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贺敬之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贺敬之诗歌的艺术特色
贺敬之是个在艺术上进行着不倦探求的诗人。四十多年来,从他的第一本诗集《并没有冬天》,到《乡村的夜》、《朝阳花开》、《放歌集》,到近作《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其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并呈现出自己的风格。
在同时代的诗人中,贺敬之最善于表现重大的政治题材和抒写重大的政治主题。这一特点主要反映在他建国后的政治抒情诗创作中。翻开他的诗集,《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可以说都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它们熔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鲜明地表露着诗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激情,格调高昂而奔放。
政治抒情诗抒写的是政治之情,然而政治不等于口号,口号也不能成为诗。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所以有着巨大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他能够赋予抽象的政治性命题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以政治的“虚”来贯串、带动形象的“实”,又以形象的“实”使政治的“虚”变成可观可感的东西,从而造成了既动人心弦又给人美感的诗的境界。例如,写到祖国从黑暗的过去到光明的今天的巨大变化时,诗人说:
而你呵,
“命运”姑娘,
你对我们
曾是那样的残酷无情,
但是,今天
你突然
目光一转,
就这样热烈地
爱上了我们,
而我们
也爱上了你!
而你呵,
“历史”同志,
您曾是
满身伤痕、
泪水、
血迹……
今天,我们使你
这样地骄傲!
我们给你披上了
绣满鲜花、
挂满奖章的
新衣!
——《放声歌唱》
象这样把政治思考化为审美诗情之笔,在贺敬之的作品里比比皆是,而且大多贴切自然,意象飞动,情感强烈。
由于贺敬之的诗作常常从重大政治命题中去寻觅和表现诗情,因而其视野宽广,结构呈现出大开大阖、波澜壮阔之势。在宏大的视野和结构里,诗人驾起想象的翅膀,纵横驰骋,上天入地,古今中外,山南海北,充分调动时空的张力创造意境。诗人在《雷锋之歌》中说:“面对整个世界,我在注视。从过去,到未来,我在倾听……”“我心灵的门窗向四方洞开……”“我胸中的层楼呵有八面来风!……”应该说,贺敬之的长篇政治抒情诗都有这一特点。正是这一特点使他以自己特有的艺术气质在我国当代诗坛上成为令人瞩目的“这一个”。
抒情诗创造的是抒情主人公形象。贺敬之的抒情主人公在诗中往往以字面上的“我”为艺术符号。这也是他的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以“我”的身份和眼光来感受生活和抒写激情,无疑更便于坦露自己的个性,因而为古今中外的诗人们所常用;然而贺敬之的“我”与郭小川的“我”一样,是个“大我”,或者准确一点说,是“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体。诗人在《放声歌唱》中这样写道:
呵,我
永远属于
“我们”:
这伟大的
革命集体!
这是党
为我们创造的
不朽的
生命,
是祖国大地的
无敌的
威力!
呵!
未来的世界,
就在
我的
手里!596
在
我——们——的
手里!
把“小我”溶入“大我”之中,是贺敬之抒情主人公的内在结构,也是诗人执着的艺术追求。他说:“诗里不可能没有‘我’,浪漫主义不可能没有‘我’……问题在于,是个人主义的‘我’,还是集体主义的‘我’、社会主义的‘我’、忘我的‘我’?革命的浪漫主义就是考虑何者为我,我为何者的最好试题。‘我’不能隐藏,不能吞吞吐吐、躲躲闪闪。”①由于他笔下的“我”总是同时代同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读他的诗能够感受到一个独特的认识、独特的心灵,同时在这种认识和心灵之中诗人具现了人民的高大形象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产生群体感与自豪感。
在诗体上,贺敬之从未停止过自己的探索。总的来说,他是从表现民族的、现代的、革命的思想感情的需要出发,以广泛借鉴、吸收民歌和古典诗词的艺术技巧以及外来形式为基础,去熔铸自己的新诗体、新风格的。在这个大框架里,不同内容的诗又采取了不同的格调和章法,呈现出统一中的多样化色彩。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取“信天游”形式,运用两行体以及比兴、蝉联、夸张等手法抒写情怀,细腻而朴素,婉转而自然,浓烈而清新;《三门峡歌》又属别样,它在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在炼字炼意上,体现出来的严谨、凝重的风貌,包括其点化神话传说典故技巧的运用,显然是较多地吸收了古典诗词的艺术传统。至于那些长篇政治抒情诗,除溶合了民歌与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之外,还借鉴了“阶梯式”这一外来形式。对这一外来形式,诗人不是简单地搬用,而是根据表现强烈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的需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民族化的改造,使之成为传达诗歌内容的较完美的载体。在这样的载体里,那跳跃式的结构,整齐的对句和排句以及层层递进的词组序列,鲜明的节奏、旋律和韵脚,不仅造成了汪洋恣肆、高亢奔放的气势,而且造成了诗歌的形式美、音乐美。
贺敬之的诗歌,尤其是他的政治抒情诗,在艺术上也有着一定的弱点,这就是在他的诗笔之下,并不是所有那些政治口号性的语言都被化为诗的语言,有时多少会给人以抒发思想感情而游离于艺术形象的空泛的感觉。
贺敬之是个在艺术上进行着不倦探求的诗人。四十多年来,从他的第一本诗集《并没有冬天》,到《乡村的夜》、《朝阳花开》、《放歌集》,到近作《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其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并呈现出自己的风格。
在同时代的诗人中,贺敬之最善于表现重大的政治题材和抒写重大的政治主题。这一特点主要反映在他建国后的政治抒情诗创作中。翻开他的诗集,《放声歌唱》、《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可以说都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它们熔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鲜明地表露着诗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激情,格调高昂而奔放。
政治抒情诗抒写的是政治之情,然而政治不等于口号,口号也不能成为诗。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所以有着巨大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他能够赋予抽象的政治性命题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以政治的“虚”来贯串、带动形象的“实”,又以形象的“实”使政治的“虚”变成可观可感的东西,从而造成了既动人心弦又给人美感的诗的境界。例如,写到祖国从黑暗的过去到光明的今天的巨大变化时,诗人说:
而你呵,
“命运”姑娘,
你对我们
曾是那样的残酷无情,
但是,今天
你突然
目光一转,
就这样热烈地
爱上了我们,
而我们
也爱上了你!
