命在十年动乱中遭到了黑暗势力的严重摧残!郑百如之流的魔掌遮住了葫芦坝的天空,也控制着许秀云的命运,使她不能不在苦难中挣扎。她的饱含血泪的惨痛遭遇,是对林彪、“四人帮”造成的全社会性的灾难的有力控诉。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透过许秀云的痛楚与哀怨,竭力挖掘出蕴含在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身上的惊人的生命力。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如此顽强执着:郑百如对她凶残狠毒的威胁、齐明江卖力推行“四人帮”的一套给她带来的打击和社会上流言蜚语对她的中伤,都阻挡不了她为开拓自己美好的前程而奋战。黑暗势力逼迫她走向死亡,但对春天的憧憬又呼唤她从地狱的边缘走回来,并且更刚强地活下去。作者对人物性格这种深刻的揭示,反映了他对生活的透彻观察和精辟见解。许秀云毕竟不是旧社会的弱者,而是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劳动妇女。尽管乌云可以暂时蔽日,但阳光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希望却是永不熄灭的,这正是许秀云的生命力不可摧毁的根源。
正因为作者能够遵循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深刻挖掘生活中的积极因素,所以作品尽管写了“四人帮”横行年代农村生活的许多阴暗面,如田园荒芜、生活贫困、农民疾苦无人过问等,但并不使人感到消沉。作者对人民力量的揭示,在金东水等一系列形象的描写中表现更为突出。
作者刻画金东水的笔触,虽不及描写许茂和许秀云那样细腻,但这个人物所体现出来的凛然正气和道德力量还是深深感染着读者的。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金东水遭到贬谪,但作为一个经受过革命锻炼、懂得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却从未动摇过对人民力量和历史发展的信念。他身处逆境却胸怀壮志,设计着葫芦坝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并为它的实现而积蓄着力量。金东水在葫芦坝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在他的周围作者还写了许许多多干部和群众。这里有秉公办事、利用不同斗争方式支撑着葫芦坝社会主义阵地的龙庆,有对党心怀赤诚、在复杂的斗争面前心明如镜的农村女党员金顺玉,还有象许秋云和罗祖华这样一些疾恶如仇又诚实厚道的基本群众,这种种力量,正如潜伏在封冻大地下的一股暖流,催育着万物的生机。此外,作品对萌芦坝几个青年形象的描写也是有其特殊寓意的。十年动乱确实在青年一代身上投下了阴影,使一些年轻人失去了革命理想,象许茂的七姑娘许贞就是在乱纷纷的社会中变得庸俗无聊的。但是,动荡的年代、复杂的斗争也能促使单纯幼稚的年轻人变得成熟。许茂的九姑娘许琴在生活的教育下开始了深沉的思考,就是个明显的例证。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吴昌全这个有理想、肯钻研的农村知识青年的形象。在“四人帮”的妖风使农田山野一片凋零的时候,他在葫芦坝却“紧紧抓住了通向未来生活的门环”,用朝朝暮暮、持之以恒的劳动闯进科学大门。他所创建的那块充满着一片蓬勃生机的科学试验园地,就象葫芦坝上的一颗明珠,闪耀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使人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葫芦坝繁荣发展的未来。
作者在深刻表现人民群众潜在力量的时候,始终注意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绝不让这种描写超越客观实际。颜少春带领工作组进村,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葫芦坝的革命力量很快就集结起来,使郑百如之流惊恐万状。但限于历史条件,他们的斗争还只是初步的,而且随着全国政治形势的陡变,刚露生机的葫芦坝又不得不准备迎接更复杂的斗争,这种现实主义的描写,使作品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小说的艺术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特别是对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剖析和感情波澜的描写更是真切动人。象“连云场”一节,写许秀云赶场前的细致考虑,在闹市中与金东水突然相遇时感情的激荡,面对郑百如挑衅时的冷静果敢,都很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把一个经历坎坷的农村妇女丰富而复杂的感情世界表现得很真切。在情节发展中,作者还穿插不少哲理性的抒情、议论,虽然个别地方显得冗长,但这种发自作者内心的对笔下人物和生活事件的热切关注和独到见解,是能够拨动着读者的心弦的。
