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李季的诗歌]
第三节 李季的诗歌
李季(一九二二——一九八○)生于河南省唐河县一个中农家庭。一九三八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赴太行山八路军中任职。一九四二年回陕北三边②,做过小学教员、县政府秘书、地方小报编辑。这一段生活经历,使他熟悉了陕北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熟悉了当地的风俗、人情、语言以及民间文艺,了解了各种人的思想性格。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他工作之余搞创作,写过评书《卜掌村演义》、章回小说《老阴阳怒打虫郎爷》。一九四六年底,诗人发表了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长诗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通过一对劳动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的抒写,描绘和歌颂了陕北人民的革命斗争。长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尽管诗人二十五岁就有了震撼诗坛的成名作,但作为专业诗人的生涯实际上是解放后开始的。建国之初,他到武汉从事专业文艺工作,主编《长江文艺》。这期间,他写下《三边人》、《只因为我是一个青年团员》、《报信姑娘》等诗篇,赞颂了革命战争年代顽强战斗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同时,诗人辛勤地学习和研究江南民歌。一九五三年,他发表了长诗《菊花石》,采取湖南“盘歌”的形式,塑造了一个忠实于艺术、在旧社会恶势力***威面前坚贞不屈的民间艺术家的感人形象。尽管长诗中有关菊花石的情节与大革命的时代背景缺乏有机联系,其它人物的塑造(聂虎来、荷花)也不够丰满,但诗人在创作了《王贵与李香香》之后,继续致力于诗歌形式的民族化,是值得称道的。
一九五二年冬,李季到玉门油矿担任党委宣传部长,在石油工业战线建立了生活基地。他同广大职工共甘苦,同劳动,获得了“石油诗人”的称谓。在这里,他写了长诗《生活之歌》和短诗集《玉门诗抄》、《玉门诗抄二集》、《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在这几个诗集里,诗人探索用诗歌形式反映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和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新课题,并取得了成绩,《生活之歌》通过对青年工人赵明忘我劳动,虚心向老工人学习,发明新采油方法的描写,表现了石油工业战线龙腾虎跃的新面貌,歌颂了工人阶级的创造性劳动。在描写石油工人生活的短诗中,也有一些能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的篇章。如《厂长》描绘了一个部队转业干部的动人形象:他刻苦钻研科学技术,“正对着一叠报表拉计算尺,那样子真象他又在摸弄着心爱的手枪”;他以战斗的姿态对待工作,性格“还是象过去一样爽快,明朗”。《师徒夜话》通过师徒散工路上的知心话,耐人寻味地表现了过去拿枪的战士走上和平建设岗位以后,与老师傅团结战斗的主题。师傅问徒弟开闸门时为什么右手没有力气,徒弟说自己作战受伤用劲一大就浑身发麻,这时师傅深情地回忆起一个侦察员的故事:战争年代,他独自在师傅家的房顶上抗击了一营敌人的攻击,诗的结尾含蕴地写道:
谁的脚踏空了一步,管钳掉在地上,
受惊的石头块当啷啷地滚下河床。
“怎么啦?这个地方可得小心。”
“不要紧。——我真没想到那是你家的房!……”
从诗行的最后半句,我们知道,原来徒弟就是那个侦察员。诗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明天的工作中,师徒两人将更加亲密无间,同心协力。《白杨》和《黑眼睛》是石油工人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明朗、质朴,把个人的爱慕感情同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白杨》中的女主人公,毫不含彻地批评那个在劳动上走下坡路的男朋友,流露出恨铁不成钢的激忿情绪:
咱们俩都是青年团员。
况且你还是劳动模范;
这个道理咱们该都明白,
我的爱人怎么能是这样的青年?
