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重要文学现象]
二 重要文学现象
发信站: 日月光华 (2005年01月26日21:47:38 星期三), 站内信件
文学界普遍意识到90年代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发生的改变。但对于这种变化的理解 和估计,却看法纷纭。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新时期”结束论和“后新时期”概念的提出( 注:有关“新时期结束”论和“后新时期”概念的资料,主要有谢冕、张颐武合著的《 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冯骥才的短文《一个时 代结束了》,《文学自由谈》1993年第3期;张颐武的论文《“分裂”与“转移”——中 国“后新时期”文化转型的现实图景》,《东方》1994年第4期;王宁的论文《“后新时 期”:一种理论描述》,《花城》1995年第3期等。)。一些批评家在将“新时期文学” 看成一个整体的同时,认为到了90年代,因为社会“转型”,文学的主题、总体风格、 读者与文学的关系都开始转变,因而,“新时期文学“结束了”。他们把“新时期文学 ”看作一种社会政治形态的文学,而90年代文学则是“商业社会”的写作形态。不过, “后新时期”的概念,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同。
“90年代”作为一个文学时段提出来,并不是因为它具有独立的阶段特征。与当代 文学在七八十年代之交出现的变化相比,它与80年代文学之间的“延续性”要大于两者 的“断裂性”。这是因为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社会“转型”,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全面 展开,社会文化并没有作有意识的全面调整(像“文革”结束那样)。50至70年代确立起 来的文学规范在80年代期间瓦解的趋势,在90年代仍在继续推进。当然,文学作品和文 学写作的商品性质已是人所共见的事实,并与发展着的文化市场和文化工业结合起来。 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背景对文学的制约力量逐渐体现,并构成 了文学的“实体性”的内容。
文学潮流的淡化是90年代的文学现象之一。在“新写实”小说之后,文学界又提出 过一些潮流性的命名,如“新历史小说”、“新状态小说”、“新体验小说”、“现实 主义冲击波”等。但是,由于这些概念的理论阐释与具体创作之间的差异,同时也由于 尽管存在一些类似的作品,但作家对潮流的形成和推动已失去热情,因而,这些概念并 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从90年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来看,难以看出类似于80年代(尤其是80 年代前中期)那样以潮流的方式推进的痕迹。在一个已逐渐失去单一“主题”的社会,而 对世界和文学的理解又更形“多元”的状况下,对于文学的基本想像和要求已发生了变 化。市场的选择和需求打破了关于文学的“有序”进程,而对于历史的反省,也使得要 求历史发展和文学新潮对应的文学史观受到怀疑。因而,“潮流”性趋势的削弱,是理 所必然的。
在文体样式上,比较突出的是“长篇小说热”和“散文热”(参见第24章)。长篇小 说的数量在90年代大大增加,而且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在90年代较为活跃的小说家几 乎都创作了一部或几部长篇小说。王蒙、王安忆、贾平凹、张炜、韩少功、张承志、余 华、刘震云、苏童、格非等,在90年代最有影响的作品,几乎都是长篇。长篇小说的增 多,可以看作是作家和文学“成熟”的某种标志。作家可以较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部作品 的创作,并能就更为广泛、复杂的问题作出表达。王安忆、张承志、余华等作家都在他 们的长篇小说中显示了鲜明的艺术个性。但长篇小说的兴盛与商品化文学市场也有密切 关系,这往往产生了更多并不成功的长篇小说。长篇小说具有一种“文体的经济性”。 在作家方面,按字数计稿费会使作品越写越长,而且长篇小说的出版往往能形成较大的 影响。从阅读上看,读者只要弄清了人物关系,对于一部长篇就可以不断地看下去,而 不需要像读中短篇小说那样,每次阅读都必须从头开始。从改编影视作品考虑,需要的 也主要是长篇。
90年代文学的另一个现象是,批评在文学界的角色,变得更具独立性,但也颇为尴 尬。一些重要的文学事件往往发生在批评界。如关于“学术规范”的问题,关于“后学 ”的讨论,关于“人文精神”的论争等。批评的理论化是90年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 征。文学批评已不完全是对文学作品作出评价,而是寻求自身理论的完整性,是在作品 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这与对欧美6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引进有较大的关系。 新批评、叙事学理论、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诸 种理论,在90年代的文学批评中都有表现。理论的发展不仅丰富批评的认知前提,也使 得批评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也对文学的阐释和理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文 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的关系,也是90年代受关注的问题。由于文学在生产、传播方式上的 变化,以及文化立场分化的显现,相应地在文学批评中出现了被称为“文化批评”的形 态。这种批评并不重视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质作出判断,而关注作品的文化性质和 它如何被生产、被接受的过程,因而对文学的市场化作出了更为有效的解释。批评的理 论化使其开始作为一种与文学创作同样重要的力量,参与文学发展进程。但是,由于批 评越来越与文学创作的脱节,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很多文学研究者的质疑;而作家从一种 传统的文学批评观出发,对90年代批评状况也发出许多责难。因而,有了“批评的缺席 ”的说法。这些都表明批评的某种尴尬处境。
