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易研究会
[第二节 《铜墙铁壁》和《狠透铁》]
第二节 《铜墙铁壁》和《狠透铁》

  柳青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肃、扎实,总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艺术上进行着艰苦的探索。他的第一部长篇《种谷记》是解放前出现的唯一一部以解放区农业互助合作为题材的有影响的长篇,可是作家却把它看作是自己不成功的“习作”。他说:“我在那本小说里的歌颂、谴责和鞭挞,都是有限量的。我太醉心于早已过时的旧现实主义的人物刻画和场面描写,反而使作品没有获得足够的力量。”②如果说这种自责不无道理的话,那未《铜墙铁壁》则表明,在掌握和运用革命现实主义艺术方法上,作家已经跨出了较大的一步。

  《铜墙铁壁》发表于一九五一年。当时,解放战争的炮火刚刚停息,一批满怀激情反映通向共和国诞生的这最后一段光辉里程的作品,纷纷出现了。在这批作品中,《铜墙铁壁》以较高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而引人注目。

  这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解放战争中陕北人民保粮支前英勇斗争的故事。一九四六年三月,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陕甘宁边区发动疯狂进攻。我边区军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挥下,给进犯的敌人以坚决回击,取得了全歼胡宗南主力三十六师的辉煌胜利。在这个背景下,小说以沙家店粮站的工作为中心,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伟大历史功绩。沙家店的干部舍生忘死,坚持临时粮站的工作。人民群众不顾敌机轰炸扫射,肩挑背扛把粮食运往前线。面对着疯狂的敌人,大人小孩,男男女女,都动员起来了,以全部人力物力支援了战争。毛泽东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①小说通过真实感人的艺术描写,相当深刻地揭示了这一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光辉的主题。

  《铜墙铁壁》的成就,还表现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

  年轻共产党员、支前模范石得富,朴实、热情、勇敢,沉着,对党赤胆忠心,对革命工作认真负责。作为粮站负责人,他以忘我的精神,拚着性命,组织和带领干部群众同敌人展开紧张而艰巨的斗争。被俘以后,他经受了敌人的百般折磨,表现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英雄品格。逃出了虎口,他又忍着重伤剧痛给部队带路。这条革命的硬汉子在爱情生活上,以及同亲人和战友的关系上,还表现了无产阶级的人情美。对这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作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鲁莽暴躁的疤虎,衬托着他的周密、沉着;石永公的胆小、懦弱,又与他的勇敢、坚毅形成强烈的对照。比之《种谷记》中的王加扶,石得富这个英雄形象要鲜明、丰富得多了。

  葛专员、金树旺和曹安本等人物的描写,也具有一定思想深度。葛专员是一个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和丰富斗争经验的中级干部形象。对他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他相信群众、知人善任的思想作风,却跃然纸上。区委书记金树旺和区长曹安本,对党和革命工作都忠诚、肯干,在严峻的考验面前,都能勇挑革命重担,在他们之间发生的领导思想上的冲突,实质是要不要相信和依靠群众的问题。这种思想冲突的揭示对作品主题的深化起了重要的作用。这几个领导干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作家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力。其他人物,如泼辣、热情、美丽,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农村姑娘李银凤,热爱新政权、对敌斗争有胆有识的陈绍清老汉,爱憎分明、朴实善良的石清良老汉,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小说的结尾,还生动地描绘了革命领袖出现在人民群众中间的激动人心的场面。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的音容笑貌,人民群众热爱自己领袖的诚挚感情,表现得非常朴实、感人。这是我国文学作品描写革命领袖形象的最初的也是成功的尝试。

  《铜墙铁壁》的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全部情节都是围绕着沙家店粮站的工作展开的,然而情节的发展又同西北战场整个战争形势的变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读者从一个局部能够看到全局。在人物和场面的描写上,克服了《种谷记》里那种缺乏提炼概括、近乎自然主义的倾向。可以看出作家在驾驭题材和创造典型的能力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小说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不深,没有赋予他们以更鲜明的思想个性,有些地方不是性格化的冲突决定着情节的发展,而是出于事件叙述的需要才出现了人物。此外,作家要告诉人们的道理,有时是直接讲述出来,不是靠形象体现,因而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铜墙铁壁》发表的当时,许多评论文章在充分肯定它的艺术成就的同时;就中肯地指出了上述的缺点。

  柳青曾经说过:“文章的作者如果喜欢听赞扬的话,不喜欢听不满意或不满足的话(敌意的毁损例外),甚至对说了这种话的人记恨,这种人是注定没出息的。我始终不甘心做这种人,总希望接受些经验教训,下一篇比上一篇有些进步。”①确实是这样,在作家一九五八年写成发表,后经过修改,于次年正式出版的中篇小说《狠透铁》里,《铜墙铁壁》存在的上述缺点就基本上得到了克服。

  《狠透铁》刻画了一位外号“狠透铁”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形象,忠于党的事业,热爱社会主义,达到了忘我的地步,是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个显著特征。农业社刚成立时,他把家搬进破草屋,腾出高瓦房给社里做饲养室。担任生产队长费力劳神,使他“头发上落了一层霜,白了将近一半”。为防止粮场失盗和被破坏,他住临时窝棚患上风湿症,害得他“拱着腰圈着腿走路”。对这些他无半点怨言。他唯一痛心的是自己没文化,能力低,记性坏,误了集体的事,给党的事业带来损失。他的这股忠诚劲儿是非常感人的。他的思想性格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跟社会主义的敌人和破坏集体经济的坏人坏事作斗争的那种百折不挠的顽强劲儿。在同漏网富农王以信的斗争中,他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灰心,不退让,能够经住讽刺、打击、误解、冷淡等重重逆境的考验,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作家说:这部小说是根据真实事件写成的,人物也有具体的模特儿①。但它又是经过了作家的艺术概括和加工的,因而给人更为鲜明强烈的印象。

  《狠透铁》的语言朴实、生动、幽默,生活气息浓厚。

  这部作品的美中不足是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描写的不充分。围绕着“狠透铁”同王以信盗粮集团的斗争,群众的反映和群众的行动写的少,党组织也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使“狠透铁”长时期陷于孤立的境地,尽管这有利于突出表现他的顽强斗争精神,但整个斗争的环境和气氛却未免给人以压抑之感。对五十年代阶级力量的对比和党组织在生活中的作用,应该写得更积极一些。

  《狠透铁》主要是写阶级斗争的作品,对人民内部的矛盾斗争没有作深入的揭示。在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去概括农村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的复杂斗争,特别是揭示人民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不是这部中篇的主题。后来在《创业史》里,作家才给自己提出了这个艺术使命。

  


To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