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国后的创作进展]
第一节 建国后的创作进展
周立波(一九○八——一九七九),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县人。早在“左联”时期就开始了文学活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岁月里,他热情地反映人民的革命斗争和解放区的新生活,写出了一系列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其中描写东北解放区土改斗争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标志着作家坚实地走上了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这部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曾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建国后,周立波坚持自己选择和认定的正确创作道路,继续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努力从他们的斗争和生活中汲取激情和素材,反映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创造新生活的斗争,他的创作进展和时代的步调是一致的。
刚一解放,周立波通过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受到启发,一进城,就想了解和反映工人生活和工业建设”①。一九五一年二月他去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参加工作,深入生活,开始了对一个新的生活领域的探索,于一九五四年八月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铁水奔流》。这部以工业建设为题材的长篇,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建设的生活情景和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当然,由于过去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积累,加之深入实际的时间较短。小说也存在反映生活不够深刻和人物刻画不够丰满的缺点。
《铁水奔流》完成以后,周立波感到有进一步深入群众生活的必要,于是决心回到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领域。一九五五年冬,他改变过去那种短期采访式的体验生活的做法,将全家搬到故乡湖南益阳农村落户,与农民朝夕相处,深入观察、研究在社会主义激流中农村生活和农民思想的发展变化。他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并于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九年间,先后写出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上、下篇,这部小说不但以饱满的热情,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村的比土改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生活和思想的巨大变革,而且在艺术上有可喜的创新,逐渐形成了作家平易而隽永、凝炼而自然、细腻而明快的独特艺术风格,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
周立波对新生活的热情和探索精神,还表现在他的短篇创作上。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激起他强烈的写作欲望,他不但以很大精力从事长篇小说的写作,也不失时机地创作短篇。建国后,他写了二十多个短篇。从不同侧面描下了我国农村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的演进轨迹。它们大都构思精美,以小见大,开拓较深,是社会主义新生活、新思想、新风貌一支支抒情的短歌,其中《盖满爹》、《山那面人家》、《张满贞》、《艾嫂子》、《卜春秀》等,都是读者喜爱的佳作。
“文化大革命”前夕,江青一伙出面,把周立波歌颂毛主席的优秀散文《韶山的节日》污蔑为毒草。从此,周立波长期遭受打击、迫害,失去为人民创作的权利。粉碎“四人帮”后,他创作热情不减当年,积极着手创作反映抗战后期八路军三五九旅南征北战生活的小说,一九七八年写出了《湘江一夜》,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由于身心长期受到“四人帮”的摧残,周立波终于一病不起,于一九七九年九月逝世,致使他晚年的创作计划未能实现。
周立波解放后还写了不少文艺评论和谈创作经验的文章,一九五九年出版的《文学浅论》收辑了其中的一部分。他在文艺评论中反复阐述人民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创作必须从实际出发的道理和探讨文艺的民族化、群众化的途径。论题的集中反映出作者思想上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和认识的深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周立波文艺思想的基本方面和创作进展的重要原因。
周立波(一九○八——一九七九),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县人。早在“左联”时期就开始了文学活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岁月里,他热情地反映人民的革命斗争和解放区的新生活,写出了一系列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其中描写东北解放区土改斗争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思想和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标志着作家坚实地走上了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这部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曾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建国后,周立波坚持自己选择和认定的正确创作道路,继续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努力从他们的斗争和生活中汲取激情和素材,反映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创造新生活的斗争,他的创作进展和时代的步调是一致的。
刚一解放,周立波通过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受到启发,一进城,就想了解和反映工人生活和工业建设”①。一九五一年二月他去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参加工作,深入生活,开始了对一个新的生活领域的探索,于一九五四年八月完成了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铁水奔流》。这部以工业建设为题材的长篇,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我国经济恢复时期工业建设的生活情景和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当然,由于过去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积累,加之深入实际的时间较短。小说也存在反映生活不够深刻和人物刻画不够丰满的缺点。
《铁水奔流》完成以后,周立波感到有进一步深入群众生活的必要,于是决心回到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领域。一九五五年冬,他改变过去那种短期采访式的体验生活的做法,将全家搬到故乡湖南益阳农村落户,与农民朝夕相处,深入观察、研究在社会主义激流中农村生活和农民思想的发展变化。他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并于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五九年间,先后写出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上、下篇,这部小说不但以饱满的热情,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村的比土改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生活和思想的巨大变革,而且在艺术上有可喜的创新,逐渐形成了作家平易而隽永、凝炼而自然、细腻而明快的独特艺术风格,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
周立波对新生活的热情和探索精神,还表现在他的短篇创作上。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激起他强烈的写作欲望,他不但以很大精力从事长篇小说的写作,也不失时机地创作短篇。建国后,他写了二十多个短篇。从不同侧面描下了我国农村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的演进轨迹。它们大都构思精美,以小见大,开拓较深,是社会主义新生活、新思想、新风貌一支支抒情的短歌,其中《盖满爹》、《山那面人家》、《张满贞》、《艾嫂子》、《卜春秀》等,都是读者喜爱的佳作。
“文化大革命”前夕,江青一伙出面,把周立波歌颂毛主席的优秀散文《韶山的节日》污蔑为毒草。从此,周立波长期遭受打击、迫害,失去为人民创作的权利。粉碎“四人帮”后,他创作热情不减当年,积极着手创作反映抗战后期八路军三五九旅南征北战生活的小说,一九七八年写出了《湘江一夜》,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由于身心长期受到“四人帮”的摧残,周立波终于一病不起,于一九七九年九月逝世,致使他晚年的创作计划未能实现。
周立波解放后还写了不少文艺评论和谈创作经验的文章,一九五九年出版的《文学浅论》收辑了其中的一部分。他在文艺评论中反复阐述人民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创作必须从实际出发的道理和探讨文艺的民族化、群众化的途径。论题的集中反映出作者思想上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和认识的深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周立波文艺思想的基本方面和创作进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