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山那面人家》等短篇小说]
第三节 《山那面人家》等短篇小说
周立波建国初期的短篇小说,同他当时的长篇创作一样,主要是描写工人生活,如《诸葛亮会》、《砖窑和新屋》。这些作品在表现获得解放的工人新的生活面貌和当家作主的精神品质方面,是真实而亲切的,但缺乏对生活更深的提炼和概括,不注重人物刻画,只能看作是生活片断的速写。后来,他又深入农村生活,一九五五年写出《盖满爹》,开始显露他短篇创作的特色。这个短篇通过父子之间由于入社引起的家庭纠纷,从侧面表现了合作化初期新旧思想的冲突,取材平凡,意义较为深广,主人公盖满爹的性格鲜明。小说通过他对待工作、生活、群众、家庭的态度,由浅入深地刻画出他处处为集体为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和诚恳朴实的美德,是一个较丰满的正面形象。《盖满爹》的出现,标志着周立波的短篇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继《盖满爹》之后,周立波短篇创作的数量较多,成就更为显著。这段时间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描写社会主义农村的新面貌、新气象,对生产关系变革后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精神面貌,以及社会习俗风尚的深刻微妙的变化,作了很别致的艺术再现。《禾场上》、《下放的一夜》等,是这方面有特色的篇什。这些短篇都是通过农民饭后或乘凉时的走往和闲谈,生动地表现因合作化带来丰收时农民的喜悦心情和昂扬情绪,呈现出只有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后才可能形成的人与人之间新型关系的动人情景。这种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情趣的小插曲,抒写新生活风貌的创作特色,在《山那面人家》中,表现得更为鲜明和富有艺术魅力。
《山那面人家》发表于一九五七年。它写的是湖南农村一次常见的婚礼。作品从赶婚礼的人流起笔,一路上迷离的月色,清淡的花香,与赶婚礼的姑娘们不断线的欢笑声相辉映,一开始就点染出合作化后农村的欢乐情景和幸福气氛。正是这美好的时代培育了人们美好的生活情趣,改变了陈旧的习俗风尚,才有这别开生面的婚礼。你看,结婚时,新娘没有带来箱笼衣被,却在结婚仪式上宣布:“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年我有两千个工分了。”“我不是来吃闲饭、依靠人的。我是过来劳动的。我在社里一定要好好生产,和他比赛。”临到新郎讲话时,人不见了。原来他趁牛郎中在婚礼上夸夸其谈之际,抽空去地窖察看社里的薯种。当他赶回来,自然受到大家的“责备”,但更得到大家的夸奖,为婚礼增添更多的喜悦和欢快。这些新鲜活泼的描写,真切地写出了农村新生活的诗情和画意。
这篇作品情节单纯,并没有多少曲折惊人之笔。但在那欢乐的生活画面中却概括了广阔的社会内容,处处跳跃着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鲜明态度。他赞美了新郎新娘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美德,赞美了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的鱼水之情,赞美了农业社里“无挂无碍”的生活。同时,又通过那个酒糟鼻子的牛郎中在婚礼上的海阔天空的闲扯,巧妙地反映了干部群众对那种“空口说白话”的旧习气的厌恶,和对脚踏实地、讲求实际的作风的赞赏,而这,也正是人们能够创造出美好生活的关键。这种从优美的生活画面中透示出来的思想光辉,大大增添了这篇作品的分量。
作者对农村生活谙熟,生活知识丰富,因此写来得心应手,对事物的描写相当精细,比如写送新娘子、写听壁脚,以及对窗格、锡烛台、小镜子、贴上红喜字的瓷碗等的描写,使作品充满着浓烈的乡土气息。
周立波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短篇创作,没有再去写那些脱离实际的大轰大嗡的社会“运动”,而是进一步致力于农村新人性格的刻画,展示出农村一代新人的成长。《艾嫂子》中的饲养员艾嫂子,是经历过旧社会生活的中年妇女,身上难免带上旧时代的痕迹,但新生活毕竟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说通过描写她对生产队养猪工作的热爱和专注,生动地表现出她的新的思想性格。这个农村常见的中年妇女精神面貌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妇女整整一辈人的历史变化。