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臧克家、严辰的诗歌]
第五节 臧克家、严辰的诗歌
早在三十年代,臧克家就以《烙印》、《罪恶的黑手》等表现着现实主义艺术特色的诗集而闻名于诗坛。建国以后,他热情奋发地从事诗歌创作、评论和《诗刊》的编辑等工作,“他真是把全部的心力放在诗歌的事业上”①。
臧克家是一位经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历史时期的老诗人。一九○五年,他生于山东省诸城县一个封建家庭,大学时代开始发表诗作。解放前,他的诗歌“一声一口血”地泣诉旧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苦难,同时也发出微弱的反抗的呼唤,及对光明的朦胧的憧憬。解放后的新生活,使诗人的胸襟豁然开朗,创作因之进入了新阶段。他抹去昔日泣诉的泪水,带着今天欢欣的笑颜,放声为新时代歌唱,他曾这样表露过自己的心情:
生活的道路美丽又宽广,
我的胸怀呵是这么舒畅,
心头象有只婉啭的春莺,
按捺不住要歌唱的欲望。
——《凯旋·序句》
因此,臧克家建国后的诗歌创作勤奋、热情而多产,他先后出版过《春风集》、《欢呼集》、《凯旋》等诗集和长诗《李大钊》。在他的诗歌中,虽然有不少是出于一时热情、没有来得及进行艺术锤炼的急就章,但诗人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欣喜和颂扬之情还是真挚的、可贵的。应该说,有些诗如《有的人》、《我们终于得到了它》、《凯旋》、《海滨杂诗》、《照片上的婴孩》等,思想和艺术上则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影响颇大。长诗《李大钊》在十七年的诗歌发展史上也是值得注意的作品。
《有的人》写于建国之初,它那诅咒与歌颂相交织的独特构思,流露着诗人告别旧时代、迎来新社会的激动心情。这是一首高度凝炼、句句闪光的诗,虽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它概括的内容、提出的问题、给人的触动是巨大的,带有普遍性,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诗的第一节提出了深刻的哲理性命题。接着,诗人以强烈的爱憎和鲜明的对比,写出两种人对人民、对自己的不同态度以及人民和历史对他们的不同回答:骑在人民头上叫着“呵,我多伟大!”的人,“人民把他摔倒地下”,“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的人,“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人,将象春风吹拂的野草生生不已;“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首短诗饱含诗人多年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爱的深,恨的透,颂的真挚,咒的有力,诗情和哲理高度统一,什么时候读起来都令人感动不已,一首短诗能表现出这样经久不衰的艺术力量,在当代诗歌中是不多见的。
长篇叙事诗《李大钊》描写并歌唱了革命先烈、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光辉一生。在建国以来的诗歌园地里,这种伟人传记性诗篇的写作,是一种新的开拓性尝试。他阅读了大量史料,进行了多方采访,并结合着个人的生活体验,运用长期的艺术积累,对长诗的创作进行了精心构思。诗人说:“大钊同志战斗的一生,多少场面可歌可泣;写的是事实,但也不能有闻必录。我选择了这十几个场面,想凭它们表现出大钊同志的几个重要阶段的思想情况,战斗姿态,从中看出他的伟大的人格来。”①李大钊形象的塑造取得了一定成就。对这位历史伟人,诗人既未随意虚构,又作了必要的艺术概括;既写了主人公经历中的轰轰烈烈斗争场面,又写了他其他方面的生活(如简朴而充满情爱的家庭生活等);既写了这位革命先驱坚定的政治原则性,又写了他的平易近人的作风和持重老练的性格。诗中常常穿插作者的抒情性诗句,讴歌李大钊的革命精神,如:
“新青年”,“新青年”,
惊涛骇浪里前进的船,
千万个青年随它走,
李大钊就是掌舵手。
……
李大钊的人格——
日月高悬照人眼,
李大钊的名字——
二月响雷滚过天,
……
