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哥德巴赫猜想》等报告文学]
第五节 《哥德巴赫猜想》等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在经过“四人帮”狂暴的摧残之后,在新时期又获生机,在题材的多样性和反映生活的深度方面,较之建国后十七年有明显的突破,开始出现活泼多样、千姿百态的生动局面。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这一时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四人帮”被粉碎不久,在敌视知识分子的极左思潮和愚民政策刚刚被触动、人们对知识分子尚在另眼看待的时候,徐迟就以一个革命作家应有的胆识和勇气,写出了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热情地歌颂了数学家陈景润献身祖国、献身科学的动人事迹,为报告文学和整个文学创作开拓了新的领域。
作者以新颖而独特的表现方法,在尝试反映科学领域的同时,表现了数学家陈景润的很有个性的精神生活和科研活动,揭示了他胜利登上数学高峰的原因。
对于陈景润这个人物,曾经众说不一。“四人帮”颠倒是非,污蔑他是“白专”典型;而群众中也有人笑他呆痴,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料理,只知数学,不问其它:还有人说他古怪孤僻、与尘世隔绝等等,总之,都把他看作一个“怪人”。而作家正是抓住了他这种“怪”的独特的外在表现,深入到他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和个人生活的全部经历中去,探索这种性格形成的奥秘,从而写出了这个人物的真正本质,发掘了他思想性格内在的美。
陈景润独特思想性格的形成,是有特定的生活土壤的。境况不佳的家庭生活以及他在家中不受欢迎的地位,使他难以领受到童年的欢乐;而日军入侵所带来的悲惨景象,更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惊慌和迷惆;加上在学校中所受的种种欺凌和侮辱,使他很早就感受到社会的不平。种种无可申诉的冷酷境遇,形成了他内向而孤僻的性格,也锤炼了他的坚韧和耐力。而当他一旦踏入了数学的奇异王国时,这种性格也就进一步发展为对事业的痴狂迷恋、执着奋斗和拚尽身心的顽强追求。在展示陈景润思想性格的发展历程时,作家对他为夺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所付出的惊人的劳动,描绘得是十分充分而动人的,并且注意把陈景润攀登数学高峰的步伐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紧紧结合起来。“哥德巴赫猜想”这个令人神往的数学命题,早在解放前就已经进入了还是高中学生的陈景润的心田。但给予他向这难关进发的条件的,则是五星红旗下的新社会。他的“数学家的逻辑象钢铁一样坚硬”,“共产党好,国民党坏,这个朴素的道理他非常之分明。”“他参加过历次政治运动,也曾下厂劳动,用数学为生产服务。”他不求名、不求利,潜心钻研,在进入数学研究所的十年中,就以攻下世界数论方面六七道难题的辉煌成果,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作家从人物的真实思想和生活中所揭示出来的耀眼光华,终于驱去了曾经笼罩在这位数学家身上的迷雾,让人们看到了他的真正面貌。
作品并没有回避“文化大革命”的急风暴雨给这位数学家和他的研究事业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这不寻常的年月,考验着他的品质、意志,也考验着他生存的力量。但陈景润终于没有被“四人帮”残酷的迫害所摧毁,更没有为他们的威胁利诱所屈服,他以对祖国科学事业的诚笃信念和超乎寻常的生命力,抗住了黑暗。而当党的温暖阳光又重新照进他那间不到六平方米的小屋时,被燃起熊熊生命之火的陈景润,献给党的,正是他在非人的境遇中以自己全部心血所酿成的突破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这里,作家把他笔下的人物又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梯。陈景润的形象,不仅以它坚忍不拔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向科学高峰攀登,而且更有力地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大地上所燃起的科学之光,是任何黑暗势力也扑灭不了的。
《哥德巴赫猜想》作为报告文学自然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但作家却善于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抓住人物行动的一刹那,构成动人的生活画面,使作品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陈景润在病中第一次受到李书记代表党组织的慰问之后,“他回到楼上,见人就讲,并且没有人他也讲。‘从来所领导没有把我当作病号对待,这是头一次,从来没有人带了东西来看望我的病,这是头一次。’他举起了塑料袋,端详它,说,‘这是水果,我吃到了水果,这是头一次。’他飞快地进了小屋,一下子把自己反锁在屋里面了。他没有再出来。直到春节过去了。头一天上班,陈景润把一叠手稿交给了李书记,说:“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作者通过这些经过艺术提炼的细节描绘,把陈景润受到党组织的关怀而无比激动,并决心为人民早作贡献、多作贡献的迫切心情集中而又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徐迟的报告文学,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澎湃的诗情,作家常常以优美的文笔和抒情的议论,把深刻的生活哲理巧妙地注入作品中。《哥德巴赫猜想》对“文化大革命”就有这样一段描写:
只见一个一个的场景,闪来闪去,风驰电掣,惊天动地。一台一台的戏剧,排演出来,喜怒哀乐,淋漓尽致!悲欢离合,动人心肺。一个一个的人物,登上场了,有的折戟沉沙,死有余辜;四大家族,红楼一梦;有的昙花一现,萎谢得好快呵。乃有青松翠柏,虽死犹生,重于泰山,浩气长存!有的是英雄豪杰,人杰地灵,干将莫邪,千锤百炼,拂钟无声,削铁如泥。一页一页的历史写出来了,大是大非,终于有了无私的公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化妆不经久要剥落;被诬的终究要昭雪。种子播下去,就有收割的一天。播什么,收什么。
这是散文,也是诗,作者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概括了“文化大革命”中历史的动乱,用爱憎分明的感情,深刻地、辩证地评说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这里,政论和哲理溶于浓烈的诗意中,形成了这篇报告文学独特的艺术风格。
