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代文学形成和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 当代文学形成和产生的历史条件
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中国革命,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不管人们的主观认识如何,我国新文学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和中国革命以及党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哺育、影响发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把中国革命的两个发展阶段比喻为上、下两篇文章。包括新民主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阶段在内的整个我国新文学,——人们习惯上把新民主主义阶段的文学称为中国现代文学,而把社会主义阶段的文学称为中国当代文学,——同样由这样两篇文章构成。
在二十世纪国内外急剧走向革命和变革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巨大影响,在革命和文学之间、昨天和今天之间,有着一道空前牢固的桥梁;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我们研究当代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的重要前提。
一、“五四”以来的文学,由于高张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并采取积极开放的姿态,一开始就受着多元思想的影响。但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在这些影响中;共产主义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的思想体系逐步居于主要地位。因此,在初期的文学中,就已经包含着社会主义思想的因素,而且这种因素是主导性的、与日俱增的,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学的参与和领导,也由最初主要是理论和思想上的影响,逐渐加强了组织上的领导。尽管我们可以对领导过程中的许多方式和效果进行认真的讨论,但这一趋势反映了文学服务于革命事业的自觉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主义因素逐步加强,却是确定无疑的。特别是在一九四二年《讲话》发表以后的解放区文学,体现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它和当时国统区进步的文学一起,共同为新中国文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时以陕甘宁边区为首的解放区,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新中国文学的摇篮:国统区进步文艺工作者的心向往着延安,《讲话》的精神在他们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解放区的文学,本来就和国统区的进步文学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并一直从它那里获得巨大的支援。这样,就使得我国当代文学的胎儿,在四十年代中、后期孕育成熟,而新中国的礼炮,则促成了它的诞生,并为它在中国大地上的成长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二、“五四”以来的文学,为当代文学的建立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政治方面,如领导经验,对反动文艺思潮和错误倾向的批判经验,以及革命文学队伍本身的建设与改造经验,等等。当然,在这个经验积累和实践的过程中,也产生过这样那样的错误和偏差,甚至成为以后更大错误与偏差的历史根源,而这些,则可以站在今天的高度去进行总结,引出必要的历史教训,艺术方面,如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传统的革新与发展,对文学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惜鉴,民族形式的创造和运用,以及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家的创作经验等等,都为当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三、“五四”以来的文学,为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建立和发展准备了队伍。正如我国革命运动的实际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和决定着我国革命文学的发展状况,我国作家队伍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由于旧政权在长期内控制着大城市和中国革命必须采取农村包围城市这一形式,客观上决定了我国作家队伍大致是由这样两种人组成的:城市知识分子作家和革命根据地作家。这两支队伍各有所长,由于他们的成分和境遇,在长期内和中国革命及人民大众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在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和提高。这两支队伍汇合在一起,构成了解放后我国作家队伍的中坚和骨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文学事业的面貌。
四、我国悠久的古典文学和外国进步文学(尤其是国际社会主义文学)滋养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并对当代文学的建立和发展,继续发生深远的影响。实践表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离开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不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是不能获得健康的发育和成长的。鲁迅曾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①这话虽是针对美术讲的,其实正是道出了“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同样,当代文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只要看一看林彪、“四人帮”肆虐的十年间,他们既否定民族传统,又不准学习和借鉴外国,以至把当代文学引向绝路;就更加证实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艺术规律,违反了它,当代文学的生机就势必遭到扼杀。“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尤其不能忽视。
五、社会主义时期艰难曲折的历史、绚烂壮丽的生活是当代文学发育、成长的肥沃土壤。建国三十年来,我国人民在各条战线上经历了不平凡的生活历程,他们的丰功伟绩和创业精神,以及不怕牺牲和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品质,构成了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中的社会,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困难和曲折,痛苦和失败,有时甚至充满惊涛骇浪。忠实于现实主义传统的我国当代文学,曾经批判过无冲突论、粉饰现实等等反现实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在批判“四人帮”的斗争中清算了他们的种种谬论,恢复了革命现实主义的传统,在那些一向被忽视和回避的领域里(诸如揭露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和矛盾、描写爱情和知识分子等等),获得了重要的突破。此外,我们这个民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一百多年来反抗侵略和压迫钩革命史、奋斗史。这些历史,过去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只有在社会主义时期,才为充分描写这些历史题材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在,当我们克服了“四人帮”在题材问题上设置的重重障碍之后,实现这个历史任务已经迫在眉睫了。
总之,我们是在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大国里进行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残余,有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的侵略所遗留下来的危害,也有解放后“左”和右的干扰和林彪、“四人帮”造成的巨大灾难,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又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高度发展的文明,有斗争历史悠久的勤劳而勇敢的人民,也有同各种面目的敌人进行斗争的丰富经验。这样两个矛盾着的方面,不仅影响到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也必然要影响到我国的文学和艺术。我国当代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伟大而复杂的环境里发展着、成长着,以丰富多采和雄奇壮丽的笔墨,谱写着新的交织着胜利和挫折、痛苦和希望的篇章。
