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周易研究会
[三 “先锋小说”作家]
三 “先锋小说”作家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5年01月26日21:45:18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残雪(注:残雪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其父1957年作为一个“反党集团”的“头目” 被开除公职,遣送农村劳动。残雪中学毕业后当过“赤脚医生”,工人,开过裁缝店。) 一般都会被看作是“现代派”小说家,这里把她放在“先锋”中谈论,含有删繁就简的 意思。残雪198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作品主要有《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公牛》、《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阿梅在一个太阳天里的愁思》、《黄泥街》、 《天堂里的对话》、《突围表演》等。她的小说没有通常批评家所概括的女性创作的那 种风格(柔美,细腻,情绪性等)。她将现实与梦幻加以“混淆”,以精神变异者的冷峻 感觉和眼光,创造了一个怪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许多恶、丑的意象,有不断的 梦呓和谵语。乖戾心理的描述,将读者带进有关人的精神欲望的内心世界,展示在特定 社会文化环境中人性卑陋、丑恶的缺陷。残雪以梦展开的心理现实,主要关注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内容:他们之间的对立、冷漠、敌意。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广泛的生活环境 里,也存在于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家庭成员之间。残雪创造这个世界时,并不运用“ 寓言”的方式:以理知的立场,通过变形、夸张来寓意某种隐义。她更多的是诉诸个人 的感觉、潜在经验、记忆。不安的、神经质的人,生活在阴暗、有着南方潮湿和霉味的 环境中。与人一起存在的是墨色的雨,是墙壁的裂缝,是苍蝇、老鼠、蛆、白蚁和蝙蝠 。人因无法把握自身,无法逃脱死亡的“剥夺”而精神惊恐,而不断地自我折磨和相互 折磨。不过,残雪的世界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特别是从对人的生命、人性等的发掘 的角度去衡量时,更是如此。这导致了她的小说出现的某些单一和重复的现象。

  苏童(注:苏童(1962-),江苏苏州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主要作品集有 《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米》,《妇女乐园》,《祭奠红马》,《我 的帝王生涯》,《红粉》等。另出版有《苏童文集》。)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但待到19 87年《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才受到注意。主要作品还有,中短篇小说《罂粟之家》、 《妻妾成群》、《红粉》、《园艺》、《离婚指南》,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 涯》、《城北地带》、《紫檀木球》等。他的小说,大多取材“历史”。对于“意象” 的经营极为关注,尤其擅长女性人物的细腻心理的表现。在有关旧时中国家族的叙事中 ,流露着忧伤、衰败的情调和气息。《妻妾成群》写现代女性的婚姻悲剧,这一“五四 ”以来常见的题材,被作了不同的处理。主人公自愿走进旧式家庭,尽管有过人的才情 和气质,却无法抗拒失败的命运。苏童的小说,既注重现代叙事技巧的实验,同时也不 放弃“古典”的故事性,在故事讲述的流畅、可读,与叙事技巧的实验中寻求和谐。事 实上,从《妻妾成群》开始,“先锋”性的实验成份已明显削弱。在对待历史和人情上 ,他的小说表现了传统士大夫的融入态度,对于红颜薄命等主题和情调写得富有韵味, 这削弱了小说中的创造性的文化内涵——当然,后者也许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流畅而 优雅的叙述风格,熟习的题材性质,和《妻妾成群》、《红粉》被改编成电影,使他在 “先锋作家”中,拥有最多的读者。

  与作品有更多可读性和传统文人小说风味的苏童不同,格非(注:格非(1964-),江 苏丹徒人。1981年就读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后任该校教职。主要作品集有《迷舟》, 《敌人》,《边缘》,《雨季的感觉》,长篇《欲望的旗帜》。另出版有《格非文集》 。)更具浓厚的“先锋性”。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1986年的《追忆乌攸先生》。他的作品 常让一般读者感到晦涩难解,出现被称为“叙述的怪圈”的结构。这在最初的《迷舟》( 1987)和《褐色鸟群》(1988)中,就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体现。在《迷舟》中,传统小说故 事的重要关节(萧去榆关是递送情报还是与情人会面),在这里却出现了“空缺”,而使 故事的推进变得扑朔迷离,也阻隔了读者的阐释、想像路线。《褐色鸟群》在主旨和叙 事方法上,更为晦涩玄奥。这些小说有着博尔赫斯的影响,但不是生硬的模仿之作。此 后的写作,沿着开始的这一“路线”展开,即面对具体现实和历史情景,持续地思考人 的生存等一系列令人困惑而难解的问题。由于小说叙述人的知识分子背景,和叙述方式 上的沉思的品质,他的小说在90年代,被有的批评家称为“知识分子式叙述”。除中短 篇小说以外,90年代还发表了多部长篇,如《敌人》、《边缘》、《欲望的旗帜》等。

