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易研究会
[第四节 李瑛的诗歌]
第四节 李瑛的诗歌

  李瑛是一个勤奋、多产并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部队诗人。四十年代,当他还是一个爱好文学的大学生时,他就发表过诞生在进步学生运动怒涛里的带有哲理性的抒情篇章,显示了诗人向往光明、渴望自由的情思。他生于一九二六年,河北省丰润县人,父亲是一个铁路职工。一九四九年北京解放时,他在北京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未等到毕业,即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南下当记者。不久赴朝鲜战场采访,回国后任《解放军文艺》的编辑。建国初出版的《野战诗集》、《战场上的节日》、《天安门上的红灯》等诗集,集中了他反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诗歌。这个时期,他以战士的目光和感情抒写生活,已经初露诗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九五五年,诗人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作了一次长途旅行,第二年又访问了东海和南海的一些岛屿,这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生活感受。他在这个过程中写的那些回顾革命历史、歌颂今天斗争生活的抒情短章,收在《早晨》这个集子里,这些诗表明他在对诗歌艺术的把握上有了显著的提高,此后,他到海防前线当过兵,从边防战士的生活中捕捉诗意(如《寄自海防前线的诗》和《静静的哨所》两个集子中的作品);从长城一线到天山脚下,他走访过许多地方,尽情抒写了塞外风光的新姿(如《花的原野》这个集子中的作品)。他也曾出国访问,写过一些国际题材的诗。一九六三年出版的《红柳集》是诗人建国后的诗歌选集,可视为他的代表作。

  李瑛结束大学生活以后,长期在人民解放军军中工作和生活,“他的思想、感情、经验和才能,就在这个伟大的革命集体中间,年复一年地成长起来。虽然不能说是完全摆脱了知识分子趣味和学生腔,但是十分可贵的是,他学会了用革命战士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观察人,用战士的心胸来感受、思考现实生活中许多动人的事物,并且力求作为普通战士的一员,用健美的语言,向广大读者倾吐自己认真体验过、思考过、激动过的种种诗情画意。”①

  从战士的脚步获得了节拍,

  从炮火的红光获得了色泽,

  李瑛的《读萨阿达拉的诗》中的这两个诗句,正是诗人创作道路的自我观照。他确实是一个用战士的眼光从生活里发现诗创造诗的人。他熟悉战士的生活,了解战士的心理,并善于以战士之笔抒战士之情,他的抒情主人公,总是一名战士——祖国保卫者的形象,从志愿军指战员到解放军边防战士,从海防哨所、战舰上的水兵到戈壁滩、长城线上巡逻的骑兵,在他的抒情短章里,都留下了飒爽英武的身影,并叫人能听到他们忠于祖国和人民的一颗心的跳动。如《在朝鲜战场上有这样一个人》对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作了这样淳朴亲切的抒写:

  尽管他面前是荒原和鲜血,

  尽管他也曾流泪,为了朝鲜的母亲,

  但他永远相信明天破晓,

  是一个多么灿烂的和平的早晨。

  我看见他,我很怕打搅他,

  我看见他坐在那里,仿佛

  在历史上跳动、发光,一颗大心

  紧紧地贴着我们。

  这里,诗人以他真挚的人民战士之情,歌颂了彭德怀这位与人民心贴心的将军,情思十分感人。又如那些反映祖国海防战士生活的短诗,作为抒情主人公的诗人之情和他所歌颂的战士之情,在诗中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在《我们的哨所》、《哨所静俏悄》、《出港》、《月夜潜听》等诗中都有生动的表现,试看海防战士月夜巡逻的情景:

  月亮、不要照出我的影子,

  风,不要出声;

  祖国睡去了,

  枕着大海的涛声。

  我们出发,伴着满海明月,

  我们出发,披着一天繁星;

