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发掘整理的《阿诗玛》等少数民族叙]
第七节 发掘整理的《阿诗玛》等少数民族叙事长诗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在各少数民族中,都有美丽、丰富的文学库藏,其中叙事长诗尤为出色。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处在被压迫、被摧残、被歧视的境地,他们大多没有自己的文字,不少叙事长诗,只能口耳相传。云南彝族的一首歌悲凉地唱道:
从前我们在高山上唱歌,
歌声被风吹走了,
从前我们在河边唱歌,
歌声被水冲走了。
解放前有些关心民间文学的学者、诗人如张光年、徐嘉瑞、李广田等等,曾从事过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叙事长诗的工作,但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人少力薄而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有关部门一再组织队伍,深入调查,进行研究整理,一些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作品得以成书问世,这些民间文学的珍珠拂去了尘土,重放了光辉,有的还流传国外,为世界人民所知晓,然而由于文字和语言的隔阂,及工作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中时断时续,十七年中挖掘整理出版的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同它的储藏量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少数民族叙事长诗,有原始史诗、英雄史诗和民间故事叙事诗三类。
原始史诗讲的是天地万物的原始。如云南省弥勒县彝族支系阿细族的《阿细的先基》(先基是阿细语的译音,是“歌”的意思)①,它从最古时候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的起源唱起,历数人类早期生活,如怎样分年月、盘庄稼、造房屋和祭神祇。它唱出人类遭遇的洪水浩劫苦难,唱出初民对自然的认识、想象和斗争。诗中也有世俗生活的描写。在“男女说合成一家”中描述了阿细人民的爱情、婚姻生活及对现实社会的各种见解,长诗中流露的对穷困处境和未来命运的哀愁怅然之情,深深地烙印着人类的忧患意识,并染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根据云南省楚雄自治州的姚安、大姚、盐丰等县流传而整理的彝族史诗《梅葛》①(“梅葛”是彝语译音,一种曲调的名称),分“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丧葬”等几个部分,讲的也是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以及盖房、狩猎、畜牧、农事、造工具、制盐、养蚕抽丝等人类物质生产发展过程,并婚丧嫁娶方面的风俗习惯,这类史诗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民俗学价值。
与这些史诗相类的,还有云南纳西族的《创世纪》等。
在英雄史诗中,有被誉为亚洲《伊利亚特》的著名藏族史诗《格萨尔》②。它歌颂了一位雄狮大王。这位大王不仅相貌超群,神通广大,聪慧博识,威武雄壮,而且具有爱国爱民、舍己为人的品德,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长诗有许多荒诞的描写,使他成为天神般的人物,这是人类对自己的力量实行自我肯定自我放大的一种审美形式。流传在蒙古族民间的《英雄格斯尔可汗》,①跟《格萨尔》出于同一母体,然而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它具有不同的特色。这部英雄史诗经蒙族诗人琶杰说唱流传,由其木德道尔整理、安柯钦夫译为汉文出版。它共分两卷:前卷叙述格斯尔镇压十二头魔王,从魔王手中救出爱妃阿尔勒高娃的经过,颂扬了格斯尔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卷写沙赉河三汗乘格斯尔外出镇压十二头魔王之际,发动侵略战争,格斯尔的叔父朝通背叛通敌,将士先后阵亡,国土沦丧,格斯尔悲愤已极,决心严惩敌人,收复国土。史诗讴歌悲壮的正义战争,在一段“骏马赞”里,塑造了一个铁青马的威武无敌形象:“一听冲锋的号角,奋勇向前的铁青马。踏进混乱的敌群,大显威风的铁青马。即使遇上熊熊的烈火,绝不畏缩的铁青马。直从怯懦的敌人头顶,猛冲过去的铁青马。”无疑,这个形象是富有寓意的,它对英雄格斯尔和骁勇善战的蒙古人民构成了象征意味。
