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易研究会
[第三节 其他革命家的诗词]
第三节 其他革命家的诗词

  在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把写诗当为“余事”却取得杰出成就的,除毛泽东、陈毅外,还有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和叶剑英等。这些革命家作为建党建国的元勋,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壮丽的史诗。他们的非凡生活经历和丰富的感情体验,为他们提供了写不尽的诗情。他们都受过我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对旧体诗词的深厚修养使他们对这种形式运用自如。在紧张的革命斗争中和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们以各自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境界,为我国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很多老革命家都抒写过他们青年时期为国为民立志改革的雄心壮志。其中最动人的是周恩来的诗篇。

  周恩来(一八九八——一九七六)一九一七年以前写的都是旧体诗,计有《春日偶成》、《送蓬仙兄返里有感》、《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等七首,《大江歌罢掉头东》最为著名: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当时的中国正群魔乱舞,军阀混战,内忧外患交加,民族灾难深重。出于立志救国的赤胆忠心,周恩来中学毕业后毅然东渡日本,出国前挥笔写下这首壮怀激烈、意气风发的诗篇。诗中生动地展示了周恩来“济世”的广阔胸怀,表达了不怕困难、不避艰险、专心致志去掌握科学真理的意志和决心,抒发了追求理想、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诗人充沛的感情有如洪波涌起,破壁而飞的凌云壮志把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洋溢着改造社会的浓烈激情。

  “五四”前后,诗人写了七首新诗。其中《雨中岚山——日本京都》等四首写于日本。周恩来旅居日本期间,以“邃密群科”的精神,深入地研究了正在涌向东方的各种社会思潮,开始接触并认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这使他受到很大的启示,感到眼前一片光明。他把这种感受写入诗中,借描写岚山景色的姣妍抒发自己在长期艰苦探索中突然发现马克思主义时的喜悦心境:“潇潇雨,雾濛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其他学说都无济于世,只会“愈求愈模胡”,只有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的光辉,使他透过浓雾,看到了人类社会光明的前景,因此他格外觉得这“光明”的“姣妍”,也更向往这“姣妍”的“光明”。

  《别李愚如并示述弟》是送李愚如赴法勤工俭学之作。当时许多青年知识分子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纷纷到巴黎公社的故乡去勤工俭学。李愚如是其中的一个。诗中热情赞扬李愚如出国寻求真理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对战友的殷切希望和鼓励。同时诗人还表达自己一旦获得自由(当时被敌人关在监狱里)也要赴法的心愿。

  为悼念黄正品(黄爱)烈士而写的《生别死离》,可以说是诗人的代表作。诗人说:“知道黄君正品因长沙纱厂工人罢工事,遭了赵恒惕同资本家的诱杀。一时百感交集……遂作此篇,用表吾意所向,兼示诸友。”诗中热烈讴歌“壮烈的死”,厉声鄙弃“苟且的生”,高度赞扬革命者的献身精神:

   举起那黑铁的锄儿,

   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

   种子撒在人间,

   血儿滴在地上。

  诗人以对生与死的价值的“参透”,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这里激荡的是无产阶级战士的豪情壮志,显示的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风貌。这种豪情壮志和思想风貌,可以说是诗人一生斗争精神的光辉写照。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在周恩来诗作中,人们最熟悉的要数这首为皖南事变而写的悲壮诗篇。这首诗艺术地概括了皖南事变的性质,揭露了蒋介石反革命活动的真相,抒写了全国人民的满腔悲愤。它犹如锋利的匕首,直刺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它犹如黑暗中的火炬,燃烧起蒋管区革命人民的心头怒火;它也显示了周恩来同志极高的斗争艺术:以曹植的七步诗为喻,表明我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团结抗日的立场。这首诗在当时曾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

  周恩来诗歌数量不多,但思想深刻,形式多样。他的旧体诗,警拔豪迈,用典对仗颇见工力;他的自由体诗,特别是《别李愚如并示述弟》、《生别死离》两首,运用了迭句、排比等表现手法,写得回旋跌宕,酣畅淋漓,语言铿锵,节奏鲜明,显示了诗人的艺术才能。