在纪念“五四”运动四十周年的日子里,长诗《李大钊》的问世,给繁荣的诗坛里贡献了一株新花,显示了老诗人在新时代进行新探索的可贵的艺术进取心。
臧克家的诗歌艺术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影响较大,他追求朴素、谨严、凝炼的诗风,很注意字句的推敲。他这样要求自己:“希望把每一个字安放在最恰当的地方,螺丝钉似地把它扭得紧紧的。”①解放后;他的诗作,继续保持了这些特点,同时适应着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需要,又有意识地追求明朗、流畅、不事雕琢的新风格,力求用口语化的诗句表达精心构思的诗的意境,如《望中原》的开头写道:
放下又拾起的
是你的信件,
拾起放不下的
是我的忆念。
明白如话的语句,耐人咀嚼,新人耳目。《海滨杂诗》中的一些行情短章,也富于这种韵味,如《脱下了》:
脱下了,脱下了
身上和心上的负载。
大海呵——绿色的世界,
一个个轻快的身子,
投向你起伏的胸怀。
这里,诗句是平易而明朗的,意境是美妙而悠远的。
臧克家建国后的诗作也有不足之处。他说:“因为身体实在太差,不但不能深入斗争生活,走马观花的时候也少。虽然对新鲜事物的感觉并不迟钝,终于受到限制,不能够深刻的用诗句去表现轰轰烈烈的伟大现实生活。”①因此,他的诗歌生活视野不够宽广,对新生活的歌颂常常流于表面和缺乏思想深度,此外,有的诗还失之纤巧而导致艺术感染力不足。
严辰也是一位从三十年代就开始发表诗作的老诗人,出版过十几个诗集。他生于一九一四年,是江苏省武进县人。建国以前,他的诗歌创作已经有了较为深厚的基础。建国后他出版的第一个诗集是《晨星集》(一九五○年),收入的诗歌大部分是他解放前到延安以后的作品。一九五九年他以《繁星集》献给建国十年大庆。从“晨星”到“繁星”,标示着严辰建国后诗歌创作发展和他取得的新成绩。一九五九年后,诗人仍然不断有新的收获,又出版了《红霞集》、《春满天涯》等诗集。
正象许多辛勤劳作的老诗人一样,严辰解放后的诗歌是从歌唱新中国的诞生开始的。《我们是光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这首热情奔放的抒情诗,真实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祖国新生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艺术概括力也较高。诗人回顾了中国人民苦难的过去和斗争的历程,对祖国未来寄托着美好的理想。诗中洋溢着的那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十分感人:
中国人民已不可动摇地站起来了!
我们象雄鹰一样飞翔,
象山岳一样屹立,
象瀑布一样奔腾。
作为这首诗的姊妹篇,还有《国旗》一首:诗人对国旗的那种真挚、崇高的情感,饱含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和企望。《迎春曲》与这两首诗的抒情的庄严性略有不同,正如诗中所说,这是“一曲轻快的歌”,它以轻快、活泼的诗句,歌颂着新生的祖国:
风呵,自由地吹,
花呵,茂盛地开,
欢笑呵,到处飞扬,
春天呵,永远地留在!
在一九五一年和一九五三年,严辰曾两次去过朝鲜,朝鲜人民抗美救国的正义斗争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崇高品质以及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都深深激动着诗人,使他写出了不少动人的诗篇。在《祖国》一诗中,诗人对远离祖国、战斗在冰天雪地之中的志愿军战士的爱国热情,描写得十分真切感人:来自祖国的每一样细小的东西,都使他们感到亲切;想起祖国,“心头象春花一样开放”,谈起祖国,“胸膛里充满了甜蜜”;对祖国的深切怀念,激励了他们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决心和勇气,《战斗的旗》通过对朝鲜人民献给志愿军的一面锦旗的抒情描写,歌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此外,《英雄与孩子》、《雪地潜伏》、《同一片云彩下》等,也都是写得颇有特色的讴歌抗美援朝斗争和中朝友谊的好诗。
