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易研究会
[二 当代文学的性质、成就和特点]
二 当代文学的性质、成就和特点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历史证明,凡属根本性的社会政治变革,总是要反映到文学上,引起文学性质的变化。这一事实,证明了鲁迅说的“政治先行,文艺后变”的光辉论点①。文学属于上层建筑,是在观念形态上,通过自己的特殊手段反映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并为之服务的。社会变了,文学就会跟着发生变化。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我国革命文学界的先进分子虽然努力以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文学的指导思想,但整个文学的性质还不是社会主义的,因为当时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还不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革命,当然也没有形成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那时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主要是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内容,或者说,作家们是以自己熟悉的各种题材和形式,为这一斗争服务。那时,社会主义还没有付诸实践,只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一种理想,照耀着文学前进的道路。因此,这个时期的革命文学的性质,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阶段的开始。在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已经不只是一种思想体系或一种理想,而是逐步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了(尽管它在许多方面还有待于人们去完善)。通过形象化的手段,反映并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巩固,是我国当代文学的光荣使命。当我们的文学真正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并真正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广大劳动者(包括脑力劳动者)所掌握的时候,就形成为社会主义的文学了。

  建国三十年来,我国当代文学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但就其总体来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既有根本性质的区别,又有不可割断的历史联系。林彪、“四人帮”造成的十年浩劫,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还有一个继续反对封建主义的严重任务。“社会主义文学不应该孤军奋斗,而应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同盟军共同作战。”①因此,对于当代文学的性质问题,不应该作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而应该进行历史的、全面的分析。

  三十年来,从总体上说,我国当代文学获得了重大的成就。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年代,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解放了文艺生产力,劳动人民政治上的翻身解放,物质生活的初步改善和提高,为他们积极学习文化、开展文艺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同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广大作家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和工作条件也得到了初步的改善,这样,就从物质上造成了文学发展的广大“市场”,无论从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来说,都是解放前无法比拟的。其次,建国后人民群众为改天换地所进行的伟大实践,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可歌可泣的奋斗历史,都给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第一次提供了表现这些题材的物质前提和精神前提。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出现阻力和困难,其中,林彪、“四人帮”的破坏,更给当代文学事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但是,植根于人民生活上壤中的这一崭新的文学是不可摧毁的,它所取得的成就,突出地表现于下列诸方商,并构成了我国当代文学的鲜明特色:

  一、作家和群众、文学和人民进一步相互结合,实现了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变革。“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①在正常的条件下,我国文学和人民的关系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这是新中国文学的一大特点,是它的宝贵传统。我们不少作者,即使在“四人帮”统治时期都没有中断和人民的联系,没有停止自己的构思和创作,甚至在天安门群众运动那样的场合下和人民的创作洪流汇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劲的、诗与实践相结合的革命风暴。人民哺育着艺术,艺术鼓舞着人民,这一生动景象在我们这个有着古老文明传统的国家里表现得十分突出,我们所以取得这一成就,是和建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向分不开的。尽管在实践这一方向的过程中产生过偏差,但不能从根本上否定这个方向。没有一九四二年提出的这一方向,很难想象我们的文学会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变革,所谓“工农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今天,为工农兵服务,就是为包括科学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和干部在内的一切体力和脑力劳动者服务,为全体人民服务。建国以来,《讲话》所阐释的文学艺术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被全国文艺界所接受,在实践中逐步加深理解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文学是真正自由的、和无产阶级公开联系着的文学,是替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文学这一命题,在我国得到初步贯彻。尽管我国当代文学曾受到林彪、“四人帮”严重的摧残,但它的生命力并没有衰竭,而且傲霜历劫,终于在新时期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春天,绽放出更茁壮、更绚丽的花朵。

  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新人形象在作品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人民创造了历史,我国当代文学创作成功地保证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在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地位。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个“主人公地位”,同样也有他们的一份。但是,由于“左”的思潮的干扰,他们在我国当代文学创作中应占的地位,在一个时期内被忽视和被剥夺了,这是很不正常的。现在,事实越来越清楚地证明,由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使他们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越来越受到了应有的重视。总之,文学服务的对象,同时也成为了文学的主体,这是当代文学所获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与此相应,作家们所表现的题材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弥补了“五四”以后三十年间新文学创作的许多空白。如描写工业题材、历史题材、国际题材以及描写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材,都先后提到了文学创作的议事日程,并获得了初步的成绩。由于“左”的干扰,当代文学在题材问题上,曾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了各种程度不同的束缚,但总的看,较之建国前,还是有很大的扩展。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几年,许多题材“禁区”不断地被突破,已初步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不管是描写当代题材还是历史题材,作者都力图站在社会主义高度,用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去观照和处理题材,提炼生活,塑造人物,使之显示出崭新的意义。我们相信,随着当代文学创作的继续发展,在上面提到的那些至今还涉猎不深的领域(如工业题材、科技题材等等),将会不断地得到重视和描写,取得更大的新成就。

