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魏巍的通讯、散文]
第六节 魏巍的通讯、散文
魏巍,河南省郑州人,生于一九二○年。他是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从战斗生活中成长起来的一位著名的部队作家。
当他还在免费的“平民小学”就读时,就初步显露出对文学的兴趣。一九三七年,他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了八路军。嗣后,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赴晋察冀边区,在部队作宣传工作,并开始诗歌创作。他后来曾这样回忆说:“正是那样的年代里,民族的、人民的命运惊醒了我,使我在我们小司号员那样的年龄(即十七岁——编者)走向了人民,走向了生活,走向了党,走向了诗。”①他的诗歌创作活动一开始就是和革命斗争息息相通的。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他不仅写了几十篇短诗、街头诗,还在一九四二年残酷的反扫荡中写了长诗《黎明风景》,表现了伟大抗日斗争的侧影。解放战争期间,他继续写诗,《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白窑子战斗赞歌》、《两年》等优秀诗章曾广为流传。解放后他写诗虽少,却不乏佳作,一九六三年有《不断集》印行。他的诗歌,格调高昂,感情真挚,语言明快,宛如淙淙流响之山泉,读之令人心旷神怡。作为一个诗人,“红杨树”②的名字是使人难忘的。
魏巍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十七年中,他曾与宋之的、丁毅合写了五幕歌剧《打击侵略者》;与钱小惠合写了电影剧本《红色风暴》;他参与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解说词的编写;与白艾合作过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小说《老烟筒》及粉碎“四人帮”后出版的《东方》则是他独自的创作。
虽然魏巍在文学创作的诸多领域里都做过有益的尝试并有一定的贡献,但可以说,他在建国后投入精力最多、成就和影响也最大的还是散文——特别是文艺通讯的创作。
他结集出版的文集有《谁是最可爱的人》③、《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春天漫笔》等。其中又以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的文艺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最大,先后印刷二十二次,发行量达数十万册,并被译成多种文字销行国外,成为我国当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散文集。
《谁是最可爱的人》,代表了魏巍散文创作的鲜明特色。这篇最初发表时标以“朝鲜通讯”字样的作品①,写了三件各自独立、并无紧密联系的典型事例(这和一般人物或事件通讯的写法很不相同,倒完全是“散文”的结撰手段):作者以松鼓峰战斗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以马玉祥从大火中抢救朝鲜儿童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爱”;以战士们吃一把炒面就一口雪、笑谈“艰苦”来表现他们对祖国的“忠”。由于精于选材,使文章收到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我”较多地进入作品并直抒其情(这也是和一般通讯不同而和散文相类的),使得文章语气亲切、用笔灵活、感情浓烈,很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令人读后不能不深深地为之感动,激扬起一种净化心灵的浩然正气。这篇作品一经问世,立即“以其强烈的国际主义的革命情感和对人民军队的热情赞颂,而传颂一时。”②从此,人们就普遍地用“最可爱的人”来称呼志愿军、解放军,直至今日。其它,象《战士与祖国》、《前进吧,祖国》、《挤垮它》以及《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等,大体上也都是这种写法。①魏巍这类作品成功的秘密,现在看来比较清楚了:他找到了一种把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散文的叙写手法巧妙地糅和起来的新形式,在通讯的底色上涂上了浓重的抒情色调,使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服之以理和动之以情交相辉映,在提高、丰富通讯的艺术表现力中突破了旧樊篱,为通讯的“文学化”出了一条可喜的新路。
