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丹心谱》、《报春花》和《陈毅出山]
第四节《丹心谱》、《报春花》和《陈毅出山》
进入新时期以后,曾经被禁锢十年之久的话剧创作,发扬了它的现实主义的战斗传统,在新的斗争生活的广阔天地中,以相当活跃的姿态蓬勃发展起来。剧坛新人苏叔阳的《丹心谱》就是较早出现的一部优秀作品。这部剧作,一反“四人帮”的所谓“三突出”模式,坚持从生活出发,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提炼出典型的矛盾冲突和戏剧语言,艺术地再现了一九七五至七六年间我国人民与“四人帮”之间的尖锐斗争。它一搬上舞台,就获得了广大观众和读者的热烈反响。
《丹心谱》选取了一九七五年四届人大闭幕到一九七六年周总理逝世这段时间作为故事的背景。这个时期,“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活动正在变本加厉地进行,他们反对周总理的阴谋也正逐步败露;而全国人民在这复杂的形势面前开始迅速觉醒。作品在这样一种不平常的政治气氛中,围绕着“03”新药的研制展开了戏剧冲突。
在毛主席和周总理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鼓舞下,老中医方凌轩贯彻中西医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开展了“03”新药的研制工作。但是“四人帮”一伙为了阴谋打倒周总理,先是把“03”科研工作诬蔑成“为城市老爷服务”的修正主义路线,强令解散科研组,并妄图利用老中医丁文中与方凌轩的不同学术观点以售其奸;之后又把科研成果窃为己有,捞取资本,妄图把科研工作纳入他们的阴谋活动中去。他们的这种倒行逆施自然受到方凌轩等革命医务工作者的坚决抵制。这样围绕着“03”新药的研制开展的一场光明与黑暗的搏斗,实质上是当时整个社会斗争的投影。
《丹心谱》的主要成就正在于,它通过政治的和思想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是通过家庭亲属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这就更富有生活气息和具有社会的深度),塑造了人民医生方凌轩、丁文中以及风派人物庄济生等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
方凌轩是一个出身清寒的老知识分子,“一代名医”。他在旧社会经过大半辈子坎坷生涯,终于找到了共产党。在周总理亲自关怀和帮助下,他决心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到探索中西医结合的事业中去。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他开始了新的生命,他入了党,当了人大代表,为了人民的健康勤勤恳恳地从事科研工作。“四人帮”对“03,科研组下毒手,这就把方凌轩推到了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势力斗争的中心位置,也使他的光辉品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风雨欲来”的紧迫形势,并没有使他退缩,他决不以苟且妥协去“换回晚年最大的保险系数”,而是用凛然不屈的态度去迎接这场捍卫党和国家金梁玉柱的“大阵仗”。当然,开始由于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有时不免失之于鲁直,如第二幕,他主动出击,贴出《方凌轩启事》,定出每日两次“奉陪“辩论,一定要辩清楚“冠心病的研究是不是为城市老爷服务”问题。这精神虽然可嘉,却显出他十足的书生气。他还不懂“四人帮”摧残冠心病的科研工作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随着斗争的深入,方凌轩的性格也在发展。到了第五幕,当他彻底弄清“四人帮”正是要借“03”科研组做文章,把罪恶的矛头指向周总理的时候,他的政治目光和斗争勇气也就升上了新的高度。他冒着“万箭穿身之祸”,挺身而出,将计就计,出其不意地给“四人帮’在卫生部的代理人来了一个“杀手锏”,当面挫败了他们的阴谋,表现了在黑暗势力面前“从不蝇营狗苟”的刚直不阿的铮铮铁骨。
与方凌轩一样,丁文中也是一个耿直、忠厚的老中医。他出身世医,阅历很深,因而在斗争中显得更加机智和敏锐。他能一眼看出庄济生的丑恶灵魂,一语戳到风派人物的痛处。当“四人帮”妄图利用他与方凌轩学术上的不同见解,策动他去反对“03”新药的研制时,他立即就识破其阴谋并给予严词拒绝。在黑暗势力的政治高压下,他仍然是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一针见血、妙语惊人。在他身上,显示了一个中国牌老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以及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聪敏和智慧。
