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张志民、阮章竞的诗歌]
第六节 张志民、阮章竞的诗歌
张志民,一九二六年生于河北省宛平县,一九三八年参加地方革命工作,一九四○年入伍并在部队长期任职。他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一九四六年。一九四七年在《晋察冀日报》上发表了叙事长诗《王九诉苦》和《死不着》。一九四八年又写下叙事长诗《野女儿》等。这些长诗以深厚的意蕴内涵、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朴实请新的民歌韵味,初露了诗人的独特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好评,全国解放以后,他在部队从事专业创作。一九五一年曾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过朝鲜前线。一九五六年转业到地方以后,一直从事专业创作。
张志民是一位勤奋的诗人。建国后三十年,除了林彪、“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那个“笔——不准写,口——不准张,属于我们自己的只剩那——一腔怒火,两眼泪行!”①的年代,诗人一直在歌唱。他虽是一个诗人,其文学活动又不限于诗歌创作。一九四九年,他出版过短篇小说集《婚事》。一九五○年和一九五三年又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集《一篓油》和《有我无敌》。抗美援朝运动中,他写下通讯报告集《祖国,你的儿子在前线》。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他写下反映农村这一变革时期生活的诗歌和短篇小说集《梅河散记》。一九五六年发表了中篇小说《飞云港》。但总的说来,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还是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建国后十六年,他的诗歌创作有诗集《将军和他的战马》、长诗《金玉记》和短诗集《家乡的春天》、《社里的人物》、《公社一家人》、《村风》、《礼花集》、《西行剪影》、《红旗颂》。“四人帮”被粉碎以后,诗人发表了新作《周总理呵,就在我们身旁》、《边区的山》和《难忘的岁月》(组诗),出版了他的诗歌创作新选本《死不着》。
总观张志民建国后的诗作,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反映社会主义时代人们思想、心灵乃至社会道德、风俗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的短诗。如《小姑的亲事》,用嫂子批评小姑的口吻,写了农村姑娘秀芝恋爱中的反复。她爱上了三锁,后来变了卦:“三锁虽说好,可出息没多大,还不是扛一辈子大钁头,赶一辈子牛尾巴……”农业合作社成立后,三锁当上了拖拉机手,“‘!’——开‘铁马’!”秀芝又回心转意,托嫂子找三锁赔礼。嫂子尖锐地批评了小姑:
你嫂我口里没说啥,
心里呀——
可也不断骂!
一是替三锁不服气:
多好个小伙儿呀,
——你甩了人家。
再是我肚里火气大,
嫂问你——
你那么瞧不起庄稼汉,
你哥哥——
他可算个啥?
透过嫂子数落小姑的幽默、泼辣的语言,我们既看到了正在发生变化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又在婚姻方面看到了劳动人民的新的道德风尚。显然,这样的诗是从生活中来的,惟其如此,它们大都饶有风趣,散发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倔老婆子》这样描写了一位老婆婆对待女儿恋爱问题上的态度变化:
那时间——
她拿棍子赶着小伙子走,
背过脸,
骂着她家大丫头:
“哪有女娃招后生?
