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九叶”诗人的命运]
三 “九叶”诗人的命运
在40年代,由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辛笛、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 等所构成的诗派,无疑是当时中国最富活力的诗歌群体。这些各有自己创作特色的青年 诗人,围绕着《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而“集结”。他们面对的是新的社会现 实和诗歌前景。他们既主张诗对于这一“严肃的时辰”的迫近,也强调诗的艺术的尊严 。他们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吸取营养,更从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中找到值得借鉴的 艺术观念和表现方法。德语诗人里尔克、英美诗人T.S.艾略特、奥登等,是这些具有新 锐势头的诗人所推崇和仿效的。在他们看来,中国新诗已不可能在新月派那种浪漫诗风 上继续作出有效的开拓,需要有新的题材和技巧。他们探索着“现代主义”与中国现实 的结合,并在诗的语言、技巧上进行了广泛的、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讶异的试验。舍弃 感伤、肤浅的陈词滥调,运用清晰、结实的“现代白话”,在词语的创造性组织中,来 表达现代体验和现代意识,揭示现象下面的复杂和深刻。这些诗人,连同冯至等在这期 间的努力,有可能形成中国新诗道路上的另一重要的转折点。
不过,在50年代,诗界并不认可他们“渴望能拥抱历史的生活,在伟大的历史光辉 里奉献我们渺小的工作”的热情,也没有留给他们“从自觉的沉思里发出恳切的祈祷, 呼唤并响应时代的声音”的空间。(注:《中国新诗》(上海,1948)第1集代序《我们呼 唤》。)在诗是政治和阶级斗争工具的观念已占据重要地位的40年代后期,他们却绝对否 定二者之间有任何从属的关系,认为现代人生与现代政治密切相关,作为人的深沉经验 呈示的诗,自然也不可能摆脱政治生活的影响,但是诗有其独立的品格,诗的取材的单 一政治化和写作主体狭隘的“阶级分析”视角,都是不可取的。这自然会被看作是在批 评和抗衡革命文学路线。而他们创作的“现代主义”的倾向,更不可能为当代的文学规 范所允许。因而,在进入50年代之后,虽然个别诗人也有不多的作品发表,但作为一个 诗派,已不复存在。在当时出版的多种新文学史著作中,在有关“五四以来”的新诗的 评述文章和新诗作品选本中,对这一诗派所采取的“策略”是不置一词,也不收他们的 任何作品。他们被有意的忘却所掩埋。后来,穆旦因抗战期间参加中国远征军一事,在1 958年成为“历史反革命”,失去写作权利(但翻译却被允许);唐祈和唐湜则成为右派。 在经过三十余年后的80年代,在一场广泛的“文学化石”的发掘运动中,他们重新被发 现,并获得了“九叶派”的命名。(注: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九位诗人的诗 合集。他们为诗集起名《九叶集》。“九叶”便成为对这一存在于40年代的诗派的称谓 。)
--
在40年代,由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辛笛、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 等所构成的诗派,无疑是当时中国最富活力的诗歌群体。这些各有自己创作特色的青年 诗人,围绕着《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而“集结”。他们面对的是新的社会现 实和诗歌前景。他们既主张诗对于这一“严肃的时辰”的迫近,也强调诗的艺术的尊严 。他们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吸取营养,更从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中找到值得借鉴的 艺术观念和表现方法。德语诗人里尔克、英美诗人T.S.艾略特、奥登等,是这些具有新 锐势头的诗人所推崇和仿效的。在他们看来,中国新诗已不可能在新月派那种浪漫诗风 上继续作出有效的开拓,需要有新的题材和技巧。他们探索着“现代主义”与中国现实 的结合,并在诗的语言、技巧上进行了广泛的、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讶异的试验。舍弃 感伤、肤浅的陈词滥调,运用清晰、结实的“现代白话”,在词语的创造性组织中,来 表达现代体验和现代意识,揭示现象下面的复杂和深刻。这些诗人,连同冯至等在这期 间的努力,有可能形成中国新诗道路上的另一重要的转折点。
不过,在50年代,诗界并不认可他们“渴望能拥抱历史的生活,在伟大的历史光辉 里奉献我们渺小的工作”的热情,也没有留给他们“从自觉的沉思里发出恳切的祈祷, 呼唤并响应时代的声音”的空间。(注:《中国新诗》(上海,1948)第1集代序《我们呼 唤》。)在诗是政治和阶级斗争工具的观念已占据重要地位的40年代后期,他们却绝对否 定二者之间有任何从属的关系,认为现代人生与现代政治密切相关,作为人的深沉经验 呈示的诗,自然也不可能摆脱政治生活的影响,但是诗有其独立的品格,诗的取材的单 一政治化和写作主体狭隘的“阶级分析”视角,都是不可取的。这自然会被看作是在批 评和抗衡革命文学路线。而他们创作的“现代主义”的倾向,更不可能为当代的文学规 范所允许。因而,在进入50年代之后,虽然个别诗人也有不多的作品发表,但作为一个 诗派,已不复存在。在当时出版的多种新文学史著作中,在有关“五四以来”的新诗的 评述文章和新诗作品选本中,对这一诗派所采取的“策略”是不置一词,也不收他们的 任何作品。他们被有意的忘却所掩埋。后来,穆旦因抗战期间参加中国远征军一事,在1 958年成为“历史反革命”,失去写作权利(但翻译却被允许);唐祈和唐湜则成为右派。 在经过三十余年后的80年代,在一场广泛的“文学化石”的发掘运动中,他们重新被发 现,并获得了“九叶派”的命名。(注: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九位诗人的诗 合集。他们为诗集起名《九叶集》。“九叶”便成为对这一存在于40年代的诗派的称谓 。)
--