  在80年代末被称为“先锋小说家”的还有孙甘露、叶兆言、扎西达娃。叶兆言(注: 叶兆言(1957-),南京市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后获文学硕士学位。出版的 小说集有:《艳歌》、《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路边的月亮》、《绿色陷井 》、《采红菱》等。)以《枣树的故事》知名,在这个中篇里,讲述了一个名叫岫云的女 子的故事。在艺术方法和小说文体上,他其实有更大的包容性;这给热衷于归类的研究 者出了难题。他的《状元境》、《追月楼》、《半边营》等中篇,被称为“夜泊秦淮” 系列,表现了浓厚的“文人”情调。其他重要作品还有《艳歌》、《挽歌》、《去影》 、《绿色陷阱》等。除了中篇以外,还发表了长篇《死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 孙甘露(注:孙甘露1959年生于上海,曾在邮电局当过邮递员。1982年开始发表小说。)1 986年发表《访问梦境》,这篇小说连同随后出现的《信使之函》,在80年代后期,与格 非的《迷舟》,常被作为“先锋小说”在文体实验上的典型文本加以讨论。《信使之函 》等小说,采用“极端”的“反小说”的文体形式,表现了孙甘露创作始终坚持的“先 锋性”和“实验性”。在这些作品中,缺乏可供辨析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局部语句、段 落的美感和机智的碎片,与总体的“混乱”处在同一结构中。由于这种实验的“极端性 ”,有的人怀疑它们是否还是“小说”,另一些人则将它们称为中国的“后现代小说” 。孙甘露后来的作品还有《请女人猜谜》、《夜晚的语言》、《眺望时间消逝》,《忆 秦娥》,和出版于90年代的长篇《呼吸》。

  比起80年代以来的许多小说家来,余华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他对写作有一种谨慎、 甚至苛刻的态度。余华(注:余华,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随父母移居浙江海盐县。 中学毕业后,当过五年的牙医。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在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大联合 举办的文学研究生班中就读。主要作品集有:中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偶 然事件》、《河边的错误》,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1994年12月出版的三卷本《余华作品集》,收入他1987年至1994年的全部作品。)19 83年开始发表作品,开始一段时间没有引起注意。“1986年以前的所有思考都只是在无 数常识之间游荡”,直到1987年的短篇《十八岁出门远行》和中篇《现实一种》,才“ 寻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写作态度”,“思考脱离了常识的围困”。在这些作品(连同《 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中,对于“暴力”和“死亡”的精确而冷静的叙述,和 在“冷静”后面的巨大的愤怒,让当时的许多读者感到骇讶。以至有的批评家将这些“ 年纪轻轻”的作家的写作称为“残忍的才华”(刘绍铭语)。这些小说以一种“局外人” 的视点,和冷漠、不动声色的叙述态度,构造“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 ”的“虚伪的形式”(注: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年第5期。)。他拒绝 那些关于“现实”的共享的结论,以其想像力来挣脱“日常生活经验”的围困。《鲜血 梅花》、《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这些通常被看作是对于武侠、侦探、言情小 说的戏拟作品,也参与了对于现实秩序的经验的颠覆。而事实上,余华这时只不过是发 掘了过去被遮蔽、掩埋的那部分“现实”。在他看来,为人的欲望所驱动的暴力,以及 现实的世界的混乱,并未得到认真的审视。他坚持以一个艺术家对这个世界的语言和结 构的独创性发现出发,来建立对于“真实”的信仰和探索。

  余华的这种和“现实”,和日常经验的“紧张”关系,在90年代初写作《在细雨中 呼喊》开始,有了缓和,或者说,尝试新的解决方式。他意识到,作家的想像力,和对 于“真实”的揭示,并不一定都要采取与日常经验相悖的方式。这种变化,更重要的是 来源于他与现实的态度的调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作家 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 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 待世界”(注:余华《〈活着〉前言》,《余华作品集》第2卷第29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4年版。)。在此以前的中短篇中,时间和空间是封闭、抽象化的,缺乏延展性的 ,排斥“日常经验”的。90年代的几部长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日常经验( “实在的经验”)不再被置于与他所追求的“本质的真实”相对立的地位上。他的叙述依 旧是冷静,朴素,极有控制力的,但更加入了含而不露的幽默和温情。透过现实的混乱 、险恶、丑陋,从普通人的类乎灾难的经历和内心中,发现生活的简单而完整的理由, 是这些作品的重心。

   --

  


To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