  三、劳动人民不仅是文学作品的接受者,而且参与了文学创作事业。建国后,曾有大批专业和业余作者从直接参加工农业和其它行业的劳动者中涌现出来,显示了我国当代文学和人民的密切关系。这一关系曾在十年动乱时期呈现出中断的危机,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粉碎“四人帮”以来的新时期的春天,更多的新苗破土而出,组成了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这是从队伍上、从人民和文学的联系上,显示我国当代文学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它获得繁荣发展的一个力量源泉。今后,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进一步普及与提高,这一特色将会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将会更加有力地促进作家队伍的发展。作家队伍的发展、壮大,大批工农作者、青年作者和各行各业创作人才的发现,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文学艺术事业有着非常雄厚的后备军。问题是,由于种种因素(主要是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以及多年来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并没有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条件去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相反,压制新生力量、埋没人才和摧残人才的情况倒是屡见不鲜,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现有作家队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缺乏杰出的作家和艺术家,这种状况,与我国的社会制度、人口状况和我们的时代,都是很不相称的,这将有待于我们在新的时期,不仅从思想上,而且要从工作制度上,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①。新时期文学的高涨,是以出现几个、十几个、甚至更多象鲁迅、郭沫若那样的作家为重要标志的。

  四、在创作方法上,虽然建国后曾受到了种种的干扰,但从整个倾向上看,充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方法日益被广大作家所接受,并占了主导地位。新时期以来,很多作家(特别是中、青年作家)在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同时,也重视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五四”以后,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和照耀的先进的创作方法就开始在作家中孕育、发展,但一九四二年以前,当时最先进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只被极少数作家所接受和掌握。此后,这一创作方法也主要只在解放区得到了提倡和发展,并限于当时的条件,还缺少更多成熟的作家和作品。建国以后,由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整个作家队伍的日趋成熟,这一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认识的逐步加深,以及对过去某些理论问题和历史经验的重新总结,再次推动了人们对创作方法问题的思考、探讨和认识,这对于社会主义文学创作方法的进一步成熟,无疑是有很大意义的,如对于暴露和歌颂、真实性和政治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文学的批判作用等等问题的讨论,就是最突出的例子。创作方法和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时代的变化,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基调。这是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现实及社会主义时期的环境、气氛相一致的。当然,毋庸讳言,在社会主义社会也还有挫折和失败,黑暗和痛苦,也还有产生悲剧的客观条件。这样;就有暴露“黑暗”的作品或揭橥“伤痕”的文学,也就会使我们一些作品具有悲壮或激愤的调子,但与“五四”以后的前三十年间文学作品不同的是,产生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这些作品,即令是写“黑暗”和写“伤痕”的,也总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途满怀信心,而没有旧时代作家的作品中那种因为看不到出路而苦恼和伤感的思想情绪。

  五、在艺术风格方面,我们曾经提倡贯彻民族化、群众化的方向,在这一方向下,经过艰难的探索,越来越多的作家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风格的形成,总的说,既受时代、地域环境和民族传统的影响,更受作家生活经验、艺术修养以及兴趣、个性、才能上的差异等条件的制约。风格的形成。是长期实践的结果。我国当代作家在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中,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这只要将建国初期、一九五八年前后、六十年代和“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几个阶段的文学创作做一研究、比较,即可大体了然。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许多作家在广泛认识生活和社会主义时期各种矛盾的情况下,对自己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进行了更广泛的探索,有些已经显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新的时代要求新的多样化风格。可以预期,随着艺术民主和“双百”方针的全面和深入的贯彻;更多风格显著的作家、将会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来,使我们的文坛,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动人局面。此外,在我们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长征途中,新的生活必将给我们的创作带来新的特色,因为新时期经济、技术领域的变革和革命,也必定波及到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整个上层建筑领域。随着四个现代化的逐步实现,文艺和科学相得益彰,并给予作家的创作以巨大的推动力。不断变化的形势将吸引和促使作家投入实现四化的时代洪流,和各行各业的群众与专家一起学习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这一新的社会实践,必将使他们的创作获得新的内容和新的技巧①,从而使我国当代文学呈现出一派推陈出新、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和新生面。

  六、提供了多民族文学共同繁荣的现实可能性。在“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由于十年内乱,使我们许多兄弟民族的艺术花朵遭到摧残,其中,有些艺术珍品几乎处于泯灭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我们重新获得了发展和繁荣我国多民族文学的大好时机。民族问题,在旧的专制制度下,永远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在那里,少数民族一贯受到歧视和压迫,更谈不上发展本民族的文学。建国后多民族文学共同繁荣的历史前景和初步成果,说明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和生机。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不仅致力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本民族文学,而且充分注意和关心包括港、台等地在内的一切属于中华民族的进步文学的发展。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在出版和介绍这些地区的作家作品方面,已经陆续做了一些工作,今后还将继续进行这一工作。这对于促进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对于发展和繁荣我们整个国家的文学事业,都是很存意义的。

  


To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