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一40年代的文学界]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一40年代的文学界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发生急剧的重大变革。社会政治的这种变革,并不一 定导致文学内在形态的变化。但是,在一个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而文学对于政 治的工具性地位的主张又支配着文学界的情况下,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社会转折,也影响 、推动了中国文学的构成因素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剧烈错动,发生了文学的“转折”。“ 转折”在这里,指的主要是40年代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关系的重组。以 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惟一的文学事实;20年代后期开 始,左翼文学为选择最理想的文学形态、推进文学“一体化”的目标所做的努力,进入 一个新的阶段;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文学写作的题材、主 题、风格等,形成了应予遵循的体系性“规范”;而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作品 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等文学活动方式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将中国划分成几个大的区域:国民党统治地区、日本侵略 者占领的沦陷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抗战期间称“敌后抗日根据地”)。在经 过了初期的配合战争的文学写作热潮之后,进入40年代,文学界的情况,发生了重要的 变化。处于不同地域中的作家,虽说他们面对着时代、民族的共同问题,但是,互异的 社会生活、文化精神情境,使他们获得“进入”生活的艺术的多样的方式。战争导致了 生存情势的危迫,但也会生成一些“空隙”,有可能探索与生活、与艺术的多种连结方 式,使艺术体验深度的加强有了可能。人的“现代化”和创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这一新文 学的传统主题,依然得到继续。但是,它将不仅在严峻的背景上展开,而且会以更为“ 个人化”的体验方式,并触及有关人性的深层问题,表现在这个期间的创作中。这样,4 0年代的文学,呈现了与30年代不同的风貌。在根据地和解放区,一个规模宏大的创建理 想社会的实验正在进行。反映这一社会实验的“解放区文学”,表现了历史乐观主义的 理想情怀。质朴单纯的民间文学艺术,被挖掘和改造,作为这种“表现新世界”的文学( 同时也是这个“新世界的文学”)的重要“资源”。在国统区和沦陷区,情况有所不同。 社会性的问题和运用文学对现实时事的干预,仍被一些作家所坚持;这是重视社会责任 的中国作家理所当然的反应。但是,战争的挫折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使一些作家在更深 的层面上来思考社会和个人的悖论情境,思考中国社会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困境 与难题。而知识分子在战争中,在民族的、时代的、个体性格的种种重压下的心理矛盾 和挣扎,又使作家增强了自我审察与反省的意识。出离了情感泛滥的冷静、幽默,和既 包含智力优越、也包含对自身弱点和局限的清醒的反讽,这些,在40年代,都不只具有 风格上的意义,而是作家所达到的审美态度。作家有可能并有自觉的意识,去以个体的 体验作为创作的出发点,来对传统和外来的影响加以创造性的熔铸,在这样的基础上建 立自身的艺术个性。
战争结束之后,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文学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学界的不同流 派、力量,从不同的主张出发,纷纷对战争期间的文学状况进行总结,并设计未来的走 向。一些作家期待着一个从事文学创造的从容环境。各种不同倾向的文学刊物,或复刊 ,或创办。(注:战后复刊或创刊的较重要文学刊物有《文学杂志》(朱光潜主编、上海) 、《文哨》、《文联》(茅盾、以群,上海)、《文艺复兴》(郑振铎、李健吾,上海)、 《文潮月刊》(张契渠,上海、《文坛》(魏金枝主编)、《中国作家》(中华全国文艺协 会《中国作家》编辑委员会,上海)、《文艺生活》(司马文森、陈残云,广州)等以及《 中原、文艺杂志、希望、文哨联合特刊》(重庆)等。)不过,一些作家所期望的那种多样 化的文学图景,它的实现却遇到了困难。这是由于战后中国现实政治的急迫情势,也是 与各种政治力量存在密切关联的文学派别之间冲突加剧有关。文学的发展进程,自动地 、或不由自主地被纳入“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注:《两个中国之命 运》,《毛泽东选集》第1025-1026页。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的政治选择之中。在这 种情况下,各种政治力量都试图以文学服务于它们的政治主张的实现,而文学(作家)也 难以回避对于政治做出选择。