此外,魏巍还写有少量抒情散文,如《依依惜别的深情》、《我的老师》等。《依依惜别的深情》,虽然仍带有文艺通讯的性质,但就其写法而论,实在称得起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这篇作品突出的特色是大胆写情,以情动人。它写的是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和当地父老乡亲、人民军战友告别的情景。这不是一般至亲挚友的分手,而是经过严酷战火考验、用鲜血凝成友谊的中朝两国人民、两国军队的伟大别离。朝鲜人民,在纷飞的战火中曾是那样刚强,“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家园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可是今天,当你的战友——中国战士们要离开你的时候,你却倾洒了这样多的眼泪!仿佛要把你们每个人一生一世的眼泪,都倾洒在今天!”而志愿军战士呢?在送行的泪雨中,“也个个垂泪,一小时已经过去了,还没有走出二里路。”请看那行进的队伍吧:“不分军民,不分男女,错错落落,五光十色,互相搀着扶着,边说边走。”作者以有力的笔触,写出了这生死与共的两国人民的离情别绪,画出了这幅撼人心魄的“泪雨送行图”!抒情散文而不能大胆写情、以情动人,那只能是苍白无力的失败之作。这篇文章的成功,恰恰从另一面证明了这个道理。另外,它撷取的材料也十分充实。“情以事牵”,不写事即难于表情。作者写事,既有“面”的渲染,也有“点”的描绘,不少“特写”式的镜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事写得好,才使情抒得浓,使它真正地落在了实处而不是空无依托。再有,叙述的层次也极其清晰,先写志愿军的种种离情,次写朝鲜父老们的桩桩别绪,最后由分而合,笔酣墨饱地细写送行场面,使作品自然地进入高潮,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老作家冰心曾称赞这篇文章写送行是“有声有色,如火如荼”①,实在是一语中的。《我的老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轻快的笔调中带着几分幽默,颇能传达作家在孩童时代的心理和感受。几位老师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但性情各异。特别是蔡老师,作者对她怀着更多的敬意,忆念之情,跃然纸上。唯这篇作品的开头及结尾用力不够,取了图省事的办法,显得过“实”,和中间部分较活泼的内容不相适应。魏巍的这类作品虽很精彩,只是数量极少。
除了上述两类作品之外,魏巍所写的有关青年修养的一些思想评论也是很有特色的。如《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春天漫笔》、《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做新型的知识分子》等,所阐发的许多道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这类作品,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它们都是以青年为对象,谈的都是青年人所遇到、所关心的一些问题,有的放矢,针对性很强;第二,这些文章,尽管形式不一,如有的是富于鼓动性的“讲演”,有的是充满生活哲理的“札记”,有的是对某一问题的讨论颇具见地的“总结”,但都体现了以正面引导为主、以说服教育为主的精神,重视以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志趣、优美的情操去激发青年人勇于上进的感情,点燃他们心灵中“美”的火种。这些文章具有很强烈的鼓动性。第三,这些文章注重说理,不回避矛盾,表现了作者正视现实的勇气。如《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一文,在论述现在的生活是前一代青年“所梦想不得的幸福”,同时又承认这仅仅是幸福的“开始”,还有许许多多方面,使人很不满足:一些农民生活穷困,仍不免“要以野菜充饥”;工人住房困难,一些青工领了结婚证而“找不到房子”办喜事;许多人不能“升进中学”;甚至还有“找不到工作”等。《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一文,还特别谈到了“官僚主义”的问题,正确地指出:“官僚主义份子,在我们的国家里,还并不算太少”,告诫青年人树立“生活就是斗争”的观念,勇敢地走入生活,为更美好、更合理的明天而奋斗。作者所取的这种态度是正确的。只有在承认矛盾、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去“立论”,思想工作才可能具有真正的说服力。总观魏巍的这类文章,可以看出: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以前的作品(如上述的那些),基本上是好的,立得住的。这以后的许多文章则问题较多,看来虽“剑拔***张”而实则缺少力量。另外,他长于写“思想评论”,而对“杂文”这一形式却不很熟练①,绝少成功之作。