《张满贞》中的主人公张满贞,更是一个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她童养媳出身,参加革命工作较早,经历的锻炼也较多,她崭新的性格,突出地表现在对自己职业的酷爱和执拗的态度上。解放后她当了城里玻璃厂厂长,后来到农村参加整风整社工作。她谈吐不离玻璃,时时处处关心玻璃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小说运用一系列富于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了她对革命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责任心,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后来她调离原职,改任公社妇女部长,她虽然不谈论玻璃,然而却同样以执拗的态度关心农业和粮食生产问题,进一步表现出她对职业的爱好是以革命需要为转移的。这种脚踏实地而眼观全局,自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性格,蕴藏着创造奇迹的力量。这正是小说借助人物要阐发的思想。《卜春秀》写了农村女青年用新的道德标准处理爱情,表现出青年一代新的理想和情操;《在一个星期天里》描写了一个扎根农村的有文化的年轻的公社书记,表现了农村干部队伍的新血液;《张闰生夫妇》塑造了一个在困难时期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基层干部形象。它们都从不同角度挖掘出农民群众的新思想、新品格,表现了一代新人在农村的成长。
周立波还写了一批反映少年儿童生活的短篇小说,如《懒蛋牌子》、《腊妹子》、《伏生和谷生》、《“割麦插禾”》、《小青和老虎》、《调皮角色》等,表现出新的时代潮流已深深影响到少年儿童的心灵。人们从这些小主人公充满稚气的言行中,同样能亲切感受到时代精神的激荡。
从建国初期的《诸葛亮会》、《砖窑和新屋》,到《山那面人家》、《张满贞》等,这些作品,尽管题材不同,但在艺术上却可以看出周立波短篇创作的进展。首先是对生活的认识和概括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诸葛亮会》等小说,只叙写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现象,缺乏挖掘和提炼,主题思想比较肤浅,到了《山那面人家》、《张满贞》,同样都是写农村日常生活,却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农村生活和农民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成为时代精神的折光;其次是《诸葛亮会》、《砖窑和新屋》描写生活平铺直叙,艺术上比较平庸,而《山那面人家》、《张满贞》等构思精巧,常常能从生活中抓住事件和人物性格某些闪光的焦点,作为思想线索,展开细腻的艺术描写,别开生面,耐人寻味;再次是《诸葛亮会》等偏重于叙事,忽略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而《张满贞》等则能将人物放在典型的环境中,主要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语行动刻画性格,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外表朴实平凡,思想闪闪发光的普通劳动者的动人形象。周立波的短篇小说以一个个有典型意义的日常生活片断和栩栩如生的普通人物形象,别致地表现出中国农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生活和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展示了中国农村历史前进的步伐,在当代短篇创作中别具一格。
粉碎“四人帮”后,周立波写出短篇新作《湘江一夜》,表现出作家在短篇艺术上的新探索。这篇小说与他以前的作品有相同的地方,如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注意描写自然景物和环境气氛,以烘托人物的性格等;然而也有不同之处,它直接地、正面地描写了充满艰难险阻的斗争环境和你死我活的激烈战斗。由于小说把抗战胜利前夕复杂的斗争形势和我军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昂扬士气,集中在八路军一支前卫部队一夜之间出奇制胜横渡湘江的战斗中,较浓烈地描绘出时代的风云,使作品具有壮阔的气势。主人公董千,是我军一名高级指挥员。他在运筹、指挥抢渡湘江的过程中,表现出优良的政治素养,卓越的军事才能,强烈的阶级感情,过硬的思想作风,构成了他平易近人而又刚毅深沉的性格。这个人物比周立波以前短篇中的人物在概括生活内容和挖掘思想意义上要深广得多,是作家短篇创作的重要进展。