小说的环境描写,文笔优美。自然环境的渲染与社会环境、人物感情的描绘水乳交融,相互衬托,使作品增添了浓郁的色彩。沱江流域的茫茫迷雾渲染了葫芦坝阴霾的政治气氛;柳溪河岸漆黑的田野、刺骨的寒风衬托着许秀云内心世界生与死的激烈斗争,等等,都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部作品主要以人物的曲折命运吸引读者。复杂的矛盾纠葛及其出人意料的变化,使作品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情节发展的许多关键地方又常安排伏笔、留下悬念,更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小说的主要缺点在于:对郑百如这个形象的开掘还不够深,特别是对他政治上的投机心理揭露不够,这对表现葫芦坝这场斗争的意义就有所削弱。另外,小说的后半部分在许贞的爱情问题上花的笔墨过多,影响了对一些主要人物的进一步刻画。
《黄河东流去》分上、下两册,先后于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四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是李準在粉碎“四人帮”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是建国三十年长篇创作中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相当水准的佳作,是作家创作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标志。
李準原来擅长于短篇和电影剧本的创作。他多年停笔之后,能够写出这样优秀的长篇小说,不是偶然的。十年动乱,广大文艺工作者遭受了林彪、“四人帮”的严重摧残,并且被赶到社会的最底层,李準也不例外。一九六九年起,他在黄泛区当了四年农民。手中的笔被夺走了,但是,在与黄河两岸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日子里,他认真地“思考我们这个国家的过去和未来”,黄河人民的血与泪、爱与恨,进一步锤炼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黄泛区的伟大历史变化,启发他对人民力量的深刻认识。《黄河东流去》就正是在这样的生活、思想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扒开黄河大堤造成空前灾难的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河两岸人民在这场大灾难、大迁徙中的悲欢离合和顽强斗争。作者说,他写这部作品“不是为逝去的岁月唱挽歌,而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①。而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国家民族经历一场新的动乱后人们所深沉思索的一个重要问题。作家这种广阔的历史视野和高远的立意,使这部作品充满着生活哲理,处处闪耀着发人深思的思想光芒。
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军进入我中原腹地,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贪生怕死,采取了灭绝人性的“以水代军”的办法,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了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给中原大地带来了一场灭顶之灾:丰腴的土地变为泽国,上百万具流尸浮沉于中原大地,一千多万人民流离失所,生活陷于绝境。作品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现了中国现代史上这样一个惊心动魄又令人悲怆的历史场面。就在这场历史性的灾难中,作家开始了对我们民族生存力量的探索和估量。
作品是从赤杨岗村七户农民家庭的悲欢离合着笔的。正如作者在“黄水劫”一章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家庭结构是那样牢固,这可能正是中国强大生命力所在。作者正是从构成社会的这些家庭“细胞”中,去表现中华民族的活力的。这一见解,对作品的结构方式和主题思想的提炼,有着明显的影响。作者笔下的七户农民家庭有着很大的典型性。它们的成员深深热爱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了得到一片薄土,一家八口的贫苦农户海长松,不惜卖掉自己的全部家什。他们日夜耕作,恨不得把浑身汗水都浇灌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无情的黄水淹没了他们的家园,但扑灭不了他们生存下去的热望。不管流落到哪里,他们都紧紧贴附在大地上,用劳动的双手,顽强地开辟着生活的渠道。在地主压榨下经过“九蒸九晒”的李麦,就是一个绝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劳动妇女。苦难的生活磨炼了她作为一个人的志气,她说:“我这一辈子,要说死,十条命也死过去了,可是我不死”,“关天关地一个人来在世上,就得刚强地活下去”。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支撑着她,也支撑着她的同胞,熬过了历史苦难,同时也必然激起他们为着生存下去而无所畏惧地进行斗争。面对着国民党反动派的胡作非为,连海老清这个从不多言的老实庄稼汉也遏制不住满腔怒火,表示他“永远不服”;而当逃难到“寻母口”的群众被断绝了一切生路时,他们便义无返顾地奋起策动了葫芦湾的抢粮行动。这种在生存发展中形成的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性格,就象耀眼的火花,在这些普通人身上闪耀着异彩。这种美好的品质在徐秋斋身上得到了更为生动的体现。