庄济生是《丹心谱》中唯一的反面人物。作者写这个人物,丝毫没有脸谱化的痕迹,而是从生活出发,通过对他复杂的思想性格的刻画,深刻地剖析了他的灵魂。庄济生外表落落大方,富于“人情味”,这一切和他政治上投机取巧、科学上弄虚作假对照起来,更充分地暴露了他的虚伪和丑恶。“四人帮”那套反动的实用主义,正是庄济生赖以发迹的处世哲学。作者通过一系列典型细节,相当精彩地描绘出这个八面玲珑、看风使舵、自私虚伪的风派人物的嘴脸。他紧紧盯住“03”科研组,名为执行“上级”指示,实际上是为自己争得晋升的阶梯;他明明是诱劝岳父放弃真理投靠“四人帮”,却又以“识时务”、“大势所趋”、“我都为你们着想”等等好听的话语来美化自己的卑劣行为。剧作家真实地揭示了这个人物性格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变化。起初,他对“03”科研组斗争的政治背景还不甚清楚,只凭着他惯于识风向的敏感,心领神会地迎合“四人帮”的意图。当他奉命对方凌轩劝降遭到严词拒绝而又受到部“领导”的巨大压力时,他也曾产生过动摇和苦闷。但是,随着斗争的激化,为了自己不在刀光剑影中受到伤害和保住乌纱帽,进而飞黄腾达,他终于甘当“四人帮”走狗,明目张胆地去为虎作伥,干着反对周总理的罪恶勾当。当他被方凌轩全家唾弃时,他并不为自己卖身投靠而羞耻,反而因可能丢掉乌纱帽而痛心,歇斯底里大发作。直到最后,狂呼:“我还要漂上来的!”表明他还要作垂死的作品剧情构思的特点是:以方凌轩这个家庭为纽带,连结了剧中各种人物关系,通过一个个人物把强烈的时代气氛带上了舞台。丁文中刚出场,他那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喜悦,使人感受到四届人大的胜利闭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欢乐,从方凌轩叙述周总理出席人大会议所引起的热烈反响,可以看出当时人心的向背。另一方面,庄济生的上窜下跳,表明了“四人帮”掀起的黑风恶浪正急剧翻滚;而记者梁晨的每次出现,又仿佛带来了斗争的“霹雷闪电”。此外,舞蹈演员吴丽芳的苦恼从一个侧面透露出文艺战线被摧残的景况;新来的党委书记李光的上任和被撤,则又使人看到当时真正的共产党人是怎样利用一切机会与“四人帮,进行着不懈的战斗。这种种人物,都被作者有机地组织到剧中的矛盾冲突中去,从而使作品展示的社会内容更加广阔,更加深刻。
《丹心谱》是一首献给周恩来总理的长歌。虽然周总理没有直接出场,却于无形中成为整个舞台的中心。他的伟大身影始终与剧中情节紧紧交织在一起。他的崇高思想、他对人民事业的一片丹心,成了剧中人议论的热点,特别是第三幕,作者精心安排的周总理与方凌轩夫妇通电话的情节,骤然间掀起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小高潮,使读者和观众的心,不能不跟着方家这条热线通向中南海,通向周恩来总理办公的地方。在当时,热爱周总理,保卫周总理,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心愿,是激励他们与“四人帮”英勇斗争的口号和旗帜,作者准确地把握住这一特定时代的斗争特点,充分体现出周总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这是作品能够产主巨大的憾染力量的重要原因。
《丹心谱》是作者所写的第一个剧本,它在艺术上学习并发挥了老一辈剧作家许多长处。剧本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犹如地火在运行,是与非、善与恶的斗争构成了一系列令人悬念的戏剧场面;这是一场深入到每个剧中人(也许还有读者和观众)的灵魂的搏斗,虽然不是大吵大闹,但却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作品的语言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既有浓烈的情感又富于哲理性,特别是在个性化方面,更有突出的成就。象方凌轩比较接近劳动人民,因此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亲切,有时也说一些民间谚语和成语,喜欢用中药来做些含有深意的比喻;他的语言有着他的经历、职业和个人气质、素养的明显痕迹。而丁文中的语言则是文白兼用、纵横恣肆、犀利尖刻,能把非常复杂的事物归纳成一句入木三分的挖苦话和双关语,显示了他的丰富阅历和渊博学识。庄济生语言流畅,富有节奏,左右逢源,活生生地表现出他那善于钻营、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剧本的结尾十分含蓄、有力。当人们正准备用斗争得来的“03”药研制成果向周总理报捷时,却传来了总理逝世的噩耗,这突如其来的无情的事实,一下子把人们对总理的情感推向了最高峰,使人激动,更使人沉思,有力地强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反映当代斗争生活的话剧创作中,崔德志的七场话剧《报春花》也是一部产生过影响的作品。剧作家崔德志,早在五十年代就以他歌颂新中国工人优秀品德的独幕话剧《刘莲英》而引起了剧坛的注意。他是一位对生活的激流非常敏感的作家。他的新作《报春花》通过发生在工业战线上的一场新的矛盾冲突,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尖锐问题:如何冲破极左思潮的束缚,打破一切形而上学的框框,彻底解放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人。