《黑眼睛》中的男主人公是个能干的小伙子,他给暗中爱慕他的姑娘作了直截了当的答复:
假如你是喜欢那颗金色奖章。
真诚的劳动一定会得到报偿;
至于你要是为了别的什么,
那么,请你听我说吧。
祁连山下,有一个放羊姑娘………
象这样神情生动,韵味悠长,情趣高尚的短诗,还有《客店答问》、《正是杏花二月天》、《阳关大道》、《柴达木—青年》等多首。
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五七年,李季在北京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这个时期他出版了《幸福的钥匙》。这部作品同他后来(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三边—少年》,都是儿童诗。前者写一个孩子离开年老的妈妈,冒着风雪,踏着父亲和哥哥的足迹,到祁连山去寻找幸福的钥匙——石油:这是一首教育少年儿童关心祖国工业建设的诗,蕴含着诗人对革命后代的殷切希望,后者写一个在解放战争中和父兄一道英勇战斗的三边地区英雄少年,他风雪之夜为解放军带路,同放羊老爹袭击了“胡狗”①,又机智地从敌人虎口里逃出来,故事生动、风趣,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
一九五八年后,李季任中国作协兰州分会主席。这一年诗人开始写作并于次年出版了长篇叙事诗《杨高传》(分三部:《五月端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玉门儿女出征记》)。早在一九四五年,他就有写作这部长诗前两部的考虑,然而由于当时要配合边区人民保卫胜利果实的斗争,因此放下了这个计划,而写了《王贵与李香香》。经过十几年的构思和积累,从三边到玉门这条奔腾不息的生活河流里,涌流出来的这部英雄传奇故事诗,是诗人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收获。
《杨高传》的历史背景跨度很大,从刘志丹三边闹革命、红军长征抵陕北、太行山抗日烽火、延安保卫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玉门油矿建设、柴达木盆地油田的开发。主人公杨高的生活道路和性格成长史,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现出来的。
旧社会,杨高——这个“不知名不知姓没有家乡”、走在“黄沙滚滚似海浪”的沙梁上的骨瘦如柴的“小羊羔”,是个烈士的后代,是红军宣传员“说书人”引导他投奔了红军,走上了新的生活历程。诗里这样描绘杨高参军后的心情。
谁见过蓝蓝的天空上,
鸟儿头一回展开翅膀;
参加了红军的小杨高。
就象这只鸟一个样样。
谁见过青青的草原上,
马儿头一回奔向牧场;
参加了红军的小杨高。
就象这匹马一个样样。
参军后,杨高机智、勇敢地执行小交通员和小侦察员的任务。一次被敌人追捕,青杨畔烈属妈妈掩护了他,从此杨高开始了与她的女儿小端阳的交往与友谊,长诗第一部,精心刻划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冷娃娃”少年杨高形象。
长诗第二部是青年杨高的行传。抗日战争中,他随部队开往敌后,转战太行。后负伤回到三边,当上边区自卫军营长,改名杨红志。在解放战争中,他深入敌后侦察,不幸被捕,敌人的高官厚禄引诱和严刑拷打折磨,丝毫没有动摇他的意志,敌人无奈抓来端阳,让她以新婚夫妻的恩爱之情劝降,然而敌人得到的回答却是:
“三边的男子英雄汉,
三边的女儿铁一般!
哥哥你永远不低头,
让我们用鲜血迎接明天!”
红志高喊:“妹妹你说得好,
让我们用鲜血迎接明天!
鲜血铺下胜利路,
狗强盗,看你能再活几天!”