历尽沧桑、饱经忧患的徐秋斋,教过蒙学,学过算卦,他身上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又浸透着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熏陶。他急公好义、助弱除强,始终把一个人的德行、情义、良心和骨气看作是做人的准则。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道德火把,同时还看到了他怎样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把这个火把传给下一代。作家正是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在这些普通人身上深刻挖掘出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道德品质、意志力量和美好的精神世界,——这一切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哺育出来的,是我们古老祖国生命力之所在,是任何力量也摧毁不了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对人民力量的正确估量、对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无比坚信,对于今天刚刚经历了一场历史浩劫的中国人民来说,无疑是个有力的鼓舞。
《黄河东流去》这部长篇,是作家在从事了多年短篇创作后产生的,它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作品在艺术上保留了李准一贯的创作特点,但同时又有不少新的发展和创造,反映了作家在艺术上的新探索。
首先,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作家曾经说:“在这本小说里,几乎看不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了。但他们都是真实的人,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还有缺点和传统习惯的烙印,但这不是我故意写的,因为生活中就是那样的。”①在作品中,我们确实看不到故意拔高或压低的人物,作家要探索的是如何严格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写出人物性格的全部复杂性,即使象李麦这样一个被由衷赞美的刚强妇女,在作家笔下,她的优秀品质和她身上的某些弱点,也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的。她精明果断,但过份的善良却险些使她被善于伪装的坏人陆胡理所骗。作家也没有给他笔下的人物空唱赞歌,他只是在人物朴实的行动中自然地体现他们的美好品质,使人物形象充满生活实感。象“水上婚礼”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在大水围困的沙岗上,新娘子凤英盘髻没有头簪,李麦立即把自己的拔下,还顺手掐了根荆条插在自己头上。这种从丰富的生活矿藏中提炼出来的高度生活化的细节,赋予李麦一心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一种极其朴素的形式,显得自然而有光彩。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俯拾即是,往往给读者留下意想不到的深刻印象。
作家在表现人物时,总是将人物的行动与其独特的生活地位、社会经历、思想素养等密切地联系起来,作家独到的观察和认识,使他塑造的人物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出身贫寒的徐秋斋,受过古老民族文化的熏陶,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谙熟人情世态。因此,他看待事物就显得通达世故,采取行动的方式也与一般庄稼人不同。他用杀鸡溅血、创造杨树显圣的神话来镇住地主海南亭的胡作非为;他以占卜算卦为名,又骂保长又骂官,使反动派的走卒们无可奈何!他还用蟋蟀降马的巧妙计策为王跑挣回被骗走的驴子钱等等,这些行动表明他的心是与受苦人相通的,但又显得那样独特,那样符合徐秋斋“这一个”的人物个性。这些精采的描写使徐秋斋成为全书中最有艺术光彩的形象之一。王跑这个人物也写得很有特点,他的私有观念、爱占便宜的旧习惯特别严重,以至后来吃了大亏,为那块“两体石经”而含冤下狱。他的“石头梦”充分揭示了这个小生产者的独特心理,而这个“梦”的破灭,又表现了在那特定历史环境下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必然遭遇。作者紧紧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特征,即使写的是一个村子的贫苦农民,也显出性格描写的无限丰富性。象长松与海老清,一个是“赤杨岗最能干活的汉子”,一个是“村里最有名的庄稼汉”,但在灾难面前的表现却很不一样。长松在自己那块用血汗挣来的土地被淹掉后,只能用在土里埋下镰刀、烟袋的默默行动来表示他对土地的怀恋,显得质朴、深沉又有苦难言;而海老清在自己心爱的牛被折磨死了以后,却敢于发出铮铮抗议,显得是那样的刚正、倔强、凛然不屈。此外,象天亮和春义、雪梅和凤英等都写得鲜明生动,各有特色,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多采。
