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易研究会
[第一节 坚持为工农大众创作的一生]
第一节 坚持为工农大众创作的一生

  赵树理(一九○六——九七○),山西沁水县人,贫农家庭出身。赵树理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认真实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方针最有成绩的作家之一。解放以前,他发表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小说,真正做到了“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①,在工农兵群众中发生了很大影响,是属于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批涌现出来的表现新的世界、反映工农兵生活且又具有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之列的。这些作品,对当时全国工农兵文艺创作潮流的发展有着示范作用。

  解放以后,赵树理仍然以广阔的农村作为自己生活与创作的根据地。他经常深入农村,以与农民“共事”的方式熟悉农村生活,与农民打成一片。一九六四年开始,还兼任农村干部,丰富多采的农村生活为他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他十分热爱劳动人民,曾说:“我每逢写作的时候,总不会忘记我的作品是写给农村的读者读的”①。他把自己的全部创作呈献给占我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群众。

  随着时代的前进,赵树理的创作内容与解放前相比,有了新的发展,他取村的重点放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斗争生活。作者以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真卖地描写了我国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新生活的胜利;反映农村中的人民内部矛盾,歌颂平凡、实干而又高尚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严肃地批判农村中封建宗法思想严重和轻视劳动的人,批判农村基层干部中某些人的不良思想与作风。

  小说是赵树理建国后写得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的一种文学体裁。长篇小说有《三里湾》(一九五五)、《灵泉洞》(一九五八)等,其中以《三里湾》的思想及艺术成就最大。此外还有短篇小说十多篇。《登记》(一九五○)是赵树理建国以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发表后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很快被改编成戏曲《罗汉钱》,搬上了舞台与银幕。影响较大并在赵树理短篇中具有代表性的,还有《锻炼锻炼》(一九五八),《老定额》《一九五九),《套不住的手》(一九六○),《实干家潘永福》(一九六一),《互作鉴定》(一九六二),《卖烟叶》(一九六四)等。《卖烟叶》是作家留给我们的最后一篇小说。一九六三年赵树理自己编选的《下乡集》,是他解放后创作的主要短篇的结集。

  赵树理一向努力提倡群众喜爱的说唱文学,主编过《说说唱唱》、《曲艺》。对家乡戏上党梆子感情更深,一九六一年特地方戏《忠孝节》改编为《三关排宴》;一九六四年创作反映农村两条道路、两种思想激烈斗争的上党梆子《十里店》,但这个剧本直至“四人帮”打倒以后,才由《人民文学》作为他的***发表。对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曲艺,赵树理不仅是一位积极的倡导者,而且自己努力实践。曾编写过鼓词《石不烂赶车》(一九五○),小调《王家坡》(一九五三),小说《登记》、《灵泉洞》也都采取评书形式。因此,戏曲界,曲艺界中许多人,都尊赵树理为卓越的说唱文学家。

  赵树理的一生中,曾写过不少谈创作经验的文章,一九六○年选编为《三复集》出版,其中《也算经验》、《〈三里湾〉写作前后》、《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等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刻、独到的文艺思想。

  在林彪、“四人帮’封建法西斯专政时期,赵树理被打成“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黑标兵”,遭到残酷迫害,于一九七○年九月二十三日含冤而死;他的作品被诬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遭到禁锢。粉碎“四人帮”以后,赵树理的沉冤得到昭雪,作品也重新与读者见面。

  赵树理是一位来自人民的作家。他的一生是坚持为人民大众创作的一生。从年青时代起,他因深感“五四”以来新文艺“还只能在知识分子中间流行”①而萌生了以文艺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愿望,并努力提倡通俗文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更坚定了赵树理的这个艺术追求,并在创作中努力加以实践,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继续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为农民写作,热情地反映我国农村伟大的历史变革,揭示生活中的矛盾;进一步探索文艺的民族化、群众化问题,努力做到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使他的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中独树一帜。

  赵树理在国际上享有声誉,他的不少作品被译成英、法、俄等文字,在园外广泛流传。

  


To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