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易研究会
[第二节 抒情诗]
第二节 抒情诗

  郭小川的诗作大部分是抒情诗。五十年代,他站在时代斗争的前列,满怀革命激情,写下了许多优秀的篇章。他六十——七十年代创作的《甘蔗林——青纱帐》等,比之他以往的抒情诗,思想更深沉,形象更丰富,意境更高远,技巧更纯熟,是他的抒情诗创作的高峰。他的抒情诗,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感物咏志或借景抒情的;一是通过对斗争生活的独具匠心的描绘,让思想感情自然流露出来的;一是直抒胸臆的。

  感物咏志或借景抒情之作,占了他的抒情诗的大部分篇幅。首先应提到的是《厦门风姿》(一九六二年)。诗人说过:“我的习性还没有多少变移,沸腾的生活对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山中》)。的确是这样。这首诗仍然保持着诗人诗作中原有的那种对现实斗争生活火辣辣的感情和强烈的战斗性;然而它在思想和艺术上却进入了新的境地,作为主要是表现感情的艺术,其诗味更浓了。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处于海防前线的英雄岛和英雄城市——厦门的“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百样仙姿、千般奇景、万种柔情”的情意缠绵的描绘和赞美,歌颂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秀丽风姿和人民的英雄性格,使读者从优美的意境中受到强烈情绪感染,激起战斗的壮志豪情。

  战斗的壮志豪情,在郭小川的诗里并没有流于廉价的理想主义。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经历严重的困难时期,对困难应持什么态度,这是革命者必须回答的问题。斗争,只有同困难作脚踏实地的斗争,才能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诗人在与《厦门风姿》同时写作的《乡村大道》里,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寓意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革命的真理:“哦,乡村大道,我爱你的明亮和丰沃,也不能不爱你的坎坎坷坷、曲曲折折;不经过这样的山山水水,黄金的世界怎么开拓!”这里没有抽象的说教,诗人通过对那条把城市、乡村、山地、平原“串成珠宝”的乡村大道的由衷赞美,使读者领悟了孕育在诗人心中的哲理。乡村大道也是生活的大道,革命的大道,人生的大道。这条大道虽然不平坦,但它却是通往胜利的必由之路。寓意何其深刻,构思何其巧妙!

  构思更为巧妙,寓意更为深刻之作,当推《甘蔗林——青纱帐》及其姊妹篇《青纱帐——甘蔗林》。甘蔗林和青纱帐这两种自然物,被诗人化为了美妙的情思:从南方“香甜”的甘蔗林联想到北方“严峻”的青纱帐;又从“遥远”的青纱帐回到了“芬芳”的甘蔗林。这里,甘蔗林和青纱帐成了社会主义时代和革命战争年代的象征。诗人通过反复的联想、对照、咏叹,抒写了革命者的情怀:

   我年轻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让我们到甘蔗林集合吧,重新会会昔日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让我们到青纱帐去吧,喝令时间退回我们的青春。

  昔日的战士变成了今日的建设者;今日建设甘蔗林也要象昔日保卫青纱帐那样,“有能力驾驭任何险恶的风云”——这是诗歌所表现的富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意蕴。

  把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与昨天的革命斗争联系起来抒写,以激发人们的革命精神,是郭小川抒情诗的重要内容。这样的内容在《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一诗中也有深刻的反映。在抒写这个内容的同时,诗人往往以蘸满激情的笔,见景生情,状物咏志,热烈歌颂战斗在我国天南海北、为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而献身的人们的英雄性格。这些英雄性格既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又显示着新的时代特色。如《夜进塔里木》、《西出阳关》、《雪满天山路》、《在大沙漠中间》和《昆仑行》等。

  抒写英雄性格,《林区三唱》最为出色,如三唱之(三)的《青松歌》。青松,是历来诗人赞美的对象,而且不乏好诗。但是从青松身上发掘了如此高尚的情操,却是郭小川别出胸臆之作:

   而青松啊,

   永为人间服务!

   身在林区,

   心在南疆北土;

   长在高山,

   志在千村万户。

   海角天涯,

   都是路!

   移到西蜀,

   就生根在西蜀,

   运到两湖,

   就落脚在两湖。

   有用处,

   就是福!

   能做擎天的柱,

   就做擎天的柱;

   能做摇船的橹。

   就做摇船的橹。

   奔前途,

   不回顾!

   需要含辛菇苦,

   就含辛菇苦;

   需要粉身碎骨,

   就粉身碎骨。

   千秋万古,

   给天下造福!

   活着时,

   为好日月欢呼;

   倒下时,

   把新世界建筑。

  这里赞美的不仅仅是青松,诗人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在给同青松具有“一样的志趣,一样的风度,一样的胸怀,一样的抱负”的林业工人绘“形图”。在诗人笔下,青松,成了中国人民英雄性格的象征。

  同上述感物咏志、借景抒情的诗篇相比,《木瓜树的风波》、《秋日谈心》、《大海浩歌》和《他们下山开会去了》则属于别一类型,它们虽然也是抒发对光荣的过去、战斗的现在、美好的未来的一往深情,但是在表现手法上,却偏重于具体形象的描绘。它们或者写了一个片断的故事,或者写了一个动人的场面,却不是叙事诗。在这些诗中,形象被诗人的感情所驱使,而诗人的感情既寄寓在形象上,又不时地离开形象直接抒发。感情——形象,形象——感情,在诗人独具匠心的构思中,完全融成了一个表现着特定主题思想的意境。这类抒情诗尽管常见,但郭小川在题材意义的发掘、主题思想的提炼以及艺术表现的方式上,都有他的独到之处。

  在“四人帮”横行时期,他的政治抒情诗常常表现为直抒胸臆,体现了一个战士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积极抗争的精神。壮美的《团泊洼的秋天》和《秋歌》就是这样的作品。经过空前激烈的政治斗争风浪的颠簸,诗人的阅历更丰富了,眼光更犀利了,思想更深沉了。面对着“四人帮”的暴虐行径,诗人的《团泊洼的秋天》不再取含蓄委婉的方式,而是用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语言,直白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

   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

   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

   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永远改造,从零出发;

   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

   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不受欺诈;

   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大脑发达。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

  这是一个真正的战士形象。郭小川曾经说过:“我,今天,用我的全部心血,写出这战斗的诗。”(《正当山青水绿时》)这首诗中就凝聚着诗人的战斗的思考、信念和革命者的品行、气节。由于诗人是用他的全部心血写政治抒情诗的,因而他抒发的豪情壮志回肠荡气,不同凡响:

   战士的一生,只能是战斗的一生;

   战士的作风,只能是革命的作风。

   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衰老,老态龙钟;

   但愿我的心,还象入伍时那样年青。

   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化烟,烟气腾空;

   但愿它象硝烟,火药味很浓,很浓。

   ——《秋歌》

  总观郭小川的这些抒情诗,其共同特点是:充满着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无限热爱的革命激情;既抒写了诗人对斗争生活的独特见解、独特感受,又洋溢着强烈而鲜明的时代精神,在政治与艺术的和谐统一中,展现了革命者的博大胸怀。它们是我国当代文学抒情诗中独放异彩的佳花。

  


To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