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编历史京剧《谢瑶环》]
第三节 新编历史京剧《谢瑶环》
从田汉的新编历史京剧《谢瑶环》里,不仅可以看出剧作家对历史研究的深度,也可以看出他对我国当时现实生活的思考。这是一出“古为今用”的好戏。但是,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决不是靠简单化的“影射”现实来取得的。田汉认为:“在过去跟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时代,剧作家借古喻今,指桑骂槐是难免的,甚至一些史家的著作也采取这样的不得已的手段。但在解放后的今天就不能再用这样的手段了。这对我们的历史教育不利。”①在历史剧创作上,田汉反对那种从政治需要出发违背历史事实的反历史主义倾向;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写历史剧“古为今用”的原则。他说:“史剧家的主要任务是在于根据历史真实创造出足以教育今天人民的动人的历史人物形象……就是用前代的英雄形象来教育鼓舞今天的人民,从他们的高贵品德得到楷模,从他们的智慧经验得到启发。”②
田汉的《谢瑶环》,正是把历史剧创作牢固地放在历史真实性与政治倾向性的统一上,抓住“历史”与“现实”的某些相通或相似之处做文章。早在写此剧之前,田汉已经对我国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的某些社会问题有所认识和思考。但只有当他在西安看了碗碗腔《女巡按》的演出并进一步认识了唐朝历史之后,才找到了洽当地寄托他的思想感情的戏剧题材。
碗碗腔《女巡按》据华剧《万福莲》改编。《万福莲》写谢瑶环反对武则天“改唐为周”,并联合义士阮华和朝中大臣狄仁杰等逼武则天退了位;《女巡按》则将武则天改为唐中宗,写谢瑶环受武三思的迫害,最后与袁华等一起参加了太湖农民军。田汉对剧情进行了较大的变动,改编为《谢瑶环》。他在此剧的《小序》中所提到的修改,一处是把骂武则天改为肯定武则天,但又对她作一定的批评;一处是把谢瑶环受权奸迫害,最后与她所爱的江湖义士阮华抗拒追兵、逃入太湖的喜剧结尾,改为谢瑶环被权贵折磨而死的悲剧结尾。通过这些情节的变动,使谢瑶环“为民请命”的高贵品格和寄托剧中的“载舟之水也覆舟”的深刻思想更加突出,着重写她为解除百姓的痛苦而勇于请命,为完成使命而进行顽强的斗争直到献出生命。剧一开始,就通过她与权臣的争论,表现了她忧国忧民、不畏豪强、为民请命的性格特征。谢瑶环是尚仪院的司籍女官,她原是江南一位乡村教师的女儿,在思想上和江南人民有很深的联系。她从父亲的遗书中得知,江南人民因豪门贵族大肆兼并土地,无法生活下去,被迫逃往太湖。所以,当御史中丞来俊臣主张发兵征剿之时。她就挺身而出,与权贵据理力争,主张“抚慰黎民安社稷,制止豪强严法制”,冒死“为民请命”。武则天同意了她的主张,升任她为右御史台,改名谢仲举,女扮男装,巡抚江南。于是,开始了一次有浓厚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又孕育着悲剧结局的江南之行。在去苏州的路上,谢瑶环明查暗访,为民除害。她拯救民女肖慧娘,惩办刁棍蔡少炳,奖慰志士袁行健并和他永结同心。在春耕季节,谢瑶环下令“将各家侵占田亩,次第归还”,并且一再派人去太湖,劝说农民回家耕种。然而,正当谢瑶环即将圆满完成武则天给她的使命之时,她竟遭到了权臣武三思与来俊臣的暗算,被他们刑讯而死。
剧作家现实主义地揭示了谢瑶环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在那个社会里,为民请命是不可能根本改变人民的命运的,而且请命者也难以取得真正的胜利。显然,在武则天对谢瑶环的支持中,在谢瑶环巡抚江南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中,已经种下了失败的种子,因为她所触动的那个社会力量暂时还是难以战胜的。对于这一点,谢瑶环早有预感。“奉旨之初”,她就知道这是“一场恶战”;来到江南之后,她也知道她的处境是“四面受敌”,生命时刻受到威胁,但她却早已“身许国家”,把“死生祸福置之度外”,最后,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悲壮地死在恶势力的迫害之下。代表人民愿望的火星熄灭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①,构成谢瑶环悲剧性格的现实基础,作者所安排的悲剧结局,不仅深刻感人,而且更符合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本质。
《谢瑶环》对武则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她的“覆舟”之感的表现以及对她的历史功过的把握,也显示着剧作家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