李準在这部作品中更注意对人物感情世界的揭示,而且采用的艺术手段也是多式多样的,这是作家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一个很大进展。比如写蓝五,作家就紧紧抓住他那支唢呐,在各种不同场合反复描写,让人们从它发出的时而激越、时而抑郁、时而明快、时而低回的声音中倾听到这个生活穷困潦倒、爱情遭遇不幸的民间艺人复杂的感情世界。而写徐秋斋,则是另一种方式,他与梁晴在破茅屋里那段推心置腹的谈话,使我们窥见了支持着这个刚直不阿的老人的无比高尚的道德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支持他应付着苦难的人生。象这描写,都是小说中最震撼人心的精彩篇章。
这部作品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这首先是因为它在内容上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生活、感情、道德、伦理和理想情操。另外它所采用的经过艺术锤炼却又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语言也给作品的民族化增添了色彩。而这些又都被组织在作品所展示的一幅幅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农村、城镇的生活画面中。作家运用他那支精细传神的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中原一带的乡风习俗、自然景色,象春义和风英在被水围困的沙岗上举行的那悲凉凄楚却又带有传统色彩的婚礼,天亮在黄河河心点篙试艺和艄公们的义气,浴阳古都的残垣断壁和街头的纷乱嘈杂等等,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充分领略到昔日黄河流域的社会风光、人情世态,受到巨大的感染。
作品以七户农民在大劫之年的流亡为主线展开故事,在情节发展中,作家既以相对独立的篇幅分别写了各个家庭的不同特点和遭遇,又以他编织故事的技巧,使这些不同篇幅中的人物和情节相互交错,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根据生活内容的变化,作家常常采取“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交替变换地去表现各个家庭和人物命运的曲折变化。这种手法,为故事的发展留下了不少悬念,增加了作品情节的复杂性和生动性。这是作家在吸取古典小说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表现现代生活的需要所进行的新创造。
总起来看,《黄河东流去》是一部很有生活深度、典型化程度很高的长篇小说,对于黄泛区人民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八年这段不寻常的历史时期内所经历的苦难和斗争,小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主要缺点之一,是对李麦的性格刻画不够充分,有过分理想化的毛病,这个毛病到了下卷有所克服(如帮助爱爱脱离困境的有关描写就很真实动人),但已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上卷为她定下的性格基调,而这,也许正是作家不自觉地受了十七年文学中某些高、大、全影响的结果。此外,作者很注意场面和人物行动的细致描绘,但有些地方仍失之冗长累赘。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一部在描写当代农村生活上取得了突出成就的长篇小说。作者周克芹,五十年代从学校毕业后怀着对乡土的爱恋回到四川农村,一直从事基层工作。六十年代初开始业余写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就是他于十年动乱后在深厚的生活基础上创作的第一部长篇。
在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小说创作中,建国后曾陆续出现过象《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等许多优秀作品,它们生动地记下了五十年代我国农村在集体化道路上前进的足迹。而《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向人们展现的则是七十年代我国农村所出现的新的矛盾、新的斗争,通过真实的艺术描绘,使我们了解到早已走上合作化道路的广大农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曲折道路上新的遭遇和生活命运。这部作品,有它独具的思想艺术价值和重要的认识意义。
小说写了四川沱江流域偏僻山村中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故事。这个家庭的主人许茂有九个女儿,除大姑娘已去世、八姑娘参了军外,其余部分布在农村各个角落,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他们有着鲜明的性格差异,更有着各自的政治态度和生活追求。这样的家庭可以说是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故事的主要线索是围绕着许茂和四姑娘以及大女婿、四女婿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展开的。大女婿金东水是肩挑着“建设葫芦坝这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的党支部书记,但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被赶下了台,并陷于家破妻亡的窘境;而四女婿郑百如却凭借“四人帮”掀起的邪风恶浪,爬上了掌管葫芦坝实权的宝座,成了农村中鱼肉百姓的新恶霸。四姑娘许秀云在郑百如的***威下受尽凌辱蹂躏,终遭遗弃,她看透了这个仇恨共产党、罪行累累的反动家伙,在共同的不幸遭遇中她对大姐夫从同情、仰慕直至产生强烈的爱情。作品正是通过这个家庭成员之间激烈的矛盾斗争、复杂的感情纠葛以及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构成了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生动地概括了农村的真实社会风貌。