周立波建国初期的短篇小说,同他当时的长篇创作一样,主要是描写工人生活,如《诸葛亮会》、《砖窑和新屋》。这些作品在表现获得解放的工人新的生活面貌和当家作主的精神品质方面,是真实而亲切的,但缺乏对生活更深的提炼和概括,不注重人物刻画,只能看作是生活片断的速写。后来,他又深入农村生活,一九五五年写出《盖满爹》,开始显露他短篇创作的特色。这个短篇通过父子之间由于入社引起的家庭纠纷,从侧面表现了合作化初期新旧思想的冲突,取材平凡,意义较为深广,主人公盖满爹的性格鲜明。小说通过他对待工作、生活、群众、家庭的态度,由浅入深地刻画出他处处为集体为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和诚恳朴实的美德,是一个较丰满的正面形象。《盖满爹》的出现,标志着周立波的短篇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继《盖满爹》之后,周立波短篇创作的数量较多,成就更为显著。这段时间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描写社会主义农村的新面貌、新气象,对生产关系变革后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精神面貌,以及社会习俗风尚的深刻微妙的变化,作了很别致的艺术再现。《禾场上》、《下放的一夜》等,是这方面有特色的篇什。这些短篇都是通过农民饭后或乘凉时的走往和闲谈,生动地表现因合作化带来丰收时农民的喜悦心情和昂扬情绪,呈现出只有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后才可能形成的人与人之间新型关系的动人情景。这种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情趣的小插曲,抒写新生活风貌的创作特色,在《山那面人家》中,表现得更为鲜明和富有艺术魅力。
《山那面人家》发表于一九五七年。它写的是湖南农村一次常见的婚礼。作品从赶婚礼的人流起笔,一路上迷离的月色,清淡的花香,与赶婚礼的姑娘们不断线的欢笑声相辉映,一开始就点染出合作化后农村的欢乐情景和幸福气氛。正是这美好的时代培育了人们美好的生活情趣,改变了陈旧的习俗风尚,才有这别开生面的婚礼。你看,结婚时,新娘没有带来箱笼衣被,却在结婚仪式上宣布:“我把劳动手册带来了,今年我有两千个工分了。”“我不是来吃闲饭、依靠人的。我是过来劳动的。我在社里一定要好好生产,和他比赛。”临到新郎讲话时,人不见了。原来他趁牛郎中在婚礼上夸夸其谈之际,抽空去地窖察看社里的薯种。当他赶回来,自然受到大家的“责备”,但更得到大家的夸奖,为婚礼增添更多的喜悦和欢快。这些新鲜活泼的描写,真切地写出了农村新生活的诗情和画意。
这篇作品情节单纯,并没有多少曲折惊人之笔。但在那欢乐的生活画面中却概括了广阔的社会内容,处处跳跃着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鲜明态度。他赞美了新郎新娘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美德,赞美了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的鱼水之情,赞美了农业社里“无挂无碍”的生活。同时,又通过那个酒糟鼻子的牛郎中在婚礼上的海阔天空的闲扯,巧妙地反映了干部群众对那种“空口说白话”的旧习气的厌恶,和对脚踏实地、讲求实际的作风的赞赏,而这,也正是人们能够创造出美好生活的关键。这种从优美的生活画面中透示出来的思想光辉,大大增添了这篇作品的分量。
作者对农村生活谙熟,生活知识丰富,因此写来得心应手,对事物的描写相当精细,比如写送新娘子、写听壁脚,以及对窗格、锡烛台、小镜子、贴上红喜字的瓷碗等的描写,使作品充满着浓烈的乡土气息。
周立波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短篇创作,没有再去写那些脱离实际的大轰大嗡的社会“运动”,而是进一步致力于农村新人性格的刻画,展示出农村一代新人的成长。《艾嫂子》中的饲养员艾嫂子,是经历过旧社会生活的中年妇女,身上难免带上旧时代的痕迹,但新生活毕竟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说通过描写她对生产队养猪工作的热爱和专注,生动地表现出她的新的思想性格。这个农村常见的中年妇女精神面貌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妇女整整一辈人的历史变化。《张满贞》中的主人公张满贞,更是一个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她童养媳出身,参加革命工作较早,经历的锻炼也较多,她崭新的性格,突出地表现在对自己职业的酷爱和执拗的态度上。