这对三边儿女经住了生死的严峻考验:端阳血染黄沙。杨红志后来在我军反攻中获救。
长诗第三部写建国后踏上社会主义建设新征途的杨红志。在石油工业建设中,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和奋不顾身的精神,又有了新的表现。身为钻井队支部书记,他处处尊重工人师傅,如饥似渴地学习技术,能够吃大苦耐大劳,“左手残废右手干,一只手握闸把如钢似铁。”发生了井喷事故,他一马当先,奋不顾身,象青少年时期一样的勇猛无畏。长诗的结尾,写他率领玉门儿女奔赴新的油田——柴达木盆地。在新的征战中,他个人生活也有了幸福的结局,跟端阳的表妹结成了眷属。
杨高这个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锤炼出来的三边人,在新中国的文学画廊中,是个感人至深的革命者的艺术形象:他身残志坚,斗志昂扬,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杨高传》吸收了我国说唱文学的某些传统表现手法,艺术上很有特色。
一、情节生动曲折而又符合生活逻辑。长诗的情节富有传奇性:杨高路遇说书人;杨高于端阳日参军,又一个端阳日遇险和脱难;杨高养伤,再逢小端阳;杨高寄信给端阳,书信落入端阳舅舅胡安之手;杨高复员回家,与日夜思念他的端阳在路上当面错过;端阳在端阳日就义……处处无巧不成书;但它并不是单纯追求情节的引人入胜,故意制造巧合和悬念。当时艰苦的战争环境,复杂的人事关系,构成了必然中的偶然。正是这些带有偶然性的事件,使故事波澜起伏,多方面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二、铺叙流利,而又善于剪裁。说唱文学长于叙事,情节贯穿,首尾相应,人物动作性强,长诗吸收了这一技法,情节波澜叠起,但脉络清晰,又避免了传统说唱文学叙述过于琐细的毛病,做到浓淡相间,长短自如。如刘志丹出场,笔墨不多而神采飞动。写杨高抗战八年的战斗经历,只用传说带过,侧面交代。第二部的结构更为紧凑。如写杨高与端阳几次错过机会不得会见的场面,铺排陈述,细腻动人;而一旦团圆,诗人却只写二人互相用带笑的眼睛交流无声的语言,以及杨高用手摸端阳前额试冷热、端阳抓住杨高的手再不放松等细节,就简洁、含蓄地表现了两个人的深情。这些地方足见诗人剪裁的工夫。三、易懂易唱,又富于诗意。长诗的语言既口语化,“老妪能解”,又琅琅上口,音乐性很强。诗人自始至终以民间文学中说唱人的身份讲述故事,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主观感情表现得特别强烈。如写杨红志奇袭马匪,沙梁点火,调虎离山,偷营劫寨,令人感到金鼓齐鸣,火光灼灼,气氛十分紧张,又在这些描叙中流露出对主人公英雄身影的热烈赞美。又如杨高复员归来的一段景色描写,色彩鲜明,诗意盎然:
平平的黄沙似海浪,
绿油油的草滩雪白的羊,
蓝蓝的天上飘白云,
大路上谁把小曲唱。
下了沙梁进草滩,
一片绿海望不到边。
草滩骆驼成对对,
对对儿骆驼对对儿船。
这里,蓝天、白云、沙原、骆驼、草滩,陕北风光历历在目,主人公的欢快心情也跃然纸上。值得注意的是,诗里并没有华美的辞藻,也不追求语言的奇巧。茅盾说李季,“诗的语言,朴素而遒劲;不多用夸张的手法而形象鲜明、情绪强烈;不造生拗的句子以追求所谓节奏感而音调自然和谐。”①这是《杨高传》也是诗人全部诗作的独特风格。
长诗不足之处是有些地方情节结构平淡松散,不及《王贵与李香香》洗炼和谐,但《杨高传》人物形象的丰满,思想意境的开阔,时代色彩的鲜明,历史画面的广阔和结构的宏大,则是前者所不能比拟的。
李季是一个在创作道路上从未放慢脚步的勤奋踏实的诗人。在创作了《杨高传》之后,一九六一年出版了国际题材的短诗集《海誓》。其中《海誓》一首取材于日本民间古老的传说,塑造了阿初姑娘栩栩如生的动人形象,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从一九六二年起,李季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此后,他发表的《剑歌》(一九六三年),每章前加散文小序,如电影旁白,有解说衔接作用,避免了过多的情节交代,而着力于诗意的渲染,在叙事诗的体制上又有所创新。一九六四年发表的长诗《向昆仑》,在不事雕饰的歌唱中,表现了诗人胸中自有世界风云的宽广情怀。一九六五出版了《石油诗》一、二集。粉碎“四人帮”以后,李季又在繁忙的文学组织工作之余,发表了歌颂石油工人的长篇叙事诗《石油之歌》等新作。诗人曾诚恳地说:"我已经竭尽我的全部才能,全部热情,写了,唱了。我没有虚度年华。我没有为那些微不足道的成就所陶醉;也没有在学习和实践的道路上,故意放慢脚步。”诗人的这个自我评价是符合实际的。