祖国工农业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也在严辰的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心愿》一诗通过抒情主人公“我”的自述,既表现了一个要“为无数的水电站开路”的水电站建设者的心愿,又概括了许许多多祖国建设者忘我劳动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诗中这样描绘着一个“踏遍祖国美丽的河山”的建设者的身姿:
在我褪色的工作服上,
溅满了官厅湖的浪花,
在我磨穿的鞋底,
还沾着拉萨河谷的泥巴。
我蓬松的头发里,
带有新安江野花的芳香,
我明亮的眸子,
照出了三门峡的险峻雄壮。
这个水电事业的建设者,风尘仆仆地走遍全国,他的心“随着电流”飞到工厂、农村和遥远的边疆。“为了生活的光明和幸福”而进行艰苦的劳动,就是他的“心愿”。诗人也象这个建设者一样,到过祖国的许多地方,新生活给予了他缕缕不断的诗情。在东北,他描写采伐的原木乘着春水“开始了春天的愉快的旅行”,去参加祖国的建设(《当臭李子开花的时候》);他歌颂北大荒“***地上长起了千万垧好庄稼”(《复员马》),歌颂那里的艰苦创业人(如《黑小子》);他也为少数民族“矫健的快马”驮着草原“腾云驾雾”地“飞跃”而歌唱,为少数民族“朝着繁荣幸福的明天”一日千里地奔驰而歌唱(《赛马》)。诗人的脚步“从关外到关外,从边疆到边疆”,他带着“兴安岭的问候”来到大西北“向雄巍的天山殷殷致意”。(《边疆》)这“致意”深情地表现在一首首描绘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新貌的优美诗歌之中,如对吐鲁番葡萄沟的抒写:
融化天山冰雪,
涌起一墩墩绿叶的波涛,
吸收戈壁骄阳,
凝结成一串串珍珠玛瑙。
……
甜丝丝的空气教人清醒,
甜丝丝的歌声心头缭绕,
找不到唱歌人在哪里,
但见绿波上漂着绣花帽。
——《葡萄沟》
当诗人来到海南岛时,他从五指山人和渔乡儿女昨日的英勇斗争和今日的幸福生活中,同样酿造出了丰富而醇香的诗情。《黎家的船》写世代为奴的黎家人“挺起了胸”,“直起了腰”,走上了新生活的康庄大道。《老人与海》写日夜守望在“渔寮”里的老渔民,由于热爱新时代和憧憬美好未来,“不谢的青春,哪一个白天和夜晚停止过涨潮!”《海南姊妹》热情歌颂了海南岛妇女对革命事业的贡献,表现了她们心灵的纯朴和坚贞。在那黑暗的年代,她们双肩挑起“沉重的苦难”、“顶住千斤闸门”;她们布满老茧的双手,“披荆斩棘,把希望的种子在大地撒遍”;她们健壮的脚板“踏平坎坷的路,迎来一个丽日南天”。诗人说道:
她们黑色的衣服里,
裹着一颗鲜红的耿耿忠心,
她们纤细的身影,
看来如此高大又如此平凡。
严辰反映新生活、描写新人物的诗歌,很注意挖掘和表现人物的心灵美,这就增强了他的诗情的感染力。
严辰的诗章法严整、缜密,格调朴实清新,语言精炼、流畅。象《海南姊妹》这首诗,结构安排是很讲究的:全诗四段,每段四节,而每段开头和结尾两节由两个诗行组成抒情主调的重复,当中两节由四个诗行组成,是抒情主调的具体化点染,艺术上给人以完整感、匀称感。严辰善于运用巧妙的联想和对比,给诗造成一种深远的意境。《同一片云彩下》通过两个人物——“我”(志愿军战士)和“你”(参加过中国革命斗争的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中的朝鲜人民军战士、“我”的战友)之间感情的交流,真挚地讴歌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如第一个诗段:
我们站在同一片云彩下,
头顶闪亮着同一颗星光,
中南解放纪念章挂在你胸前,
我也珍爱着我的国旗勋章。
你的粗硬的头发里,
还留着北满草原的风霜,
你的强有力的手臂,
曾枪渡过长江的惊涛骇浪。
我的磨破了的袖管上,
沾着上甘岭的尘土,
我跋涉过千山万水的鞋底,
糊着金城川的泥浆。
我们站在同一片云彩下,
头顶闪亮着同一颗星光,
我们并肩守望在海边,
心头仿佛海水一样激荡。
诗人有时还把这种交织对比的艺术手法和巧妙的比喻联系起来,更加深化了诗的意境。如《英雄与孩子》这首诗,描写少先队员向战斗英雄献花,诗人把孩子——鲜花——英雄糅合在一个十分动人的画面中:“鲜花抱在孩子们的小手里,孩子象鲜花一样抱在英雄们的臂弯里。”“孩子是英雄的未来,英雄是孩子的未来;孩子们把英雄象理想一样拥抱,英雄们把孩子象火炬一样举高。”这些诗句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启人想象,富有美感。