  朱德(一八八六——一九七六)是一位热情而朴实的诗人。他解放前的诗作是写他参与并领导人民战争的感受。“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这首题为《寄语蜀中父老》的诗,是作者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写给四川家乡人民的,实际上也是写给国民党统治下的大后方人民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开辟抗日根据地。但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却违背诺言,不给英勇抗战的八路军以武器、给养上的必要补充,使八路军将士大雪纷飞的十月仍身着单衣。这首诗既热情歌颂了浴血奋战在冰天雪地的抗日战士的英雄气概,也愤怒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战的罪行,显示了作为八路军总司令的诗人的壮阔胸襟。《太行春感》、《出太行》、《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五首》、《赠友人》等都展现了抗日根据地的大好形势,抒发了无产阶级大无畏的战斗豪情。“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抗日根据地犹如“群峰壁立”的太行,坚不可摧;那“红似火”的“烽烟”,正是抗日战争如火如荼蓬勃气势的形象写照。“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诗人借刘邦的大风歌和鲁阳公挥戈退日的典故,展现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英雄辈出的大好局面,表达了誓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的信心。“神州尚有英雄在,堪笑法西意气浮”,“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诗句表现了压倒敌人的气势和气壮山河的雄伟气魄。《感事八首用杜甫<秋兴>诗韵》是朱德解放战争时期诗歌的代表作。它写于一九四七年十一月,是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阶段的诗史。诗人高瞻远瞩,统观全局,用高度概括的诗句写出战争总的进程,形象地揭示出战争的本质特点,突出地展现了人民必胜的前景。“国贼难逃千载骂,义师能奋万人心”,“北地早成磐石固,南征犹怨义旗迟”,正是这种人心向背,昭示了解放战争必然胜利的根本原因;“南合村中晓日斜,频呼救命望京华”,是对反动军队灭亡时的绝望挣扎的生动描绘;“千门万户喜朝晖,处处村头现紫微”,形象地展现了解放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国贼军心惊落叶,雄师士气胜秋凤”,“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真实地表现出解放战争的浩大声势,倾吐了胜利的喜悦心情。全诗意境开阔,熔铸了深广的历史内容,是抒写解放战争的佳作。

  解放以后,诗人继续写出一些反映时代风貌的诗篇。《过五指山》、《花溪》、《和谢老<泛舟古田水库>原韵》等状写了新中国的山河新貌;《飞过泰山》、《游鼓山》等抒发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登叠彩山赠徐老》、《和董老过春节诗》等表现了老一代革命家雄健的风姿。在这些诗作中,《游七星岩》的韵味更浓:

   七星降人间,

   仙姿实可攀。

   久居高要地,

   仍是发冲冠。

   开心才见胆,

   破腹任人钻。

   腹中天地阔,

   常有渡人船。

  全诗情景交融,语意双关,既写出租国山河胜景,又展现出诗人的坦荡胸怀和高尚品格。此外诗人还写了一些回顾革命历史的诗篇,如《经闽西感怀》、《喜读主席词二首》等,这些诗篇于诗情之中总结了革命斗争的宝贵经验。

  陈毅说:“总司令的诗有总司令诗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它既有豪放的气势,又有淳朴的风骨。朱德主张诗要通俗化、群众化,要求朴素、明朗,他的诗作就是这一主张的实践:朴素不求华丽,质直绝少雕琢。他喜欢白居易的“元和体”,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白居易诗风的影响。

  董必武(一八八五——一九七五)是老革命家诗歌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他写了一千多首,《董必武诗选》收入三百多。

  歌颂“令人欣羡”的延安,揭露“多昏雾”的重庆,表现自己心中的爱与憎,是董必武解放前诗作的基本内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作为共产党的代表之一,他同周恩来等一道,参加了与国民党的谈判斗争,往来于延安与重庆之间,光明与黑暗两个世界的分明对比,在诗人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反映。《三台即景》、《别延安》等,写出了延安政清人和、物阜民康的景象:“肆陈杂货殊方产,人住悬崖曲径通”,“渐见繁荣和菜社,颇为幽雅问华沟。”《过劳山寄延安诸同志》等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与怀念:“亦知此别寻常事,总觉难言隐曲衷。今夜鄜州看明月,得无清皎与延同?”延安是当时全国的光明和希望所在,诗人对延安的一往深情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感情。重庆作为国民党的陪都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诗人满怀强烈的憎恨,以犀利的笔锋暴露它的丑恶与黑暗:“重压青年集中训,屡兴党狱法西方。小人放肆居高位,特务横行踞上床。”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就是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与国民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重庆办事处五周年纪念》再现了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重庆的政治气氛和统战斗争的特点:“乍暖乍寒更气候,忽张忽弛度春秋。”董必武建国后又写了《红岩村题诗》等诗篇热烈颂扬了那时中国共产党人“结庐在虎穴”的英勇斗争。

