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杨朔散文的思想内容]
第二节 杨朔散文的思想内容
杨朔解放后的散文创作,从内容来看,大抵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反映抗美援朝伟大斗争的。这类散文,或歌颂中朝友谊,如《鸭绿江南北》、《平常的人》、《上尉同志》;或赞美朝鲜人民不可征服的战斗意志,如《春到朝鲜》;或反映志愿军的英勇牺牲精神、宽阔的革命胸怀及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如《中国人民的心》、《用生命建设祖国的人们》及《英雄时代》、《万古青春》等,都真挚动人,是抗美援朝正义斗争的壮美诗篇。其中,《平常的人》最为感人。此文作于一九五一年,写的是作家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个在朝鲜打过两仗的志愿军战士受了伤,朝鲜老大娘、老先生把他救到山洞里,“天天弄些草药”给他治伤,又关切地向作者要烟草给他抽。志愿军战士求战心切,未等伤好,瘸着腿就上前线去找部队了,临走时还给朝鲜老人留下了饭钱。对这位战士,朝鲜乡亲要“永远永远记住他的名字!”作家也情不自禁地让这个普通战士的名字永远记在自己的记忆里,因为“正是这样平常的人却代表着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性格!”尽管作者最终也没有把这个战士的名字告诉读者,但正是这种“最伟大的性格”在读者心中产生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
第二类,反映国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前进,钢铁的大军!》以对解放军入城仪式的描写,拉开了新生活的序幕。接下去,作者以多姿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祖国大地上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记述了新生活建设者的战斗风采和动人业绩。《戈壁滩上的春天》,描写社会主义建设的侦察兵——勘探队员和钻井工人为祖国寻找、开发地下宝藏;《永定河纪行》,写永定河引水工程的建设;《海天苍苍》和《百花山》,一篇记写海军英雄战士吴才良为国捐躯的动人事迹,一篇缅怀革命烈士梁振江英勇献身的曲折故事,叫人们在建设新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烈士们用鲜血浇灌了鲜花盛开的土地,用生命保卫着祖国的边疆和海防,《蓬莱仙境》和《海市》,以浓烈、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描绘故乡蓬莱的巨大变化,反映长山列岛的神奇容颜。而人民在抽针引线绣制“蓬莱仙境”的同时,清楚地懂得:“要不闹革命,就是真正神仙住的地方,也会变成活地狱”,而“一闹革命,就是活地狱也能变成象我们岛子一样的海上仙山”。革命和建设就是这样密切相关。《京城漫记》则以朴实的抒情自白说明了革命和建设的目的:“我们大家辛辛苦苦为的是什么?就为的一个心愿:要把死的变成活的;把臭的变成香的;把丑的变成美的;把痛苦变成欢乐;把生活变成座大花园。”
第三类,描写祖国秀丽风光和人民美好心灵的。这是一些充满诗情画意、内容十分丰富的抒情散文,代表作品有《画山绣水》、《泰山极顶》、《香山红叶》、《茶花赋》、《雪浪花》、《荔枝蜜》、《西江月》、《秋风萧瑟》等。《画山绣水》写名满天下的“桂林山水”的妩媚和秀丽,极富神奇的色调,令读者跟随作者之笔在桂林至阳朔一百六十里的漓江水上神游,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但在读者心驰神往之际,作者却有意地让人重新咀嚼旧日的“苦果”,使得文章于妖媚中显出深沉。和这篇作品较相近的是《香山红叶》,写作者和同伴们在“老向导”的带领下秋游北京香山,虽为纪游散文,却着重写人。《茶花赋》艺术地展现伟大祖国欣欣向荣、青春健美、多姿多彩的风貌,从心底唱出一曲赞美祖国的颂歌。《雪浪花》通过记写一个勤劳热心、外号叫“老泰山”的渔民的今昔,表现了他内心世界的美好,热情讴歌了这不留姓名的“山野之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寓意是很深远的。《荔枝蜜》和这篇作品的主题相近,对“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奉献了由衷的敬意。
第四类,歌颂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深情厚谊的。杨朔在繁忙的外事工作之余,写出了象《印度情思》、《樱花雨》、《埃及灯》、《宝石》、《蚁山》和《生命泉》等一组情深意笃的优美散文,描绘了亚非国家旖旎的景物、风光,表现了亚非人民的生活、理想,特别是写出了第三世界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英勇斗争,反映了时代的潮流。《樱花雨》可以作为这类作品的代表。它写出了日本人民要求独立的“火一样的愿望”,赞美了象征日本人民斗争精神的樱花。君子姑娘的形象是素雅、美丽的:她“穿着一身天蓝色的‘着物’,文文静静的,眉目挺淳厚”。她热情周到地接待中国客人,称赞他们是“很正经的好人”,表达了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她有鲜明的正义感,对美国兵在日本的禽兽般的暴行,感到无比愤怒。在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境遇中,君子的亲人都死了,她提心吊胆地过着凄苦的日子。她的苦难是有时代性的。当罢工出现时,君子“那对柔和的眼睛里”,竟“有两点火花跳出彩”。就是在这个“怯生生的心灵里,也隐藏着日本人民火一样的愿望”。把国际题材的散文写得如此优美,如此富有情趣,是杨朔对散文写作的一个贡献。