  警觉的夜象万弦绷紧,

  刺刀上写着战士的忠诚。

  ——《月夜潜听》

  在李瑛描绘塞外风光的诗章中,无论是戈壁滩上的行军、雪山风暴中的巡逻,还是沙漠上的勘探队、草原上的牧民,以及支援边疆建设的青年……都得到了富于诗意的反映,其中跳动着诗人热爱祖国、赞美新生活的战士的心。《夜过珍珠河》用优美的语言、欢畅的笔调描写在风沙里巡逻的战士夜里遇到一条“闪光的河”时那愉快的心情,以及他们对祖国山河的深深的爱。“如果你没有为祖国横枪跃马,你怎能认识她壮美的山河”,越是在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中,就越是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这正是人民战士的真挚感情。《果子沟山路上》通过对一条山沟小路上人来车往、欢声笑语的生动描绘,诗人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美丽的“牧家乐”图。“这么多车队人马涌如潮,催得万山野果林,明春一定花开早!”全诗洋溢着对新生活的乐观和自豪。《红柳、沙枣、白茨》则通过对顽强地生长在沙漠上的三种植物的赞美,激励边疆青年克服困难,为建设美好的新生活贡献自己的青春。诗人把红柳、沙枣、白茨称为“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它们贫穷、谦卑,它们索取得最少、献出得最多;它们有顽强的生命力:“踏伏万顷流沙,肩擎住一天雷雨,倒下去又支撑起来,眼中瞩望的只有胜利。”这里寄托着一个人民战士对生活和斗争的理解,朴素的真理在闪光。李瑛还写过不少国际题材的政治抒情诗,这些诗同样表现了一个人民战士热爱和平和友谊,支持被压迫民族正义斗争的国际主义胸怀,如《玩具》、《非洲的鼓声》、《茶》、《在每一个早晨》等。《玩具》是对德国法西斯惨绝人寰的强盗罪行的控诉:每当诗人看到天真烂漫的孩子买玩具,就想起当年在恐怖的法西斯集中营里被毒死的儿童和死者遗留下的玩具,“孩子们从不曾怀疑这个世界,觉得世界上只有温暖,没有丑陋。谁知道可怕的事早在等候,他们刚到,毒气就把他们的生命夺走”。这撕心裂肺的控诉,能够激起人们对法西斯主义的刻骨仇恨。《茶》则是对中国和非洲人民之间的友谊的颂歌:

  中国的茶籽,

  便带着一片翠绿的梦,

  万里迢迢到非洲,

  在苍莽的大陆上,

  舒青、发芽。

  中国人民送去的茶籽富有寓意,它象征着友谊,象征着对非洲人民争取独立、自由和民主斗争的支持。

  李瑛诗歌风格是细腻、轻巧中带着刚健、清新的韵味。

  诗人善于通过自己细腻的观察、精到的揣摩,捕捉事物某些特征,并以丰富的想象赋予这些特征以诗的光彩,创造明丽夺目的形象和耐人寻味的意境。如在《戈壁日出》这首诗中,诗人以对沙漠和沙漠地带气候特征的独特感受,把读者吸引到壮美奇特的意境之中。骑马远行的“我们”拂晓出发,在这无垠的戈壁大沙漠里,“多么渴望一点颜色,一点温煦”——这是日出之前盼日出:“忽然地平线上喷出一道云霞”,种种瑰俪的颜色象“一片雉鸡的翎羽”委弃在“褐色的荒碛滩头”——这是日出之前的渲染;而日出的景象则是

  太阳醒来了——

  他双手支撑大地,昂然站起

  窥视一眼凝固的大海,

  便拉长了我们的影子。

  我们匆匆地策马前行,

  迎着壮丽的一轮旭日,

  哈,仿佛只需再走几步,

  就要撞进他的怀里。

  在这里,诗人不仅把大漠日出写活了,而且是以沙漠骑兵的独有感受来写这个日出壮观的。接着,诗人描绘了日出之后沙漠气候的突变:太阳“好象暴怒起来,一下子从马头前跳上我们的背脊,接着便抛一把火给冰冷的荒滩,然后又射出十万金矢”。正当“干旱熏烤得人喘马嘶”之时,却飞来一片歌声——“我们的勘测队员正迎向前来,在这里我们看见了人民意志的美丽。”在李瑛诗歌中,这是一首颇能代表他的风格的即景抒情的佳作。日出是古今诗人们经常吟诵的景象,而李瑛以他“战士的眼光”从中发现了新的东西,传达了自己的感受,他那细腻的诗笔很善于给他所描绘的事物着色加彩,使之有声音、有动作,从听觉和视觉上: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他写海上的霞光:“云霞扯起无数面旗号,海上铺满了翎羽和珠串,黎明为迎接我们舰队出港,把水天筑成一片辉煌宫殿。”(《出港》)他写草原的黄昏:“远处,牧女的银镯子一亮,羊群回圈了……一朵绛红的云在天边上飘”(《巡逻晚归》)。他写塞外的风沙:“象群蛇紧贴地面,一边滑动,一边嘶叫。”(《敦煌的早晨》)他写沙漠上落雨:“一朵云,拧下一阵雨……亮晶晶的雨没落就干了”(《雨中》)。《夜过珍珠河》从多种角度描写沙漠中“一条闪光的河”映着满天星斗,如野花开满河,如山果结满树,如火苗闪闪,如山雀喳喳,如贮满钻石、珍宝……一条沙漠中的流泉,被诗人写得这样香,这样甜,喧闹得叫人满心欢喜,映照得叫人睁不开眼。通过这种美丽、奇幻的景象,诗人把战士对祖国山河的爱刻划得有声有色,十分真切感人。