作品的戏剧冲突是围绕着怎样对待一个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的青年女工白洁展开的。这个二十六岁的织布工人,对社会主义有着火样的热情,她不为名、不为利,成年累月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国家创造财富,四年干了五年的活,创造了五万米无疵布的成绩。对这样的工人究竟该不该和敢不敢树为生产标兵?这就是发生在剧中的党委书记兼厂长李健和党委副书记吴一萍之间的矛盾斗争的焦点。这样一个矛盾,是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多年来流行的左倾思潮,曾使大批所谓出身不好的成员得不到社会的公正待遇,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煽动极左思潮,反动的“血统论”风靡一时,形而上学十分猖獗,更严重地挫伤了无数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限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现实生活所存在的这种尖锐矛盾,促使作者产生巨大的勇气,拿起艺术的武器闯进这个还未被触动的禁区,对那种严重违背马克思主义但却流行多年的所谓“阶级路线”,给予猛烈的抨击。《报春花》对于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砸碎林彪、“四人帮”的精神镣铐,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发前进,起了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作用。
《报春花》的作者敢于揭露生活的真实面貌,充分描写了在冲破思想禁区过程中所遇到的尖锐激烈的斗争。当李健为了扭转生产落后局面,决定树白洁为生产排头尖兵时,在他面前摆着的矛盾是如此的尖锐:副书记吴一萍不仅利用职权发置重重障碍,而且振振有词地以所谓“按原则办事”为标榜,一再向他发出“不要丧失立场”的“警告”;受反动“血统论”严重毒害的女儿李红兰,为保住个人优越的政治地位,也极力阻拦表彰白洁,她一面以母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诬为重用坏人而受害致死的教训,告诫李健“勿忘前车之鉴”,一面又以脱离父女关系相威胁;而一些在背后不露面的人又不时送来“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语录,形成一种咄咄逼人的舆论压力。剧作家正是通过这样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来表现李健作为一个党的领导干部为捍卫党的正确路线,坚定不移地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不顾个人荣辱得失,敢于逆风而上的大无畏气概。
作品中特别感人的是青年女工白治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是没有出现过的。这是一个精神上受到严重创伤,心灵却象白玉一样纯洁和明亮的姑娘。她的父亲有历史问题,母亲又被错划为右派,但是她生在新社会,对党对祖国怀着满腔热情,生活的波澜常常使她那颗热爱真理、闪闪发光的心激起炽热的浪花。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大批党的干部被打倒的危难时刻,她敢于挺身而出,为被批斗、生命垂危的李健送药;在“四人帮”镇压悼念周总理的革命群众的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她敢于冒着风险去监狱探望英勇斗争的战友;到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火红年代,她更是以踏实的工作、忘我的劳动把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对祖国的深情编织成一匹匹高质量的布匹贡献给人民。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好青年,却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在思想僵化的党委副书记吴一萍等人的管辖下,她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荣誉,她在生活中得不到应有的爱情,她的心始终被一种无情的压力紧紧地压抑着。作者正是通过这个青年女工洁白无瑕的灵魂与复杂难言的境遇的鲜明对照,让人们看到那种形而上学的所谓“阶级路线”是怎样地束缚着人的力量的发挥和美好事物的成长。经过李健的反复斗争,白洁才被树为全厂出席省劳模大会的标兵。她的典型事迹,鼓舞和带动着这个厂名副其实地跃入真正先进的行列。白洁的形象就象一朵报春花,在四个现代化的春风吹拂下,终于放出鲜艳的光彩。
《报春花》的情节结构新颖曲折,动人心弦,反映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作品精密而巧妙地设计了戏剧的矛盾冲突,使剧情一环套一环,丝丝入扣:纺织厂要想为“四化”做贡献,必须树白洁为标兵,打好质量翻身仗;要树白洁,又必须撤下李红兰,搬开吴一萍这块绊脚石;还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如解脱韩卫东,提拔由贵,教育刘小英等;在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又突然出现白洁谎称自己出疵布的事件,使剧情又掀起新的波澜;最后,由李健亲自解开白洁思想之谜,把剧情推向高峰。全剧情节腾挪跌宕,波澜起伏,入情入理,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塑造人物性格,避免了过去写工业题材的剧本常常给人以沉闷、枯燥之感的缺点。但作品在处理吴一萍和李红兰思想的转变上,还缺乏基于生活逻辑的那种艺术的说服力,剧本那个大团圆的结局,也还有硬加上去的痕迹,这是美中不足。