--
文学界普遍意识到90年代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发生的改变。但对于这种变化的理解 和估计,却看法纷纭。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新时期”结束论和“后新时期”概念的提出( 注:有关“新时期结束”论和“后新时期”概念的资料,主要有谢冕、张颐武合著的《 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冯骥才的短文《一个时 代结束了》,《文学自由谈》1993年第3期;张颐武的论文《“分裂”与“转移”——中 国“后新时期”文化转型的现实图景》,《东方》1994年第4期;王宁的论文《“后新时 期”:一种理论描述》,《花城》1995年第3期等。)。一些批评家在将“新时期文学” 看成一个整体的同时,认为到了90年代,因为社会“转型”,文学的主题、总体风格、 读者与文学的关系都开始转变,因而,“新时期文学“结束了”。他们把“新时期文学 ”看作一种社会政治形态的文学,而90年代文学则是“商业社会”的写作形态。不过, “后新时期”的概念,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同。
“90年代”作为一个文学时段提出来,并不是因为它具有独立的阶段特征。与当代 文学在七八十年代之交出现的变化相比,它与80年代文学之间的“延续性”要大于两者 的“断裂性”。这是因为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社会“转型”,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全面 展开,社会文化并没有作有意识的全面调整(像“文革”结束那样)。50至70年代确立起 来的文学规范在80年代期间瓦解的趋势,在90年代仍在继续推进。当然,文学作品和文 学写作的商品性质已是人所共见的事实,并与发展着的文化市场和文化工业结合起来。 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背景对文学的制约力量逐渐体现,并构成 了文学的“实体性”的内容。
文学潮流的淡化是90年代的文学现象之一。在“新写实”小说之后,文学界又提出 过一些潮流性的命名,如“新历史小说”、“新状态小说”、“新体验小说”、“现实 主义冲击波”等。但是,由于这些概念的理论阐释与具体创作之间的差异,同时也由于 尽管存在一些类似的作品,但作家对潮流的形成和推动已失去热情,因而,这些概念并 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从90年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来看,难以看出类似于80年代(尤其是80 年代前中期)那样以潮流的方式推进的痕迹。在一个已逐渐失去单一“主题”的社会,而 对世界和文学的理解又更形“多元”的状况下,对于文学的基本想像和要求已发生了变 化。市场的选择和需求打破了关于文学的“有序”进程,而对于历史的反省,也使得要 求历史发展和文学新潮对应的文学史观受到怀疑。因而,“潮流”性趋势的削弱,是理 所必然的。
在文体样式上,比较突出的是“长篇小说热”和“散文热”(参见第24章)。长篇小 说的数量在90年代大大增加,而且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在90年代较为活跃的小说家几 乎都创作了一部或几部长篇小说。王蒙、王安忆、贾平凹、张炜、韩少功、张承志、余 华、刘震云、苏童、格非等,在90年代最有影响的作品,几乎都是长篇。长篇小说的增 多,可以看作是作家和文学“成熟”的某种标志。作家可以较长时间地专注于一部作品 的创作,并能就更为广泛、复杂的问题作出表达。王安忆、张承志、余华等作家都在他 们的长篇小说中显示了鲜明的艺术个性。但长篇小说的兴盛与商品化文学市场也有密切 关系,这往往产生了更多并不成功的长篇小说。长篇小说具有一种“文体的经济性”。 在作家方面,按字数计稿费会使作品越写越长,而且长篇小说的出版往往能形成较大的 影响。从阅读上看,读者只要弄清了人物关系,对于一部长篇就可以不断地看下去,而 不需要像读中短篇小说那样,每次阅读都必须从头开始。从改编影视作品考虑,需要的 也主要是长篇。
90年代文学的另一个现象是,批评在文学界的角色,变得更具独立性,但也颇为尴 尬。一些重要的文学事件往往发生在批评界。如关于“学术规范”的问题,关于“后学 ”的讨论,关于“人文精神”的论争等。批评的理论化是90年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特 征。文学批评已不完全是对文学作品作出评价,而是寻求自身理论的完整性,是在作品 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这与对欧美6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引进有较大的关系。 新批评、叙事学理论、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诸 种理论,在90年代的文学批评中都有表现。理论的发展不仅丰富批评的认知前提,也使 得批评获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也对文学的阐释和理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文 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的关系,也是90年代受关注的问题。由于文学在生产、传播方式上的 变化,以及文化立场分化的显现,相应地在文学批评中出现了被称为“文化批评”的形 态。这种批评并不重视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质作出判断,而关注作品的文化性质和 它如何被生产、被接受的过程,因而对文学的市场化作出了更为有效的解释。批评的理 论化使其开始作为一种与文学创作同样重要的力量,参与文学发展进程。但是,由于批 评越来越与文学创作的脱节,这种现象也引起了很多文学研究者的质疑;而作家从一种 传统的文学批评观出发,对90年代批评状况也发出许多责难。因而,有了“批评的缺席 ”的说法。这些都表明批评的某种尴尬处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