十七大八不知羞……”
昨晚上——
她拿筷子戳着三闺女的头,
嘱咐着:
“抹抹嘴儿还不赶快走
省得他,
在咱家门口儿干咳嗽……”
这首诗象生活本身一样的朴实生动,表现了诗人选材、提炼、剪裁的工力,两个小小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把老婆婆过去和现在不同的精神面貌刻划得活灵活现、耐人寻味。张志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诗人,他总是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概括力,从日常的生活现象中去发现和抒写不平常的新事物,满腔热忱地摄下了一幅幅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人民的生动身影。组诗《公社一家人》里,在春喜爷、春喜爹、春喜妈、春喜妻和春喜身上,诗人生动地概括了农民在新生活中形成的新的精神品质,他们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学习,积极生产,要求进步,勇于创造。《人人笑脸上都有他》通过一个老书记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农村基层干部的由衷赞美。《推菜车的人》和《礼品门市部》歌颂了商业战线职工为社会主义辛勤劳动的事迹,象这样的短诗,还有《听房》、《有什么话儿只管说》、《照相》、《看风水》、《对对子》、《首都迎宾站》、《护林老人》、《场长夫妇及其家》等多首。这些短诗的共同特点是,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完全熔铸在艺术形象里,不作一句抽象的直白。由于这个特点,他的短诗的思想内容就带上了具体可感性,富于艺术感染力。
叙事和抒情长恃,在张志民建国后的诗作里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抒情诗《擂台》和叙事诗《小延安》是诗人长诗中的力作。《擂台》以千年的老榕树作为历史的见证,抒写了我国从古到今的阶级斗争的历史,表达了“为无产阶级保天下”的坚定信念。长诗构思巧妙,感情充沛;但诗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形势的认识,则显然是受了左倾思潮的影响,不足为训。《小延安》重点部分是写根据地人民同敌人的殊死斗争,集中刻划了石广明和石长庚父子两代坚强不屈的英雄形象。形象描写比较坚实,但提炼和剪裁欠功夫,诗味不及诗人的短诗。
张志民一向注意向民歌学习。建国以后,他还把汲取古典诗词的营养作为实现民族化、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因之,他的诗歌既具有民歌韵味,又呈现着古代词中长短句间杂的特点,语言严整而自由,活泼而凝炼,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如《渡海作战演习》中描写南海女民兵英姿的一个诗段,在遣词造句和诗的排列上,就能够看出作者的匠心:
螺号声声,
海空里绕,
姐妹们渡海。
夺“敌”堡,
紧一紧发髻儿,
煞煞腰,
登船好似跨战马,
红旗呼啦
出发了!
张志民诗歌语言上的这种特点,同他具有个性的选材、提炼、构思和表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以朴实、自然、明快、风趣为特征的鲜明的艺术风格。
阮章竞也是在人民军队里成长起来的一位诗人。他一九一四年生于广东省中山县一个贫农家庭,少年当过学徒。三十年代在上海参加过抗日救亡歌咏活动。一九三七年年底到太行山区革命根据地,担任地方游击队指导员,次年又任八路军太行山剧团的领导工作。他的创作活动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早期主要是写反映根据地人民的抗日斗争和大生产运动的剧本。一九四三年后发表过话剧《未熟的庄稼》、《糠菜夫妻》和独幕歌剧《比赛》、大型歌剧《赤叶河》以及长诗《圈套》等。一九四九年发表的长篇叙事诗《漳河水》,是继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的问世后,解放区诗歌创作上的又一个重要收获。它运用民歌的形式,艺术地概括了三个农村妇女在新旧两个社会里的不同生活道路和历史命运。长诗以它感人的形象和鲜明的风格,获得了广大的读者,成为诗人的成名之作。