自然,也应看到,严辰的诗由于历来讲究严整、平实,有时就显得不够活脱、奔放。从诗人已经具有的厚实的艺术底蕴看,他完全可能在以后的创作中取得新的进展。
早在三十年代,臧克家就以《烙印》、《罪恶的黑手》等表现着现实主义艺术特色的诗集而闻名于诗坛。建国以后,他热情奋发地从事诗歌创作、评论和《诗刊》的编辑等工作,“他真是把全部的心力放在诗歌的事业上”①。
臧克家是一位经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历史时期的老诗人。一九○五年,他生于山东省诸城县一个封建家庭,大学时代开始发表诗作。解放前,他的诗歌“一声一口血”地泣诉旧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苦难,同时也发出微弱的反抗的呼唤,及对光明的朦胧的憧憬。解放后的新生活,使诗人的胸襟豁然开朗,创作因之进入了新阶段。他抹去昔日泣诉的泪水,带着今天欢欣的笑颜,放声为新时代歌唱,他曾这样表露过自己的心情:
生活的道路美丽又宽广,
我的胸怀呵是这么舒畅,
心头象有只婉啭的春莺,
按捺不住要歌唱的欲望。
——《凯旋·序句》
因此,臧克家建国后的诗歌创作勤奋、热情而多产,他先后出版过《春风集》、《欢呼集》、《凯旋》等诗集和长诗《李大钊》。在他的诗歌中,虽然有不少是出于一时热情、没有来得及进行艺术锤炼的急就章,但诗人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欣喜和颂扬之情还是真挚的、可贵的。应该说,有些诗如《有的人》、《我们终于得到了它》、《凯旋》、《海滨杂诗》、《照片上的婴孩》等,思想和艺术上则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影响颇大。长诗《李大钊》在十七年的诗歌发展史上也是值得注意的作品。
《有的人》写于建国之初,它那诅咒与歌颂相交织的独特构思,流露着诗人告别旧时代、迎来新社会的激动心情。这是一首高度凝炼、句句闪光的诗,虽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它概括的内容、提出的问题、给人的触动是巨大的,带有普遍性,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诗的第一节提出了深刻的哲理性命题。接着,诗人以强烈的爱憎和鲜明的对比,写出两种人对人民、对自己的不同态度以及人民和历史对他们的不同回答:骑在人民头上叫着“呵,我多伟大!”的人,“人民把他摔倒地下”,“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的人,“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人,将象春风吹拂的野草生生不已;“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首短诗饱含诗人多年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爱的深,恨的透,颂的真挚,咒的有力,诗情和哲理高度统一,什么时候读起来都令人感动不已,一首短诗能表现出这样经久不衰的艺术力量,在当代诗歌中是不多见的。
长篇叙事诗《李大钊》描写并歌唱了革命先烈、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光辉一生。在建国以来的诗歌园地里,这种伟人传记性诗篇的写作,是一种新的开拓性尝试。他阅读了大量史料,进行了多方采访,并结合着个人的生活体验,运用长期的艺术积累,对长诗的创作进行了精心构思。诗人说:“大钊同志战斗的一生,多少场面可歌可泣;写的是事实,但也不能有闻必录。我选择了这十几个场面,想凭它们表现出大钊同志的几个重要阶段的思想情况,战斗姿态,从中看出他的伟大的人格来。”①李大钊形象的塑造取得了一定成就。对这位历史伟人,诗人既未随意虚构,又作了必要的艺术概括;既写了主人公经历中的轰轰烈烈斗争场面,又写了他其他方面的生活(如简朴而充满情爱的家庭生活等);既写了这位革命先驱坚定的政治原则性,又写了他的平易近人的作风和持重老练的性格。诗中常常穿插作者的抒情性诗句,讴歌李大钊的革命精神,如:
“新青年”,“新青年”,
惊涛骇浪里前进的船,
千万个青年随它走,
李大钊就是掌舵手。
……
李大钊的人格——
日月高悬照人眼,
李大钊的名字——
二月响雷滚过天,
……