  李瑛诗风的细腻和轻巧,还表现在他“惯于、也善于采取因小及大的手法,或者说,从一件小事情上,逐步展开它可能具有的时代内容。”①在他的诗中,一只小小的贝壳和时代联系了起来,而且联系得很有诗味,贝壳说:“我虽然死了,却留下一只金色的耳朵,为了倾听这时代的歌!”(《贝壳》)一棵小树也能代表战士“日夜看守黄河水”,“日夜保卫包兰路”。(《小树》)草地上新盖医院里接生的第一个婴儿,草地上新盖的几间小屋,都通过诗人丰富的联想,具有了象征意味,展示出深邃的意境:草地之大“却容不下一架摇篮”的悲剧命运结束了,党的阳光使民族变得幸福,生命变得灿烂(《第一个婴儿》);藏族兄弟住上了小屋,意味着“这里就开始一个新制度”!(《小屋》)

  李瑛诗歌在构思上,善于移情于物,以跃动着的生命火花,创造焕发着思想光彩的意境:“港岸上的树在低语,一棵传给一棵”(《海风对你说了些什么》):“夜在海的柔床上睡着了,伸出它的长臂拥抱着海湾”(《沈家门之夜》);“我们的大炮永远说严厉的话,但它却有最软的心肠”(《海鸥,你不要飞远》)——这里一景一物,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诗人还特别善于在描写对象身上赋予他所细致揣摩的人民战士的心理和性格:在海防哨所里,“电话机,紧绷着神经在倾听,望远镜,大睁着眼睛在寻找”(《哨所静悄悄》);舟山群岛的大小岛屿,是“神圣祖国的仪仗”,是“我的炸药,我的堡垒”(《舟山群岛》)。《哨所鸡啼》对雄鸡的描写更是别具匠心:

  压住了千波万壑,

  吐出了满腔喜欢:

  嗬,是我们哨所的雄鸡,

  声声啼破宁静的港湾!

  看它昂立在群山之上,

  拍一拍翅膀,引颈高唱;

  牵一线阳光在边境降临,

  霎时便染红了万里江山。

  莫非是学习了战士的性格,

  所以才如此豪迈、威严;

  只因为它是战士的伙伴,

  所以才唱出了士兵的情感!

  这首诗以战士之情写雄鸡之姿,以雄鸡之姿抒战士之情,构思巧妙,意境优美动人。

  李瑛很注意语言的提炼,一字一句都颇费斟酌和推敲,使之恰到好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觉和想象,构成别具一格、具有诗情画意的佳作。他有这样一种才能,即以一字的奇用和巧用,点活整句乃至全诗,令人久嚼而不失其味。如:雄鸡啼鸣,“牵一线阳光在边境降临”(《哨所鸡啼》),一个“牵”字不仅活画出雄鸡的姿态,而且把阳光也写得意象化了,“那是谁在吹柳笛,从一丝碧绿抽一派豪情?”(《红柳丛中》)一个“抽”字也是十分传神;渔船在暴风雨中失踪了,“今夜,有多少颗心穿在雨上,今夜,有多少颗心翻在海上!”(《大海的骑士》)这里的“穿”字、“翻”字的运用奇巧,既生动又贴切。不过诗人在语言的运用上有时也失之雕琢和做作,如“怀着风暴胎儿的夜躺在产床上”(《三盏红灯》),这样的诗句就不够自然,读来费解。

  李瑛的诗歌也有他的不足之处:他歌颂新生活是热情的,但对复杂现实的观察、理解往往不深刻,因此,他的诗的意境尽管清新,优美,充满朝气,但有的在诗意的内涵上还缺乏或生活或历史或情感的厚度。

  


To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