  董必武建国后一些诗作表现了对战友、对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一往深情:“出类亦拔萃,七亿人所敬。古稀松鹤姿,更同普天庆。”表达了对毛泽东的尊敬与热爱;“西樵何所有?岩上白云多。览之自怡悦,述与子同歌。”表现了战友之间深厚的情谊;《挽徐特立同志》、《挽陈毅同志》等悼诗也都写得情真意笃,肝胆照人,表达了对风雨同舟、忧乐与共的革命战友的深沉悼念。诗人胸怀中这种深厚的无产阶级的爱,及于革命队伍中的英雄战士,焦裕禄、雷锋、向秀丽等优秀人物的形象和品德,在诗人笔下都得到了生动的描绘和热情的歌颂。对阴谋家、野心家,诗人则给予了无情的鞭挞。如在《偶成》、《观坠机中尸影》中,诗人以辛辣的笔锋讥讽了篡党窃国元凶林彪:“平生自诩是天才,也把天才奖妇孩。三个天才天不佑,窃机投敌毁成灰。”

  董必武也有吟咏祖国建设新貌的诗篇。《延河大桥成题句》流露出诗人对延安建设的喜悦之情:“秋水盈川没涨痕,步头无渡阻行人。一桥架合东西岸,宝塔山前不问津。”《椰庄海边黎民村》、《游玉渊纪沿途所见》等在恬静安谧的画面中描绘出新中国农村一片生气盎然的景象:“椰子林中住,幽村乐气清。日升明向午,潮落静无声。蚌蛤寻非远,鸡豚散不争。社员理生事,集体业心萦。”

  董必武的诗还展示出谦虚谨慎、学习进取、老而弥坚的崇高思想境界。“五十六十匆匆过,而今忽及古稀年。先忧后乐吾岂敢,尊圣希贤志则然。老去愈知学不足,春来弥觉物增妍。风和日丽精神旺,准拟勤劳作业便。”进入古稀之年的诗人壮心不已,朝气蓬勃,犹如不老的苍松,永远焕发出革命的青春。他还写过一些总结自己战斗历程,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自寿诗,其永不满足、虚怀若谷的情怀溢于言表:“‘我似老牛鞭不动’,后推前挽总蹒跚。”“驾骀荷重难胜任,唯望鞭驱使凛竞。”有一个时期,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的职务,但他却愧于高位,在《偶得一绝句》中写道:“新功未建惭高坐,老本无多啃早完。如驽马将长恋栈,得栖梧意学鸣鸾。”诗人这种谦虚的品德与那些向党向人民伸手要官要权的野心家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九十初度》是董必武的最后一篇诗作:“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诗人以气势磅礴的诗句,总结了自己为革命英勇奋战的一生,并以对革命的坚定信心勉励于人们。

  董必武写的都是旧体诗。他曾说过:“虽云欲废文言体,那敢轻题白话诗。对此残骸何所恋,只缘达意即吾归。”(《次稚天韵》)可见他所以要运用这种形式,只是由于多年形成的艺术习惯。他认为旧的格律形式只要能“达意”,就可以用来“讴歌御侮赋同仇”。“酒富新醇味,瓶存旧古风”,这既是他的艺术见解,也是他诗风的写照。他的诗技法娴熟自如,笔调细腻凝炼,总是以独特的感受反映时代新风貌,呈现出古朴醇厚的风格和从容平和的气度。他酷爱杜诗,杜甫对他的诗作有一定影响。

  叶剑英(一八九七——一九八六)也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远望集》收入他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七九年的旧体诗词八十多首。