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在杨朔的散文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象“老泰山”(《雪浪花》)、“老向导”(《香山红叶》)、普之仁(《茶花赋》)、梁振江(《百花山》)这几个普通人的形象,都在作品中闪耀着熠熠光彩,具有很大的感人力量。此外,那个“一瘸一瘸”追赶队伍的志愿军战士(《平常的人》),那个“方方的脸,弯弯的眼睛,见人就一笑”,用手雷去炸敌人坦克的青年(《用生命建设祖国的人们》),那个“十个指甲都往下滴血”,“浑身上下四、五处伤”的姓宁的女医生(《英雄时代》),那个为保卫景颇族寨子被匪徒打断了两条腿仍坚持战斗的好班长(《滇池边上的报春花》),也都是一些心地纯净、思想高尚、光彩焕发、亲切动人的普通人。杨朔把自己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他们身上,把自己仰慕的感情倾洒在他们身上,这不仅反映了他对生活的一种执着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他在创作上的一种很大的勇气!可以说,对这些“无名英雄”、“普通劳动者”的不倦赞颂,汇成了杨朔散文乐章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新旧对比”在杨朔散文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他在观察“今天”生活的光明、憧憬着“明天”的灿烂前景时,眼帘里常常掠过“昨天”生活不幸的阴影。他期望读者能在“比较”中来认识和肯定我们的事业:“只有记着昨天,我们才更能懂得今天,创造明天。”①在《蓬莱仙境》、《海市》、《画山绣水》、《香山红叶》等名篇中,都交织着神话和现实、过去和现在、丑恶和美好的鲜明对照。
杨朔的散文映照出了我们时代的侧影。就一篇作品而言,它只能“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断”①,只能写出作者所闻所见、所思所感的“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②,但由于它们是来自历史洪流中的一朵浪花,是录自时代琴弦上的一声绝唱,所以统而观之,就反映出了时代的侧影,革命性和抒情性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杨朔散文在思想内容上也是有其时代局限的。如《“走进太阳里去”》、《黄河之水天上来》,虽然表现了作者当时欢快的心情和真诚的信仰,颂赞之情溢于笔端,但却不免空洞、表面,对生活的严峻性及历史的曲折性认识不足。又如《蓬莱仙境》、《龙马赞》等,写在“大跃进”年代,带有“浮夸风”的明显影响。
杨朔解放后的散文创作,从内容来看,大抵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反映抗美援朝伟大斗争的。这类散文,或歌颂中朝友谊,如《鸭绿江南北》、《平常的人》、《上尉同志》;或赞美朝鲜人民不可征服的战斗意志,如《春到朝鲜》;或反映志愿军的英勇牺牲精神、宽阔的革命胸怀及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如《中国人民的心》、《用生命建设祖国的人们》及《英雄时代》、《万古青春》等,都真挚动人,是抗美援朝正义斗争的壮美诗篇。其中,《平常的人》最为感人。此文作于一九五一年,写的是作家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个在朝鲜打过两仗的志愿军战士受了伤,朝鲜老大娘、老先生把他救到山洞里,“天天弄些草药”给他治伤,又关切地向作者要烟草给他抽。志愿军战士求战心切,未等伤好,瘸着腿就上前线去找部队了,临走时还给朝鲜老人留下了饭钱。对这位战士,朝鲜乡亲要“永远永远记住他的名字!”作家也情不自禁地让这个普通战士的名字永远记在自己的记忆里,因为“正是这样平常的人却代表着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性格!”尽管作者最终也没有把这个战士的名字告诉读者,但正是这种“最伟大的性格”在读者心中产生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
第二类,反映国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前进,钢铁的大军!》以对解放军入城仪式的描写,拉开了新生活的序幕。接下去,作者以多姿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祖国大地上发生的历史性变化,记述了新生活建设者的战斗风采和动人业绩。《戈壁滩上的春天》,描写社会主义建设的侦察兵——勘探队员和钻井工人为祖国寻找、开发地下宝藏;《永定河纪行》,写永定河引水工程的建设;《海天苍苍》和《百花山》,一篇记写海军英雄战士吴才良为国捐躯的动人事迹,一篇缅怀革命烈士梁振江英勇献身的曲折故事,叫人们在建设新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烈士们用鲜血浇灌了鲜花盛开的土地,用生命保卫着祖国的边疆和海防,《蓬莱仙境》和《海市》,以浓烈、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描绘故乡蓬莱的巨大变化,反映长山列岛的神奇容颜。而人民在抽针引线绣制“蓬莱仙境”的同时,清楚地懂得:“要不闹革命,就是真正神仙住的地方,也会变成活地狱”,而“一闹革命,就是活地狱也能变成象我们岛子一样的海上仙山”。革命和建设就是这样密切相关。《京城漫记》则以朴实的抒情自白说明了革命和建设的目的:“我们大家辛辛苦苦为的是什么?就为的一个心愿:要把死的变成活的;把臭的变成香的;把丑的变成美的;把痛苦变成欢乐;把生活变成座大花园。”