新中国建立后,诗人曾先后担任过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文艺处长、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理事和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主任,《诗刊》第一副主编等职务。他一面担负着这些繁重的社会职务,一面坚持创作,出版了《金色的海螺》、《虹霓集》、《迎春桔颂》等诗集。收在这些诗集中的童话诗《金色的海螺》、组诗《新塞外行》、《乌兰察布》、《万里东风古塞红》、《钢都颂》,以及长诗《白云鄂博交响诗》,代表着诗人建国后创作的新发展和新成就。
在童话诗《金色的海螺》里,诗人对民间故事《田螺姑娘》进行了改造和新的构思,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勇敢、忠于爱情的渔家少年的生动形象。他“没有父母,也没有远亲”,一次打鱼时救了蓝海里的女仙——海螺姑娘的命。海螺姑娘为了报答少年的恩情,主动跑来帮助他料理家务,跟他一起生活了三年。两人之间纯洁的爱情遭到海螺姑娘的母亲——海神娘娘的干涉。少年冒着生命的危险,三次去找海神娘娘,经受了“黑暗”、“暴风”、“大浪”以及富贵、美女等种种考验,终于赢得海神娘娘的信任,保卫了自己的爱情。海螺姑娘美丽、高尚,她“不求着绿穿红”,“不求有朱门大院”,“不求金银珠宝”,一心一意爱慕劳动者,也是个可爱的形象。诗歌情节曲折生动,语言优美流畅,是一首受到青少年喜爱的优秀童话诗。
叙事长诗《白云鄂博交响诗》,是阮章竞建国后的一部重要作品。全诗通过对牧民阿尔斯朗一家三代人的描绘,抒写了内蒙古人民半个世纪以来走过的艰难曲折而又壮丽动人的革命历程,展现了人民时代白云鄂博矿山建设的宏伟图景。阿尔斯朗酷爱自由,骁勇善射,在牧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民主革命时期为草原解放和保护宝山,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后,在开发矿山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克服了保守狭隘的旧思想的束缚,又一次站到了时代的前列:参加工牧联欢、献泉、送孙儿孙女参加矿山建设……诗人浓墨重彩地刻划了一个老当益壮的老牧民的英雄形象。阿尔斯朗的儿子海日巴尔,在党的教育下,成长为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同父辈相比,他胸怀更开阔,更有远见卓识:“海日巴尔成天想,炼万斤钢,铸千把剑,劈断北风,劈断荒凉,劈开阴山通大海,接新太阳到草原上!”在这个形象身上,诗人赋予了他理想的光辉。乌蔺姹娅和布尔固德姐弟俩是第三代人。“朝霞升草原,小鹰上青天”,他们以朝气蓬勃的崭新面貌,投入矿山建设,成为草原牧民的第一代工人,诗人在叙述中穿插了草原人民中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英雄故事,突出表现了内蒙古人民的光荣历史和英雄主义传统,为描绘新时代建设的战斗生活奠定了昂扬有力的基调。长诗的语言绚丽多姿、有声有色,人物性格描写抒情色彩浓厚,草原风光描绘也十分出色。
《新塞外行》、《乌兰察布》、《万里东风古塞红》、《钢都颂》等组诗,是诗人歌颂内蒙古草原工业化建设的抒情乐章。
黄沙衰草的悲歌,
在这里已经绝响。
横扫夜霜的紫霞,
染红了朵朵浮云。
撼动山野的机器节奏,
淹没了您那低沉的琴声。
——《新塞外行·序歌》
的确,在这些组诗里,古代边塞诗中歌咏的那种风沙、枯草、日落、寒鸦的凄凉景象,全然不见了。诗人豪迈的唱道:
黄河变请泉,
荒原变花坞。
沙窝竖钢柱,
旷野装高炉。
时代的金音符,
在蓝天飞,
在碧野舞,
迎接草原的大钢都。
——《蓝天碧野上的乐章》
然而这种理想境地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要靠艰苦创业,诗人在《冬天里的春天》、《丙班》、《红旗飘飘点将台》等诗篇里,激情满怀地展示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草原钢都建设者们的雄心壮志和广阔胸怀。在《风砂》里,诗人抒发的建设者们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深切感人:
不要怨天怨地皱眉头,
拿出今天人的本事:
把万古荒凉和风砂,
嚼烂在我们的嘴里!