与这类史诗类似的,还有白族的《火把节》、《蛇骨塔》,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葫芦信》,云南德宏傣族的《苏文纳和她的儿子》等。
反映近代生活的英雄史诗,以《嘎达梅林》最为著名②。这部英雄史诗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奉系军阀张作霖和内蒙的封建王爷相勾结,残酷地压迫、剥削内蒙人民,内蒙人民流离失所,昔不堪言。嘎达是内蒙古王府的梅林(职位低的武官),他富有正义感,同情人民的苦难。开始,他对王爷抱有幻想,曾一再请求王爷发善心,与人民共同反对军阀张作霖,结果反被军阀和王爷合谋判了死罪,囚在监牢里。嘎达的妻子牡丹得到这悲痛的消息后,毅然斩除牵挂,亲手杀死了自己三岁的爱女,烧毁了自己的老家,将全部财产购置枪马,组织砸牢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揭起了起义造反的大旗。嘎达梅林领着起义的队伍,四处转战,军阀和王爷的反动武装被打得狼狈逃窜,黎民百姓人心大快,齐声夸赞嘎达梅林。然而,几年之后,由于内奸的策应,嘎达梅林的起义队伍被包围了,他们英勇战斗到最后,嘎达梅林誓死不降,跳进西拉木伦河激流中壮烈牺牲。长诗还出色地表现了牡丹的果敢刚强、有勇有谋,深明大义,可惜收尾仓促,未交待她的结局,内蒙人民深深怀念着嘎达梅林这位为人民献身的英雄,诗中唱道:“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呵,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反抗军阀的嘎达梅林啊,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嘎达梅林呵,虽然倒下了,他的英名永在人间”。
爱情题材的长篇叙事诗,有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召树屯》①。它讲的是勐版加的王子召树屯,和化为孔雀的勐董版的公主喃婼娜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此外还有云南德宏傣族的《俄并与桑洛》、白族的《望夫云》、傈傈族的《逃婚调》等。僮族诗人韦其麟根据僮族民间传说创作了优美动人的叙事长诗《百鸟衣》①。它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向黑暗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聪明勇敢的青年古卡爱上了美丽能干的姑娘依娌,可是蛮横的土司抢走了依娌。勇敢的古卡爬了九十九座山,射了一百只雉鸡,做了一件神奇的“百鸟衣”,救出了依娌,杀死了土司。作品生动地刻划了一对勇于反抗的青年人的坚强性格,赞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揭露了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的贪婪和愚蠢。长诗生动、流畅。
除了爱情题材,还有反映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热爱自由,一心向往幸福生活并同邪恶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叙事长诗。在已经发掘和整理的这类作品中,《阿诗玛》②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一九五三年五月云南省人民文工团深入到撒尼人聚居的路南县圭山区进行发掘工作,历时三个月,搜集到《阿诗玛》的传说异文二十种。黄铁、刘知勇、刘绮,对异文进行了整理,公刘作了润色,一九五四年发表。一九五九年,作家李广田又在这个基础上作了加工,并写了序。这就是现在流传较广的被公认为整理得较好的本子。
长诗分为十三章。第一章是序曲。第二至四章,介绍主要人物阿诗玛和阿黑两兄妹以及热布巴拉家的丑恶的儿子阿支。第五至九章,写热布巴拉家说媒遭受阿诗玛的坚决拒绝,他们派人抢走了阿诗玛,在外放羊的阿黑得知,便持弓策马,紧紧追赶。第十至十二章,写阿黑对热布巴拉家的斗争,他终于迫使热布巴拉家放出了阿诗玛。最后的第十三章,写热布巴拉指使崖神在阿诗玛兄妹的归途中发大水冲走了阿诗玛。阿诗玛从此变成了山谷的回声。
长诗塑造了富贵不能***、咸武不能屈的阿诗玛和勇敢、聪明的阿黑这两个人民喜爱的形象。
