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短篇小说创作的新成就]
第三节 短篇小说创作的新成就
赵树理坚决反对文艺创作中的无冲突论,而把自己的小说称作“问题小说”,他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①,这是赵树理一贯的创作主张,在建国后的短篇小说中体现得特别鲜明。大胆揭示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因素,歌颂勤勤恳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是赵树理短篇创作的主要内容。
建国初期的短篇,侧重于表现农村新人新事,批判封建残余思想。
建国后第一篇小说《登记》与《小二黑结婚》一样,都是以农村青年争取婚姻自由为题材的作品,但《登记》反映的是解放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矛盾,它的主人公争取婚姻自由的主要阻力,不是来自混进村政权的恶霸势力,而是几千年来把妇女看作男子附属品的封建传统思想。小说塑造的小飞蛾形象,生动概括了妇女们在封建传统禁锢下,代代受凌辱的苦难遭遇。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小说还进一步揭示了封建大男子主义思想,直到解放后还有不少人信奉,甚至包括某些行使具体权力的机关干部。这种深刻的警策,不仅在当时,而直到今天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令读者感到喜悦的是,《登记》描写的是一个全新的解放了的农村,新政权颁布的婚姻法保护着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艾艾与小晚的恋爱,获得了美满的结局。这个结局,也是农村新思想战胜封建旧思想的结局。
《登记》在艺术上除具有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等赵树理作品的一贯特色外,还比较细致地描写了小飞蛾委婉细腻的感情变化,人物形象真切动人;作品结合故事情节的开展与人物形象的刻画,所描绘的中国农村的民情风俗,如罗汉钱、玩龙灯、说媒、新媳妇拜年等等,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增强了作品的泥土气息。显示赵树理建国初期短篇作品特色的还有《求雨》(一九五四)。作品通过对待旱灾两种不同办法的对比,歌颂了新的正在成长起来的改天换地的先进思想,严肃批判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呈现在《登记》和《求雨》中的是解放后农村正在欣欣向荣的欢快情景。
如果说,赵树理在建国初期短篇小说所揭示的矛盾还是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那么从小说《锻炼锻炼》开始,作者则大胆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出现的矛盾与曲折,对于复杂纷纭的社会生活,起了更为切近的积极促进作用。
批判农村中落后社员的资本主义思想与行为,批判农村基层干部的小农思想与不良作风,在他后期作品中占有显著地位。
一九五八年发表的《锻炼锻炼》,是赵树理建国以后影响最大的短篇小说。赵树理曾说,《锻炼锻炼》是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中农当了领导干部,不解决他们这种是非不明的思想问题,就会对有落后思想的人进行庇护,对新生力量进行压制”①。作者在这个短篇中提出的问题,是王聚海式的和事佬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的危害性,但写作方法却十分独特与巧妙。小说在揭露“争先社”的矛盾时,把笔锋集中在以“小腿疼”、“吃不炮”为代表的落后妇女身上,通过她们的落后行为表现农村资本主义思想对集体经济的严重危害。“小腿疼”、“吃不饱”是两个塑造得极其生动的艺术形象。作者将她们好吃懒做、损公肥私的共性,以及“小腿疼”敢于撒泼,“吃不饱”善于撺掇的个性,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但作品并不是孤立地表现这两个妇女的落后行为,而是将笔端深入到为什么落后人物的气焰如此嚣张,指明根子在社主任王聚海身上。小说另一线索是通过新干部杨小四等人整治“小腿疼”等落后妇女的过程,将他们虽有缺点,但办事果断、原则性强、敢于批判资本主义思想的革命朝气,与王聚海怕斗争、无原则的右倾思想进行强烈对照。《锻炼锻炼》就是这样通过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方法,将一些存在于农村基层干部身上的问题集中在王聚海身上,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作品的艺术效果。
《锻炼锻炼》是一篇用鲜明的政治态度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优秀作品,但是发表后却引起很不相同的反应,不少读者热烈欢迎,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歪曲农村现实的作品。一九五九年《文艺报》曾对此开展讨论。讨论涉及到文艺创作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如何描写生活中落后现象等问题,对繁荣创作有一定作用;同时通过争论批评了文艺评论中的左倾思潮,而使《锻炼锻炼》获得更多读者的欢迎。