作品截取了一九七五年冬天这段时间作为展开故事的背景是有它的特殊意义的。这正是“文化大革命”的第十个年头,政治动乱所造成的严重社会恶果已充分暴露。这时,党中央决定由邓小平主持工作并开展各条战线的整顿。党的一系列正确决策,犹如一束灿烂的阳光穿过密布的乌云投向大地,使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也引起了“四人帮”一伙的拚命反扑。在中国大地上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一时又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样一种环境,对于充分揭露林彪、“四人帮”给我们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的搏斗,体现人民群众对光明的渴望,是很有典型意义的。作品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它在展现这样一个广阔背景的同时,更着力于探索十年动乱给农村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命运、思想面貌和心灵世界所留下的深刻痕迹,力图塑造出特定时代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通过对人物性格命运的精细刻画,来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动荡。这正是这部长篇小说最成功的地方。
许茂是被作者刻画得最有深度的一个人物。这个中国的老式农民,解放后被党的阳光引上了合作化大道,成为走在运动前列的积极分子。他的勤劳、俭省的美德深为庄稼人所敬重。在五十年代那“金色的日月”里,他“拚着命在往前赶,同人们一道建设幸福的家园”。可是到了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的动乱时刻,这样一个“爱社如家”的老农,却处处变得“自私”了。在许多人高喊口号进行着政治战争而忘了土地的时候,许茂利用自己“通晓的价值法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拚命地为自己积聚着财富,有时甚至昧着良心干出一些不尽光彩的事情。这个富有生活阅历的老农的惊人变化,是值得深思的,它告诉人们:中国的农民群众最讲求实际,当社会变革能切实地解决他们实际利益时,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为这个变革贡献一切;而一旦相反,他们那颗对土地充满着责任和眷恋的心就会感到失望,他们的目光就会从荒芜了的集体的土地上转向自己私有的一角。许茂的变化不仅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中国一代农民思想前进的轨迹,同时更促进人们认真思考“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战争对中国历史的正常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影响,这正是许茂的形象所体现的深刻社会意义。
当然,这样一个经历过旧社会深重苦难、又尝到过社会主义集体化欢乐的农民,他不会再去重复梁三老汉那种“创业”道路。作品最后写到他在实践的教育下,开始对人生的痛苦思索,终于对郑百如与金东水之间的谁是谁非,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他毅然地把金东水一家迎进自己的大院,把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这个坚持带领葫芦坝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身上,表明这位老农民在经历一场社会风暴后对生活道路又作出了新的抉择。这种描写,使许茂的形象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姑娘许秀云在动荡的十年中的生活命运也是很有典型性的。她在葫芦坝土生土长,灿烂的阳光沐浴过她的少女时代。萌芦坝的青山绿野培养了她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纯洁胸襟,也赋予她善良、敦厚却又含蕴深沉的性格。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美好生命在十年动乱中遭到了黑暗势力的严重摧残!郑百如之流的魔掌遮住了葫芦坝的天空,也控制着许秀云的命运,使她不能不在苦难中挣扎。她的饱含血泪的惨痛遭遇,是对林彪、“四人帮”造成的全社会性的灾难的有力控诉。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透过许秀云的痛楚与哀怨,竭力挖掘出蕴含在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身上的惊人的生命力。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如此顽强执着:郑百如对她凶残狠毒的威胁、齐明江卖力推行“四人帮”的一套给她带来的打击和社会上流言蜚语对她的中伤,都阻挡不了她为开拓自己美好的前程而奋战。黑暗势力逼迫她走向死亡,但对春天的憧憬又呼唤她从地狱的边缘走回来,并且更刚强地活下去。作者对人物性格这种深刻的揭示,反映了他对生活的透彻观察和精辟见解。许秀云毕竟不是旧社会的弱者,而是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劳动妇女。尽管乌云可以暂时蔽日,但阳光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希望却是永不熄灭的,这正是许秀云的生命力不可摧毁的根源。