  诗人怀念先烈、歌颂英雄的诗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满江红·追悼建国粤军第二师独立营香洲殉难官士》从象征烈士不屈性格的“镇海狮山”写起,回顾了诗人与牺牲者“谈兵虎帐,三春眉月”的深厚情谊,痛悼革命壮士为国猝然捐躯:“夜半枪声连角起,繁英飘尽***歇。到而今堕泪忍成碑,肝肠裂。”接着诗人以对胜利的坚定信念,抒写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壮志和对胜利的憧憬:“欃枪满地,剪除军阀。”“更方期孤育老能养,酬忠烈。”全词感情深挚,慷慨悲壮,有一种巨大的激励力量。《看方志敏同志手书有感》是对方志敏英雄业绩和无产阶级革命气节的颂歌。“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方志敏烈士坚贞不渝的心象丹枫一样,永不退色。《满江红·悼左权同志》从抗日民族大业着眼,联系左权同志不朽的功业,展现了敌后抗日战场壮观图景,抒发了对左权同志的深沉缅怀之情:“崦嵫日,垂垂没;先击败希特勒。会雄师踏上长白山雪。风起云飞怀战友,屋梁月落疑颜色。”《建军纪念日怀战烈》深情地追怀了“荆卿豪气渐离情”的刘伯坚、“虎穴坚持神圣业”的赵博生、“英雄战死错路上”的董振堂、“千军转进一身亡”的左权和“平生嫉恶如仇寇”的陈赓,在追怀中艺术地概括了革命先烈的光辉品德,总结了革命斗争的某些经验教训,鼓舞后继者奋然前行。这些诗词都写得深沉悲壮,格调高昂。

  叶剑英还以诗词记录了自己对各个革命时期的政治形势的深刻感受。《登祝融峰》反映了抗日战争初期的斗争风云和诗人壮阔的胸襟:“四顾渺无际,天风吹我衣。听涛起雄心,誓荡扶桑儿。”在那“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的民族危急时刻,诗人登上湖南衡山的最高峰祝融之巅,极目远眺,茫茫无际,雄劲的无风掀动着他遍布征尘的戎衣,阵阵涛声鼓荡起诗人激烈的壮怀。他把对祖国命运和人民苦难的关怀,对日寇的无比仇恨,对蒋介石的强烈谴责,统统铸进自己的钢铁誓言:“誓荡扶桑儿”。《过五台山》热烈地赞颂了伟大的解放战争和土改运动:“昔日庄严金佛像,而今流落万人家。”土地改革不但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也荡涤了封建宗法上层建筑。诗中还表现了对华北战场和整个解放战争的热切关注和胜利展望:“可有神工能扫雾,让吾放眼到平西”。《八十书怀》是叶剑英重要的诗作之一。度过了八十个春秋,战斗了半个多世纪的革命老人,环顾打倒“四人帮”后中国的大好形势,抒发了收拾动乱山河后的无限喜悦。他那“毋劳论废兴”的功高不傲的情怀和“愧望尘”的谦逊质朴的胸襟溢于言表。这首诗一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消沉暮气,以雄奇苍劲的诗句创造出夕阳映照、霞光满天、弥漫着浓郁青春气息的崭新艺术境界,抒写出老夫不老,斗志弥坚的豪情壮志。

  建国后诗人写了不少讴歌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长江大桥》就是一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颂歌。诗人仁立宏伟的大桥之上,举目远望龟蛇二山,回首俯瞰浩荡江流,雄视百代,纵览古今,以历史上的英雄衬托今天创造奇迹的中国工人阶级,以“天公叹服”和牛郎织女“乍惊还妒”的联想渲染出长江大桥的宏伟和大江南北四通八达的景象,以长江浩瀚的气势写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密云水库》、《大庆油田》在今昔强烈对比中,写出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及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西游杂咏》、《蝶恋花》二首(《榆林港》、《海南岛》)、《朝中措·鹿回头》、《草原纪游》、《游肇庆七星岩》等是诗人的纪游诗。它们不仅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能激发人们爱国感情。

 “剑英善七律”①。他的七律博大精深,律对精严,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较高成就。绝句最多,它们言近旨远,语浅情深,活脱自然,耐人寻味。词作虽然不多,但都写得慷慨激昂,气壮山河,有豪放派词风特点。

  


To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