李季(一九二二——一九八○)生于河南省唐河县一个中农家庭。一九三八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赴太行山八路军中任职。一九四二年回陕北三边②,做过小学教员、县政府秘书、地方小报编辑。这一段生活经历,使他熟悉了陕北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熟悉了当地的风俗、人情、语言以及民间文艺,了解了各种人的思想性格。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他工作之余搞创作,写过评书《卜掌村演义》、章回小说《老阴阳怒打虫郎爷》。一九四六年底,诗人发表了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长诗以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通过一对劳动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的抒写,描绘和歌颂了陕北人民的革命斗争。长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我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尽管诗人二十五岁就有了震撼诗坛的成名作,但作为专业诗人的生涯实际上是解放后开始的。建国之初,他到武汉从事专业文艺工作,主编《长江文艺》。这期间,他写下《三边人》、《只因为我是一个青年团员》、《报信姑娘》等诗篇,赞颂了革命战争年代顽强战斗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同时,诗人辛勤地学习和研究江南民歌。一九五三年,他发表了长诗《菊花石》,采取湖南“盘歌”的形式,塑造了一个忠实于艺术、在旧社会恶势力***威面前坚贞不屈的民间艺术家的感人形象。尽管长诗中有关菊花石的情节与大革命的时代背景缺乏有机联系,其它人物的塑造(聂虎来、荷花)也不够丰满,但诗人在创作了《王贵与李香香》之后,继续致力于诗歌形式的民族化,是值得称道的。
一九五二年冬,李季到玉门油矿担任党委宣传部长,在石油工业战线建立了生活基地。他同广大职工共甘苦,同劳动,获得了“石油诗人”的称谓。在这里,他写了长诗《生活之歌》和短诗集《玉门诗抄》、《玉门诗抄二集》、《致以石油工人的敬礼》。在这几个诗集里,诗人探索用诗歌形式反映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和石油工人精神风貌的新课题,并取得了成绩,《生活之歌》通过对青年工人赵明忘我劳动,虚心向老工人学习,发明新采油方法的描写,表现了石油工业战线龙腾虎跃的新面貌,歌颂了工人阶级的创造性劳动。在描写石油工人生活的短诗中,也有一些能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的篇章。如《厂长》描绘了一个部队转业干部的动人形象:他刻苦钻研科学技术,“正对着一叠报表拉计算尺,那样子真象他又在摸弄着心爱的手枪”;他以战斗的姿态对待工作,性格“还是象过去一样爽快,明朗”。《师徒夜话》通过师徒散工路上的知心话,耐人寻味地表现了过去拿枪的战士走上和平建设岗位以后,与老师傅团结战斗的主题。师傅问徒弟开闸门时为什么右手没有力气,徒弟说自己作战受伤用劲一大就浑身发麻,这时师傅深情地回忆起一个侦察员的故事:战争年代,他独自在师傅家的房顶上抗击了一营敌人的攻击,诗的结尾含蕴地写道:
谁的脚踏空了一步,管钳掉在地上,
受惊的石头块当啷啷地滚下河床。
“怎么啦?这个地方可得小心。”
“不要紧。——我真没想到那是你家的房!……”
从诗行的最后半句,我们知道,原来徒弟就是那个侦察员。诗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明天的工作中,师徒两人将更加亲密无间,同心协力。《白杨》和《黑眼睛》是石油工人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明朗、质朴,把个人的爱慕感情同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白杨》中的女主人公,毫不含彻地批评那个在劳动上走下坡路的男朋友,流露出恨铁不成钢的激忿情绪:
咱们俩都是青年团员。
况且你还是劳动模范;
这个道理咱们该都明白,
我的爱人怎么能是这样的青年?