1945年10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第二年,以张 道藩为首的、与国民党政府有密切关系的作家,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作家协会。两个协 会的存在,宣告了战争期间文艺界“团结”的结束。在这期间,国民党官方主办的刊物 《文艺先锋》,在提出“促进三民主义文艺建设”的口号下,加紧了对左翼文学的挞伐 。(注:参见刊发于《文艺先锋》12卷1期上的《文学再革命纲领》(草案),和张道藩《 生活中的艺术使命》(《文艺先锋》10卷2期)、《文艺作家对当前时代应有的认识和努力 》(11卷2期)等文。)但与当时的政权直接结盟的文学力量,既没能建立他们的稍具体系 的理论,也不存在较具价值的文学创作,因而在整个文学界,没有发生什么样的影响力 。“广泛中的中间阶层作家”(注:这一概念的使用,见邵荃麟《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 见》,《大众文艺丛刊》(香港,1948)第一辑。)在战后,由于对国民党统治的失望,加 上毛泽东的《讲话》在国统区的传播,和左翼文学力量的工作,而在那个政治具有决定 意义的时期,表现了普遍性的理解、靠拢左翼文学路线的趋向。这在老舍、叶圣陶、巴 金、曹禺、郑振铎、臧克家、冯至等作家那里,有明显的反映。而闻一多、朱自清更是 被作为政治和文学立场发生变化的“进步主义者”的实例:“历史的前进运动,完成于 人民及其先觉和英雄们的猛进,但也同样要完成于一切负着种种包袱而辛苦跋涉的人们 向着目的地的最后的到达”。(注:冯雪峰《悼朱自清先生》,《论文集》第1卷第110页 、1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这些作家和左翼文学主张之间存在着的差别和分 歧,在严峻的政治情势下,被相当程度地忽略和掩盖了。有一些作家,表现了融入左翼 文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自觉,而在另一部分“中间阶层”作家看来,这种社会政治立场的 选择,并不一定与他们的创作实践有直接的关系;即他们的思想和创作有所调整,却并 不完全接纳左翼的文学主张,而在政治承担与艺术自律上持不同的态度。这些作家40年 代后期的较为复杂的思想艺术趋向,在由他们主持的刊物(如《文讯》、《黄河》、《文 艺春秋》、《文艺复兴》等)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在40年代后期,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在文学—政治格局中,是包括左 翼文学在内的各种文学力量都难以忽视的存在。被列入这一名项之下的作家,他们的主 张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在主张文学的“独立性”上,在对文学与商业和政治结缘持怀疑 和批评的态度上,则有相近的看法。文学不应成为政治、宗教的奴隶,作家应忠于艺术 ,坚持“独立的识见”,创作“受得住岁月陶冶的优秀作品”,这是他们文学主张的基 本点。不过,这些作家虽然竭力反对文学对政治的依附,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则难以回 避对现实政治的选择。一般有着“英美文化”的背景的这些作家,并没有直接参与政治 活动,与当时政坛上的“第三条道路”也不能简单等同。不过,在政治倾向和主张上, 大都倾向于“英美民主政治”的理想,而从“思想自由”的立场出发,对内战的双方, 都持批评、谴责的姿态。1946年6月,创刊于1937年初的,由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 复刊。主编在《复刊卷首语》中,重申他们的“目标”,是“采取充分自由的严肃的态 度,集合全国作者和读者的力量,来培养一个较合理底文学刊物,藉此在一般民众中树 立一个健康底纯正底文学风气”。朱光潜对于左翼文学力量追求、推动“文艺新方向” ,持批评、抵制的态度。认为“以为文艺走某一方向便合他们的主张或利益,于是硬要 它朝那个方向走,尽箍制和奸污之能事,结果文艺确是受了害,而他们自己也未见得就 得了益”(注:《自由主义与文艺》,《周论》第2卷第4期(1948年8月6日出版)。)。194 6年,沈从文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担任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主编,还 参与编辑《经世报》、《大公报》等的文艺副刊。同年,萧乾从国外回到上海,除任《 大公报》社评委员外,负责该报“文艺”副刊。他撰写的《中国文艺往哪里走?》的社评 ,批评文艺上的“集团主义”,提出“应革除只准一种作品存在的观念”。这和沈从文 的批评“政府的裁判”之外的“另一种‘一尊独占’”,当然都是指向左翼文学的。“ 自由主义作家”在战后相当活跃,表现了对中国文学的建设负有重要使命的自我意识。 他们力图“匡正”文学的强烈意识形态化的走向,而试图开拓40年代文学的另一种可能 性。