炽热的感情、奔放的气势是魏巍作品最突出的特色。他的文章被一些人誉为“火热的诗篇“,是很恰当的。请看《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名篇的收束: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他说:“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作者在这里直接面对读者,推心置腹,慷慨陈词,其态度之诚挚,感情之充沛,气势之汹涌,使人如同在读诗,那火一般的语句,激荡着你的感情,摇撼着你的心灵,使你不能不受到深深的感动。
魏巍作品之所以形成如上风格,是和他生活的深入,创作态度的严肃,特别是与他具有诗人的气质分不开的。他既是以诗人的敏锐目光去观察生活的,又是以诗人强烈的感受去理解生活的。他曾这样说过:“你感受得深了,写出来,也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子劲,人家读了,也就感受得深”①。他的许多作品的主题,往往都是他“内心感情的长期积累”②,所以,一旦从胸臆流出,自然就有“那么一股子劲”。作家李準对于这一点说得很好:“魏巍同志的感受能力很强,别人没有感动的,他感动了,所以他的作品就烫手。”③当然,观察得细、感受得深,还要表现得好。他还往往以诗人的绚丽笔墨去描绘生活:复沓的手法、排比的句势、动情的语言等,他运用起来都是十分得心应手的。
另外,魏巍作品还具有反映迅速、时代感强的特点。他的文章多是趁热打铁的“热处理”,因此,往往能够击中当时群众心里绷得最紧的那根弦:《谁是最可爱的人》,写在志愿军入朝作战不久的时候;《依依惜别的深情》,写在志愿军归国的凯歌声中;他在一九六三年学习雷锋热潮中所写的《路标》,同样具有这一特点。因此,他的作品自然地带着那个特定时期的特定色彩,能逼真地显现当时生活的总体氛围。
以魏巍的气质、才情、基础而论,如果他能沿着《依依惜别的深情》、《我的老师》的路子走下去的话,他在散文创作上所能取得的成就当是很难估量的;但他却未能清醒地把握“自我”,发挥优势,一次次地掉头它顾,写了许多并非他所擅长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虽然如此——他在五十年代独具一格、刚柔相济的散文化“通讯”的创作,仍使人回味,令人难忘,并在当代文学史的开篇中占有重要的一页。
魏巍,河南省郑州人,生于一九二○年。他是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从战斗生活中成长起来的一位著名的部队作家。
当他还在免费的“平民小学”就读时,就初步显露出对文学的兴趣。一九三七年,他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参加了八路军。嗣后,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赴晋察冀边区,在部队作宣传工作,并开始诗歌创作。他后来曾这样回忆说:“正是那样的年代里,民族的、人民的命运惊醒了我,使我在我们小司号员那样的年龄(即十七岁——编者)走向了人民,走向了生活,走向了党,走向了诗。”①他的诗歌创作活动一开始就是和革命斗争息息相通的。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他不仅写了几十篇短诗、街头诗,还在一九四二年残酷的反扫荡中写了长诗《黎明风景》,表现了伟大抗日斗争的侧影。解放战争期间,他继续写诗,《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白窑子战斗赞歌》、《两年》等优秀诗章曾广为流传。解放后他写诗虽少,却不乏佳作,一九六三年有《不断集》印行。他的诗歌,格调高昂,感情真挚,语言明快,宛如淙淙流响之山泉,读之令人心旷神怡。作为一个诗人,“红杨树”②的名字是使人难忘的。
魏巍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十七年中,他曾与宋之的、丁毅合写了五幕歌剧《打击侵略者》;与钱小惠合写了电影剧本《红色风暴》;他参与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解说词的编写;与白艾合作过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小说《老烟筒》及粉碎“四人帮”后出版的《东方》则是他独自的创作。
虽然魏巍在文学创作的诸多领域里都做过有益的尝试并有一定的贡献,但可以说,他在建国后投入精力最多、成就和影响也最大的还是散文——特别是文艺通讯的创作。