《黑眼睛》中的男主人公是个能干的小伙子,他给暗中爱慕他的姑娘作了直截了当的答复:
假如你是喜欢那颗金色奖章。
真诚的劳动一定会得到报偿;
至于你要是为了别的什么,
那么,请你听我说吧。
祁连山下,有一个放羊姑娘………
象这样神情生动,韵味悠长,情趣高尚的短诗,还有《客店答问》、《正是杏花二月天》、《阳关大道》、《柴达木—青年》等多首。
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五七年,李季在北京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这个时期他出版了《幸福的钥匙》。这部作品同他后来(一九五九年)出版的《三边—少年》,都是儿童诗。前者写一个孩子离开年老的妈妈,冒着风雪,踏着父亲和哥哥的足迹,到祁连山去寻找幸福的钥匙——石油:这是一首教育少年儿童关心祖国工业建设的诗,蕴含着诗人对革命后代的殷切希望,后者写一个在解放战争中和父兄一道英勇战斗的三边地区英雄少年,他风雪之夜为解放军带路,同放羊老爹袭击了“胡狗”①,又机智地从敌人虎口里逃出来,故事生动、风趣,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
一九五八年后,李季任中国作协兰州分会主席。这一年诗人开始写作并于次年出版了长篇叙事诗《杨高传》(分三部:《五月端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玉门儿女出征记》)。早在一九四五年,他就有写作这部长诗前两部的考虑,然而由于当时要配合边区人民保卫胜利果实的斗争,因此放下了这个计划,而写了《王贵与李香香》。经过十几年的构思和积累,从三边到玉门这条奔腾不息的生活河流里,涌流出来的这部英雄传奇故事诗,是诗人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收获。
《杨高传》的历史背景跨度很大,从刘志丹三边闹革命、红军长征抵陕北、太行山抗日烽火、延安保卫战,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玉门油矿建设、柴达木盆地油田的开发。主人公杨高的生活道路和性格成长史,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现出来的。
旧社会,杨高——这个“不知名不知姓没有家乡”、走在“黄沙滚滚似海浪”的沙梁上的骨瘦如柴的“小羊羔”,是个烈士的后代,是红军宣传员“说书人”引导他投奔了红军,走上了新的生活历程。诗里这样描绘杨高参军后的心情。
谁见过蓝蓝的天空上,
鸟儿头一回展开翅膀;
参加了红军的小杨高。
就象这只鸟一个样样。
谁见过青青的草原上,
马儿头一回奔向牧场;
参加了红军的小杨高。
就象这匹马一个样样。
参军后,杨高机智、勇敢地执行小交通员和小侦察员的任务。一次被敌人追捕,青杨畔烈属妈妈掩护了他,从此杨高开始了与她的女儿小端阳的交往与友谊,长诗第一部,精心刻划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冷娃娃”少年杨高形象。
长诗第二部是青年杨高的行传。抗日战争中,他随部队开往敌后,转战太行。后负伤回到三边,当上边区自卫军营长,改名杨红志。在解放战争中,他深入敌后侦察,不幸被捕,敌人的高官厚禄引诱和严刑拷打折磨,丝毫没有动摇他的意志,敌人无奈抓来端阳,让她以新婚夫妻的恩爱之情劝降,然而敌人得到的回答却是:
“三边的男子英雄汉,
三边的女儿铁一般!
哥哥你永远不低头,
让我们用鲜血迎接明天!”
红志高喊:“妹妹你说得好,
让我们用鲜血迎接明天!
鲜血铺下胜利路,
狗强盗,看你能再活几天!”