以批评基层干部思想作风为主题的作品还有《老定额》。这篇作品显示了作家高度的政策水平。小说严厉地批判了那种对劳动定额斤斤计较的小农经济思想,但却没有否定劳动定额的作用,这在“浮夸风”、“共产风”盛行的年代,是难能可贵的。
歌颂劳动,歌颂实干精神,反对虚假浮夸,批判轻视劳动、不安心农业生产的人,是赵树理短篇小说的又一主要内容。
作者在一九五九年曾提出,要表现新英雄人物,首先要善于识别英雄,在他看来,英雄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一声不响,勤勤恳恳地在那里建设社会主义,别人知道他也是这样于,别人不知道他,也是这样干。”①要将英雄人物的革命理想与踏实、勤恳的实干精神辩证地统一起来。赵树理敢于在文艺战线受“左”倾干扰比较严重的五十年代末期提出这些宝贵的创作主张,表现了一位作家忠于现实主义原则的严肃态度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崇高品质。与当时流行于一些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时虚假的浪漫主义相反,赵树理笔下先进人物的特色是从平凡处见伟大。一九六○年发表的《套不住的手》,就是一篇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刻画先进农民性格的好作品。老舍曾说:“这是一篇手的赞歌”,“赵树理同志颂扬了一位老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最可爱的品质”①。《套不住的手》取材别致,它通过老农民陈秉正一双劳苦功高的手,一双套不住的手,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新型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作者在小说中满怀着革命激情,倾心赞美了主人公那双又坚硬又灵巧的手,描绘了主人公从劳动中获得的丰富知识与经验,把劳动写得十分可爱与高尚,这些都表现了作者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对劳动及劳动人民的热爱,显示了作者丰富的农村生活知识。陈秉正的形象,比之赵树理建国初期作品中的新型农民形象要更丰满、更厚实,标志着作者在创作上所达到的新成就。
小说在情节结构上也有独到之处,与赵树理历来重视小说的故事性相反,这篇小说几乎没有完整、动人的故事,而是从生活中提炼概括一些有关主人公的小事,用一副手套巧妙地连缀起来,看起来似乎不讲究布局,实际上却颇费心思地将这些零碎的琐事组织得有起有落。但作品也有为着交代人物来龙去脉而叙述不够精练的毛病。
《实干家潘永福》是一篇人物传记,它扣住事实本身,而不作铺排与夸张。作者所以为潘永福立传,是有着很强的现实目的的,正如在《套不住的手》中强调主人公陈秉正平凡而伟大一样,在《实干家潘永福》中,赞美了潘永福与浮夸作风相对立的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作品着重描写了潘永福在一九五九年、一九六○年两年中的工作表现,用朴素的笔调,叙事中穿插文学作品中不常见的精确数字,有根有据地叙说潘永福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为党为人民作出的贡献。潘永福身上,凝集着现实生活中敢于顶住“浮夸风”的优秀干部的求实精神。而这一切,无疑就是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极左思潮的勇敢批判。邵荃麟赞扬这篇作品是“写实事求是与浮夸风对立”。但作为文学创作,作品尚存在着艺术加工不够的缺陷,影响了艺术效果。
《互作鉴定》与《卖烟叶》都是批评青年学生回乡后不安心农业生产的作品。赵树理十分关怀农村青年的成长。他在《三里湾》中塑造了范灵芝与马有翼的形象;同时还写了不少文艺短文,亲切教育青年如何正确看待理想。《互作鉴定》惜用一个不安心农业生产的中学生李正向县委书记写信的形式,揭示了部分青年不安心农业生产的思想,然后让其他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的青年,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形象生动地批评了这位青年的错误。小说的现实意义是十分明确的,但作品重在说理而未着力刻画人物性格,未能塑造出丰满的艺术形象。《卖烟叶》描写知识青年王兰与贾鸿年回乡后因走不同道路而获得不同的结果,王兰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贾鸿年则因惯于耍两面派手法,个人主义思想恶性发展而堕落成投机倒把分子,这个人物形象令人深思,为广大青年敲起警钟。作者将《卖烟叶》写成新故事形式,便于农村读者当作故事来说。这个新尝试,再一次显示了作者毕生在探索文学作品如何更好地为农村服务的革命精神。但作品也存在着艺术形象塑造不够,情调比较低沉的缺点。
赵树理这些触及农村现实生活的短篇,是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文学的宝贵财富,它们的深刻含意将会随着厉史的进程而越来越被人们所发觉与体会。正如康濯所说:“赵树理的作品和人物总使人感到是从深厚的泥土中挖出,并且历经时间的磨炼而总是色泽不减”①。
赵树理建国以后发表的短篇中,也有一些是以抗日时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但这类作品在赵树理创作中影响不大。