正因为作者能够遵循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深刻挖掘生活中的积极因素,所以作品尽管写了“四人帮”横行年代农村生活的许多阴暗面,如田园荒芜、生活贫困、农民疾苦无人过问等,但并不使人感到消沉。作者对人民力量的揭示,在金东水等一系列形象的描写中表现更为突出。
作者刻画金东水的笔触,虽不及描写许茂和许秀云那样细腻,但这个人物所体现出来的凛然正气和道德力量还是深深感染着读者的。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金东水遭到贬谪,但作为一个经受过革命锻炼、懂得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却从未动摇过对人民力量和历史发展的信念。他身处逆境却胸怀壮志,设计着葫芦坝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并为它的实现而积蓄着力量。金东水在葫芦坝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在他的周围作者还写了许许多多干部和群众。这里有秉公办事、利用不同斗争方式支撑着葫芦坝社会主义阵地的龙庆,有对党心怀赤诚、在复杂的斗争面前心明如镜的农村女党员金顺玉,还有象许秋云和罗祖华这样一些疾恶如仇又诚实厚道的基本群众,这种种力量,正如潜伏在封冻大地下的一股暖流,催育着万物的生机。此外,作品对萌芦坝几个青年形象的描写也是有其特殊寓意的。十年动乱确实在青年一代身上投下了阴影,使一些年轻人失去了革命理想,象许茂的七姑娘许贞就是在乱纷纷的社会中变得庸俗无聊的。但是,动荡的年代、复杂的斗争也能促使单纯幼稚的年轻人变得成熟。许茂的九姑娘许琴在生活的教育下开始了深沉的思考,就是个明显的例证。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吴昌全这个有理想、肯钻研的农村知识青年的形象。在“四人帮”的妖风使农田山野一片凋零的时候,他在葫芦坝却“紧紧抓住了通向未来生活的门环”,用朝朝暮暮、持之以恒的劳动闯进科学大门。他所创建的那块充满着一片蓬勃生机的科学试验园地,就象葫芦坝上的一颗明珠,闪耀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使人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葫芦坝繁荣发展的未来。
作者在深刻表现人民群众潜在力量的时候,始终注意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绝不让这种描写超越客观实际。颜少春带领工作组进村,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葫芦坝的革命力量很快就集结起来,使郑百如之流惊恐万状。但限于历史条件,他们的斗争还只是初步的,而且随着全国政治形势的陡变,刚露生机的葫芦坝又不得不准备迎接更复杂的斗争,这种现实主义的描写,使作品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小说的艺术笔触细腻而富有情感,特别是对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剖析和感情波澜的描写更是真切动人。象“连云场”一节,写许秀云赶场前的细致考虑,在闹市中与金东水突然相遇时感情的激荡,面对郑百如挑衅时的冷静果敢,都很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把一个经历坎坷的农村妇女丰富而复杂的感情世界表现得很真切。在情节发展中,作者还穿插不少哲理性的抒情、议论,虽然个别地方显得冗长,但这种发自作者内心的对笔下人物和生活事件的热切关注和独到见解,是能够拨动着读者的心弦的。
小说的环境描写,文笔优美。自然环境的渲染与社会环境、人物感情的描绘水乳交融,相互衬托,使作品增添了浓郁的色彩。沱江流域的茫茫迷雾渲染了葫芦坝阴霾的政治气氛;柳溪河岸漆黑的田野、刺骨的寒风衬托着许秀云内心世界生与死的激烈斗争,等等,都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部作品主要以人物的曲折命运吸引读者。复杂的矛盾纠葛及其出人意料的变化,使作品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情节发展的许多关键地方又常安排伏笔、留下悬念,更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
小说的主要缺点在于:对郑百如这个形象的开掘还不够深,特别是对他政治上的投机心理揭露不够,这对表现葫芦坝这场斗争的意义就有所削弱。另外,小说的后半部分在许贞的爱情问题上花的笔墨过多,影响了对一些主要人物的进一步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