而你呵,
“历史”同志,
您曾是
满身伤痕、
泪水、
血迹……
今天,我们使你
这样地骄傲!
我们给你披上了
绣满鲜花、
挂满奖章的
新衣!
——《放声歌唱》
象这样把政治思考化为审美诗情之笔,在贺敬之的作品里比比皆是,而且大多贴切自然,意象飞动,情感强烈。
由于贺敬之的诗作常常从重大政治命题中去寻觅和表现诗情,因而其视野宽广,结构呈现出大开大阖、波澜壮阔之势。在宏大的视野和结构里,诗人驾起想象的翅膀,纵横驰骋,上天入地,古今中外,山南海北,充分调动时空的张力创造意境。诗人在《雷锋之歌》中说:“面对整个世界,我在注视。从过去,到未来,我在倾听……”“我心灵的门窗向四方洞开……”“我胸中的层楼呵有八面来风!……”应该说,贺敬之的长篇政治抒情诗都有这一特点。正是这一特点使他以自己特有的艺术气质在我国当代诗坛上成为令人瞩目的“这一个”。
抒情诗创造的是抒情主人公形象。贺敬之的抒情主人公在诗中往往以字面上的“我”为艺术符号。这也是他的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以“我”的身份和眼光来感受生活和抒写激情,无疑更便于坦露自己的个性,因而为古今中外的诗人们所常用;然而贺敬之的“我”与郭小川的“我”一样,是个“大我”,或者准确一点说,是“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体。诗人在《放声歌唱》中这样写道:
呵,我
永远属于
“我们”:
这伟大的
革命集体!
这是党
为我们创造的
不朽的
生命,
是祖国大地的
无敌的
威力!
呵!
未来的世界,
就在
我的
手里!596
在
我——们——的
手里!
把“小我”溶入“大我”之中,是贺敬之抒情主人公的内在结构,也是诗人执着的艺术追求。他说:“诗里不可能没有‘我’,浪漫主义不可能没有‘我’……问题在于,是个人主义的‘我’,还是集体主义的‘我’、社会主义的‘我’、忘我的‘我’?革命的浪漫主义就是考虑何者为我,我为何者的最好试题。‘我’不能隐藏,不能吞吞吐吐、躲躲闪闪。”①由于他笔下的“我”总是同时代同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读他的诗能够感受到一个独特的认识、独特的心灵,同时在这种认识和心灵之中诗人具现了人民的高大形象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产生群体感与自豪感。
在诗体上,贺敬之从未停止过自己的探索。总的来说,他是从表现民族的、现代的、革命的思想感情的需要出发,以广泛借鉴、吸收民歌和古典诗词的艺术技巧以及外来形式为基础,去熔铸自己的新诗体、新风格的。在这个大框架里,不同内容的诗又采取了不同的格调和章法,呈现出统一中的多样化色彩。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取“信天游”形式,运用两行体以及比兴、蝉联、夸张等手法抒写情怀,细腻而朴素,婉转而自然,浓烈而清新;《三门峡歌》又属别样,它在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在炼字炼意上,体现出来的严谨、凝重的风貌,包括其点化神话传说典故技巧的运用,显然是较多地吸收了古典诗词的艺术传统。至于那些长篇政治抒情诗,除溶合了民歌与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之外,还借鉴了“阶梯式”这一外来形式。对这一外来形式,诗人不是简单地搬用,而是根据表现强烈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的需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规律和特点,进行了民族化的改造,使之成为传达诗歌内容的较完美的载体。在这样的载体里,那跳跃式的结构,整齐的对句和排句以及层层递进的词组序列,鲜明的节奏、旋律和韵脚,不仅造成了汪洋恣肆、高亢奔放的气势,而且造成了诗歌的形式美、音乐美。
贺敬之的诗歌,尤其是他的政治抒情诗,在艺术上也有着一定的弱点,这就是在他的诗笔之下,并不是所有那些政治口号性的语言都被化为诗的语言,有时多少会给人以抒发思想感情而游离于艺术形象的空泛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