阿诗玛从小热爱劳动,聪明懂事,六七岁就帮助妈妈绕麻线,八九岁拿着镰刀上山挖苦菜,以后又学会了割草,挑水,放羊和做庄稼活。她绣出的花,“鲜艳赛山茶”;她赶的山羊,“白得象秋天的浮云”。人们热爱她,称她是“千万朵山茶花”中“最美的一朵”,“千万个撒尼姑娘”中“最好的一个”。阿诗玛的美名传遍四方。财主热布巴拉托媒人海热去说媒,想将阿诗玛娶来给他的儿子阿支做老婆。尽管媒人把热布巴拉家的财富夸得天花乱坠,阿诗玛坚决不答应。美丽的姑娘,有她明确的是非标准:“清水不愿和浑水在一起,我绝不嫁给热布巴拉家,绵羊不愿和豺狼作伙伴,我绝不嫁给热布巴拉家。”后来她被抢走,受尽折磨,关进了黑牢,但她决不向恶势力屈服。她高声唱道:“你家谷子堆成山,我也不情愿。你家金银马蹄大;我也不希罕。”她美丽,能干,刚强,是撤尼人民理想的结晶。
阿黑的形象同阿诗玛交相辉映:“圭山的树木青松高,撒尼族小伙子阿黑最好。”他唱山歌,“画眉飞来和”;他吹笛子,“过路马鹿也停脚”;他武艺精强,“拉弓如满月,箭起飞鸟落”。更重要的是,他有强烈的反抗压迫的精神。为了抢救阿诗玛,骑上战马去追赶,“他一口气跑了两座山,两口气跑了五座山”,“翻过数不清的峰峦,蹽过数不清的深涧”。他那象山崩地裂、风吼雷鸣的叫喊声,惊动了热布巴拉一家人。他聪明、能干,热布巴拉父子诡计多端也难不住他。他跟他们比赛唱歌、砍树、接树、撒米、拾米。他射死了他们放来残害他的三只老虎,还用神箭射中了热布巴拉家的大门、堂屋柱子、供神桌。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力量,迫使热布巴拉父子不得不将阿诗玛放还。“他象高山上的青松,断得弯不得”,阿黑是撒尼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长诗通过对阿黑、阿诗玛兄妹顽强斗争事迹的描叙,反映了撤尼族人民追求幸福的坚强意志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阿诗玛》在艺术上是很有特色的。
在表现手法上,它充分显示了山歌“盘”与“绕”的特点。“盘”是对唱中的反复问答,起着酝酿感情和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如篇首唱道:“应该唱一个呀,应该怎样唱呀,山中的姑娘,山林中的花。”这个诗句重复了三次,从婉言推让,进而商量对唱,最后到觍地加入对唱,盘来盘去,人物的神态表现非常生动,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绕”是将单纯的情节,绕得又长又远,然后回归本题,使情节发展层层递进,以增强表现力和加深读者的印象。如写阿诗玛成长,从三个月、五个月、七个月、六岁、七岁、十岁……长长绕来,反复重叠:“爹爹喜欢了一场,妈妈喜欢了一场。”
《阿诗玛》也具有民间诗歌善用比兴手法的特点。它的比喻清新独特。如形容阿诗玛的美,把她的头发比作“落日的影子”,使人联想起南国落日那种光泽、柔美和绵长。比喻阿诗玛兄妹犁地、撒种是“泥土翻两旁,好象野鸭拍翅膀”,生动、形象、富于生活气息。“兴”是因物、因景引起下文的方法,它和下面的诗句,有时有内容上或感情上的联系,有时只是起关联的作用。如用“玉鸟依然叫,白云照样飘”“兴”起“可爱的阿诗玛呵,爹娘见不着她了”,触景生情,物在人非,表现父母对阿诗玛的思念。“玉鸟天上叫,太阳当空照”暗示山长水遥,阿黑问路、打马飞赶的辛苦。“太阳不愿照,玉鸟绕路飞。”这又是另一幅画面,它“兴”起了阿诗玛在热布巴拉家受难的情景。这些起兴的诗句,不仅在结构上起着关联作用,而且对气氛的渲染、造成声韵的回环,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长诗的语言运用和细节描写,和撒尼族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心理素质、风俗习惯紧密相联,带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如阿诗玛说:“会盘田的人我才中意”,他“跳起舞来笑脸开,笛子一吹百鸟来”,“直心的人儿我才喜欢”——这种选择爱人的标准,既体现了阿诗玛的个性,也体现了撒尼民族的共性。又如《说媒》一章,写媒人麻蛇般的长舌和八哥一样灵巧的嘴巴,能晓以利害,夸以财富,就很有生活气息。阿诗玛的妈妈割不下心头肉,舍不得女儿出嫁,她忧虑女儿未来的公婆的刁难,那刁难的情景是:“烧完了湿柴呵,他们还没有讲完闲话!”这情景里饱和着伤心的人情体验,可以说活脱脱地具现了一幅撒尼族的生活风俗画。
长诗的传奇性情节,及其对阿诗玛的美丽和对阿黑的神力的夸张描写,都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美丽的阿诗玛和神勇的阿黑本应获得幸福的权利,但是恶神总是偏向恶人,好人的幸福总是被剥夺,长诗以悲剧结尾。撒尼族人民说:“阿诗玛的苦就是我们撤尼人的苦!”阿诗玛的命运是旧社会无数穷苦少女命运的写用,具有深刻的概括意义。