--
文学的“转折”一40年代的文学界
四五十年代之交,中国的社会发生急剧的重大变革。社会政治的这种变革,并不一 定导致文学内在形态的变化。但是,在一个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而文学对于政 治的工具性地位的主张又支配着文学界的情况下,四五十年代之交的社会转折,也影响 、推动了中国文学的构成因素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剧烈错动,发生了文学的“转折”。“ 转折”在这里,指的主要是40年代文学格局中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关系的重组。以 延安文学作为主要构成的左翼文学,进入50年代,成为惟一的文学事实;20年代后期开 始,左翼文学为选择最理想的文学形态、推进文学“一体化”的目标所做的努力,进入 一个新的阶段;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文学写作的题材、主 题、风格等,形成了应予遵循的体系性“规范”;而作家的存在方式,写作方式,作品 的出版、阅读和批评等文学活动方式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将中国划分成几个大的区域:国民党统治地区、日本侵略 者占领的沦陷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抗战期间称“敌后抗日根据地”)。在经 过了初期的配合战争的文学写作热潮之后,进入40年代,文学界的情况,发生了重要的 变化。处于不同地域中的作家,虽说他们面对着时代、民族的共同问题,但是,互异的 社会生活、文化精神情境,使他们获得“进入”生活的艺术的多样的方式。战争导致了 生存情势的危迫,但也会生成一些“空隙”,有可能探索与生活、与艺术的多种连结方 式,使艺术体验深度的加强有了可能。人的“现代化”和创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这一新文 学的传统主题,依然得到继续。但是,它将不仅在严峻的背景上展开,而且会以更为“ 个人化”的体验方式,并触及有关人性的深层问题,表现在这个期间的创作中。这样,4 0年代的文学,呈现了与30年代不同的风貌。在根据地和解放区,一个规模宏大的创建理 想社会的实验正在进行。反映这一社会实验的“解放区文学”,表现了历史乐观主义的 理想情怀。质朴单纯的民间文学艺术,被挖掘和改造,作为这种“表现新世界”的文学( 同时也是这个“新世界的文学”)的重要“资源”。在国统区和沦陷区,情况有所不同。 社会性的问题和运用文学对现实时事的干预,仍被一些作家所坚持;这是重视社会责任 的中国作家理所当然的反应。但是,战争的挫折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使一些作家在更深 的层面上来思考社会和个人的悖论情境,思考中国社会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困境 与难题。而知识分子在战争中,在民族的、时代的、个体性格的种种重压下的心理矛盾 和挣扎,又使作家增强了自我审察与反省的意识。出离了情感泛滥的冷静、幽默,和既 包含智力优越、也包含对自身弱点和局限的清醒的反讽,这些,在40年代,都不只具有 风格上的意义,而是作家所达到的审美态度。作家有可能并有自觉的意识,去以个体的 体验作为创作的出发点,来对传统和外来的影响加以创造性的熔铸,在这样的基础上建 立自身的艺术个性。
战争结束之后,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文学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学界的不同流 派、力量,从不同的主张出发,纷纷对战争期间的文学状况进行总结,并设计未来的走 向。一些作家期待着一个从事文学创造的从容环境。各种不同倾向的文学刊物,或复刊 ,或创办。(注:战后复刊或创刊的较重要文学刊物有《文学杂志》(朱光潜主编、上海) 、《文哨》、《文联》(茅盾、以群,上海)、《文艺复兴》(郑振铎、李健吾,上海)、 《文潮月刊》(张契渠,上海、《文坛》(魏金枝主编)、《中国作家》(中华全国文艺协 会《中国作家》编辑委员会,上海)、《文艺生活》(司马文森、陈残云,广州)等以及《 中原、文艺杂志、希望、文哨联合特刊》(重庆)等。)不过,一些作家所期望的那种多样 化的文学图景,它的实现却遇到了困难。这是由于战后中国现实政治的急迫情势,也是 与各种政治力量存在密切关联的文学派别之间冲突加剧有关。文学的发展进程,自动地 、或不由自主地被纳入“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注:《两个中国之命 运》,《毛泽东选集》第1025-1026页。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的政治选择之中。在这 种情况下,各种政治力量都试图以文学服务于它们的政治主张的实现,而文学(作家)也 难以回避对于政治做出选择。