他结集出版的文集有《谁是最可爱的人》③、《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春天漫笔》等。其中又以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的文艺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最大,先后印刷二十二次,发行量达数十万册,并被译成多种文字销行国外,成为我国当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散文集。
《谁是最可爱的人》,代表了魏巍散文创作的鲜明特色。这篇最初发表时标以“朝鲜通讯”字样的作品①,写了三件各自独立、并无紧密联系的典型事例(这和一般人物或事件通讯的写法很不相同,倒完全是“散文”的结撰手段):作者以松鼓峰战斗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以马玉祥从大火中抢救朝鲜儿童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爱”;以战士们吃一把炒面就一口雪、笑谈“艰苦”来表现他们对祖国的“忠”。由于精于选材,使文章收到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我”较多地进入作品并直抒其情(这也是和一般通讯不同而和散文相类的),使得文章语气亲切、用笔灵活、感情浓烈,很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令人读后不能不深深地为之感动,激扬起一种净化心灵的浩然正气。这篇作品一经问世,立即“以其强烈的国际主义的革命情感和对人民军队的热情赞颂,而传颂一时。”②从此,人们就普遍地用“最可爱的人”来称呼志愿军、解放军,直至今日。其它,象《战士与祖国》、《前进吧,祖国》、《挤垮它》以及《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等,大体上也都是这种写法。①魏巍这类作品成功的秘密,现在看来比较清楚了:他找到了一种把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散文的叙写手法巧妙地糅和起来的新形式,在通讯的底色上涂上了浓重的抒情色调,使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服之以理和动之以情交相辉映,在提高、丰富通讯的艺术表现力中突破了旧樊篱,为通讯的“文学化”出了一条可喜的新路。
此外,魏巍还写有少量抒情散文,如《依依惜别的深情》、《我的老师》等。《依依惜别的深情》,虽然仍带有文艺通讯的性质,但就其写法而论,实在称得起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这篇作品突出的特色是大胆写情,以情动人。它写的是志愿军撤离朝鲜时和当地父老乡亲、人民军战友告别的情景。这不是一般至亲挚友的分手,而是经过严酷战火考验、用鲜血凝成友谊的中朝两国人民、两国军队的伟大别离。朝鲜人民,在纷飞的战火中曾是那样刚强,“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家园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可是今天,当你的战友——中国战士们要离开你的时候,你却倾洒了这样多的眼泪!仿佛要把你们每个人一生一世的眼泪,都倾洒在今天!”而志愿军战士呢?在送行的泪雨中,“也个个垂泪,一小时已经过去了,还没有走出二里路。”请看那行进的队伍吧:“不分军民,不分男女,错错落落,五光十色,互相搀着扶着,边说边走。”作者以有力的笔触,写出了这生死与共的两国人民的离情别绪,画出了这幅撼人心魄的“泪雨送行图”!抒情散文而不能大胆写情、以情动人,那只能是苍白无力的失败之作。这篇文章的成功,恰恰从另一面证明了这个道理。另外,它撷取的材料也十分充实。“情以事牵”,不写事即难于表情。作者写事,既有“面”的渲染,也有“点”的描绘,不少“特写”式的镜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事写得好,才使情抒得浓,使它真正地落在了实处而不是空无依托。再有,叙述的层次也极其清晰,先写志愿军的种种离情,次写朝鲜父老们的桩桩别绪,最后由分而合,笔酣墨饱地细写送行场面,使作品自然地进入高潮,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老作家冰心曾称赞这篇文章写送行是“有声有色,如火如荼”①,实在是一语中的。《我的老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轻快的笔调中带着几分幽默,颇能传达作家在孩童时代的心理和感受。几位老师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但性情各异。特别是蔡老师,作者对她怀着更多的敬意,忆念之情,跃然纸上。唯这篇作品的开头及结尾用力不够,取了图省事的办法,显得过“实”,和中间部分较活泼的内容不相适应。魏巍的这类作品虽很精彩,只是数量极少。