这对三边儿女经住了生死的严峻考验:端阳血染黄沙。杨红志后来在我军反攻中获救。
长诗第三部写建国后踏上社会主义建设新征途的杨红志。在石油工业建设中,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和奋不顾身的精神,又有了新的表现。身为钻井队支部书记,他处处尊重工人师傅,如饥似渴地学习技术,能够吃大苦耐大劳,“左手残废右手干,一只手握闸把如钢似铁。”发生了井喷事故,他一马当先,奋不顾身,象青少年时期一样的勇猛无畏。长诗的结尾,写他率领玉门儿女奔赴新的油田——柴达木盆地。在新的征战中,他个人生活也有了幸福的结局,跟端阳的表妹结成了眷属。
杨高这个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锤炼出来的三边人,在新中国的文学画廊中,是个感人至深的革命者的艺术形象:他身残志坚,斗志昂扬,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杨高传》吸收了我国说唱文学的某些传统表现手法,艺术上很有特色。
一、情节生动曲折而又符合生活逻辑。长诗的情节富有传奇性:杨高路遇说书人;杨高于端阳日参军,又一个端阳日遇险和脱难;杨高养伤,再逢小端阳;杨高寄信给端阳,书信落入端阳舅舅胡安之手;杨高复员回家,与日夜思念他的端阳在路上当面错过;端阳在端阳日就义……处处无巧不成书;但它并不是单纯追求情节的引人入胜,故意制造巧合和悬念。当时艰苦的战争环境,复杂的人事关系,构成了必然中的偶然。正是这些带有偶然性的事件,使故事波澜起伏,多方面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二、铺叙流利,而又善于剪裁。说唱文学长于叙事,情节贯穿,首尾相应,人物动作性强,长诗吸收了这一技法,情节波澜叠起,但脉络清晰,又避免了传统说唱文学叙述过于琐细的毛病,做到浓淡相间,长短自如。如刘志丹出场,笔墨不多而神采飞动。写杨高抗战八年的战斗经历,只用传说带过,侧面交代。第二部的结构更为紧凑。如写杨高与端阳几次错过机会不得会见的场面,铺排陈述,细腻动人;而一旦团圆,诗人却只写二人互相用带笑的眼睛交流无声的语言,以及杨高用手摸端阳前额试冷热、端阳抓住杨高的手再不放松等细节,就简洁、含蓄地表现了两个人的深情。这些地方足见诗人剪裁的工夫。三、易懂易唱,又富于诗意。长诗的语言既口语化,“老妪能解”,又琅琅上口,音乐性很强。诗人自始至终以民间文学中说唱人的身份讲述故事,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主观感情表现得特别强烈。如写杨红志奇袭马匪,沙梁点火,调虎离山,偷营劫寨,令人感到金鼓齐鸣,火光灼灼,气氛十分紧张,又在这些描叙中流露出对主人公英雄身影的热烈赞美。又如杨高复员归来的一段景色描写,色彩鲜明,诗意盎然:
平平的黄沙似海浪,
绿油油的草滩雪白的羊,
蓝蓝的天上飘白云,
大路上谁把小曲唱。
下了沙梁进草滩,
一片绿海望不到边。
草滩骆驼成对对,
对对儿骆驼对对儿船。
这里,蓝天、白云、沙原、骆驼、草滩,陕北风光历历在目,主人公的欢快心情也跃然纸上。值得注意的是,诗里并没有华美的辞藻,也不追求语言的奇巧。茅盾说李季,“诗的语言,朴素而遒劲;不多用夸张的手法而形象鲜明、情绪强烈;不造生拗的句子以追求所谓节奏感而音调自然和谐。”①这是《杨高传》也是诗人全部诗作的独特风格。
长诗不足之处是有些地方情节结构平淡松散,不及《王贵与李香香》洗炼和谐,但《杨高传》人物形象的丰满,思想意境的开阔,时代色彩的鲜明,历史画面的广阔和结构的宏大,则是前者所不能比拟的。
李季是一个在创作道路上从未放慢脚步的勤奋踏实的诗人。在创作了《杨高传》之后,一九六一年出版了国际题材的短诗集《海誓》。其中《海誓》一首取材于日本民间古老的传说,塑造了阿初姑娘栩栩如生的动人形象,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从一九六二年起,李季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此后,他发表的《剑歌》(一九六三年),每章前加散文小序,如电影旁白,有解说衔接作用,避免了过多的情节交代,而着力于诗意的渲染,在叙事诗的体制上又有所创新。一九六四年发表的长诗《向昆仑》,在不事雕饰的歌唱中,表现了诗人胸中自有世界风云的宽广情怀。一九六五出版了《石油诗》一、二集。粉碎“四人帮”以后,李季又在繁忙的文学组织工作之余,发表了歌颂石油工人的长篇叙事诗《石油之歌》等新作。诗人曾诚恳地说:"我已经竭尽我的全部才能,全部热情,写了,唱了。我没有虚度年华。我没有为那些微不足道的成就所陶醉;也没有在学习和实践的道路上,故意放慢脚步。”诗人的这个自我评价是符合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