报告文学在经过“四人帮”狂暴的摧残之后,在新时期又获生机,在题材的多样性和反映生活的深度方面,较之建国后十七年有明显的突破,开始出现活泼多样、千姿百态的生动局面。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这一时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四人帮”被粉碎不久,在敌视知识分子的极左思潮和愚民政策刚刚被触动、人们对知识分子尚在另眼看待的时候,徐迟就以一个革命作家应有的胆识和勇气,写出了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热情地歌颂了数学家陈景润献身祖国、献身科学的动人事迹,为报告文学和整个文学创作开拓了新的领域。
作者以新颖而独特的表现方法,在尝试反映科学领域的同时,表现了数学家陈景润的很有个性的精神生活和科研活动,揭示了他胜利登上数学高峰的原因。
对于陈景润这个人物,曾经众说不一。“四人帮”颠倒是非,污蔑他是“白专”典型;而群众中也有人笑他呆痴,连自己的生活都不会料理,只知数学,不问其它:还有人说他古怪孤僻、与尘世隔绝等等,总之,都把他看作一个“怪人”。而作家正是抓住了他这种“怪”的独特的外在表现,深入到他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和个人生活的全部经历中去,探索这种性格形成的奥秘,从而写出了这个人物的真正本质,发掘了他思想性格内在的美。
陈景润独特思想性格的形成,是有特定的生活土壤的。境况不佳的家庭生活以及他在家中不受欢迎的地位,使他难以领受到童年的欢乐;而日军入侵所带来的悲惨景象,更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惊慌和迷惆;加上在学校中所受的种种欺凌和侮辱,使他很早就感受到社会的不平。种种无可申诉的冷酷境遇,形成了他内向而孤僻的性格,也锤炼了他的坚韧和耐力。而当他一旦踏入了数学的奇异王国时,这种性格也就进一步发展为对事业的痴狂迷恋、执着奋斗和拚尽身心的顽强追求。在展示陈景润思想性格的发展历程时,作家对他为夺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所付出的惊人的劳动,描绘得是十分充分而动人的,并且注意把陈景润攀登数学高峰的步伐与时代的发展变化紧紧结合起来。“哥德巴赫猜想”这个令人神往的数学命题,早在解放前就已经进入了还是高中学生的陈景润的心田。但给予他向这难关进发的条件的,则是五星红旗下的新社会。他的“数学家的逻辑象钢铁一样坚硬”,“共产党好,国民党坏,这个朴素的道理他非常之分明。”“他参加过历次政治运动,也曾下厂劳动,用数学为生产服务。”他不求名、不求利,潜心钻研,在进入数学研究所的十年中,就以攻下世界数论方面六七道难题的辉煌成果,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作家从人物的真实思想和生活中所揭示出来的耀眼光华,终于驱去了曾经笼罩在这位数学家身上的迷雾,让人们看到了他的真正面貌。
作品并没有回避“文化大革命”的急风暴雨给这位数学家和他的研究事业所带来的巨大冲击。这不寻常的年月,考验着他的品质、意志,也考验着他生存的力量。但陈景润终于没有被“四人帮”残酷的迫害所摧毁,更没有为他们的威胁利诱所屈服,他以对祖国科学事业的诚笃信念和超乎寻常的生命力,抗住了黑暗。而当党的温暖阳光又重新照进他那间不到六平方米的小屋时,被燃起熊熊生命之火的陈景润,献给党的,正是他在非人的境遇中以自己全部心血所酿成的突破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这里,作家把他笔下的人物又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梯。陈景润的形象,不仅以它坚忍不拔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向科学高峰攀登,而且更有力地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大地上所燃起的科学之光,是任何黑暗势力也扑灭不了的。
《哥德巴赫猜想》作为报告文学自然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但作家却善于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抓住人物行动的一刹那,构成动人的生活画面,使作品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更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陈景润在病中第一次受到李书记代表党组织的慰问之后,“他回到楼上,见人就讲,并且没有人他也讲。‘从来所领导没有把我当作病号对待,这是头一次,从来没有人带了东西来看望我的病,这是头一次。’他举起了塑料袋,端详它,说,‘这是水果,我吃到了水果,这是头一次。’他飞快地进了小屋,一下子把自己反锁在屋里面了。他没有再出来。直到春节过去了。头一天上班,陈景润把一叠手稿交给了李书记,说:“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作者通过这些经过艺术提炼的细节描绘,把陈景润受到党组织的关怀而无比激动,并决心为人民早作贡献、多作贡献的迫切心情集中而又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徐迟的报告文学,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和澎湃的诗情,作家常常以优美的文笔和抒情的议论,把深刻的生活哲理巧妙地注入作品中。《哥德巴赫猜想》对“文化大革命”就有这样一段描写:
只见一个一个的场景,闪来闪去,风驰电掣,惊天动地。一台一台的戏剧,排演出来,喜怒哀乐,淋漓尽致!悲欢离合,动人心肺。一个一个的人物,登上场了,有的折戟沉沙,死有余辜;四大家族,红楼一梦;有的昙花一现,萎谢得好快呵。乃有青松翠柏,虽死犹生,重于泰山,浩气长存!有的是英雄豪杰,人杰地灵,干将莫邪,千锤百炼,拂钟无声,削铁如泥。一页一页的历史写出来了,大是大非,终于有了无私的公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化妆不经久要剥落;被诬的终究要昭雪。种子播下去,就有收割的一天。播什么,收什么。
这是散文,也是诗,作者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概括了“文化大革命”中历史的动乱,用爱憎分明的感情,深刻地、辩证地评说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这里,政论和哲理溶于浓烈的诗意中,形成了这篇报告文学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