在纪念“五四”运动四十周年的日子里,长诗《李大钊》的问世,给繁荣的诗坛里贡献了一株新花,显示了老诗人在新时代进行新探索的可贵的艺术进取心。
臧克家的诗歌艺术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影响较大,他追求朴素、谨严、凝炼的诗风,很注意字句的推敲。他这样要求自己:“希望把每一个字安放在最恰当的地方,螺丝钉似地把它扭得紧紧的。”①解放后;他的诗作,继续保持了这些特点,同时适应着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需要,又有意识地追求明朗、流畅、不事雕琢的新风格,力求用口语化的诗句表达精心构思的诗的意境,如《望中原》的开头写道:
放下又拾起的
是你的信件,
拾起放不下的
是我的忆念。
明白如话的语句,耐人咀嚼,新人耳目。《海滨杂诗》中的一些行情短章,也富于这种韵味,如《脱下了》:
脱下了,脱下了
身上和心上的负载。
大海呵——绿色的世界,
一个个轻快的身子,
投向你起伏的胸怀。
这里,诗句是平易而明朗的,意境是美妙而悠远的。
臧克家建国后的诗作也有不足之处。他说:“因为身体实在太差,不但不能深入斗争生活,走马观花的时候也少。虽然对新鲜事物的感觉并不迟钝,终于受到限制,不能够深刻的用诗句去表现轰轰烈烈的伟大现实生活。”①因此,他的诗歌生活视野不够宽广,对新生活的歌颂常常流于表面和缺乏思想深度,此外,有的诗还失之纤巧而导致艺术感染力不足。
严辰也是一位从三十年代就开始发表诗作的老诗人,出版过十几个诗集。他生于一九一四年,是江苏省武进县人。建国以前,他的诗歌创作已经有了较为深厚的基础。建国后他出版的第一个诗集是《晨星集》(一九五○年),收入的诗歌大部分是他解放前到延安以后的作品。一九五九年他以《繁星集》献给建国十年大庆。从“晨星”到“繁星”,标示着严辰建国后诗歌创作发展和他取得的新成绩。一九五九年后,诗人仍然不断有新的收获,又出版了《红霞集》、《春满天涯》等诗集。
正象许多辛勤劳作的老诗人一样,严辰解放后的诗歌是从歌唱新中国的诞生开始的。《我们是光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这首热情奔放的抒情诗,真实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祖国新生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艺术概括力也较高。诗人回顾了中国人民苦难的过去和斗争的历程,对祖国未来寄托着美好的理想。诗中洋溢着的那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十分感人:
中国人民已不可动摇地站起来了!
我们象雄鹰一样飞翔,
象山岳一样屹立,
象瀑布一样奔腾。
作为这首诗的姊妹篇,还有《国旗》一首:诗人对国旗的那种真挚、崇高的情感,饱含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和企望。《迎春曲》与这两首诗的抒情的庄严性略有不同,正如诗中所说,这是“一曲轻快的歌”,它以轻快、活泼的诗句,歌颂着新生的祖国:
风呵,自由地吹,
花呵,茂盛地开,
欢笑呵,到处飞扬,
春天呵,永远地留在!
在一九五一年和一九五三年,严辰曾两次去过朝鲜,朝鲜人民抗美救国的正义斗争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崇高品质以及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都深深激动着诗人,使他写出了不少动人的诗篇。在《祖国》一诗中,诗人对远离祖国、战斗在冰天雪地之中的志愿军战士的爱国热情,描写得十分真切感人:来自祖国的每一样细小的东西,都使他们感到亲切;想起祖国,“心头象春花一样开放”,谈起祖国,“胸膛里充满了甜蜜”;对祖国的深切怀念,激励了他们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决心和勇气,《战斗的旗》通过对朝鲜人民献给志愿军的一面锦旗的抒情描写,歌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此外,《英雄与孩子》、《雪地潜伏》、《同一片云彩下》等,也都是写得颇有特色的讴歌抗美援朝斗争和中朝友谊的好诗。