《阿诗玛》等叙事长诗,是我国少数民族用他们的艺术天才和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这些叙事长诗的陆续发掘、整理和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而且对当代诗歌的发展和繁荣,将会起着借鉴和滋养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在各少数民族中,都有美丽、丰富的文学库藏,其中叙事长诗尤为出色。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处在被压迫、被摧残、被歧视的境地,他们大多没有自己的文字,不少叙事长诗,只能口耳相传。云南彝族的一首歌悲凉地唱道:
从前我们在高山上唱歌,
歌声被风吹走了,
从前我们在河边唱歌,
歌声被水冲走了。
解放前有些关心民间文学的学者、诗人如张光年、徐嘉瑞、李广田等等,曾从事过搜集、整理少数民族叙事长诗的工作,但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人少力薄而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有关部门一再组织队伍,深入调查,进行研究整理,一些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作品得以成书问世,这些民间文学的珍珠拂去了尘土,重放了光辉,有的还流传国外,为世界人民所知晓,然而由于文字和语言的隔阂,及工作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中时断时续,十七年中挖掘整理出版的少数民族叙事长诗,同它的储藏量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少数民族叙事长诗,有原始史诗、英雄史诗和民间故事叙事诗三类。
原始史诗讲的是天地万物的原始。如云南省弥勒县彝族支系阿细族的《阿细的先基》(先基是阿细语的译音,是“歌”的意思)①,它从最古时候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的起源唱起,历数人类早期生活,如怎样分年月、盘庄稼、造房屋和祭神祇。它唱出人类遭遇的洪水浩劫苦难,唱出初民对自然的认识、想象和斗争。诗中也有世俗生活的描写。在“男女说合成一家”中描述了阿细人民的爱情、婚姻生活及对现实社会的各种见解,长诗中流露的对穷困处境和未来命运的哀愁怅然之情,深深地烙印着人类的忧患意识,并染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根据云南省楚雄自治州的姚安、大姚、盐丰等县流传而整理的彝族史诗《梅葛》①(“梅葛”是彝语译音,一种曲调的名称),分“创世”“造物”“婚事和恋歌”“丧葬”等几个部分,讲的也是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以及盖房、狩猎、畜牧、农事、造工具、制盐、养蚕抽丝等人类物质生产发展过程,并婚丧嫁娶方面的风俗习惯,这类史诗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民俗学价值。
与这些史诗相类的,还有云南纳西族的《创世纪》等。
在英雄史诗中,有被誉为亚洲《伊利亚特》的著名藏族史诗《格萨尔》②。它歌颂了一位雄狮大王。这位大王不仅相貌超群,神通广大,聪慧博识,威武雄壮,而且具有爱国爱民、舍己为人的品德,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长诗有许多荒诞的描写,使他成为天神般的人物,这是人类对自己的力量实行自我肯定自我放大的一种审美形式。流传在蒙古族民间的《英雄格斯尔可汗》,①跟《格萨尔》出于同一母体,然而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它具有不同的特色。这部英雄史诗经蒙族诗人琶杰说唱流传,由其木德道尔整理、安柯钦夫译为汉文出版。它共分两卷:前卷叙述格斯尔镇压十二头魔王,从魔王手中救出爱妃阿尔勒高娃的经过,颂扬了格斯尔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卷写沙赉河三汗乘格斯尔外出镇压十二头魔王之际,发动侵略战争,格斯尔的叔父朝通背叛通敌,将士先后阵亡,国土沦丧,格斯尔悲愤已极,决心严惩敌人,收复国土。史诗讴歌悲壮的正义战争,在一段“骏马赞”里,塑造了一个铁青马的威武无敌形象:“一听冲锋的号角,奋勇向前的铁青马。踏进混乱的敌群,大显威风的铁青马。即使遇上熊熊的烈火,绝不畏缩的铁青马。直从怯懦的敌人头顶,猛冲过去的铁青马。”无疑,这个形象是富有寓意的,它对英雄格斯尔和骁勇善战的蒙古人民构成了象征意味。