以成功地塑造了陈毅形象而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的话剧《陈毅出山》,是新时期出现的描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剧作中比较突出的一部。它的作者丁一三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部队作家,五十年代曾创作过电影剧本《英雄虎胆》,受到观众的好评。一九七八年,他在多年素材积累的基础上,完成了大型话剧《陈毅出山》的创作。
抗日战争初期,我党中央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的正确主张。这是中国革命中一次战略上的转变。《陈毅出山》就选取了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描写在赣南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陈毅同志,坚决执行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决策,毅然出山,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合作抗日大业。剧本通过陈毅在这一历史转折中的艰苦斗争,歌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紧跟时代步伐的远见卓识和为推动历史潮流前进所作的重要贡献。
作品是将陈毅置于一个社会矛盾相当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塑造的。剧本一开始,就以十分简练的手法勾勒了当时复杂而紧张的局势。国民党的顽固派、蒋介石的特派专员冯子焕,企图趁“动荡之机”使用“刚柔相济”的手段,铲除江南各省的游击队,破坏国共合作;而长期与中央断绝了联系的卧虎岭游击队因不了解大转折的形势和党的新政策,盲目出兵,夜擒了国民党的地方势力代表人物赵亚龟,这又给争取中间派的工作增加了阻力。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使陈毅的出山更显得不同凡响。一方面他要揭露顽固派的政治阴谋,挫败他们的军事进攻,以教育争取愿意团结杭日的中间势力;另一方面又要以极大的耐心,作艰苦的工作,说服自己的同志认清时局,跟上形势,使党的方针政策得以贯彻执行。陈毅非凡的思想、品格和情怀,就是在解决这些复杂矛盾、排除这种种困难中放射出异彩的。
陈毅有着豪放、爽直、风趣的独特个性,更有着军事家的超人胆略和政治家的风度、才智,这些,在剧中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剧本的第二场,在冯子焕制造的杀气腾腾的气氛中,陈毅深入虎穴,周旋于国民党的各种人物之间,他坦荡豁达、镇定自若、谈笑风生、纵横捭阖,以民族大义为重,热诚争取愿意抗日的中间势力。但是,对于顽固派的阴谋挑衅,他则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坚定的原则性和不为敌人所压倒的凛然正气。这个紧张热闹的“舌战敌顽”的场面,为陈毅的形象增辉不少。
在奔赴卧虎岭、说服韩山河的几场戏中,陈毅的崇高品质得到了更加生动的表现。这几场戏是全剧最精彩的篇章。作为一个上级,陈毅怀着对部属的爱护和信赖,满腔热情地向韩山河传达党的意图,动员他迅速执行党的战略决策。而鲁莽粗直的韩山河,思想落后于革命形势,抱住老一套不放,竟不问情由,贸然将陈毅当作“投降分子”捆绑扣押,并要立即枪杀。这种意想不到的误解,如奇峰突起,使矛盾冲突陡然达到白热化的地步。在这生死攸关、千钩一发之际,陈毅把个人安危完全置之度外,他沉着冷静、坚持原则,依靠群众、力挽狂澜,终于用真理说服了部队,教育了韩山河。在这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充分地写出了一个革命领导人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又充分写出他对战友和部属的深切理解和真挚的爱。对党负责和对人民利益负责的高度一致性,在陈毅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即使韩山河剑拔***张、以死相加,他仍然对韩给予充分的信任,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高度政治水平和思想修养。
陈毅是革命的领导人,又是人民忠实的儿子。剧本通过他认烈属罗奶奶作母亲,脱下长衫、蹬上草鞋,加入劳动者背运矿石的行列等一系列感人的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可贵的思想本质——这是陈毅在革命斗争中英勇无畏的坚实基础。
《陈毅出山》基本上取材于主人公的真实传记。作者在陈毅漫长的斗争经历中截取了这一段富有表现力的素材作为戏剧情节的基础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剧作者在创作中又没有完全拘泥于真人真事,而是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作了适度的虚构、夸张、概括和提炼。象剧中陈毅和肖三郎的关系,和罗奶奶的关系,和王明天兄妹的关系,以及生死坡前的赋诗等,都是依据对史料的理解和作者的生活体验而作的虚构。由于这种艺术虚构有助于更真实、更生动地塑造陈毅的形象,因而也就自然得到读者和观众的承认和赞许。
