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易研究会
[第三节 反映新人新事的三个喜剧]
第三节 反映新人新事的三个喜剧

  老舍是一个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的作家。现实生活急剧变化的浪潮冲击着他,他总是以满腔热情迎接这冲击,卷入这冲击,并用自己的作品,表现这生活的浪花。在一九五八年社会主义“大跃进”的高潮中,老舍连续写出了三个喜剧,《红大院》、《女店员》和《全家福》。老舍还是保持着他那一贯的政治热情:他来不及等运动的激流过去之后再来静观默察、提笔写作,而是在运动高潮中就开始了自己艺术创作的艰苦劳动。

  当我们过了二十多年以后回顾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生活时,当然对那时的“浮夸风”、“共产风”、“瞎指挥风”会看得更清楚一些,对那种在“左”倾思潮影响下革命激情和狂热幼稚交织在一起的生活现象,会有一个科学的历史的评价。这样来看老舍当时的作品,自然会觉得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须知这些作品是历史的产物,作者毕竟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生活的某些方面。

  在这三部喜剧中,于“大跃进”高潮中最先赶写、赶排出来的《红大院》,是力图反映“大跃进”中北京街道居民生活的新面貌的。但是,正如当时许多人把共产主义的到来看得过于简单一样,作者对生活的描绘,也过于简单和幼稚了。某种形而上学和“左”倾思潮搀杂到一时的政治热情之中,一定程度地损害了作者一贯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剧中宣扬了当时的“浮夸风”,如:“想到就能作到,就怕想不到!”也宣扬了某些“共产风”的不良倾向。对人物的转变的描写,也多是简单化的,不可信的。这当然是作者的缺点,也更是当时现实生活本身的缺点。作者很想叫人看到,《龙须沟》里的那个杂院里的人物,怎样经受了更新的革命浪潮的洗礼,表现出新的面貌。但是,《龙须沟》的现实主义传统在《红大院》里被割断了,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作者深有体会他说:“只有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游刃有余,才能够浪漫”①。《红大院》的“浪漫”正是由于缺乏“游刃有余”的现实基础,所以是不成功的。

  但是,作者在写《女店员》时,却摒弃了那些在生活浮流上飘忽而过的东西,抓住了现实生活中具有积极意义的课题,表现了新中国妇女的解放与觉醒,这个喜剧,通过沁人心脾的笑声,透露出作者对“大跃进”中新人新事新生活的赞美,同时也表现出对残余的旧意识的嘲弄。人民内部新旧思想的矛盾,构成了这个喜剧的戏剧冲突;这一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表现,是作者汲取喜剧性的丰富源泉。老舍的幽默和讽刺的才能,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发挥,他为开辟社会主义新喜剧这个领域,做出了贡献。

  如果说《龙须沟》里的王二春、程娘于、丁四嫂、王大妈这几个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城镇街道妇女在新生活刚刚到来时的“解放”的幸福感,那么,将近十年之后,象她们这样妇女的精神境界有什么新的发展呢?她们在解放的道路上遇到了什么新的斗争呢?《红大院》想回答而没有回答好这个问题,《女店员》却相当出色地做了回答。《龙须沟》中的妇女,主要是从旧社会的政治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妇女;《女店员》中的妇女所面临的则是一个新的课题:从旧思想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女店员》成功地塑造了三个活泼、热情、进步的女青年的形象:余志芳、宋玉娥和齐凌云,通过她们争取“到商业战线上大战一场”的斗争过程,展现了她们的共性和个性。余志芳从小在家庭中受到重男轻女偏见很深的母亲的歧视,她朴实、刚强、热爱劳动、敢于反抗,在资本家的铺子里干过活,因为对“掌柜的”威风敢于“死顶”,被赶了出来。她要争取当一个国营商店的售货员,“不再里里外外受气!……要在里里外外都起作用!”宋玉娥虽然出身贫寒,但在爷爷的宠爱下长大,多少有些娇气。齐凌云也是一个很有进取心的姑娘,但她既没有余志芳那样勇敢、坚强,也没有象宋玉娥那样有一个进步的好爷爷的关怀,保守、落后的母亲一直拖着她的后腿。而热爱新生活,接受新事物,努力冲破传统偏见的束缚,积极争取自身的独立和解放,是这三个姑娘的共同性格特征。她们身上表现着新中国年轻一代妇女的新品质。

  剧中批判的主要对象是齐母和余母,前者存在着资产阶级追名求利向上爬的思想,后者存在着封建保守思想的残余。齐母并不一般地反对妇女解放,而是希望女儿当个电影明星,嫁个大官儿;余母则认为女孩子低人一等,要女儿关在家里洗衣抱孩子。剧本通过喜剧性矛盾冲突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与解决,以富于艺术魁力的“笑”的力量,鞭挞了旧思想,歌颂了新思想的胜利,歌颂了新的人与人的关系。

  《全家福》也是老舍在“大跃进”年代创作的一个话剧。这是一出穿插着浓厚悲剧气氛的喜剧,它往往在悲喜交集处感人落泪。运输工人王仁利在旧社会的苦难生活中,妻离子散;解放后在人民警察的关怀和帮助下,一家团圆。通过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反映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热爱和感激,从这一点来看,《全家福》和《龙须沟》的主题是一脉相承的。但作者没有一般地表现这一新旧社会悲欢离合的故事。王仁利的妻子李珍桂,解放后成为街道的积极分子,工作热情,进步很快,但在心灵深处却存在着暗暗的隐痛:一是思念失散多年的女儿和儿子,一是见到了丈夫而不敢相认(因为她当初听说丈夫已死,被迫改嫁)。这个隐痛常使她偷偷落泪,在她的新生活天空中还留着一块小小的乌云。但是,社会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变了。人们不允许一个翻了身的新社会的妇女还在内心堵着一件不快之事。从邻居到人民警察都要来管一管,问一问,并为解除她的烦恼,做了大量工作。这是一种崭新的人与人的关系。从作者对这一点的歌颂来看,《全家福》的主题又是和《女店员》息息相通的。

  作者在《全家福》的剧情安排上用了功夫,全剧结构环环紧扣、引人入胜,但是,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龙须沟》、《女店员》相比,是薄弱了一些。主要人物似乎都是为“剧情”服务的,而他们本身的性格特征则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

  


To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