第三类,描写祖国秀丽风光和人民美好心灵的。这是一些充满诗情画意、内容十分丰富的抒情散文,代表作品有《画山绣水》、《泰山极顶》、《香山红叶》、《茶花赋》、《雪浪花》、《荔枝蜜》、《西江月》、《秋风萧瑟》等。《画山绣水》写名满天下的“桂林山水”的妩媚和秀丽,极富神奇的色调,令读者跟随作者之笔在桂林至阳朔一百六十里的漓江水上神游,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但在读者心驰神往之际,作者却有意地让人重新咀嚼旧日的“苦果”,使得文章于妖媚中显出深沉。和这篇作品较相近的是《香山红叶》,写作者和同伴们在“老向导”的带领下秋游北京香山,虽为纪游散文,却着重写人。《茶花赋》艺术地展现伟大祖国欣欣向荣、青春健美、多姿多彩的风貌,从心底唱出一曲赞美祖国的颂歌。《雪浪花》通过记写一个勤劳热心、外号叫“老泰山”的渔民的今昔,表现了他内心世界的美好,热情讴歌了这不留姓名的“山野之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寓意是很深远的。《荔枝蜜》和这篇作品的主题相近,对“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的劳动人民奉献了由衷的敬意。
第四类,歌颂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深情厚谊的。杨朔在繁忙的外事工作之余,写出了象《印度情思》、《樱花雨》、《埃及灯》、《宝石》、《蚁山》和《生命泉》等一组情深意笃的优美散文,描绘了亚非国家旖旎的景物、风光,表现了亚非人民的生活、理想,特别是写出了第三世界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英勇斗争,反映了时代的潮流。《樱花雨》可以作为这类作品的代表。它写出了日本人民要求独立的“火一样的愿望”,赞美了象征日本人民斗争精神的樱花。君子姑娘的形象是素雅、美丽的:她“穿着一身天蓝色的‘着物’,文文静静的,眉目挺淳厚”。她热情周到地接待中国客人,称赞他们是“很正经的好人”,表达了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她有鲜明的正义感,对美国兵在日本的禽兽般的暴行,感到无比愤怒。在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境遇中,君子的亲人都死了,她提心吊胆地过着凄苦的日子。她的苦难是有时代性的。当罢工出现时,君子“那对柔和的眼睛里”,竟“有两点火花跳出彩”。就是在这个“怯生生的心灵里,也隐藏着日本人民火一样的愿望”。把国际题材的散文写得如此优美,如此富有情趣,是杨朔对散文写作的一个贡献。
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在杨朔的散文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象“老泰山”(《雪浪花》)、“老向导”(《香山红叶》)、普之仁(《茶花赋》)、梁振江(《百花山》)这几个普通人的形象,都在作品中闪耀着熠熠光彩,具有很大的感人力量。此外,那个“一瘸一瘸”追赶队伍的志愿军战士(《平常的人》),那个“方方的脸,弯弯的眼睛,见人就一笑”,用手雷去炸敌人坦克的青年(《用生命建设祖国的人们》),那个“十个指甲都往下滴血”,“浑身上下四、五处伤”的姓宁的女医生(《英雄时代》),那个为保卫景颇族寨子被匪徒打断了两条腿仍坚持战斗的好班长(《滇池边上的报春花》),也都是一些心地纯净、思想高尚、光彩焕发、亲切动人的普通人。杨朔把自己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他们身上,把自己仰慕的感情倾洒在他们身上,这不仅反映了他对生活的一种执着的认识,而且也反映了他在创作上的一种很大的勇气!可以说,对这些“无名英雄”、“普通劳动者”的不倦赞颂,汇成了杨朔散文乐章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新旧对比”在杨朔散文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他在观察“今天”生活的光明、憧憬着“明天”的灿烂前景时,眼帘里常常掠过“昨天”生活不幸的阴影。他期望读者能在“比较”中来认识和肯定我们的事业:“只有记着昨天,我们才更能懂得今天,创造明天。”①在《蓬莱仙境》、《海市》、《画山绣水》、《香山红叶》等名篇中,都交织着神话和现实、过去和现在、丑恶和美好的鲜明对照。
杨朔的散文映照出了我们时代的侧影。就一篇作品而言,它只能“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断”①,只能写出作者所闻所见、所思所感的“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②,但由于它们是来自历史洪流中的一朵浪花,是录自时代琴弦上的一声绝唱,所以统而观之,就反映出了时代的侧影,革命性和抒情性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杨朔散文在思想内容上也是有其时代局限的。如《“走进太阳里去”》、《黄河之水天上来》,虽然表现了作者当时欢快的心情和真诚的信仰,颂赞之情溢于笔端,但却不免空洞、表面,对生活的严峻性及历史的曲折性认识不足。又如《蓬莱仙境》、《龙马赞》等,写在“大跃进”年代,带有“浮夸风”的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