进入新时期以后,曾经被禁锢十年之久的话剧创作,发扬了它的现实主义的战斗传统,在新的斗争生活的广阔天地中,以相当活跃的姿态蓬勃发展起来。剧坛新人苏叔阳的《丹心谱》就是较早出现的一部优秀作品。这部剧作,一反“四人帮”的所谓“三突出”模式,坚持从生活出发,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提炼出典型的矛盾冲突和戏剧语言,艺术地再现了一九七五至七六年间我国人民与“四人帮”之间的尖锐斗争。它一搬上舞台,就获得了广大观众和读者的热烈反响。
《丹心谱》选取了一九七五年四届人大闭幕到一九七六年周总理逝世这段时间作为故事的背景。这个时期,“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活动正在变本加厉地进行,他们反对周总理的阴谋也正逐步败露;而全国人民在这复杂的形势面前开始迅速觉醒。作品在这样一种不平常的政治气氛中,围绕着“03”新药的研制展开了戏剧冲突。
在毛主席和周总理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鼓舞下,老中医方凌轩贯彻中西医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开展了“03”新药的研制工作。但是“四人帮”一伙为了阴谋打倒周总理,先是把“03”科研工作诬蔑成“为城市老爷服务”的修正主义路线,强令解散科研组,并妄图利用老中医丁文中与方凌轩的不同学术观点以售其奸;之后又把科研成果窃为己有,捞取资本,妄图把科研工作纳入他们的阴谋活动中去。他们的这种倒行逆施自然受到方凌轩等革命医务工作者的坚决抵制。这样围绕着“03”新药的研制开展的一场光明与黑暗的搏斗,实质上是当时整个社会斗争的投影。
《丹心谱》的主要成就正在于,它通过政治的和思想的激烈冲突(这种冲突是通过家庭亲属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这就更富有生活气息和具有社会的深度),塑造了人民医生方凌轩、丁文中以及风派人物庄济生等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
方凌轩是一个出身清寒的老知识分子,“一代名医”。他在旧社会经过大半辈子坎坷生涯,终于找到了共产党。在周总理亲自关怀和帮助下,他决心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到探索中西医结合的事业中去。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他开始了新的生命,他入了党,当了人大代表,为了人民的健康勤勤恳恳地从事科研工作。“四人帮”对“03,科研组下毒手,这就把方凌轩推到了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势力斗争的中心位置,也使他的光辉品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风雨欲来”的紧迫形势,并没有使他退缩,他决不以苟且妥协去“换回晚年最大的保险系数”,而是用凛然不屈的态度去迎接这场捍卫党和国家金梁玉柱的“大阵仗”。当然,开始由于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有时不免失之于鲁直,如第二幕,他主动出击,贴出《方凌轩启事》,定出每日两次“奉陪“辩论,一定要辩清楚“冠心病的研究是不是为城市老爷服务”问题。这精神虽然可嘉,却显出他十足的书生气。他还不懂“四人帮”摧残冠心病的科研工作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但随着斗争的深入,方凌轩的性格也在发展。到了第五幕,当他彻底弄清“四人帮”正是要借“03”科研组做文章,把罪恶的矛头指向周总理的时候,他的政治目光和斗争勇气也就升上了新的高度。他冒着“万箭穿身之祸”,挺身而出,将计就计,出其不意地给“四人帮’在卫生部的代理人来了一个“杀手锏”,当面挫败了他们的阴谋,表现了在黑暗势力面前“从不蝇营狗苟”的刚直不阿的铮铮铁骨。
与方凌轩一样,丁文中也是一个耿直、忠厚的老中医。他出身世医,阅历很深,因而在斗争中显得更加机智和敏锐。他能一眼看出庄济生的丑恶灵魂,一语戳到风派人物的痛处。当“四人帮”妄图利用他与方凌轩学术上的不同见解,策动他去反对“03”新药的研制时,他立即就识破其阴谋并给予严词拒绝。在黑暗势力的政治高压下,他仍然是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一针见血、妙语惊人。在他身上,显示了一个中国牌老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以及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聪敏和智慧。