祖国工农业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也在严辰的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心愿》一诗通过抒情主人公“我”的自述,既表现了一个要“为无数的水电站开路”的水电站建设者的心愿,又概括了许许多多祖国建设者忘我劳动的精神和崇高的理想。诗中这样描绘着一个“踏遍祖国美丽的河山”的建设者的身姿:
在我褪色的工作服上,
溅满了官厅湖的浪花,
在我磨穿的鞋底,
还沾着拉萨河谷的泥巴。
我蓬松的头发里,
带有新安江野花的芳香,
我明亮的眸子,
照出了三门峡的险峻雄壮。
这个水电事业的建设者,风尘仆仆地走遍全国,他的心“随着电流”飞到工厂、农村和遥远的边疆。“为了生活的光明和幸福”而进行艰苦的劳动,就是他的“心愿”。诗人也象这个建设者一样,到过祖国的许多地方,新生活给予了他缕缕不断的诗情。在东北,他描写采伐的原木乘着春水“开始了春天的愉快的旅行”,去参加祖国的建设(《当臭李子开花的时候》);他歌颂北大荒“***地上长起了千万垧好庄稼”(《复员马》),歌颂那里的艰苦创业人(如《黑小子》);他也为少数民族“矫健的快马”驮着草原“腾云驾雾”地“飞跃”而歌唱,为少数民族“朝着繁荣幸福的明天”一日千里地奔驰而歌唱(《赛马》)。诗人的脚步“从关外到关外,从边疆到边疆”,他带着“兴安岭的问候”来到大西北“向雄巍的天山殷殷致意”。(《边疆》)这“致意”深情地表现在一首首描绘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新貌的优美诗歌之中,如对吐鲁番葡萄沟的抒写:
融化天山冰雪,
涌起一墩墩绿叶的波涛,
吸收戈壁骄阳,
凝结成一串串珍珠玛瑙。
……
甜丝丝的空气教人清醒,
甜丝丝的歌声心头缭绕,
找不到唱歌人在哪里,
但见绿波上漂着绣花帽。
——《葡萄沟》
当诗人来到海南岛时,他从五指山人和渔乡儿女昨日的英勇斗争和今日的幸福生活中,同样酿造出了丰富而醇香的诗情。《黎家的船》写世代为奴的黎家人“挺起了胸”,“直起了腰”,走上了新生活的康庄大道。《老人与海》写日夜守望在“渔寮”里的老渔民,由于热爱新时代和憧憬美好未来,“不谢的青春,哪一个白天和夜晚停止过涨潮!”《海南姊妹》热情歌颂了海南岛妇女对革命事业的贡献,表现了她们心灵的纯朴和坚贞。在那黑暗的年代,她们双肩挑起“沉重的苦难”、“顶住千斤闸门”;她们布满老茧的双手,“披荆斩棘,把希望的种子在大地撒遍”;她们健壮的脚板“踏平坎坷的路,迎来一个丽日南天”。诗人说道:
她们黑色的衣服里,
裹着一颗鲜红的耿耿忠心,
她们纤细的身影,
看来如此高大又如此平凡。
严辰反映新生活、描写新人物的诗歌,很注意挖掘和表现人物的心灵美,这就增强了他的诗情的感染力。
严辰的诗章法严整、缜密,格调朴实清新,语言精炼、流畅。象《海南姊妹》这首诗,结构安排是很讲究的:全诗四段,每段四节,而每段开头和结尾两节由两个诗行组成抒情主调的重复,当中两节由四个诗行组成,是抒情主调的具体化点染,艺术上给人以完整感、匀称感。严辰善于运用巧妙的联想和对比,给诗造成一种深远的意境。《同一片云彩下》通过两个人物——“我”(志愿军战士)和“你”(参加过中国革命斗争的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中的朝鲜人民军战士、“我”的战友)之间感情的交流,真挚地讴歌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如第一个诗段:
我们站在同一片云彩下,
头顶闪亮着同一颗星光,
中南解放纪念章挂在你胸前,
我也珍爱着我的国旗勋章。
你的粗硬的头发里,
还留着北满草原的风霜,
你的强有力的手臂,
曾枪渡过长江的惊涛骇浪。
我的磨破了的袖管上,
沾着上甘岭的尘土,
我跋涉过千山万水的鞋底,
糊着金城川的泥浆。
我们站在同一片云彩下,
头顶闪亮着同一颗星光,
我们并肩守望在海边,
心头仿佛海水一样激荡。
诗人有时还把这种交织对比的艺术手法和巧妙的比喻联系起来,更加深化了诗的意境。如《英雄与孩子》这首诗,描写少先队员向战斗英雄献花,诗人把孩子——鲜花——英雄糅合在一个十分动人的画面中:“鲜花抱在孩子们的小手里,孩子象鲜花一样抱在英雄们的臂弯里。”“孩子是英雄的未来,英雄是孩子的未来;孩子们把英雄象理想一样拥抱,英雄们把孩子象火炬一样举高。”这些诗句形象鲜明,意境深邃,启人想象,富有美感。
自然,也应看到,严辰的诗由于历来讲究严整、平实,有时就显得不够活脱、奔放。从诗人已经具有的厚实的艺术底蕴看,他完全可能在以后的创作中取得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