赵树理坚决反对文艺创作中的无冲突论,而把自己的小说称作“问题小说”,他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①,这是赵树理一贯的创作主张,在建国后的短篇小说中体现得特别鲜明。大胆揭示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因素,歌颂勤勤恳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是赵树理短篇创作的主要内容。
建国初期的短篇,侧重于表现农村新人新事,批判封建残余思想。
建国后第一篇小说《登记》与《小二黑结婚》一样,都是以农村青年争取婚姻自由为题材的作品,但《登记》反映的是解放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矛盾,它的主人公争取婚姻自由的主要阻力,不是来自混进村政权的恶霸势力,而是几千年来把妇女看作男子附属品的封建传统思想。小说塑造的小飞蛾形象,生动概括了妇女们在封建传统禁锢下,代代受凌辱的苦难遭遇。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小说还进一步揭示了封建大男子主义思想,直到解放后还有不少人信奉,甚至包括某些行使具体权力的机关干部。这种深刻的警策,不仅在当时,而直到今天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令读者感到喜悦的是,《登记》描写的是一个全新的解放了的农村,新政权颁布的婚姻法保护着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艾艾与小晚的恋爱,获得了美满的结局。这个结局,也是农村新思想战胜封建旧思想的结局。
《登记》在艺术上除具有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等赵树理作品的一贯特色外,还比较细致地描写了小飞蛾委婉细腻的感情变化,人物形象真切动人;作品结合故事情节的开展与人物形象的刻画,所描绘的中国农村的民情风俗,如罗汉钱、玩龙灯、说媒、新媳妇拜年等等,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增强了作品的泥土气息。显示赵树理建国初期短篇作品特色的还有《求雨》(一九五四)。作品通过对待旱灾两种不同办法的对比,歌颂了新的正在成长起来的改天换地的先进思想,严肃批判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呈现在《登记》和《求雨》中的是解放后农村正在欣欣向荣的欢快情景。
如果说,赵树理在建国初期短篇小说所揭示的矛盾还是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那么从小说《锻炼锻炼》开始,作者则大胆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出现的矛盾与曲折,对于复杂纷纭的社会生活,起了更为切近的积极促进作用。
批判农村中落后社员的资本主义思想与行为,批判农村基层干部的小农思想与不良作风,在他后期作品中占有显著地位。
一九五八年发表的《锻炼锻炼》,是赵树理建国以后影响最大的短篇小说。赵树理曾说,《锻炼锻炼》是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中农当了领导干部,不解决他们这种是非不明的思想问题,就会对有落后思想的人进行庇护,对新生力量进行压制”①。作者在这个短篇中提出的问题,是王聚海式的和事佬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的危害性,但写作方法却十分独特与巧妙。小说在揭露“争先社”的矛盾时,把笔锋集中在以“小腿疼”、“吃不炮”为代表的落后妇女身上,通过她们的落后行为表现农村资本主义思想对集体经济的严重危害。“小腿疼”、“吃不饱”是两个塑造得极其生动的艺术形象。作者将她们好吃懒做、损公肥私的共性,以及“小腿疼”敢于撒泼,“吃不饱”善于撺掇的个性,都刻画得入木三分。但作品并不是孤立地表现这两个妇女的落后行为,而是将笔端深入到为什么落后人物的气焰如此嚣张,指明根子在社主任王聚海身上。小说另一线索是通过新干部杨小四等人整治“小腿疼”等落后妇女的过程,将他们虽有缺点,但办事果断、原则性强、敢于批判资本主义思想的革命朝气,与王聚海怕斗争、无原则的右倾思想进行强烈对照。《锻炼锻炼》就是这样通过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方法,将一些存在于农村基层干部身上的问题集中在王聚海身上,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这就是作品的艺术效果。
《锻炼锻炼》是一篇用鲜明的政治态度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优秀作品,但是发表后却引起很不相同的反应,不少读者热烈欢迎,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歪曲农村现实的作品。一九五九年《文艺报》曾对此开展讨论。讨论涉及到文艺创作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如何描写生活中落后现象等问题,对繁荣创作有一定作用;同时通过争论批评了文艺评论中的左倾思潮,而使《锻炼锻炼》获得更多读者的欢迎。