庄济生是《丹心谱》中唯一的反面人物。作者写这个人物,丝毫没有脸谱化的痕迹,而是从生活出发,通过对他复杂的思想性格的刻画,深刻地剖析了他的灵魂。庄济生外表落落大方,富于“人情味”,这一切和他政治上投机取巧、科学上弄虚作假对照起来,更充分地暴露了他的虚伪和丑恶。“四人帮”那套反动的实用主义,正是庄济生赖以发迹的处世哲学。作者通过一系列典型细节,相当精彩地描绘出这个八面玲珑、看风使舵、自私虚伪的风派人物的嘴脸。他紧紧盯住“03”科研组,名为执行“上级”指示,实际上是为自己争得晋升的阶梯;他明明是诱劝岳父放弃真理投靠“四人帮”,却又以“识时务”、“大势所趋”、“我都为你们着想”等等好听的话语来美化自己的卑劣行为。剧作家真实地揭示了这个人物性格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变化。起初,他对“03”科研组斗争的政治背景还不甚清楚,只凭着他惯于识风向的敏感,心领神会地迎合“四人帮”的意图。当他奉命对方凌轩劝降遭到严词拒绝而又受到部“领导”的巨大压力时,他也曾产生过动摇和苦闷。但是,随着斗争的激化,为了自己不在刀光剑影中受到伤害和保住乌纱帽,进而飞黄腾达,他终于甘当“四人帮”走狗,明目张胆地去为虎作伥,干着反对周总理的罪恶勾当。当他被方凌轩全家唾弃时,他并不为自己卖身投靠而羞耻,反而因可能丢掉乌纱帽而痛心,歇斯底里大发作。直到最后,狂呼:“我还要漂上来的!”表明他还要作垂死的作品剧情构思的特点是:以方凌轩这个家庭为纽带,连结了剧中各种人物关系,通过一个个人物把强烈的时代气氛带上了舞台。丁文中刚出场,他那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喜悦,使人感受到四届人大的胜利闭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欢乐,从方凌轩叙述周总理出席人大会议所引起的热烈反响,可以看出当时人心的向背。另一方面,庄济生的上窜下跳,表明了“四人帮”掀起的黑风恶浪正急剧翻滚;而记者梁晨的每次出现,又仿佛带来了斗争的“霹雷闪电”。此外,舞蹈演员吴丽芳的苦恼从一个侧面透露出文艺战线被摧残的景况;新来的党委书记李光的上任和被撤,则又使人看到当时真正的共产党人是怎样利用一切机会与“四人帮,进行着不懈的战斗。这种种人物,都被作者有机地组织到剧中的矛盾冲突中去,从而使作品展示的社会内容更加广阔,更加深刻。
《丹心谱》是一首献给周恩来总理的长歌。虽然周总理没有直接出场,却于无形中成为整个舞台的中心。他的伟大身影始终与剧中情节紧紧交织在一起。他的崇高思想、他对人民事业的一片丹心,成了剧中人议论的热点,特别是第三幕,作者精心安排的周总理与方凌轩夫妇通电话的情节,骤然间掀起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小高潮,使读者和观众的心,不能不跟着方家这条热线通向中南海,通向周恩来总理办公的地方。在当时,热爱周总理,保卫周总理,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心愿,是激励他们与“四人帮”英勇斗争的口号和旗帜,作者准确地把握住这一特定时代的斗争特点,充分体现出周总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这是作品能够产主巨大的憾染力量的重要原因。
《丹心谱》是作者所写的第一个剧本,它在艺术上学习并发挥了老一辈剧作家许多长处。剧本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犹如地火在运行,是与非、善与恶的斗争构成了一系列令人悬念的戏剧场面;这是一场深入到每个剧中人(也许还有读者和观众)的灵魂的搏斗,虽然不是大吵大闹,但却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作品的语言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既有浓烈的情感又富于哲理性,特别是在个性化方面,更有突出的成就。象方凌轩比较接近劳动人民,因此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亲切,有时也说一些民间谚语和成语,喜欢用中药来做些含有深意的比喻;他的语言有着他的经历、职业和个人气质、素养的明显痕迹。而丁文中的语言则是文白兼用、纵横恣肆、犀利尖刻,能把非常复杂的事物归纳成一句入木三分的挖苦话和双关语,显示了他的丰富阅历和渊博学识。庄济生语言流畅,富有节奏,左右逢源,活生生地表现出他那善于钻营、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剧本的结尾十分含蓄、有力。当人们正准备用斗争得来的“03”药研制成果向周总理报捷时,却传来了总理逝世的噩耗,这突如其来的无情的事实,一下子把人们对总理的情感推向了最高峰,使人激动,更使人沉思,有力地强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反映当代斗争生活的话剧创作中,崔德志的七场话剧《报春花》也是一部产生过影响的作品。剧作家崔德志,早在五十年代就以他歌颂新中国工人优秀品德的独幕话剧《刘莲英》而引起了剧坛的注意。他是一位对生活的激流非常敏感的作家。他的新作《报春花》通过发生在工业战线上的一场新的矛盾冲突,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尖锐问题:如何冲破极左思潮的束缚,打破一切形而上学的框框,彻底解放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人。