明天吐还它一个泥团,
捏出一个叫人眼红的,
洁白干净没有风砂的,
万紫千红的钢铁城市。
在艺术方法上,跟长诗《漳河水》的婉丽、清新、写实的风格不同,组诗呈现的是粗犷、豪放和浓郁浪漫主义色彩。尤其在语言上,组诗又有了新的追求。茅盾曾经指出:“如果说《漳河水》的语言几乎全是经过加工的人民语言,那末《新塞外行》等诗又表示诗人也熔炼、利用古典诗词的句法和语汇,企图创造更富于形象美和音乐美的适合于表现我们这时代的丰富多彩生活的民族形式的新诗风。”①这个分析是确当的。诗人建国后的诗作,在语言和形式上明显地进行了新的探索并且做出了成绩。但总的看来,其作品在主题的开掘上(特别是短诗)还缺乏深度。
张志民,一九二六年生于河北省宛平县,一九三八年参加地方革命工作,一九四○年入伍并在部队长期任职。他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一九四六年。一九四七年在《晋察冀日报》上发表了叙事长诗《王九诉苦》和《死不着》。一九四八年又写下叙事长诗《野女儿》等。这些长诗以深厚的意蕴内涵、浓郁的生活气息,以及朴实请新的民歌韵味,初露了诗人的独特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好评,全国解放以后,他在部队从事专业创作。一九五一年曾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到过朝鲜前线。一九五六年转业到地方以后,一直从事专业创作。
张志民是一位勤奋的诗人。建国后三十年,除了林彪、“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那个“笔——不准写,口——不准张,属于我们自己的只剩那——一腔怒火,两眼泪行!”①的年代,诗人一直在歌唱。他虽是一个诗人,其文学活动又不限于诗歌创作。一九四九年,他出版过短篇小说集《婚事》。一九五○年和一九五三年又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集《一篓油》和《有我无敌》。抗美援朝运动中,他写下通讯报告集《祖国,你的儿子在前线》。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他写下反映农村这一变革时期生活的诗歌和短篇小说集《梅河散记》。一九五六年发表了中篇小说《飞云港》。但总的说来,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还是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建国后十六年,他的诗歌创作有诗集《将军和他的战马》、长诗《金玉记》和短诗集《家乡的春天》、《社里的人物》、《公社一家人》、《村风》、《礼花集》、《西行剪影》、《红旗颂》。“四人帮”被粉碎以后,诗人发表了新作《周总理呵,就在我们身旁》、《边区的山》和《难忘的岁月》(组诗),出版了他的诗歌创作新选本《死不着》。
总观张志民建国后的诗作,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反映社会主义时代人们思想、心灵乃至社会道德、风俗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的短诗。如《小姑的亲事》,用嫂子批评小姑的口吻,写了农村姑娘秀芝恋爱中的反复。她爱上了三锁,后来变了卦:“三锁虽说好,可出息没多大,还不是扛一辈子大钁头,赶一辈子牛尾巴……”农业合作社成立后,三锁当上了拖拉机手,“‘!’——开‘铁马’!”秀芝又回心转意,托嫂子找三锁赔礼。嫂子尖锐地批评了小姑:
你嫂我口里没说啥,
心里呀——
可也不断骂!
一是替三锁不服气:
多好个小伙儿呀,
——你甩了人家。
再是我肚里火气大,
嫂问你——
你那么瞧不起庄稼汉,
你哥哥——
他可算个啥?
透过嫂子数落小姑的幽默、泼辣的语言,我们既看到了正在发生变化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又在婚姻方面看到了劳动人民的新的道德风尚。显然,这样的诗是从生活中来的,惟其如此,它们大都饶有风趣,散发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倔老婆子》这样描写了一位老婆婆对待女儿恋爱问题上的态度变化:
那时间——
她拿棍子赶着小伙子走,
背过脸,
骂着她家大丫头:
“哪有女娃招后生?