剧中的“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是在谢瑶环与武三思、来俊臣对逃往太湖的农民是“抚”还是“剿”的争论中出场的,并且支持了谢瑶环的主张。历史上的武则天确实实行过某些改良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使国家免于内乱外患,得以发展经济和文化,这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另一方面,武则无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又任用周兴、来俊臣这样的酷吏镇压人民。所以,剧作家就在肯定武则天的同时,也对她做了一定的批判,描写她虽然支持了谢瑶环,但是却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站在人民一边,去铲除执掌朝廷大权、残酷压榨人民的武三思一类皇亲国戚,这也说明了谢瑶环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剧作家在表现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时,点出了她的“覆舟”之感。当她看到各地告密的奏章“多提到吏治废弛,纲纪败坏之事”时,想到了唐太宗的遗训:“民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并提醒自己要尽力防止出现这种情况。虽然这种“覆舟”之感并没有做为一个情节在剧中展开,只不过是作为武则天的心理活动在她初次上场时加以表现,但是,剧作家这一笔不仅十分真实地揭示了武则天奴役人民又惧怕人民的内心世界,而且也有力地宣扬了人民是历史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点明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一切反人民的势力,终归要被人民推翻。
新编历史京剧《谢瑶环》的艺术成就也是很突出的。田汉在改编此剧的过程中,不仅从思想内容上尽量使之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而且对全剧的情节结构、角色行当和表演艺术的设计等方面,也都匠心独运,有不少新的创造。
《谢瑶环》在情节安排上环环紧扣、引人入胜,特别是先声夺人的紧张的开端和耐人寻味的悲剧的结尾,剧作家在处理上都颇费了一番斟酌。开端的廷争以激烈的冲突引起人们对谢瑶环命运的关切;结尾的托梦,言简情切,意境深远,既加强了对谢瑶环、袁行健人物性格的表现,又大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引起无限的联想,给人深刻的启示。在演出上,女扮男装,“生”、“旦”轮换,对谢瑶环进行多方面的刻画:一会儿是侃侃而谈,有胆有识的司籍女官;一会儿是正气凛然、当机立断、杀恶棍、惩刁顽的巡按大人;一会儿细语绵绵、柔情款款,在桃李芳菲的花园中与袁行健定情;一会儿又铁骨铮铮、视死如归,面对权奸的刀锯鼎镬。真是变化多姿,不一其态,充分运用了戏曲的艺术美,给演员提供了发挥其表演才能的条件,把人物性格的丰富内容展示出来。
历史是不会重复的,但历史往往有某种相似之处。田汉所热情歌颂的谢瑶环,为民请命,死在当时权奸们的迫害之下;孰料田汉本人,恰恰也是为了他所从事的人民的戏剧事业,为了他的《谢瑶环》,死在当代权臣林彪、“四人帮”的迫害之下!直到历史重新迎来光明的时候,《谢瑶环》的价值和意义才重新被人们所认识。
从田汉的新编历史京剧《谢瑶环》里,不仅可以看出剧作家对历史研究的深度,也可以看出他对我国当时现实生活的思考。这是一出“古为今用”的好戏。但是,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决不是靠简单化的“影射”现实来取得的。田汉认为:“在过去跟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时代,剧作家借古喻今,指桑骂槐是难免的,甚至一些史家的著作也采取这样的不得已的手段。但在解放后的今天就不能再用这样的手段了。这对我们的历史教育不利。”①在历史剧创作上,田汉反对那种从政治需要出发违背历史事实的反历史主义倾向;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写历史剧“古为今用”的原则。他说:“史剧家的主要任务是在于根据历史真实创造出足以教育今天人民的动人的历史人物形象……就是用前代的英雄形象来教育鼓舞今天的人民,从他们的高贵品德得到楷模,从他们的智慧经验得到启发。”②
田汉的《谢瑶环》,正是把历史剧创作牢固地放在历史真实性与政治倾向性的统一上,抓住“历史”与“现实”的某些相通或相似之处做文章。早在写此剧之前,田汉已经对我国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的某些社会问题有所认识和思考。但只有当他在西安看了碗碗腔《女巡按》的演出并进一步认识了唐朝历史之后,才找到了洽当地寄托他的思想感情的戏剧题材。
碗碗腔《女巡按》据华剧《万福莲》改编。《万福莲》写谢瑶环反对武则天“改唐为周”,并联合义士阮华和朝中大臣狄仁杰等逼武则天退了位;《女巡按》则将武则天改为唐中宗,写谢瑶环受武三思的迫害,最后与袁华等一起参加了太湖农民军。田汉对剧情进行了较大的变动,改编为《谢瑶环》。他在此剧的《小序》中所提到的修改,一处是把骂武则天改为肯定武则天,但又对她作一定的批评;一处是把谢瑶环受权奸迫害,最后与她所爱的江湖义士阮华抗拒追兵、逃入太湖的喜剧结尾,改为谢瑶环被权贵折磨而死的悲剧结尾。通过这些情节的变动,使谢瑶环“为民请命”的高贵品格和寄托剧中的“载舟之水也覆舟”的深刻思想更加突出,着重写她为解除百姓的痛苦而勇于请命,为完成使命而进行顽强的斗争直到献出生命。剧一开始,就通过她与权臣的争论,表现了她忧国忧民、不畏豪强、为民请命的性格特征。谢瑶环是尚仪院的司籍女官,她原是江南一位乡村教师的女儿,在思想上和江南人民有很深的联系。她从父亲的遗书中得知,江南人民因豪门贵族大肆兼并土地,无法生活下去,被迫逃往太湖。所以,当御史中丞来俊臣主张发兵征剿之时。她就挺身而出,与权贵据理力争,主张“抚慰黎民安社稷,制止豪强严法制”,冒死“为民请命”。武则天同意了她的主张,升任她为右御史台,改名谢仲举,女扮男装,巡抚江南。于是,开始了一次有浓厚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又孕育着悲剧结局的江南之行。在去苏州的路上,谢瑶环明查暗访,为民除害。她拯救民女肖慧娘,惩办刁棍蔡少炳,奖慰志士袁行健并和他永结同心。在春耕季节,谢瑶环下令“将各家侵占田亩,次第归还”,并且一再派人去太湖,劝说农民回家耕种。然而,正当谢瑶环即将圆满完成武则天给她的使命之时,她竟遭到了权臣武三思与来俊臣的暗算,被他们刑讯而死。