作品的戏剧冲突是围绕着怎样对待一个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的青年女工白洁展开的。这个二十六岁的织布工人,对社会主义有着火样的热情,她不为名、不为利,成年累月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国家创造财富,四年干了五年的活,创造了五万米无疵布的成绩。对这样的工人究竟该不该和敢不敢树为生产标兵?这就是发生在剧中的党委书记兼厂长李健和党委副书记吴一萍之间的矛盾斗争的焦点。这样一个矛盾,是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多年来流行的左倾思潮,曾使大批所谓出身不好的成员得不到社会的公正待遇,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煽动极左思潮,反动的“血统论”风靡一时,形而上学十分猖獗,更严重地挫伤了无数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限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现实生活所存在的这种尖锐矛盾,促使作者产生巨大的勇气,拿起艺术的武器闯进这个还未被触动的禁区,对那种严重违背马克思主义但却流行多年的所谓“阶级路线”,给予猛烈的抨击。《报春花》对于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砸碎林彪、“四人帮”的精神镣铐,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发前进,起了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作用。
《报春花》的作者敢于揭露生活的真实面貌,充分描写了在冲破思想禁区过程中所遇到的尖锐激烈的斗争。当李健为了扭转生产落后局面,决定树白洁为生产排头尖兵时,在他面前摆着的矛盾是如此的尖锐:副书记吴一萍不仅利用职权发置重重障碍,而且振振有词地以所谓“按原则办事”为标榜,一再向他发出“不要丧失立场”的“警告”;受反动“血统论”严重毒害的女儿李红兰,为保住个人优越的政治地位,也极力阻拦表彰白洁,她一面以母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诬为重用坏人而受害致死的教训,告诫李健“勿忘前车之鉴”,一面又以脱离父女关系相威胁;而一些在背后不露面的人又不时送来“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语录,形成一种咄咄逼人的舆论压力。剧作家正是通过这样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来表现李健作为一个党的领导干部为捍卫党的正确路线,坚定不移地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不顾个人荣辱得失,敢于逆风而上的大无畏气概。
作品中特别感人的是青年女工白治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是没有出现过的。这是一个精神上受到严重创伤,心灵却象白玉一样纯洁和明亮的姑娘。她的父亲有历史问题,母亲又被错划为右派,但是她生在新社会,对党对祖国怀着满腔热情,生活的波澜常常使她那颗热爱真理、闪闪发光的心激起炽热的浪花。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大批党的干部被打倒的危难时刻,她敢于挺身而出,为被批斗、生命垂危的李健送药;在“四人帮”镇压悼念周总理的革命群众的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她敢于冒着风险去监狱探望英勇斗争的战友;到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火红年代,她更是以踏实的工作、忘我的劳动把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对祖国的深情编织成一匹匹高质量的布匹贡献给人民。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好青年,却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在思想僵化的党委副书记吴一萍等人的管辖下,她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荣誉,她在生活中得不到应有的爱情,她的心始终被一种无情的压力紧紧地压抑着。作者正是通过这个青年女工洁白无瑕的灵魂与复杂难言的境遇的鲜明对照,让人们看到那种形而上学的所谓“阶级路线”是怎样地束缚着人的力量的发挥和美好事物的成长。经过李健的反复斗争,白洁才被树为全厂出席省劳模大会的标兵。她的典型事迹,鼓舞和带动着这个厂名副其实地跃入真正先进的行列。白洁的形象就象一朵报春花,在四个现代化的春风吹拂下,终于放出鲜艳的光彩。
《报春花》的情节结构新颖曲折,动人心弦,反映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作品精密而巧妙地设计了戏剧的矛盾冲突,使剧情一环套一环,丝丝入扣:纺织厂要想为“四化”做贡献,必须树白洁为标兵,打好质量翻身仗;要树白洁,又必须撤下李红兰,搬开吴一萍这块绊脚石;还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如解脱韩卫东,提拔由贵,教育刘小英等;在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又突然出现白洁谎称自己出疵布的事件,使剧情又掀起新的波澜;最后,由李健亲自解开白洁思想之谜,把剧情推向高峰。全剧情节腾挪跌宕,波澜起伏,入情入理,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塑造人物性格,避免了过去写工业题材的剧本常常给人以沉闷、枯燥之感的缺点。但作品在处理吴一萍和李红兰思想的转变上,还缺乏基于生活逻辑的那种艺术的说服力,剧本那个大团圆的结局,也还有硬加上去的痕迹,这是美中不足。