以批评基层干部思想作风为主题的作品还有《老定额》。这篇作品显示了作家高度的政策水平。小说严厉地批判了那种对劳动定额斤斤计较的小农经济思想,但却没有否定劳动定额的作用,这在“浮夸风”、“共产风”盛行的年代,是难能可贵的。
歌颂劳动,歌颂实干精神,反对虚假浮夸,批判轻视劳动、不安心农业生产的人,是赵树理短篇小说的又一主要内容。
作者在一九五九年曾提出,要表现新英雄人物,首先要善于识别英雄,在他看来,英雄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一声不响,勤勤恳恳地在那里建设社会主义,别人知道他也是这样于,别人不知道他,也是这样干。”①要将英雄人物的革命理想与踏实、勤恳的实干精神辩证地统一起来。赵树理敢于在文艺战线受“左”倾干扰比较严重的五十年代末期提出这些宝贵的创作主张,表现了一位作家忠于现实主义原则的严肃态度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崇高品质。与当时流行于一些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时虚假的浪漫主义相反,赵树理笔下先进人物的特色是从平凡处见伟大。一九六○年发表的《套不住的手》,就是一篇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刻画先进农民性格的好作品。老舍曾说:“这是一篇手的赞歌”,“赵树理同志颂扬了一位老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最可爱的品质”①。《套不住的手》取材别致,它通过老农民陈秉正一双劳苦功高的手,一双套不住的手,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新型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作者在小说中满怀着革命激情,倾心赞美了主人公那双又坚硬又灵巧的手,描绘了主人公从劳动中获得的丰富知识与经验,把劳动写得十分可爱与高尚,这些都表现了作者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对劳动及劳动人民的热爱,显示了作者丰富的农村生活知识。陈秉正的形象,比之赵树理建国初期作品中的新型农民形象要更丰满、更厚实,标志着作者在创作上所达到的新成就。
小说在情节结构上也有独到之处,与赵树理历来重视小说的故事性相反,这篇小说几乎没有完整、动人的故事,而是从生活中提炼概括一些有关主人公的小事,用一副手套巧妙地连缀起来,看起来似乎不讲究布局,实际上却颇费心思地将这些零碎的琐事组织得有起有落。但作品也有为着交代人物来龙去脉而叙述不够精练的毛病。
《实干家潘永福》是一篇人物传记,它扣住事实本身,而不作铺排与夸张。作者所以为潘永福立传,是有着很强的现实目的的,正如在《套不住的手》中强调主人公陈秉正平凡而伟大一样,在《实干家潘永福》中,赞美了潘永福与浮夸作风相对立的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作品着重描写了潘永福在一九五九年、一九六○年两年中的工作表现,用朴素的笔调,叙事中穿插文学作品中不常见的精确数字,有根有据地叙说潘永福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为党为人民作出的贡献。潘永福身上,凝集着现实生活中敢于顶住“浮夸风”的优秀干部的求实精神。而这一切,无疑就是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极左思潮的勇敢批判。邵荃麟赞扬这篇作品是“写实事求是与浮夸风对立”。但作为文学创作,作品尚存在着艺术加工不够的缺陷,影响了艺术效果。
《互作鉴定》与《卖烟叶》都是批评青年学生回乡后不安心农业生产的作品。赵树理十分关怀农村青年的成长。他在《三里湾》中塑造了范灵芝与马有翼的形象;同时还写了不少文艺短文,亲切教育青年如何正确看待理想。《互作鉴定》惜用一个不安心农业生产的中学生李正向县委书记写信的形式,揭示了部分青年不安心农业生产的思想,然后让其他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的青年,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形象生动地批评了这位青年的错误。小说的现实意义是十分明确的,但作品重在说理而未着力刻画人物性格,未能塑造出丰满的艺术形象。《卖烟叶》描写知识青年王兰与贾鸿年回乡后因走不同道路而获得不同的结果,王兰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贾鸿年则因惯于耍两面派手法,个人主义思想恶性发展而堕落成投机倒把分子,这个人物形象令人深思,为广大青年敲起警钟。作者将《卖烟叶》写成新故事形式,便于农村读者当作故事来说。这个新尝试,再一次显示了作者毕生在探索文学作品如何更好地为农村服务的革命精神。但作品也存在着艺术形象塑造不够,情调比较低沉的缺点。
赵树理这些触及农村现实生活的短篇,是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文学的宝贵财富,它们的深刻含意将会随着厉史的进程而越来越被人们所发觉与体会。正如康濯所说:“赵树理的作品和人物总使人感到是从深厚的泥土中挖出,并且历经时间的磨炼而总是色泽不减”①。
赵树理建国以后发表的短篇中,也有一些是以抗日时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但这类作品在赵树理创作中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