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中国革命,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不管人们的主观认识如何,我国新文学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和中国革命以及党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哺育、影响发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把中国革命的两个发展阶段比喻为上、下两篇文章。包括新民主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阶段在内的整个我国新文学,——人们习惯上把新民主主义阶段的文学称为中国现代文学,而把社会主义阶段的文学称为中国当代文学,——同样由这样两篇文章构成。
在二十世纪国内外急剧走向革命和变革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巨大影响,在革命和文学之间、昨天和今天之间,有着一道空前牢固的桥梁;正确认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我们研究当代文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的重要前提。
一、“五四”以来的文学,由于高张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并采取积极开放的姿态,一开始就受着多元思想的影响。但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在这些影响中;共产主义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的思想体系逐步居于主要地位。因此,在初期的文学中,就已经包含着社会主义思想的因素,而且这种因素是主导性的、与日俱增的,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学的参与和领导,也由最初主要是理论和思想上的影响,逐渐加强了组织上的领导。尽管我们可以对领导过程中的许多方式和效果进行认真的讨论,但这一趋势反映了文学服务于革命事业的自觉程度越来越高,社会主义因素逐步加强,却是确定无疑的。特别是在一九四二年《讲话》发表以后的解放区文学,体现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它和当时国统区进步的文学一起,共同为新中国文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时以陕甘宁边区为首的解放区,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新中国文学的摇篮:国统区进步文艺工作者的心向往着延安,《讲话》的精神在他们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解放区的文学,本来就和国统区的进步文学有着深刻的血缘关系,并一直从它那里获得巨大的支援。这样,就使得我国当代文学的胎儿,在四十年代中、后期孕育成熟,而新中国的礼炮,则促成了它的诞生,并为它在中国大地上的成长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二、“五四”以来的文学,为当代文学的建立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政治方面,如领导经验,对反动文艺思潮和错误倾向的批判经验,以及革命文学队伍本身的建设与改造经验,等等。当然,在这个经验积累和实践的过程中,也产生过这样那样的错误和偏差,甚至成为以后更大错误与偏差的历史根源,而这些,则可以站在今天的高度去进行总结,引出必要的历史教训,艺术方面,如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传统的革新与发展,对文学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惜鉴,民族形式的创造和运用,以及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家的创作经验等等,都为当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三、“五四”以来的文学,为社会主义时期文学的建立和发展准备了队伍。正如我国革命运动的实际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和决定着我国革命文学的发展状况,我国作家队伍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由于旧政权在长期内控制着大城市和中国革命必须采取农村包围城市这一形式,客观上决定了我国作家队伍大致是由这样两种人组成的:城市知识分子作家和革命根据地作家。这两支队伍各有所长,由于他们的成分和境遇,在长期内和中国革命及人民大众建立了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在革命的过程中逐步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和提高。这两支队伍汇合在一起,构成了解放后我国作家队伍的中坚和骨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文学事业的面貌。
四、我国悠久的古典文学和外国进步文学(尤其是国际社会主义文学)滋养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并对当代文学的建立和发展,继续发生深远的影响。实践表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离开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不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是不能获得健康的发育和成长的。鲁迅曾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①这话虽是针对美术讲的,其实正是道出了“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同样,当代文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只要看一看林彪、“四人帮”肆虐的十年间,他们既否定民族传统,又不准学习和借鉴外国,以至把当代文学引向绝路;就更加证实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艺术规律,违反了它,当代文学的生机就势必遭到扼杀。“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尤其不能忽视。
五、社会主义时期艰难曲折的历史、绚烂壮丽的生活是当代文学发育、成长的肥沃土壤。建国三十年来,我国人民在各条战线上经历了不平凡的生活历程,他们的丰功伟绩和创业精神,以及不怕牺牲和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品质,构成了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中的社会,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困难和曲折,痛苦和失败,有时甚至充满惊涛骇浪。忠实于现实主义传统的我国当代文学,曾经批判过无冲突论、粉饰现实等等反现实主义的倾向,特别是在批判“四人帮”的斗争中清算了他们的种种谬论,恢复了革命现实主义的传统,在那些一向被忽视和回避的领域里(诸如揭露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和矛盾、描写爱情和知识分子等等),获得了重要的突破。此外,我们这个民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一百多年来反抗侵略和压迫钩革命史、奋斗史。这些历史,过去由于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只有在社会主义时期,才为充分描写这些历史题材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在,当我们克服了“四人帮”在题材问题上设置的重重障碍之后,实现这个历史任务已经迫在眉睫了。
总之,我们是在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大国里进行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残余,有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的侵略所遗留下来的危害,也有解放后“左”和右的干扰和林彪、“四人帮”造成的巨大灾难,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又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高度发展的文明,有斗争历史悠久的勤劳而勇敢的人民,也有同各种面目的敌人进行斗争的丰富经验。这样两个矛盾着的方面,不仅影响到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也必然要影响到我国的文学和艺术。我国当代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伟大而复杂的环境里发展着、成长着,以丰富多采和雄奇壮丽的笔墨,谱写着新的交织着胜利和挫折、痛苦和希望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