与这类史诗类似的,还有白族的《火把节》、《蛇骨塔》,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葫芦信》,云南德宏傣族的《苏文纳和她的儿子》等。
反映近代生活的英雄史诗,以《嘎达梅林》最为著名②。这部英雄史诗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奉系军阀张作霖和内蒙的封建王爷相勾结,残酷地压迫、剥削内蒙人民,内蒙人民流离失所,昔不堪言。嘎达是内蒙古王府的梅林(职位低的武官),他富有正义感,同情人民的苦难。开始,他对王爷抱有幻想,曾一再请求王爷发善心,与人民共同反对军阀张作霖,结果反被军阀和王爷合谋判了死罪,囚在监牢里。嘎达的妻子牡丹得到这悲痛的消息后,毅然斩除牵挂,亲手杀死了自己三岁的爱女,烧毁了自己的老家,将全部财产购置枪马,组织砸牢劫狱,救出了嘎达梅林,揭起了起义造反的大旗。嘎达梅林领着起义的队伍,四处转战,军阀和王爷的反动武装被打得狼狈逃窜,黎民百姓人心大快,齐声夸赞嘎达梅林。然而,几年之后,由于内奸的策应,嘎达梅林的起义队伍被包围了,他们英勇战斗到最后,嘎达梅林誓死不降,跳进西拉木伦河激流中壮烈牺牲。长诗还出色地表现了牡丹的果敢刚强、有勇有谋,深明大义,可惜收尾仓促,未交待她的结局,内蒙人民深深怀念着嘎达梅林这位为人民献身的英雄,诗中唱道:“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呵,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反抗军阀的嘎达梅林啊,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嘎达梅林呵,虽然倒下了,他的英名永在人间”。
爱情题材的长篇叙事诗,有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召树屯》①。它讲的是勐版加的王子召树屯,和化为孔雀的勐董版的公主喃婼娜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此外还有云南德宏傣族的《俄并与桑洛》、白族的《望夫云》、傈傈族的《逃婚调》等。僮族诗人韦其麟根据僮族民间传说创作了优美动人的叙事长诗《百鸟衣》①。它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向黑暗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故事。聪明勇敢的青年古卡爱上了美丽能干的姑娘依娌,可是蛮横的土司抢走了依娌。勇敢的古卡爬了九十九座山,射了一百只雉鸡,做了一件神奇的“百鸟衣”,救出了依娌,杀死了土司。作品生动地刻划了一对勇于反抗的青年人的坚强性格,赞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揭露了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的贪婪和愚蠢。长诗生动、流畅。
除了爱情题材,还有反映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热爱自由,一心向往幸福生活并同邪恶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的叙事长诗。在已经发掘和整理的这类作品中,《阿诗玛》②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一九五三年五月云南省人民文工团深入到撒尼人聚居的路南县圭山区进行发掘工作,历时三个月,搜集到《阿诗玛》的传说异文二十种。黄铁、刘知勇、刘绮,对异文进行了整理,公刘作了润色,一九五四年发表。一九五九年,作家李广田又在这个基础上作了加工,并写了序。这就是现在流传较广的被公认为整理得较好的本子。
长诗分为十三章。第一章是序曲。第二至四章,介绍主要人物阿诗玛和阿黑两兄妹以及热布巴拉家的丑恶的儿子阿支。第五至九章,写热布巴拉家说媒遭受阿诗玛的坚决拒绝,他们派人抢走了阿诗玛,在外放羊的阿黑得知,便持弓策马,紧紧追赶。第十至十二章,写阿黑对热布巴拉家的斗争,他终于迫使热布巴拉家放出了阿诗玛。最后的第十三章,写热布巴拉指使崖神在阿诗玛兄妹的归途中发大水冲走了阿诗玛。阿诗玛从此变成了山谷的回声。
长诗塑造了富贵不能***、咸武不能屈的阿诗玛和勇敢、聪明的阿黑这两个人民喜爱的形象。
阿诗玛从小热爱劳动,聪明懂事,六七岁就帮助妈妈绕麻线,八九岁拿着镰刀上山挖苦菜,以后又学会了割草,挑水,放羊和做庄稼活。她绣出的花,“鲜艳赛山茶”;她赶的山羊,“白得象秋天的浮云”。人们热爱她,称她是“千万朵山茶花”中“最美的一朵”,“千万个撒尼姑娘”中“最好的一个”。阿诗玛的美名传遍四方。财主热布巴拉托媒人海热去说媒,想将阿诗玛娶来给他的儿子阿支做老婆。尽管媒人把热布巴拉家的财富夸得天花乱坠,阿诗玛坚决不答应。美丽的姑娘,有她明确的是非标准:“清水不愿和浑水在一起,我绝不嫁给热布巴拉家,绵羊不愿和豺狼作伙伴,我绝不嫁给热布巴拉家。”后来她被抢走,受尽折磨,关进了黑牢,但她决不向恶势力屈服。她高声唱道:“你家谷子堆成山,我也不情愿。你家金银马蹄大;我也不希罕。”她美丽,能干,刚强,是撤尼人民理想的结晶。