解放后她当了城里玻璃厂厂长,后来到农村参加整风整社工作。她谈吐不离玻璃,时时处处关心玻璃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小说运用一系列富于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了她对革命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责任心,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后来她调离原职,改任公社妇女部长,她虽然不谈论玻璃,然而却同样以执拗的态度关心农业和粮食生产问题,进一步表现出她对职业的爱好是以革命需要为转移的。这种脚踏实地而眼观全局,自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性格,蕴藏着创造奇迹的力量。这正是小说借助人物要阐发的思想。《卜春秀》写了农村女青年用新的道德标准处理爱情,表现出青年一代新的理想和情操;《在一个星期天里》描写了一个扎根农村的有文化的年轻的公社书记,表现了农村干部队伍的新血液;《张闰生夫妇》塑造了一个在困难时期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基层干部形象。它们都从不同角度挖掘出农民群众的新思想、新品格,表现了一代新人在农村的成长。
周立波还写了一批反映少年儿童生活的短篇小说,如《懒蛋牌子》、《腊妹子》、《伏生和谷生》、《“割麦插禾”》、《小青和老虎》、《调皮角色》等,表现出新的时代潮流已深深影响到少年儿童的心灵。人们从这些小主人公充满稚气的言行中,同样能亲切感受到时代精神的激荡。
从建国初期的《诸葛亮会》、《砖窑和新屋》,到《山那面人家》、《张满贞》等,这些作品,尽管题材不同,但在艺术上却可以看出周立波短篇创作的进展。首先是对生活的认识和概括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诸葛亮会》等小说,只叙写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现象,缺乏挖掘和提炼,主题思想比较肤浅,到了《山那面人家》、《张满贞》,同样都是写农村日常生活,却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农村生活和农民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成为时代精神的折光;其次是《诸葛亮会》、《砖窑和新屋》描写生活平铺直叙,艺术上比较平庸,而《山那面人家》、《张满贞》等构思精巧,常常能从生活中抓住事件和人物性格某些闪光的焦点,作为思想线索,展开细腻的艺术描写,别开生面,耐人寻味;再次是《诸葛亮会》等偏重于叙事,忽略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而《张满贞》等则能将人物放在典型的环境中,主要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语行动刻画性格,成功地塑造出一系列外表朴实平凡,思想闪闪发光的普通劳动者的动人形象。周立波的短篇小说以一个个有典型意义的日常生活片断和栩栩如生的普通人物形象,别致地表现出中国农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生活和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展示了中国农村历史前进的步伐,在当代短篇创作中别具一格。
粉碎“四人帮”后,周立波写出短篇新作《湘江一夜》,表现出作家在短篇艺术上的新探索。这篇小说与他以前的作品有相同的地方,如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注意描写自然景物和环境气氛,以烘托人物的性格等;然而也有不同之处,它直接地、正面地描写了充满艰难险阻的斗争环境和你死我活的激烈战斗。由于小说把抗战胜利前夕复杂的斗争形势和我军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昂扬士气,集中在八路军一支前卫部队一夜之间出奇制胜横渡湘江的战斗中,较浓烈地描绘出时代的风云,使作品具有壮阔的气势。主人公董千,是我军一名高级指挥员。他在运筹、指挥抢渡湘江的过程中,表现出优良的政治素养,卓越的军事才能,强烈的阶级感情,过硬的思想作风,构成了他平易近人而又刚毅深沉的性格。这个人物比周立波以前短篇中的人物在概括生活内容和挖掘思想意义上要深广得多,是作家短篇创作的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