以成功地塑造了陈毅形象而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的话剧《陈毅出山》,是新时期出现的描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剧作中比较突出的一部。它的作者丁一三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部队作家,五十年代曾创作过电影剧本《英雄虎胆》,受到观众的好评。一九七八年,他在多年素材积累的基础上,完成了大型话剧《陈毅出山》的创作。
抗日战争初期,我党中央根据国内社会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的正确主张。这是中国革命中一次战略上的转变。《陈毅出山》就选取了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描写在赣南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陈毅同志,坚决执行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决策,毅然出山,与国民党当局谈判合作抗日大业。剧本通过陈毅在这一历史转折中的艰苦斗争,歌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紧跟时代步伐的远见卓识和为推动历史潮流前进所作的重要贡献。
作品是将陈毅置于一个社会矛盾相当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塑造的。剧本一开始,就以十分简练的手法勾勒了当时复杂而紧张的局势。国民党的顽固派、蒋介石的特派专员冯子焕,企图趁“动荡之机”使用“刚柔相济”的手段,铲除江南各省的游击队,破坏国共合作;而长期与中央断绝了联系的卧虎岭游击队因不了解大转折的形势和党的新政策,盲目出兵,夜擒了国民党的地方势力代表人物赵亚龟,这又给争取中间派的工作增加了阻力。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使陈毅的出山更显得不同凡响。一方面他要揭露顽固派的政治阴谋,挫败他们的军事进攻,以教育争取愿意团结杭日的中间势力;另一方面又要以极大的耐心,作艰苦的工作,说服自己的同志认清时局,跟上形势,使党的方针政策得以贯彻执行。陈毅非凡的思想、品格和情怀,就是在解决这些复杂矛盾、排除这种种困难中放射出异彩的。
陈毅有着豪放、爽直、风趣的独特个性,更有着军事家的超人胆略和政治家的风度、才智,这些,在剧中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剧本的第二场,在冯子焕制造的杀气腾腾的气氛中,陈毅深入虎穴,周旋于国民党的各种人物之间,他坦荡豁达、镇定自若、谈笑风生、纵横捭阖,以民族大义为重,热诚争取愿意抗日的中间势力。但是,对于顽固派的阴谋挑衅,他则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坚定的原则性和不为敌人所压倒的凛然正气。这个紧张热闹的“舌战敌顽”的场面,为陈毅的形象增辉不少。
在奔赴卧虎岭、说服韩山河的几场戏中,陈毅的崇高品质得到了更加生动的表现。这几场戏是全剧最精彩的篇章。作为一个上级,陈毅怀着对部属的爱护和信赖,满腔热情地向韩山河传达党的意图,动员他迅速执行党的战略决策。而鲁莽粗直的韩山河,思想落后于革命形势,抱住老一套不放,竟不问情由,贸然将陈毅当作“投降分子”捆绑扣押,并要立即枪杀。这种意想不到的误解,如奇峰突起,使矛盾冲突陡然达到白热化的地步。在这生死攸关、千钩一发之际,陈毅把个人安危完全置之度外,他沉着冷静、坚持原则,依靠群众、力挽狂澜,终于用真理说服了部队,教育了韩山河。在这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充分地写出了一个革命领导人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又充分写出他对战友和部属的深切理解和真挚的爱。对党负责和对人民利益负责的高度一致性,在陈毅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即使韩山河剑拔***张、以死相加,他仍然对韩给予充分的信任,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高度政治水平和思想修养。
陈毅是革命的领导人,又是人民忠实的儿子。剧本通过他认烈属罗奶奶作母亲,脱下长衫、蹬上草鞋,加入劳动者背运矿石的行列等一系列感人的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可贵的思想本质——这是陈毅在革命斗争中英勇无畏的坚实基础。
《陈毅出山》基本上取材于主人公的真实传记。作者在陈毅漫长的斗争经历中截取了这一段富有表现力的素材作为戏剧情节的基础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剧作者在创作中又没有完全拘泥于真人真事,而是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作了适度的虚构、夸张、概括和提炼。象剧中陈毅和肖三郎的关系,和罗奶奶的关系,和王明天兄妹的关系,以及生死坡前的赋诗等,都是依据对史料的理解和作者的生活体验而作的虚构。由于这种艺术虚构有助于更真实、更生动地塑造陈毅的形象,因而也就自然得到读者和观众的承认和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