阿黑的形象同阿诗玛交相辉映:“圭山的树木青松高,撒尼族小伙子阿黑最好。”他唱山歌,“画眉飞来和”;他吹笛子,“过路马鹿也停脚”;他武艺精强,“拉弓如满月,箭起飞鸟落”。更重要的是,他有强烈的反抗压迫的精神。为了抢救阿诗玛,骑上战马去追赶,“他一口气跑了两座山,两口气跑了五座山”,“翻过数不清的峰峦,蹽过数不清的深涧”。他那象山崩地裂、风吼雷鸣的叫喊声,惊动了热布巴拉一家人。他聪明、能干,热布巴拉父子诡计多端也难不住他。他跟他们比赛唱歌、砍树、接树、撒米、拾米。他射死了他们放来残害他的三只老虎,还用神箭射中了热布巴拉家的大门、堂屋柱子、供神桌。他以超人的智慧和力量,迫使热布巴拉父子不得不将阿诗玛放还。“他象高山上的青松,断得弯不得”,阿黑是撒尼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长诗通过对阿黑、阿诗玛兄妹顽强斗争事迹的描叙,反映了撤尼族人民追求幸福的坚强意志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阿诗玛》在艺术上是很有特色的。
在表现手法上,它充分显示了山歌“盘”与“绕”的特点。“盘”是对唱中的反复问答,起着酝酿感情和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如篇首唱道:“应该唱一个呀,应该怎样唱呀,山中的姑娘,山林中的花。”这个诗句重复了三次,从婉言推让,进而商量对唱,最后到觍地加入对唱,盘来盘去,人物的神态表现非常生动,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绕”是将单纯的情节,绕得又长又远,然后回归本题,使情节发展层层递进,以增强表现力和加深读者的印象。如写阿诗玛成长,从三个月、五个月、七个月、六岁、七岁、十岁……长长绕来,反复重叠:“爹爹喜欢了一场,妈妈喜欢了一场。”
《阿诗玛》也具有民间诗歌善用比兴手法的特点。它的比喻清新独特。如形容阿诗玛的美,把她的头发比作“落日的影子”,使人联想起南国落日那种光泽、柔美和绵长。比喻阿诗玛兄妹犁地、撒种是“泥土翻两旁,好象野鸭拍翅膀”,生动、形象、富于生活气息。“兴”是因物、因景引起下文的方法,它和下面的诗句,有时有内容上或感情上的联系,有时只是起关联的作用。如用“玉鸟依然叫,白云照样飘”“兴”起“可爱的阿诗玛呵,爹娘见不着她了”,触景生情,物在人非,表现父母对阿诗玛的思念。“玉鸟天上叫,太阳当空照”暗示山长水遥,阿黑问路、打马飞赶的辛苦。“太阳不愿照,玉鸟绕路飞。”这又是另一幅画面,它“兴”起了阿诗玛在热布巴拉家受难的情景。这些起兴的诗句,不仅在结构上起着关联作用,而且对气氛的渲染、造成声韵的回环,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长诗的语言运用和细节描写,和撒尼族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心理素质、风俗习惯紧密相联,带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如阿诗玛说:“会盘田的人我才中意”,他“跳起舞来笑脸开,笛子一吹百鸟来”,“直心的人儿我才喜欢”——这种选择爱人的标准,既体现了阿诗玛的个性,也体现了撒尼民族的共性。又如《说媒》一章,写媒人麻蛇般的长舌和八哥一样灵巧的嘴巴,能晓以利害,夸以财富,就很有生活气息。阿诗玛的妈妈割不下心头肉,舍不得女儿出嫁,她忧虑女儿未来的公婆的刁难,那刁难的情景是:“烧完了湿柴呵,他们还没有讲完闲话!”这情景里饱和着伤心的人情体验,可以说活脱脱地具现了一幅撒尼族的生活风俗画。
长诗的传奇性情节,及其对阿诗玛的美丽和对阿黑的神力的夸张描写,都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美丽的阿诗玛和神勇的阿黑本应获得幸福的权利,但是恶神总是偏向恶人,好人的幸福总是被剥夺,长诗以悲剧结尾。撒尼族人民说:“阿诗玛的苦就是我们撤尼人的苦!”阿诗玛的命运是旧社会无数穷苦少女命运的写用,具有深刻的概括意义。
《阿诗玛》等叙事长诗,是我国少数民族用他们的艺术天才和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这些叙事长诗的陆续发掘、整理和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而且对当代诗歌的发展和繁荣,将会起着借鉴和滋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