剧作家现实主义地揭示了谢瑶环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在那个社会里,为民请命是不可能根本改变人民的命运的,而且请命者也难以取得真正的胜利。显然,在武则天对谢瑶环的支持中,在谢瑶环巡抚江南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中,已经种下了失败的种子,因为她所触动的那个社会力量暂时还是难以战胜的。对于这一点,谢瑶环早有预感。“奉旨之初”,她就知道这是“一场恶战”;来到江南之后,她也知道她的处境是“四面受敌”,生命时刻受到威胁,但她却早已“身许国家”,把“死生祸福置之度外”,最后,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悲壮地死在恶势力的迫害之下。代表人民愿望的火星熄灭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①,构成谢瑶环悲剧性格的现实基础,作者所安排的悲剧结局,不仅深刻感人,而且更符合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本质。
《谢瑶环》对武则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她的“覆舟”之感的表现以及对她的历史功过的把握,也显示着剧作家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
剧中的“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是在谢瑶环与武三思、来俊臣对逃往太湖的农民是“抚”还是“剿”的争论中出场的,并且支持了谢瑶环的主张。历史上的武则天确实实行过某些改良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使国家免于内乱外患,得以发展经济和文化,这在客观上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另一方面,武则无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又任用周兴、来俊臣这样的酷吏镇压人民。所以,剧作家就在肯定武则天的同时,也对她做了一定的批判,描写她虽然支持了谢瑶环,但是却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站在人民一边,去铲除执掌朝廷大权、残酷压榨人民的武三思一类皇亲国戚,这也说明了谢瑶环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剧作家在表现武则天这个历史人物时,点出了她的“覆舟”之感。当她看到各地告密的奏章“多提到吏治废弛,纲纪败坏之事”时,想到了唐太宗的遗训:“民似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并提醒自己要尽力防止出现这种情况。虽然这种“覆舟”之感并没有做为一个情节在剧中展开,只不过是作为武则天的心理活动在她初次上场时加以表现,但是,剧作家这一笔不仅十分真实地揭示了武则天奴役人民又惧怕人民的内心世界,而且也有力地宣扬了人民是历史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点明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一切反人民的势力,终归要被人民推翻。
新编历史京剧《谢瑶环》的艺术成就也是很突出的。田汉在改编此剧的过程中,不仅从思想内容上尽量使之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而且对全剧的情节结构、角色行当和表演艺术的设计等方面,也都匠心独运,有不少新的创造。
《谢瑶环》在情节安排上环环紧扣、引人入胜,特别是先声夺人的紧张的开端和耐人寻味的悲剧的结尾,剧作家在处理上都颇费了一番斟酌。开端的廷争以激烈的冲突引起人们对谢瑶环命运的关切;结尾的托梦,言简情切,意境深远,既加强了对谢瑶环、袁行健人物性格的表现,又大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引起无限的联想,给人深刻的启示。在演出上,女扮男装,“生”、“旦”轮换,对谢瑶环进行多方面的刻画:一会儿是侃侃而谈,有胆有识的司籍女官;一会儿是正气凛然、当机立断、杀恶棍、惩刁顽的巡按大人;一会儿细语绵绵、柔情款款,在桃李芳菲的花园中与袁行健定情;一会儿又铁骨铮铮、视死如归,面对权奸的刀锯鼎镬。真是变化多姿,不一其态,充分运用了戏曲的艺术美,给演员提供了发挥其表演才能的条件,把人物性格的丰富内容展示出来。
历史是不会重复的,但历史往往有某种相似之处。田汉所热情歌颂的谢瑶环,为民请命,死在当时权奸们的迫害之下;孰料田汉本人,恰恰也是为了他所从事的人民的戏剧事业,为了他的《谢瑶环》,死在当代权臣林彪、“四人帮”的迫害之下!直到历史重新迎来光明的时候,《谢瑶环》的价值和意义才重新被人们所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