除了上述两类作品之外,魏巍所写的有关青年修养的一些思想评论也是很有特色的。如《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春天漫笔》、《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做新型的知识分子》等,所阐发的许多道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作用。这类作品,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它们都是以青年为对象,谈的都是青年人所遇到、所关心的一些问题,有的放矢,针对性很强;第二,这些文章,尽管形式不一,如有的是富于鼓动性的“讲演”,有的是充满生活哲理的“札记”,有的是对某一问题的讨论颇具见地的“总结”,但都体现了以正面引导为主、以说服教育为主的精神,重视以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志趣、优美的情操去激发青年人勇于上进的感情,点燃他们心灵中“美”的火种。这些文章具有很强烈的鼓动性。第三,这些文章注重说理,不回避矛盾,表现了作者正视现实的勇气。如《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一文,在论述现在的生活是前一代青年“所梦想不得的幸福”,同时又承认这仅仅是幸福的“开始”,还有许许多多方面,使人很不满足:一些农民生活穷困,仍不免“要以野菜充饥”;工人住房困难,一些青工领了结婚证而“找不到房子”办喜事;许多人不能“升进中学”;甚至还有“找不到工作”等。《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一文,还特别谈到了“官僚主义”的问题,正确地指出:“官僚主义份子,在我们的国家里,还并不算太少”,告诫青年人树立“生活就是斗争”的观念,勇敢地走入生活,为更美好、更合理的明天而奋斗。作者所取的这种态度是正确的。只有在承认矛盾、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去“立论”,思想工作才可能具有真正的说服力。总观魏巍的这类文章,可以看出: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以前的作品(如上述的那些),基本上是好的,立得住的。这以后的许多文章则问题较多,看来虽“剑拔***张”而实则缺少力量。另外,他长于写“思想评论”,而对“杂文”这一形式却不很熟练①,绝少成功之作。
炽热的感情、奔放的气势是魏巍作品最突出的特色。他的文章被一些人誉为“火热的诗篇“,是很恰当的。请看《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名篇的收束: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到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他说:“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作者在这里直接面对读者,推心置腹,慷慨陈词,其态度之诚挚,感情之充沛,气势之汹涌,使人如同在读诗,那火一般的语句,激荡着你的感情,摇撼着你的心灵,使你不能不受到深深的感动。
魏巍作品之所以形成如上风格,是和他生活的深入,创作态度的严肃,特别是与他具有诗人的气质分不开的。他既是以诗人的敏锐目光去观察生活的,又是以诗人强烈的感受去理解生活的。他曾这样说过:“你感受得深了,写出来,也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子劲,人家读了,也就感受得深”①。他的许多作品的主题,往往都是他“内心感情的长期积累”②,所以,一旦从胸臆流出,自然就有“那么一股子劲”。作家李準对于这一点说得很好:“魏巍同志的感受能力很强,别人没有感动的,他感动了,所以他的作品就烫手。”③当然,观察得细、感受得深,还要表现得好。他还往往以诗人的绚丽笔墨去描绘生活:复沓的手法、排比的句势、动情的语言等,他运用起来都是十分得心应手的。
另外,魏巍作品还具有反映迅速、时代感强的特点。他的文章多是趁热打铁的“热处理”,因此,往往能够击中当时群众心里绷得最紧的那根弦:《谁是最可爱的人》,写在志愿军入朝作战不久的时候;《依依惜别的深情》,写在志愿军归国的凯歌声中;他在一九六三年学习雷锋热潮中所写的《路标》,同样具有这一特点。因此,他的作品自然地带着那个特定时期的特定色彩,能逼真地显现当时生活的总体氛围。
以魏巍的气质、才情、基础而论,如果他能沿着《依依惜别的深情》、《我的老师》的路子走下去的话,他在散文创作上所能取得的成就当是很难估量的;但他却未能清醒地把握“自我”,发挥优势,一次次地掉头它顾,写了许多并非他所擅长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虽然如此——他在五十年代独具一格、刚柔相济的散文化“通讯”的创作,仍使人回味,令人难忘,并在当代文学史的开篇中占有重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