1945年10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第二年,以张 道藩为首的、与国民党政府有密切关系的作家,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作家协会。两个协 会的存在,宣告了战争期间文艺界“团结”的结束。在这期间,国民党官方主办的刊物 《文艺先锋》,在提出“促进三民主义文艺建设”的口号下,加紧了对左翼文学的挞伐 。(注:参见刊发于《文艺先锋》12卷1期上的《文学再革命纲领》(草案),和张道藩《 生活中的艺术使命》(《文艺先锋》10卷2期)、《文艺作家对当前时代应有的认识和努力 》(11卷2期)等文。)但与当时的政权直接结盟的文学力量,既没能建立他们的稍具体系 的理论,也不存在较具价值的文学创作,因而在整个文学界,没有发生什么样的影响力 。“广泛中的中间阶层作家”(注:这一概念的使用,见邵荃麟《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 见》,《大众文艺丛刊》(香港,1948)第一辑。)在战后,由于对国民党统治的失望,加 上毛泽东的《讲话》在国统区的传播,和左翼文学力量的工作,而在那个政治具有决定 意义的时期,表现了普遍性的理解、靠拢左翼文学路线的趋向。这在老舍、叶圣陶、巴 金、曹禺、郑振铎、臧克家、冯至等作家那里,有明显的反映。而闻一多、朱自清更是 被作为政治和文学立场发生变化的“进步主义者”的实例:“历史的前进运动,完成于 人民及其先觉和英雄们的猛进,但也同样要完成于一切负着种种包袱而辛苦跋涉的人们 向着目的地的最后的到达”。(注:冯雪峰《悼朱自清先生》,《论文集》第1卷第110页 、1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这些作家和左翼文学主张之间存在着的差别和分 歧,在严峻的政治情势下,被相当程度地忽略和掩盖了。有一些作家,表现了融入左翼 文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自觉,而在另一部分“中间阶层”作家看来,这种社会政治立场的 选择,并不一定与他们的创作实践有直接的关系;即他们的思想和创作有所调整,却并 不完全接纳左翼的文学主张,而在政治承担与艺术自律上持不同的态度。这些作家40年 代后期的较为复杂的思想艺术趋向,在由他们主持的刊物(如《文讯》、《黄河》、《文 艺春秋》、《文艺复兴》等)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
在40年代后期,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一群,在文学—政治格局中,是包括左 翼文学在内的各种文学力量都难以忽视的存在。被列入这一名项之下的作家,他们的主 张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在主张文学的“独立性”上,在对文学与商业和政治结缘持怀疑 和批评的态度上,则有相近的看法。文学不应成为政治、宗教的奴隶,作家应忠于艺术 ,坚持“独立的识见”,创作“受得住岁月陶冶的优秀作品”,这是他们文学主张的基 本点。不过,这些作家虽然竭力反对文学对政治的依附,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则难以回 避对现实政治的选择。一般有着“英美文化”的背景的这些作家,并没有直接参与政治 活动,与当时政坛上的“第三条道路”也不能简单等同。不过,在政治倾向和主张上, 大都倾向于“英美民主政治”的理想,而从“思想自由”的立场出发,对内战的双方, 都持批评、谴责的姿态。1946年6月,创刊于1937年初的,由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 复刊。主编在《复刊卷首语》中,重申他们的“目标”,是“采取充分自由的严肃的态 度,集合全国作者和读者的力量,来培养一个较合理底文学刊物,藉此在一般民众中树 立一个健康底纯正底文学风气”。朱光潜对于左翼文学力量追求、推动“文艺新方向” ,持批评、抵制的态度。认为“以为文艺走某一方向便合他们的主张或利益,于是硬要 它朝那个方向走,尽箍制和奸污之能事,结果文艺确是受了害,而他们自己也未见得就 得了益”(注:《自由主义与文艺》,《周论》第2卷第4期(1948年8月6日出版)。)。194 6年,沈从文回到北平,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担任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主编,还 参与编辑《经世报》、《大公报》等的文艺副刊。同年,萧乾从国外回到上海,除任《 大公报》社评委员外,负责该报“文艺”副刊。他撰写的《中国文艺往哪里走?》的社评 ,批评文艺上的“集团主义”,提出“应革除只准一种作品存在的观念”。这和沈从文 的批评“政府的裁判”之外的“另一种‘一尊独占’”,当然都是指向左翼文学的。“ 自由主义作家”在战后相当活跃,表现了对中国文学的建设负有重要使命的自我意识。 他们力图“匡正”文学的强烈意识形态化的走向,而试图开拓40年代文学的另一种可能 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