十七大八不知羞……”
昨晚上——
她拿筷子戳着三闺女的头,
嘱咐着:
“抹抹嘴儿还不赶快走
省得他,
在咱家门口儿干咳嗽……”
这首诗象生活本身一样的朴实生动,表现了诗人选材、提炼、剪裁的工力,两个小小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把老婆婆过去和现在不同的精神面貌刻划得活灵活现、耐人寻味。张志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诗人,他总是以独特的观察力和概括力,从日常的生活现象中去发现和抒写不平常的新事物,满腔热忱地摄下了一幅幅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人民的生动身影。组诗《公社一家人》里,在春喜爷、春喜爹、春喜妈、春喜妻和春喜身上,诗人生动地概括了农民在新生活中形成的新的精神品质,他们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学习,积极生产,要求进步,勇于创造。《人人笑脸上都有他》通过一个老书记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农村基层干部的由衷赞美。《推菜车的人》和《礼品门市部》歌颂了商业战线职工为社会主义辛勤劳动的事迹,象这样的短诗,还有《听房》、《有什么话儿只管说》、《照相》、《看风水》、《对对子》、《首都迎宾站》、《护林老人》、《场长夫妇及其家》等多首。这些短诗的共同特点是,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完全熔铸在艺术形象里,不作一句抽象的直白。由于这个特点,他的短诗的思想内容就带上了具体可感性,富于艺术感染力。
叙事和抒情长恃,在张志民建国后的诗作里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抒情诗《擂台》和叙事诗《小延安》是诗人长诗中的力作。《擂台》以千年的老榕树作为历史的见证,抒写了我国从古到今的阶级斗争的历史,表达了“为无产阶级保天下”的坚定信念。长诗构思巧妙,感情充沛;但诗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形势的认识,则显然是受了左倾思潮的影响,不足为训。《小延安》重点部分是写根据地人民同敌人的殊死斗争,集中刻划了石广明和石长庚父子两代坚强不屈的英雄形象。形象描写比较坚实,但提炼和剪裁欠功夫,诗味不及诗人的短诗。
张志民一向注意向民歌学习。建国以后,他还把汲取古典诗词的营养作为实现民族化、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因之,他的诗歌既具有民歌韵味,又呈现着古代词中长短句间杂的特点,语言严整而自由,活泼而凝炼,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如《渡海作战演习》中描写南海女民兵英姿的一个诗段,在遣词造句和诗的排列上,就能够看出作者的匠心:
螺号声声,
海空里绕,
姐妹们渡海。
夺“敌”堡,
紧一紧发髻儿,
煞煞腰,
登船好似跨战马,
红旗呼啦
出发了!
张志民诗歌语言上的这种特点,同他具有个性的选材、提炼、构思和表现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以朴实、自然、明快、风趣为特征的鲜明的艺术风格。
阮章竞也是在人民军队里成长起来的一位诗人。他一九一四年生于广东省中山县一个贫农家庭,少年当过学徒。三十年代在上海参加过抗日救亡歌咏活动。一九三七年年底到太行山区革命根据地,担任地方游击队指导员,次年又任八路军太行山剧团的领导工作。他的创作活动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早期主要是写反映根据地人民的抗日斗争和大生产运动的剧本。一九四三年后发表过话剧《未熟的庄稼》、《糠菜夫妻》和独幕歌剧《比赛》、大型歌剧《赤叶河》以及长诗《圈套》等。一九四九年发表的长篇叙事诗《漳河水》,是继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的问世后,解放区诗歌创作上的又一个重要收获。它运用民歌的形式,艺术地概括了三个农村妇女在新旧两个社会里的不同生活道路和历史命运。长诗以它感人的形象和鲜明的风格,获得了广大的读者,成为诗人的成名之作。
新中国建立后,诗人曾先后担任过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文艺处长、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理事和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主任,《诗刊》第一副主编等职务。他一面担负着这些繁重的社会职务,一面坚持创作,出版了《金色的海螺》、《虹霓集》、《迎春桔颂》等诗集。收在这些诗集中的童话诗《金色的海螺》、组诗《新塞外行》、《乌兰察布》、《万里东风古塞红》、《钢都颂》,以及长诗《白云鄂博交响诗》,代表着诗人建国后创作的新发展和新成就。
在童话诗《金色的海螺》里,诗人对民间故事《田螺姑娘》进行了改造和新的构思,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勇敢、忠于爱情的渔家少年的生动形象。他“没有父母,也没有远亲”,一次打鱼时救了蓝海里的女仙——海螺姑娘的命。海螺姑娘为了报答少年的恩情,主动跑来帮助他料理家务,跟他一起生活了三年。两人之间纯洁的爱情遭到海螺姑娘的母亲——海神娘娘的干涉。少年冒着生命的危险,三次去找海神娘娘,经受了“黑暗”、“暴风”、“大浪”以及富贵、美女等种种考验,终于赢得海神娘娘的信任,保卫了自己的爱情。海螺姑娘美丽、高尚,她“不求着绿穿红”,“不求有朱门大院”,“不求金银珠宝”,一心一意爱慕劳动者,也是个可爱的形象。诗歌情节曲折生动,语言优美流畅,是一首受到青少年喜爱的优秀童话诗。
叙事长诗《白云鄂博交响诗》,是阮章竞建国后的一部重要作品。全诗通过对牧民阿尔斯朗一家三代人的描绘,抒写了内蒙古人民半个世纪以来走过的艰难曲折而又壮丽动人的革命历程,展现了人民时代白云鄂博矿山建设的宏伟图景。阿尔斯朗酷爱自由,骁勇善射,在牧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民主革命时期为草原解放和保护宝山,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后,在开发矿山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克服了保守狭隘的旧思想的束缚,又一次站到了时代的前列:参加工牧联欢、献泉、送孙儿孙女参加矿山建设……诗人浓墨重彩地刻划了一个老当益壮的老牧民的英雄形象。阿尔斯朗的儿子海日巴尔,在党的教育下,成长为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同父辈相比,他胸怀更开阔,更有远见卓识:“海日巴尔成天想,炼万斤钢,铸千把剑,劈断北风,劈断荒凉,劈开阴山通大海,接新太阳到草原上!”在这个形象身上,诗人赋予了他理想的光辉。乌蔺姹娅和布尔固德姐弟俩是第三代人。“朝霞升草原,小鹰上青天”,他们以朝气蓬勃的崭新面貌,投入矿山建设,成为草原牧民的第一代工人,诗人在叙述中穿插了草原人民中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英雄故事,突出表现了内蒙古人民的光荣历史和英雄主义传统,为描绘新时代建设的战斗生活奠定了昂扬有力的基调。长诗的语言绚丽多姿、有声有色,人物性格描写抒情色彩浓厚,草原风光描绘也十分出色。
《新塞外行》、《乌兰察布》、《万里东风古塞红》、《钢都颂》等组诗,是诗人歌颂内蒙古草原工业化建设的抒情乐章。
黄沙衰草的悲歌,
在这里已经绝响。
横扫夜霜的紫霞,
染红了朵朵浮云。
撼动山野的机器节奏,
淹没了您那低沉的琴声。
——《新塞外行·序歌》
的确,在这些组诗里,古代边塞诗中歌咏的那种风沙、枯草、日落、寒鸦的凄凉景象,全然不见了。诗人豪迈的唱道:
黄河变请泉,
荒原变花坞。
沙窝竖钢柱,
旷野装高炉。
时代的金音符,
在蓝天飞,
在碧野舞,
迎接草原的大钢都。
——《蓝天碧野上的乐章》
然而这种理想境地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要靠艰苦创业,诗人在《冬天里的春天》、《丙班》、《红旗飘飘点将台》等诗篇里,激情满怀地展示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草原钢都建设者们的雄心壮志和广阔胸怀。在《风砂》里,诗人抒发的建设者们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深切感人:
不要怨天怨地皱眉头,
拿出今天人的本事:
把万古荒凉和风砂,
嚼烂在我们的嘴里!
明天吐还它一个泥团,
捏出一个叫人眼红的,
洁白干净没有风砂的,
万紫千红的钢铁城市。
在艺术方法上,跟长诗《漳河水》的婉丽、清新、写实的风格不同,组诗呈现的是粗犷、豪放和浓郁浪漫主义色彩。尤其在语言上,组诗又有了新的追求。茅盾曾经指出:“如果说《漳河水》的语言几乎全是经过加工的人民语言,那末《新塞外行》等诗又表示诗人也熔炼、利用古典诗词的句法和语汇,企图创造更富于形象美和音乐美的适合于表现我们这时代的丰富多彩生活的民族形式的新诗风。”①这个分析是确当的。诗人建国后的诗作,在语言和形式上明显地进行了新的探索并且做出了成绩。但总的看来,其作品在主题的开掘上(特别是短诗)还缺乏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